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22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邈。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虞、褚、陆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杨右军而抑大令①,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 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便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①大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因曾做过州主薄、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所以时人称其为“大令”。n1.下列关于“唐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B.初唐书法家追求书法的造型美,涌现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等代表作品。C.冯、虞、褚、陆的书法作品,具有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娟婵春媚、云雾轻笼、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特点。D.孙过庭把书法当作抒情达性的手段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即将到来的征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做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的情况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B.孙过庭的《书谱》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了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同时他也肯定了初唐的某些书法传统。C.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髙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D.“草圣”张旭与“诗仙”李白齐名,与他们的作品中同样痛快淋漓地倾注了悲欢感情,无所拘束却又合乎规矩有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和书法是起源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艺术门类,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理所当然地成为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B.初唐与盛唐书法的不同表现在:初唐讲求造型美,兰亭摹本盛行;盛唐强调书法的抒情特点,“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C.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D.张旭、怀素、贺知章的书法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都是创造的、浪漫的、天才的,都具有表现性、抒情性和情感的流动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n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书法之美,最受推崇的还是线条。提起线条,便想起怀素。他的狂草在字形分布、笔势往复上呈高昂回翔之态,在整体上呈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书法的线条之美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出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近些年来,传承发扬书法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书法爱好者数量逐年递增。特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了书法文化,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培养中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书法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写一手好字,以此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谈道。(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三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依然紧迫。n“一是开课普及率与年龄段成反比,小学开得很好,初中相对弱,高中就更加薄弱;二是书法教师缺口十分巨大,难以支撑中小学全面开展书法教育的需求,书法教师培养体系和成长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明显不足,与其他学科师资建设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白榆介绍。“师资困难目前仍是制约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此外,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谈道。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未来,书法教育要想取得发展,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更需对症下药。(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之美,美在简约,在布局,更在线条,如怀素的狂草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线条美。B.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要求书写更加便捷,书法顺应变化,产生多种书体、书写风格。C.近些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传承发扬书法文化,书法也因此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D.对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利于培养其书写技能,也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色的墨、白色的纸、红色的印章,这极其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独特的美,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B.书法兼有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用各种书体、书写风格把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C.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较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成为书法爱好者。D.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紧迫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师资困难,书法教师缺口很大。3.根据材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圣孙海龙 这天,因为写大字儿的事厂办高主任犯了愁。n 干了多年厂办主任.敢说没有多少事能难住高主任的。要说发怵的就是要他自己动手写大字儿,一拿带毛的笔.手就直哆嗦。但他并没有因此误过事.因为他可以找小季写,只要打个招呼,小季就会把写大字儿的事给他办得妥妥帖帖。 小季是会计,不属于高主任管。但小季毕竟还是本厂职工。更主要的是小季会写大字儿.且蝎子巵尾独一份,人戏称“书圣”。有了他,高主任不会写大字儿又怕甚。厂办主任也不是要个个会写大字儿。 说小季的大字儿是全厂独一份并不确切,确切来说,厂里会写大字儿的还有一人。谁?老季。老季是业务主任。但老季很谦虚,任谁去求字均不写.说些写不好,拿不出手,慚愧呀惭愧之类的话。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来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然而别人顺眼没用,老季自己瞧不顺眼。老季怕人笑话,死活不拿毛笔,别人终是说不出个啥。日子久了,也就再没人去找老季提写字儿的事了。 小季则与老季大相径庭,到底人年轻,年轻有时就不大会谦虚,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有人找小季写字,叫声“书圣”,小季瞅着你手中纸的双眸就会炯炯发光,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去接那纸。铺开,润笔,倒墨,问所写内容.开写,一气呵成。之后,就会执着笔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番过目,很陶醉,很自得的样儿。 可是,小季休假了。 小季没上班,是因为媳妇要生孩子。你说他媳妇也真会添乱,干吗非赶这时候生孩子!高主任正眉头紧锁,厂长见了,笑:“咋的啦,一副苦瓜相?” 高主任说:“厂长,你笑,我可笑不出。今儿个这任务我是抓了睹。”随即,高主任把事儿一二三四讲了一番。 厂长不笑了.也皱起了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真叫这点小事难住了哈。检查组说话就到,你这该写的字还没着没落,叫人看着咱厂没人是不!这小季 他媳妇不是还没生嘛,你没再找找他,让他先别休假?” “找过。”高主任摊开两手,一脸无奈,“人家说,媳妇生孩子跟检查组要到一个样.都是说话就来的事.没个准头。万一.要是 谁负责!所以 ” “自负有两把刷子.要架口哪!”厂长挺气,“现在的年轻人……好,不说他。没那个鸡蛋.还真做不成蛋糕了?我就不信!你,去找老季。” “老季?”高主任瞪大眼,“厂长,老季你又不是不知道 ” “嗨.我说你这个当主任的,你没去,咋知……”厂长一下子打住话头。原来,老季不知啥时已站在一边。老季说:“厂长,你们是在商量写大字儿的事吧?我来试试n 怎么样?我的字虽然不大行.但这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咱们厂分忧不是?!” 厂长上前握住老季的手.先对高主任说:“瞧没,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又对老季道:“那就辛苦你啦!” “哎,哪里哪里。”老季脑袋摇得拨浪鼓儿似的。 检查组走后,恰逢年底评先.厂长很自然地讲起了老季“应急”这件事.老季成了先进。也有人提到小季,却被厂长一句关键时刻方能看出英雄本色所驳回。这一切,小季当然并不知晓。小季一如既往地工作,为找他写字的人写字。又有人去找老季,说老季才是真正的书圣,那字实实在在胜过小季。 老季笑道:“言过其实,言过其实。咱那字只是能应个急,跟猪急了能上树、狗急了会跳墙差不多。小季后生可畏,不能比。” 说这话时,老季两只手一齐在胸前轻轻摇动,一脸的真诚。(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季的字不如老季的字好,却贪图“书圣”的虚名,爱表现,关键时刻又摆架子,最终在评先时被否决。B.小说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小季形象,突出了他的字写得好、热心助人的特点。C.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在真与假之间展现了不同人对名利的态度,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D.小说对老季似褒实贬,对小季又似贬实褒,用正文反作手法,寄寓褒贬,揭示了社会中的投机逢迎的现象。2.小说中的老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试做分析。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n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n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②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注】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B.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C.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D.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2.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n2.毛泽东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与此诗句表达意旨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天衣无缝 悠然自得C.龙飞凤舞 游刃有余 天衣无缝 泰然自若D.龙飞凤舞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nD.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8、请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①____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强调欹侧、揖让、对比;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②____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③__________。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国家。 材料:担当 法治 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 革故鼎新 有法可依 鞠躬尽瘁 规矩方圆 承前启后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位杰出人士对自己追求的美德做了排序。他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节制,所谓节制就是有所限制,不使过度;第二位的是沉默,所谓沉默就是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第三位的是秩序,所谓秩序就是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排序,认为顺序应该是沉默、节制、秩序。还有人认为顺序是……假如你也追求这三种美德,你是如何排序的,原因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n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C;2.C;3.A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根据原文第2段最后一句话可知,选项中“具有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娟嫜春媚、云雾轻笼、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特点”将总分关系错误理解为并列关系。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参照原文第3段内容,选项偷换概念,“这一点”指“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的艺术特性.而非“书法”。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最早”“最长”于文无据,且“起源最早、发展历程最长”不是两者成为“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原因,强加因果。2答案及解析:答案:1.C2.A3.①推进书法进课堂,提髙开课普及率。②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书法教师培养和成长体系。③组织编写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专业环境。⑤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解析:1.在解答时,先要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原文语段、语句,再对其内容进行比照和整合,辨差异,明正误。“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不正确。材料二中是说“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2.“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不正确。从材料一看,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线条。也就是说,笔墨、线条更能影响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3.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以及“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因此应围绕材料中“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围绕题干的要求,从材料的相关内容中筛选出要点,整合成答案即可。3答案及解析:n答案:1.D;2.①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比小季的更顺眼,胜过小季。②世故圆滑:表面很谦虚,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拿不出手,感到惭愧,实则是不愿意写。③功利心强,善于做表面功夫:他说“但这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咱们厂分忧不是?!”主动写字是为了邀功图利。④善于巴结: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任谁去求字均不写,但高主任在厂长家却看到了他的字。3.①采用侧面描写,写高主任在厂长家见过老季的字,通过他的眼交代老季比小季写字写得好。②与前文老季说自己写不好,任谁求也不写形成对比,暗示了老季只给领导写字,是个善于巴结、钻营的人。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为后文老季主动要求写字埋下了伏笔。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却贪图‘书圣’的虚名”“关键时刻又摆架子”理解有误,B项.文中塑造小季形象时并未用到肖像、心理这两种描写手法。C项.“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错。2.本题考査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倒面描写主要是对他人的影响、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即可归纳出答案要点。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因此不能仅仅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还要用文中的事例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阐释。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入手,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就本题而言,画线句子是借助他人的评价来写老季,这是侧面描写,从内容上看,“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来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是从高主任的角度交代老季比小季写字写得好;“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暗示了老季只给领导写,是个善于巴结、钻营的人。从结构上看,该句与前文老季从来都不给别人写字形成了对比,也为后文老季写字做铺垫。4答案及解析:答案:1.B;2.C;3.D;4.①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②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解析:2.“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3.“忠诚不渝”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4.参考译文:n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司马颖听从了他。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冏。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什么原因溃散如此?”卢志回答道:“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皇帝说:“很好。”于是驾牛车出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 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5答案及解析:答案:1.A;2.①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费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②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③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n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说诗人自己”错,应是说友人“董传”。故选A。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目、注释、诗歌内容,结合背景及作者情况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对友人的赞美:“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意思是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对友人深情的鼓励:“寻春马”“择婿车”两句是勉励董传身处贫穷也要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句意思是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6答案及解析:答案: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解析:7答案及解析:答案:1.A;2.C;3.C解析:1.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行云流水: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或速度快且动作轻巧。龙飞凤舞:像游龙飞行、凤鸟起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或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行云流水”和“龙飞凤舞”都可以用来形容书法作品,但“龙飞凤舞”侧重形容书法笔势有力、舒展灵活;“行云流水”侧重形容书法自然流畅。语境中强调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写得“一气呵成”,用“行云流水”更为合适。游刃有余:刀刃运转在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驾轻就熟:赶着轻载的车走在熟悉的路上,比喻对事物熟悉,做起来容易。文中指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用“游刃有余”恰当。浑然天成: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n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天衣无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缝隙,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浑然天成”强调事物的自然和完整,“天衣无缝”强调事物的完美,语境侧重强调《黄州寒食帖》的“自然”,故“浑然天成”更为合适。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泰然自若”强调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合语境,故“悠然自得”更为恰当。故此题答案为A项。2.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通过分析原句成分可知“可感”“可见”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不仅在……而且通过……”是修饰谓语的状语,而此句明显缺少主语。另外“通过……中也每每可见”一句是“通过……”和“在……中”两种句式的杂糅。联系这两处语病筛选四个修正项可知B、D两项没有补充主语,A项没有解决杂糅,正确答案为C项。3.本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从逻辑关系上看,所补充句子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故排除A项和B项。从上下文意贯通上看,上文说“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因此应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排除D项,答案为C项。8答案及解析:答案: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秉性、精神、风仪各异;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解析:①处是对上句的概括,同时与“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照应,应该指出《兰亭集序》书法在章法上的特点;②③处应着眼于书法结构上的特点。9答案及解析:答案:示例:①弃医从文,鞠躬尽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诉我们要敢于担当。②规矩方圆,有法可依,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告诉我们要厉行法治。③承前启后,革故鼎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诉我们要推陈出新。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示例特点,示例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七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语构成。然后将所给材料归类:“弃医从文”“鞠躬尽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担当”,应归为一类;“规矩方圆”“有法可依”“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都体现了“法治应归为一类;“承前启后”“革故鼎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都体现了“出新”,应归为一类。最后按照示例的句式特点组合成句即可。n10答案及解析:答案:节制·沉默·秩序淄博市教研室 陈鲁峰 节制、沉默、秩序,也是我追求的三种美德,追求的目的就是使这三种美德习惯化,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的排序和那位杰出人士一个样,也是节制第一位,沉默第二位,秩序第三位,理由如下: 节制和沉默相比,我以为节制更重要一些。节制,有所限制不使过度,做任何事情不能过头,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否则的话,就把事情做糟了。据说,梁实秋先生罹患糖尿病,大夫只允许他每天摄入少量的糖分;在一次晚宴上,梁实秋对先上来的其他甜食菜肴一概不吃,就等那道他最爱吃的甜食菜肴——冰糖莴苣,他说,我之所以对其他甜食不吃,就是为了多吃一点我最爱吃的这道冰糖莴苣。可见,有所节制才能吃到最爱,且不会过度影响身体健康。试想,若梁实秋先生不懂得节制的话,他怎能吃到那心中最爱呢?而沉默则是要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这只是与人交往中一般原则,少说而说到点子上去,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即使闲扯了几句,未能做到沉默,好像天也塌不下来。从功用的方面看,节制比沉默更重要一些。 节制和秩序相比,我以为秩序算是小节,节制则是大节;当然做好小节很重要,其实做好大节更重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们要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当然有助于孩子们成为一个做事不慌不忙、有条理的人;但还无法保证他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世界上充满诱惑,稍不小心,人就会成为诱惑的俘虏,走向人的反面,之所以如此,皆是不懂得节制的缘故。如在权力、美色、财物面前,很多人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加以攫取,失去了应有节制,结果呢,身陷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甚或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懂得秩序,最多是个邋遢无序的人;而失去节制,则有可能失去为人的根本——节操。节制与秩序,孰为重?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有人会问,节制比沉默、秩序都重要,赞成;可沉默和秩序,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呢?我认为沉默更重要一些。为什么呢?避免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一是节省了别人宝贵时间,也节省了自己宝贵时间,且一说话让人获益不少,这样的人就是他人的良师益友,自然也有益于和谐社会创设,当然减少了无聊事件产生,提高了做事效率。沉默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美德。秩序当然也很重要,但只是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似乎更多关乎自己一个人,其重要性当然比沉默要弱一些。n 不过要声明一点,节制、沉默、秩序都很重要,都是成为一个君子或淑女的必修课,都要努力修行才是。具体到我本人,结合实际和认知,我的排序是节制第一位,沉默第二位,秩序第三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