• 298.64 KB
  • 2022-02-15 发布

2020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套)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1 分 1 空)15 分 1.实验法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和循环法 2.儿童在观察活动中常常表现出随意性、情绪性、笼统性和短暂性 2.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把白光虑成红橙黄绿蓝靛七色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钢铁变绣是 化学变化 ,铁线弯曲是 形态改变 4.生物分类单位有界 、门、纲、目、科、属、种," 种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5.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个组成部分。 6."三维"课程目标是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 2 分一个 10 个 20 分 1.下列哪个是对气候的描述 A、 B、狂风暴雨 C 、四季分明 D、风和日丽 2.下列"节能减排"的措施中哪个是错误的 A、 B、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白色垃圾 C、步行上下班,减少尾气排放 D、少使用空 调,节约用电 3.沙漠植物的叶子都是针状的,这是因为 A、减少水分蒸发 B、减少受光照面积 C、 D、 4.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 之间 A、木星与土星 B、火星与木星 C、金星与火星 D、 5.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为 A、质量大 B、体积大 C、能发光 D、能发热 6.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此题配图 A、树的倒影 B、筷子断了(水中)C、手影 D、放大镜放大字 7.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的排列是怎样的 A、太阳-月球-地球 B、太阳-地球-月球 C、地球-太阳-月球 D、 8.蜜蜂巢是由许多个 形的组成的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八边形 9.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变形,力撤走后又恢复,我们说这个物体具有 A、弹性 B、弹力 C、重力 D、拉力 三、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 本的学习载体; 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 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 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2.观察法 答: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 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学生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他研 究方法的基础。 四、简答 1.怎么理解"科学学习以探究为主要方式"?(5 分)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5 分) 答: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 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3.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6 分)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与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与讨论 五、综合 1.按月相变化填写月相图形、名称、特点,完成下表 13 分 时间 初 1 2-7 8 9-14 15 16-23 23 24-30 名称 新月 娥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月相图形 答案 新月: 整晚不可见 上弦月: 出现在西半天空,上半夜傍晚至午夜可见。 满月: 一轮明月整夜可见,傍晚至凌晨五六点,出现在上中天。 下弦月 : 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新月: 整晚不可见 月相是以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 度; 峨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 度----90 度;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 度; 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农历十四左右):90 度----180 度;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 度; 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农历二十三左右):180 度----270 度;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 度; 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 度-----360 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 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2.解释下列六种自然现象(云、雪、雨、雾、露、霜) 6 分 云、雨、雪、雾、露、霜 云: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为水蒸气(汽化),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汽便凝结成小水 滴(凝华),形成云。 雨:当温度下降,而又有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为雨,一滴雨点要比 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 小水滴一定要在它的体积增加到很大的时候才会落下来。 雪:如果下落的环境温度在 0℃以下,水在空气中就可能形成雪(凝固)。 水汽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水晶,当水晶在大气随气流上下翻腾,聚集起来变得足够大 时,就形成雪花在地面飘落。 雪花的大小取决天气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 因此雪呈白色。 雾:当过冷的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 冰雹: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与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和不 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就是冰雹。 露:地面上的空气中含有肉眼看不到的蒸汽,当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凝结成水滴,这就 是露(夏季植物上的水珠)。 霜:如果地表气温降到 0℃以下时,则水汽直接凝结成固态(凝华),就是霜(冬季早晨路 旁干草上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3.甲乙分别有一个生态瓶,乙发现甲的生态瓶中的植物比自己的存活时间要长,于是提 出猜想:生态瓶中有无动物是影响其中植物存活时间的原因,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乙的猜想 是否正确。 13 分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控制变量 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 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 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 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 (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 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 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 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 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 的解释。 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 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 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 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 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 合作。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 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 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 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 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 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三、案例分析 1、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 13 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 “不,老师,应该是 15 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 16 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 知道是 15 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 志上说是 16 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 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下提供 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 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 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 序?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 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 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 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 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在观察与实 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 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在《沉与浮》一课这一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 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 教法部分参考书目 1、《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3-6 年级)》; 2、走近新课程丛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人教论坛 » 小学科学教育论坛 » 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有许多可观察的特征: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 皮和树叶的样子。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旁,我们看见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蔓藤等,这说明植物的生 长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3、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4、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 等几种。 5、拓印树皮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 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6、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格式,写清:A.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B.要按观察的顺序 来记录。C.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等)。 7、植物按茎的质地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8、大树和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植株的高矮不同,大树高、小草矮;茎的粗细不同,大树粗、小草细; 茎的质地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共同点是:都是植 物,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份、阳光和空气。 9、植物按生长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 和浮萍。 10、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都是水生植物,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 空气。 11、一片叶子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1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变化(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主要 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 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第二单元(动物): 1、我在校园的花坛和草丛里发现了蝴蝶、蚯蚓、小虫、蟋蟀、蝗虫、瓢虫、小鸟等小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A.爱护小动物(植物),不伤害它们;B.保护动物(植物)栖息地的 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觜里长有齿舌,用气孔 呼吸、排泄粪便。 4、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 爬行时受到损伤。 5、蚯蚓身体有口、环带和肛门,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土壤中)。 6、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 3 对(6 只)足,生活在洞穴(土壤) 中。蚂蚁在行走会分泌一种信息素。 7、为了观察蚂蚁,我们可以带些面包屑和白糖做诱饵。带上放大镜,可观察蚂蚁身体。为了防止蚂蚁 乱爬,我们可以带一个小玻璃瓶子,将蚂蚁扣在里面。 8、池塘、小河中生活着和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金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身 上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帮助尾游泳。金鱼喂得太多会被涨死。 9、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 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玻璃、塑料、石头、纤 维、纸等。 2 材料的性质可以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判定。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 不易折断的性质。 3、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铝罐制作就是利用了 铝的延展性。 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塑料不易分 解,但可以重复利用。 5、自己制造一张纸:A.将纸撕碎放在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烂;B.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C.将纸 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6、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7、砖和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生产砖和陶瓷时要消耗大量的粘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 生影响。 8、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 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 对环境的破坏。 9、 强度 柔韧性 吸水性 在水中的沉浮 金属 强 强 差 沉 木头 较强 弱 弱 浮 塑料 强 较强 差 沉 纸 弱 差 强 沉 砖 强 差 强 沉 陶瓷 强 差 差 沉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它以冰、雪、淡水、云、咸水等形式存在, 用途分为:生产,造纸、冶炼、发电、灌溉等;生活,洗衣、做饭、饮用等。 2、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称其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水是液 态,属于液体;它的固态就是冰,是固体;它的气态就是水蒸气,是气体。 3、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 体积。 4、食用油和水的相同点:都是液体,都能流动,透明没有固定形状,能形成滴状等;不同点:水完全 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不粘手流动速度快。食用油有些透明,淡黄色,有气味,粘手,流动速度 慢。 5、液体的流动速度与它自身的黏度有关。 6、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量筒时应该注意:A.量筒必须放平稳。B.视线要与量 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7、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它看不到,摸不着,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 周围。空气具有能流动、占据空间、可以压缩等性质。 8、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将“空”塑料袋扎紧,放入水中,刺个孔后有气泡冒出。证明空气比水轻的 方法:用塑料管将空气吹入水底,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水面。空气流动的现象:风,吹肥皂泡,扇扇 子等。 9、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A.让空气将瓶子里的水挤出(课本 78 页)。B.纸巾不湿(79 页)。 10、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 力。 11、 形 状 占 据 空 间 体 积 流 动 重量 固定 不 能 不 易压 缩 不易 能 不 重 轻 石 头 √ √ √ √ √ 水 √ √ √ √ √ 空 气 √ √ √ √ √ 12、证明空气有质量(重量)的方法:用木棍做一个天平,将两段各系一个吹满气的气球,使之平衡。 将一端的气球刺破,天平就不再平衡了。 13、实验设计: 研究问题: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研究方法:探究、试验、观察 研究材料:玻璃杯、纸巾、水盆、水 研究步骤:将纸巾放入玻璃杯底部,倒扣着按入水盆中。 试验现象:纸巾不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问题:A.纸巾一定要塞紧,不要掉下来;B.将玻璃杯倒扣按入水中时,一定要使杯口水平。 株洲市 2008 年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小 学 科 学 时量: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40 分) 一、单选题(2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答对计 2 分, 多答、错答或不答计 0 分)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 中应该重视: B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 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 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 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 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 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 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 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C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 3 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 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 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B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 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 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 D A.躯体健康。 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学科专业知识(20 分) (一)多选题:(共 14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全对计 2 分,少答计 1 分,不答或答错计 0 分。) 11、以下哪几项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ABD A、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B、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C、科学教育应开发课程资源 D、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12、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结构是: B A、 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核 13、下列动物的生殖方式属卵生的有: AD A、 乌龟 B、蝙蝠 C、鲸 D、鸭 14、关于电磁铁的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通过的电流大小无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有关 C、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15、如果把手放在炉火正旺的火炉上烤火,你会感受到手一下子热起来了。火炉中的热 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到手上的。 C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16、下列变化中只含物理变化过程的是 AB A、蜡烛熔化 B、太阳晒干地面上的水 C、铁生锈 D、水果发霉 17、如图所示:小明用滑轮组提升 240N 的物体,他至少要用多大的拉力(F)才能提 起 ?(摩擦力及滑轮重均忽略不计) B A、120N B、80N C、60N (二)判断:(共 6 分,每小题 1 分) 18、如果电路中各用电器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 F ) 19、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 T ) 20、沉到水底的物体只受到重力,没有受到浮力。 ( F ) 21、停止敲锣后,还能听到锣声,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发声。 ( F ) 22、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当秤砣上不慎沾上了泥土,秤同一货物,其读数比正 常值大。 ( F ) 23、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 天文学家哥白尼写下了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 T ) 第Ⅱ卷:非选择题(60 分) 三、公共知识(10 分) 24、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 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 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 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 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 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 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 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 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 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3 分)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 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 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3 分) 参考答案: 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指导学生 能实践。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 出这一学生观?(4 分) 参考答案: 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 性发展。 四、学科专业知识(50 分) (一)填空:(共 12 分,每小题 2 分) 25、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26、湖南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 东方魔稻。 27、人的心脏中有四个腔,它们分别是(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 28、种子萌发所需的三个外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29、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按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0、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实验室有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 质制成的。 (二)简答:(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31、我们在教学《地震》一课中,要让学生知道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那么 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进行个人防护?(至少写三条) 参考答案: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1)可选择桌子底下或床下等地方躲避。(2)可选 择卫生间等小房间墙角躲避。(3)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4)不能乘电梯。(5)当大地震 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6)如果在户外,就迅速远离高压线、大树、建筑物等,然后 跑到开阔的地方。 32、小实验:用小玻璃瓶装满水,盖好塑料瓶盖,放到冰箱冷冻柜中,第二天打开冷冻 柜看到什么实验现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瓶盖被顶开、顶坏或瓶子破裂,瓶内水结成冰后溢出了瓶口。 (2)水凝固成冰后,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33、分别写出人体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1)耳:听觉作用 (2)眼:视觉作用 (3)鼻:嗅觉作用 (4)舌:味觉作用 (5)皮肤:触觉作用 34、李同学将呼出的气体吹进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生成了白色的 碳酸钙沉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CO2+Ca(OH)2 =CaCO3↓+H2O (三)论述题(26 分) 35、(14 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本。请根据《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许多变化都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课标》中对引起的四种变化作出了 具体的要求。请把“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四种变化”用框图表示,并谈谈昼夜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6 分)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程目标,对三维目标中不同水 平的学习要求分别用了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你把下面四个行为动词所对应的具体目标用线连起来。(3 分) (3)下面是《课标》中“内容标准”的节选。 主题 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知道物体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资源。 4.2 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和重要性。注意 安全与健康,知道一些常用的防范、安全和健康措施。 ·利用自身经验和所搜集的各方面资料,讨论各种物质(如酒精)的利用对人有利的方 面(如治病)和有害的方面(如酿酒)。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包括实物、图片、录像带学生自己的小文章、漫画等),举 办一次小展览。 4.3 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 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调查白色污染,讲座防治方法。 ·调查当地主要污染源。 ·写一份给地方政府的建议书。 上表中“活动建议”一栏的设立与表述,既对教学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又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请你写 100 字以内的文字,说说你对此的理解。(5 分) 参考答案: ①上表中“活动建议”部分表述中关于讨论、调查、搜集资料等具体的活动方式、方法, 对教学活动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导向作用,对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操作性建议。 ②上表中“活动建议”中的活动方式、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体现了探究、合作等 学习方式的特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36、有的老师说: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先进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你是怎能 样看待这个问题的?(5 分) 参考答案: (1)不能认为探究式就是先进的,接受式就是落后的。 (2)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中小学生重要学习方式。 (3)两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关键是运用。接受式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讲授也可以生动 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得不好,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 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杂乱无章,没有效果。 (4)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接受式学习能 让学生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与灵魂。两者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 进,不可偏废。 37、有位老师在进行《溶解》一课教学时,给每组学生提供了材料:盛有水的烧杯,筷 子,小包盐。并让学生猜一猜食盐放入水中会不会溶解,然后让学生实验:把盐放入水中,搅拌后食盐 不见了。接着教师分别做了沙子、高锰酸钾是否溶解的演示实验。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填书上的表格:石 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是否溶解。这些为什么不是科学探究活动?如果你教这个内容, 怎样来设计探究活动?请写出探究活动设计思路。(7 分) 参考答案: (1)食盐的溶解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还让学生进行猜想是无意义的。学生已知结论, 教师让学生做食盐溶解实验,显然这是一种验证性实验,而不是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 生看,这一活动过程教师处于主动状态,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行为缺乏主动性,因此不属于科 学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设计思路要体现:①紧扣探究活动主题,活动要有探究价值;②设计科 学合理、方法新颖,让学生多感观参与和思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