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 MB
  • 2022-04-12 发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2)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3.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2)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二、体用之争1.背景(1)19世纪60~90年代,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2)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播开来。(3)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焦点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实用科技。3.代表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4.概况(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n(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早期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斥责顽固派。5.评价(1)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2)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原因: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③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促使从洋务派内部分化出早期维新派。(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3)主要观点: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4)影响: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②为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维新思潮的形成(1)背景:政治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壮大思想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代表思想主张著作影响康有为否定专制统治思想,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通议》维新派的宣传家谭嗣同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名教,倡导男《仁学》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人物n女平等严复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天演论》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3.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1)主要内容: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③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2)影响:①使维新思想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1.洋务派思想的特点(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2.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加剧,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技开始传入中国;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积极向西方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2)实质: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讲,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逐渐传播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讲,是中国近代逐渐西化的过程;从中外关系看,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也是列强的侵略逐渐加深的过程。主题一“中体西用”的思想n[史料探究]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大的根本,这里指中国的制度)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方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说明理由。提示:(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郑观应的“此其体也”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道理。因为当时先进发达的国家都运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归纳总结]用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立场,主张“中体西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对点训练]1.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n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解析:选B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主题二康梁的维新思想[史料探究]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2)材料二反映了康梁在宣传维新思想时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要求。(2)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归纳总结]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策略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思想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n根源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阶级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经济根源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对点训练]2.“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解析:选B 据材料“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可知这一思想家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段话适宜于评价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故B项正确。考点一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思想命题角度:1.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影响。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典题例析][例1]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题思路]n[答案] A[题组冲关]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聘请洋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对于能制造西洋舰船火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上述建议(  )A.推动西方文化传播B.表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C.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D.促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解析:选C 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但由材料不能推断是其开始,故B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挑战传统夷夏观念,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故C项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并未付诸实践,故D项错误。2.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C.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可知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学习西方科技是否困难重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其认为中国中体西用的思想存在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的科技不足以摆脱困境,西方的发达不仅仅因为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落后也不仅仅是科技的落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讨论西方制度的缺陷,故D项错误。考点二维新思想命题角度:1.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和内容。2.维新思想的影响。[典题例析][例2]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n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题思路][答案] A[题组冲关]3.“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解析:选B 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4.钱基博指出:“启超避地日本,既作《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复作《新民丛报》,痛诋专制,导扬革命。邹容《革命军》等先后出书,海内风动,人人有革命思想矣!而其机则自启超导之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A.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反对君主专制C.促使民主革命思想产生D.放弃改良主张解析:选B 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根据“痛诋专制”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之前民主革命思想就已经产生,而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才“导扬革命”,故C项错误;梁启超“导扬革命”是基于反对专制,不能说明梁启超放弃了改良主张,故D项错误。n————————————————[课堂小结·建通史]——————————————19世纪以来的中国之关键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凉四部曲,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文化上](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和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2)洋务运动时期的“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政治上](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n课时达标检测(二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2.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解析:选B “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3.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解析:选C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n干信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4.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 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5.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解析:选D “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文明开化”主张学习西方,所以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D项正确。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解析:选B “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7.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  )A.主张西学中源说B.质疑西方宪政制度nC.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解析:选C 维新派为了宣传立宪主张期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以减少阻力,而非主张西学中源,故A项错误;立宪派推崇西方宪政制度,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立宪派想要在中国实行立宪必然遭到传统文化的阻挠,提出立宪思想在中西具有相似性,以减少阻力,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是专制制度,西方近代是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8.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解析:选B 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诗中用戏剧性的手法阐述了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救国图存、大同理想等,故A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改良家国,表达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本想一意“务实”、厌恶“务虚”的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冯桂芬在洋务运动发轫之时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成为日后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蓝本。在这一基础上,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不过在起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主旨却是针对顽固派的诘难、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摘编自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材料二 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针对守旧派闭目塞听,驳诘西学之非,他在1888年致洪良品的信中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n(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相较洋务派,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可以得出是在顽固派的压力下提出;根据材料一“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可以得出这一思想是这些理论的结晶;根据材料一“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可以得出是向西方学习的需要。第(2)问,根据材料二“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可以得出康有为主张超越中国传统思想;根据材料二“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可以得出他破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第(3)问第一小问,洋务运动主张西学是手段,维护中国传统思想才是主要目的,而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康有为主张要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故可以得出变化;第二小问,根据中国时局的变化得出。答案:(1)原因:回应顽固派对洋务派学习西学的攻击;洋务运动中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为学习西学寻找合法性的需要。(2)主张:应以世界性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破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3)变化:从以遵从传统文化为主体转向了以学习西方文化为主体。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