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10 KB
  • 2022-04-12 发布

2019_2020版高中物理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综合应用(对点练巩固练)(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综合应用一、选择题1.一滑雪运动员由静止开始沿足够长的斜坡匀加速下滑。当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那么,当他的速度是时,下滑的距离是(  )A.B.C.D.答案 C解析 由v2-v=2ax知v2=2al,得l=;当速度为时有2=2al1,得l1==,C正确。2.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若初速度的大小为v0,末速度的大小为v1,则在时间t1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A.等于(v0+v1)B.小于(v0+v1)C.大于(v0+v1)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答案 C解析 如果物体在0~t1时间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有′=,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大小为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则x1=′t1,而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x1小于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与t轴包围的面积大小x2,x2=t1,则>′=,故C正确。3.一小球沿斜面以恒定的加速度滚下并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6m,BC=10nm,小球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s,则小球经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A.2m/s,3m/s,4m/sB.2m/s,4m/s,6m/sC.3m/s,4m/s,5m/sD.3m/s,5m/s,7m/s答案 B解析 BC-AB=aT2,a=m/s2=1m/s2,vB==m/s=4m/s,由vB=vA+aT,得vA=vB-aT=(4-1×2)m/s=2m/s,vC=vB+aT=(4+1×2)m/s=6m/s,B正确。4.在离地高h处,沿竖直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抛出两个小球,它们的初速度大小均为v,不计空气阻力,即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  )A.B.C.D.答案 A解析 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对向上和向下抛出的两个小球,分别有h=-vt1+gt,h=vt2+gt,Δt=t1-t2,解以上三式得两球落地的时间差Δt=,故A正确。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面有三种说法,正确的是(  )①前1s内,前2s内、前3s内…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一定是x1∶x2∶x3∶…=1∶4∶9∶…②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一定是xⅠ∶xⅡ∶xⅢ∶…=1∶3∶5∶…③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一定是Δx=aT2,其中T为相同的时间间隔A.只有③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C.都是不正确的D.都是正确的答案 D解析 根据x=at2可得x1=at,x2=at,x3=at,所以x1∶x2∶x3∶…=1∶4∶9∶…;因为xⅠ=x1,xⅡ=x2-x1=at,xⅢ=x3-x2=at,所以xⅠ∶xⅡ∶xⅢ∶…=1∶3∶5∶…;由于x1=v0T+aT2,x2=(v0+aT)T+aT2,所以Δx=x2-x1=aT2,所以D正确。6.一旅客在站台8号车厢候车线处候车,若动车一节车厢长25米,动车进站时可以看n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他发现第6节车厢经过他用了4s,动车停下时旅客刚好在8号车厢门口,如图所示。则该动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A.2m/s2B.1m/s2C.0.5m/s2D.0.2m/s2答案 C解析 设第6节车厢刚到达旅客处时,车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有L=v0t+at2。从第6节车厢刚到达旅客处到列车停下来,有0-v=2a·2L,解得a≈-0.5m/s2或a=-18m/s2(舍去),则加速度大小约为0.5m/s2,C正确。7.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5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下面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m/sB.汽车在40~50s内的速度方向和0~10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C.汽车在50s末的速度为零D.在0~50s内汽车行驶的总位移为900m答案 A解析 由题中加速度图象可知前10s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30s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10s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得vm=a1t1=20m/s,A正确;50s末的速度为v=vm-a2t2=(20-1×10)m/s=10m/s,故B、C错误;在0~50s内汽车行驶的总位移为×10m+30×20m+×10m=850m,D错误。8.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s停止,若在第1s内的位移是14m,则最后1s内位移是(  )A.3.5mB.2mC.1mD.0答案 B解析 利用“逆向推理法”,把物体的运动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则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7∶5∶3∶1,所以=,x1=2m。故选B。9.已知长为L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时,它沿斜面已下滑的距离是(  )A.B.C.D.答案 B解析 由静止开始,可以用公式v2=2ax。若物体到达底端时的速度为v,对于整个下滑过程有v2=2aL,若当物体速度为时,下滑的距离为L′,则有2=2aL′,由以上两式可得,L′=,B正确。10.(多选)一个物体在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一个Δt时间内的位移为x,若Δt未知,则可求出(  )A.第一个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B.第n个Δt时间内的位移C.物体的加速度D.nΔt时间的位移答案 BD解析 =,由于Δt未知,故第一个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可求,A错误;由位移公式x=v0t+at2可知,第一个Δt时间内的位移x=a·Δt2,nΔt时间的位移xn=a·(nΔt)2=n2·a·Δt2=n2x,D正确;同理可求(n-1)Δt时间的位移xn-1=(n-1)2x,则第n个Δt时间内的位移为xn-xn-1可求,B正确;x=a·Δt2,由于Δt未知,物体的加速度不可求,C错误。二、非选择题(按照题目要求作答,计算题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注明单位)1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共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刻度线跟“0”计数点对齐。n(1)从图中读出计数点1和5的位置坐标分别为________cm和________cm。(2)计算与计数点“2”相对应的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2=________m/s。(3)利用上图中的数据可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 (1)1.20 12.00 (2)0.21 (3)0.60解析 (1)根据刻度尺的示数可知,计数点1的位置坐标为:1.20cm,计数点5的位置坐标为:12.00cm。(2)因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1s,利用瞬时速度可用该点附近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可得v2==0.21m/s。(3)根据逐差法可得x54-x23=2aT2,x34-x21=2aT2,联立可得a===0.60m/s2。12.某物理兴趣小组为获得当地重力加速度值,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了系列探究过程,假设你也是其中一员,请补充完整横线部分内容:(1)操作过程:①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所示;②将接有重物的纸带沿竖直方向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③先________,再释放纸带;④获得点迹清晰的几条纸带。(2)探究过程:其中一条纸带的点迹及数据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n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A、B、C、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打出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0.02s打一个点)①小组成员量出DF间的距离为3.60cm,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点E时的速度vE=________m/s;②小组成员量出FH间的距离为5.20cm,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点G时的速度vG=________m/s;③利用g=得出g=________m/s2;④利用a=得出g=________m/s2。答案 (1)接通电源 (2)①0.90 ②1.30③10.00 ④10.00解析 (1)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时应先开电源,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2)①vE==m/s=0.90m/s②vG==m/s=1.30m/s③g==m/s2=10.00m/s2④g==m/s2=10.00m/s2。13.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驾驶员发现正前方60m处有一辆以4m/s的速度与汽车同方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驾驶员以-0.25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经40s停下,停下前是否发生车祸?答案 见解析解析 当汽车速度为4m/s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小,汽车速度减小到4m/s所需的时间t=s=24s在这段时间里,汽车、自行车行驶的距离汽车:x1=v0t+at2=168m,n自行车:x2=vt=96m,由此可知:x1-x2=72m>60m,所以会发生车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