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4 KB
  • 2022-04-13 发布

高考历史复习压轴大题分型练题型3差异、变化类问答题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型3差异、变化类问答题1.(2018·广东汕头三模,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16世纪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帝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1835年,白塞尔用精密仪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2.(2018·四川德阳三模,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6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提出铁路计划,主张由铁路总公司出面募集4000万两,先募集商股700万两,入官股300万两,借官款1000万两,借洋债2000万两,先办芦汉,后办苏沪、粤汉等路。1898年,清政府设立矿务铁路总局,“所有各省开矿筑路一切公司事宜,俱归统辖”。同年,总局颁布章程,规定此后各省开办路矿,无论官商华洋,均应按照本章程办理;借用外资须由总局核准。章程还规定,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之华商。——据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铁路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1分)3.(2018·湖南衡阳二模,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经济较为兴盛的城市,举办慈善的传统非常浓厚。生于斯的冯桂芬很早就有参与慈善的记录。1833年,江阴“淫雨猝至”,“禾尽坏”。作为知县幕友的冯n桂芬,发动绅富举行“捐赈”,募集制钱八万余串。1860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冯桂芬避居上海。受西学与社会形势的影响,冯桂芬认为民穷为匪,是地方“不教不养”的结果,提出改革传统慈善:摒弃对受助对象的道德操守要求;各地广建善堂(养老室、读书室、严教室等);官府订立制度,由绅士管理;将从事赌博、斗殴之人收入“严教室”,令其从事耕田、种菜等工作;设“化良局”,专收妓女,“择老妇诚朴者教之纺织,3年保释”。冯桂芬并未将它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努力付诸实践。1871年,冯桂芬父子创办苏州洗心局(类似后来的惩戒所)。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冯氏慈善事业一度衰落。——摘编自王卫平《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传统慈善相比,19世纪中期冯桂芬慈善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背景。(12分)4.(四川省2018“联测促改”,40,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制度,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这种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注重居民身份管理不仅保证了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注意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摘编自朱冬梅《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材料二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该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也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户口的“一等公民”与农业户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摘编自李平《中国户籍制度变迁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14分)n5.(2018·山西太原市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为百官表率,协同吏部考核官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衔,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在组织上仍隶属都察院,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清雍正元年,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清政府拟定《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只设给事中二十人,按行省分设二十二个道;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此外,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都察院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监察机构——五城兵马司被取消。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但其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先后颁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法》、《议院法》等,都体现了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n答案精析1.(2)变化:近代科技诞生;科学技术从神学中独立开来;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建立了实验科学。原因:传统的科技存在的弊端;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教会的统治和神学世界观;近代天文学革命等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的努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民主制度产生和发展,政治环境改善;建立专利制度奖励科技等。2.(1)变化:由商办转变为官办;由借助洋债为主转变为以华资为主;逐步加强政府对铁路事业的统一管理。原因:列强扩大资本输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出于抵制列强侵略,收回利权的需要;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本;国内政治改革运动的推动。3.(1)变化:①慈善功能扩大,由单一的捐赈救灾发展到惰民养教、社会教化等综合性功能增强;②救助对象拓展,由有道德限制拓展到无道德限制(全体国民);③救助办法变化,由“重养轻教”到“养教兼施”;④救助管理强化,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惩戒性;⑤救助目的变化:由悲天悯人、救灾救难的道德情怀与行为到风化改良、匡世救弊的政治使命和行为。背景:①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与近代民族企业产生;③西学传播,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4.(1)主要差异:①日本户籍制度允许人口流动;②中国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移流动;③日本户籍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身份和平等待遇。背景:①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③对农业的改造以及人民公社的建立。5.(1)趋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都察院官员由临时巡抚地方到固定化;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影响:强化了专制皇权;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2)变化:精简机构与冗员;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关注舆论监督;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原因: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进步人士的积极推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