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 MB
  • 2022-04-12 发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2.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重大成果领域时间成就意义核技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20世纪90年代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和平利用核能为国民提供电力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我国国防力   量进一步加强 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空间技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n(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意义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点拨]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思考1] 有人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有人却认为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提示:不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越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思考2]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下图)。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提示:(1)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小结]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n(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题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核心必记]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防御能力,将祖国的发展与命运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2.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领域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赢得了与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强了世界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5.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领域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推动了科技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步。[史料印证]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材料一说明“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材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思考: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背景和意义。提示:背景:国内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n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为纲;国际上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意义:增强国防能力,鼓舞世界民族革命,提高民众爱国凝聚力等。主题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的比较[核心必记]重点原因影响改革开放前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①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和核威胁,国防安全得到巩固②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了安定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上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①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腾飞,提高了综合国力②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史料印证]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解读:材料一显示,当时重点是发展以原子弹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因为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拥有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n材料二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千克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解读:材料二说明杂交水稻的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材料三 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2012年4月13日《西安晚报》思考:材料三阐述了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提示:侧重点:发展经济。原因:国内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的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A.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B.表明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C.使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D.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解析:选A 由“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应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正确。2.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  )A.1964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1970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C.1980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D.2003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n解析:选B 1970年4月24日,我国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故B项正确。3.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解析:选D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C两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没有超过当时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题组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4.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当时中国正值(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选C 根据所学,1973年,袁隆平育成了杂交水稻“南优2号”。正值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5.我国水稻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了连片单产10500千克/公顷的第一期目标和12000千克/公顷的第二期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反映出(  )A.世界性饥饿问题由此解决B.我国农业科技世界领先C.“南优2号”水稻培育成功D.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解析:选D 据材料“我国水稻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了连片单产10500千克/公顷的第一期目标和12000千克/公顷的第二期目标”得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6.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个人英雄主义解析:选A 邓小平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政策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是靠科技,两者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组三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n7.“工匠精神”是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创了(  )A.第一颗原子弹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载人航天飞船D.杂交水稻——南优2号解析:选B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B项正确。8.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解析:选A 材料中中国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A项正确。[课下能力提升十九](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A.原子弹和氢弹B.试验通信卫星C.人造地球卫星D.“神舟”载人飞船解析:选A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A项正确。2.“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有力冲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解析:选D 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n3.2016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下列有关中国航天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B.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C.196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D.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解析:选B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史实。4.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的哪些贡献与《规划》的内容相关(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B.“南优2号”杂交水稻C.“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D.人类基因组排列工程解析:选A “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A项符合题意。“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培育成功的,C、D两项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均排除。5.诺贝尔奖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析:选B 1965年,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6.诺曼·博洛格是“绿色革命”之父,他因为终身帮助克服全球饥荒而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数年后,中国有一项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它是指(  )A.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活动B.全国性的“青山绿水”行动C.籼型杂交水稻的培植成功和推广D.反战和平运动解析:选C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7.某校历史兴趣n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解析:选D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走在世界最前列,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2分)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自己天空眼睛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计算机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2年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2003年“神五”飞船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2008年“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2013年“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材料二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新华网《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1)材料一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嫦娥二号”卫星有什么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从比较单一的国防领域变成了“更多领域”;第二小问主要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n进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回答。第(2)问,从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的角度回答特点;根据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经历的变化说明认识的变化。答案:(1)变化: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