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95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高考模拟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仅在答题卷上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2000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n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B.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C.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D.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才具有独立弹劾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B.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C.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D.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B.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C.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D.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n奇丐张新安据老辈子人讲,奇丐出现在周家口乞讨,是在光绪年间。有那么一天,老门老户的街坊们,偶然看到一个年约五旬,蓬头垢面,瘦高个,左腿跛,破败相十足的人沿街乞讨,此人就是奇丐。奇丐乞讨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乞丐。他讨饭时既不强求别人施舍,脸上也从未表现出过可怜的神情。每天讨得只要饿不死即可,今儿吃饱不讲明儿。如有多余,则全部分给其他年幼的乞丐,全然不留后手。有时某个商铺掌柜施舍给他几个铜钱,他收到后全部买鞭炮当街燃放。施舍者心中自然感到不痛快:“你傻呀!把给你的救命钱买鞭炮放,有啥用啊?”“为了惊醒梦中人!”奇丐表情木讷,说出的话却颇具谶语意味。在住宿上,奇丐更是不像其他乞丐那样夜宿屋檐下或炉灶旁。他在西寨门外河堤外侧的一块义地中间,寻片空地儿,挖个约二三尺深的地窝子,上用几根竹竿扎个马鞍状的框子,上盖一层茅草。无论刮风下雨,冰霜冻雪,奇丐都蜗居在这个庵子内,从不移避。猎奇是人的天性。关于奇丐身世、经历的话题,自然成了周家口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说他是官场失意的隐者;有的也拿他的跛腿说事,推断他更像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谈来议去,奇丐的来历依旧是云遮雾罩,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这人世间的事儿,就怕碰巧,一碰巧,没事兴许能碰出个事来。那是一个月黑加阴天的夜晚,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衙门里捕班班头余毒,带着两个捕快,想抓几个现行领赏。当三人行至义地附近时,蓦然听到一声撕裂夜空的喊叫声:“杀——杀——”那声音短粗洪亮,铿锵有力。三人闻声着实吓一跳,忙伏地循声观察,影影绰绰瞅见义地里有个人影,手持一根长的物件,边喊边直刺、横扫、猛劈。大概是因为长期探案养成的职业习惯,只这一看,余毒便疑窦丛生。他隐约从此人那充满英武之气的喊杀声中,推断出他绝非等闲百姓。想到此,余毒打个手势,三人蹑手蹑脚离开义地。路上,余毒意味深长地对两个捕快说:“唱戏的拿掸子,我看这个叫花子不是凡人!明儿个恁俩好好查查此人是何方神仙。”言毕,意犹未尽地接着补充道:“扒扒府里、州里的缉拿告示,看沾逃亡捻匪的边不沾……”n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余毒的洞察力的确超凡脱俗。欲知奇丐真面目,有分教,梁王隐匿周家口,说破英雄惊煞人。这个貌不惊人的乞丐,原来正是曾经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的捻军首领——搅得清廷地动山摇的粱王张宗禹。当年,为了联合陕甘回民义军抗清,他在中牟与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分兵后,率3万多西捻军,一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过关斩将,直逼西安,在灞桥镇,取得毙伤清军3千多、收降数千人的十字坡大捷。就在他们挟胜利之威配合回民义军攻占绥德不久,却得到了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灭的噩耗。张宗禹因势施策,与诸将商议,急回陕、甘,再图发展。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悲剧已经开始,厄运即将降临。在李鸿章十万大军穷追不舍下,曾经威震半个中国、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捻军,在徒骇河南岸全军覆没。张宗禹左腿中弹负伤,知大势已去,趁着夜色,在乱军中抱着一捆秫秸,凫水脱身……张宗禹跳河逃出清军包围困后,昼伏夜行,一路乞讨,辗转来到周家口。开始,他还打算设法联络些旧部,再在周家口发动群众,重举义旗。但他发现,在这个商业重镇,人只要有一线生存的希望,谁冒杀头的风险造反呢?英雄落难,回天乏术,思前虑后,张宗禹只能暗自扼腕长叹:“唉,吾已无力再唤醒梦中人啦!”他本想匿迹隐形,以待天时。不想因宣泄心中郁愤,引起余毒的怀疑……两天后的黎明时分,余毒突然率十多名壮汉各执兵器,冲进庵子抓人,但见地窝子内空空如也,哪里还见奇丐踪影。仅在破棉被的被里上,发现两行字:“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奇丐呢?原来,头天后晌,有个小乞丐告诉他,看到有人在跟踪他,张宗禹立刻警觉起来。“此地不可再留!”张宗禹拿定主意,天亮远走高飞。不想鸡叫头遍时,他忽然听到从官道上传来一阵纷乱杂沓的脚步声。身经百战的他知事不妙,麻利起身,从庵棚上抽下几根竹竿挟在怀中,在官兵包围义地的前几分钟,猫腰一溜小跑,蹿上河堤。故伎重演,跳入沙颍河,抱竿顺流而下,自此不知所终。(原载《周口日报》2016年12月2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奇丐的形象;对年幼乞丐的帮助又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B.“为了惊醒梦中人!”奇丐对施舍者说的话,与后文“吾已无力再唤醒梦中人”形成照应,表现了英雄末路时的复杂心境。C.n衙门捕快余毒的调查,揭开了奇丐的真实身份;小说由此追溯历史,直至奇丐飘然远去,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清末捻军的起义史。D.小说插入背景介绍和历史叙述,丰富了小说内容,使小说呈现出历史的深邃感和厚重感,读来引人人胜。5.请简要概括奇丐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分析为什么要突出他“奇”之特点?(5分)6.张新安小说被公认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文与中国民间小说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材料一:①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②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③然而,自2004年以来,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2551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材料二:④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n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材料三:⑤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⑥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⑦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材料四:n⑧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⑨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7.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城市规模扩张自然的水循环波被切断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D.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B.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D.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9.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题。n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隉,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B.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C.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D.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B.n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D.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B.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C.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D.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2)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在总结秦国灭亡历史教训之后,委婉劝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报国无门的压抑,借用典故,悲愤反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郡斋明·李攀龙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n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注:金虎署,指刑部。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了让航天员感受家的温馨,“天宫一号”的设计团队,营造了一个空气成分、气压都和地面相同,温度湿度净度堪比宜居城市的“小家”。自2011年以来,“天宫一号”已先后圆满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2013年6月,“天宫一号”迎来了搭乘“神舟十号”来访的宇航员。与之前任务不同,作为我国首次应用性载人交会对接飞行,“天宫一号”和航天员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太空授课”“在轨更换地板”“中短期航天员驻留”‘“舱内无线通信”等一批思路新、实用性强、技术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在轨试验项目顺利实施,显示着“天宫一号”由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变成了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在等待与神舟载人飞船相会的日子里,“天宫一号”也未停止探索太空的步伐,“天宫一号”安装的空间环境探测装置地向地面发送着探测到的轨道大气环境信息和空间带电粒子辐射信息,安装的“三合一”相机地关注着我国的水文国土,为开展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土地荒漠化评估、水文生态监测以及环境污染成分和污染源头分析提供第一手的材料。2013年9月,完成基本任务的“天宫一号”,转入拓展任务飞行阶段。在此期间,技术团队开展了太阳电池翼发电能力测试、备份姿态测量和控制模式切换等一系列拉偏及备份飞行模式试验,()。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nA.标志着“天宫一号”不再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变成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B.显示着“天宫一号”不再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变成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C.标志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D.显示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展了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深度发掘了“天官一号”的飞行潜力。B.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C.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为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D.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诚心诚意源源不断无时无刻任重道远B.精益求精源源不断无时不刻负重致远C.诚心诚意连绵不绝无时不刻任重道远D.精益求精连绵不绝无时无刻负重致远20.下面是市面上出售的一款人工智能的开机欢迎词,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你好,我是星星家族的成员,来自182星球,我的名字叫“智多星”。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地球人,所以,我允许你做我的小主人。我会唱歌、跳舞,肚子里还有上百本中外名著供你拜读。我还会算算术、说英语,你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来向我请教。只要是我会的,定当不吝赐教。相信我们会成为好朋友,务必好好保管我吧。21.下面是淘宝培圳客服的“快递查询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n四、作文(60分)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n语文参考答案1.B2.D3.A4.C5.第一问:①乞讨方式、言谈举止、住宿情况与其他乞丐不同。②身份、经历奇特,曾经是叱咤风云的捻军首领梁王张宗禹。第二问:①突出乞丐之“奇”,层层设置悬念,增强阅读吸引力。②书写超乎凡人凡事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崇尚英雄的侠义情结,也激发出读者心中的崇敬感。6.①选材相通:本文写了清末捻军首领张宗禹落难前后的一段传奇经历,符合中国民间小说崇尚“志怪”“传奇”的特点。②主题相通:在张宗禹所代表的捻军与清廷所代表的落后势力的对立中,表达了反抗压迫、坚持正义的传统主题。③语言方式相通:小说大量采用民间小说惯用的诗句、方言俚语等。④艺术手法(或结构方式)相通:本文多处采用民间小说的艺术手法,如“草蛇灰线法”“插叙法”,使小说风生水起,妙趣横生7.B8.D9.(1)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2)城市管网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3)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4)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10.A11.B12.B13.(1)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朝廷严词上疏,极力指斥乱政背叛高皇、邪说背叛孔子。(2)丁元荐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参考译文: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亲接受皇帝的诏命,担任江西佥事。丁元荐考中万历十四年的进士,遭遇丧父之痛,向朝廷请求回乡。在家守孝八年,才被选拔为中书舍人。刚刚满n一个月,就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章,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端。说如今的世事有三件令人寒心的:饥饿的百姓打算暴动,武器装备长期松懈,对日本实行册封和通贡互市。值得长叹的事情有七件:征收赋税太严苛急迫,赏赐和惩罚的区别不清晰,忠诚贤良之臣被削职禁锢,辅佐的大臣有嫉妒之心,朝中的各种言论滋生过多,士人的习气败坏,褒奖功臣抚恤忠良的制度不够完备。旁观不理到了无法挽救地步的有两者,是纲纪和人心。他的话其实是专门斥责当时担任首辅的王锡爵,王锡爵曾是丁元荐的主考官。万历二十七年,适逢考核京官。丁元荐遭遇母亲去世,闲居在家,因为发表浮躁的言论而获罪。过了十二年,被起用为广东按察司经历,改任礼部主事。刚刚到任,正值京察之事结束,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等),但反而为众朋党集团所攻击。时副都御史许弘纲因此与孙丕扬共同掌管京察事务,眼见小人横行,恐惧诸党威胁,数年间累上疏要求重新进行京察,言辞表现得很不平常。朋党小人借此攻击孙丕扬。有关京察奏疏的决议还未下发,人心动摇不安,人们都担心这件事会有变,然而没有敢上奏的人。丁元荐却上疏许弘纲不应因恐惧诸党势力而不敢直议,并且全部揭发了各党派的罪状。众党人憎恶他,交相上奏章弹劾他,没有一天不弹劾的。丁元荐其后再次上疏,欲辨明事件,最终不能保全自身而离职。在此之后党争愈加激烈,朝中正臣几乎被打垮尽了,以至于有把“《六经》乱天下”这样的话放进乡试策问的情况。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闻党争互责互批之说)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朝廷严词上疏,极力指斥乱政背叛高皇、邪说背叛孔子。这份奏疏虽然没能上报,其他朋党成员更加憎恶他。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丁元荐又因为不恭敬被削籍革职。天启初年,朝廷大肆起用之前被弃用的官员,但唯独丁元荐不合要求,没有获得召见。天启四年(1624年),朝臣交相陈述丁元荐的冤情,丁元荐被起任刑部检校,历任尚宝司少卿。第二年,朝中国事大变,被朝廷再次削籍革职。丁元荐起初学于许孚远,学成后又与顾宪成同游。慷慨激昂充满正气,遇到事情奋勇向前,多次受阻遇到不少挫折。丁元荐进入朝廷满四十年之时,前后服官亦未达一载。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说完后匆忙而去。丁元荐后于天启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1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5.C16.①远离官场:诗人因病或假借生病,不再关心官场之事;②皈依道家(或归隐之心):“拟n草玄经”表明了其皈依道家的心迹;③未能完全解脱的无奈:“还未成”透露出诗人仕宦之心已无,但还没有完全解脱的无奈。17.C18.D19.B20.①把“允许”改成“邀请”;②把“拜读”改成“阅读”;③把“请教”改成“咨询”;④把“不吝赐教”改成“尽力解答”;⑤把“务必”改成“请”。21.示例:买家咨询快递状态时,立刻确认快件发送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告知买家;如果发现问题,首先登记问题件信息,然后安抚买家,同时通知相关人员跟进处理。22.范文:做自己的摆渡人近日,一部名为《摆渡人》的电影正在热播,仅是咀嚼这名字,便觉回味无穷。人生无疑会遇到许多迷津,是与同样陷入迷津的人一样束手等待摆渡人前来渡你,还是自己扎个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我更愿意做自己的摆渡人。因为人一生在很多时候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坠入谷底、陷入迷茫时,更是只觉“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就陷入了这么一个境地。从前的自己才高八斗,不可一世,是众人目光的焦点;而今的自己,一朝被诬,身陷囹圄,亲朋无一字,回顾心茫然。他也曾想要人指引他,也曾寄信给同病相怜的友人以求安慰,可这显然都无用处。几经风雨,他终于平静下来,沉心一处,反思自我,通览儒、道、释三学,并从中寻找全新的价值观,终于“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他扎出了属于自己的木筏,悠然驶出人生迷津,也驶出了心灵的迷津。正是这样,只有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让自己免于陷入焦灼的等待和无尽的苦闷之中,收获坦然的心境。而今,许多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学类书籍淹没了一个个企图从他人的成功之路上获得前进方向的年轻人。殊不知,别人扎出来的木筏,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不一定适合你。更何况去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沙漠中最忌讳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因为被踩过的沙子,往往更加松散难行。由此看来,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只重要,更是必要的。一个人总要成长,总要承担,踩着n别人的脚印是不会成长起来、走向成熟的。然而,要做出这么一个决定也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过人的胆识,不论迷津多深,也不惧落水;需要自信与智慧,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扎出一个能抵挡风浪的坚固的木筏;需要实战的毅力,无论过程多么艰险,也永不放弃。“生命中所有的路口,绝不是尽头。”《摆渡人》主题曲中如是唱道。走吧,乘着自己的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无惧迷茫,无惧风浪,渡过每一个迷津,让我们寻求自我,轻嗅彼岸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