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1 KB
  • 2022-04-12 发布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过关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名校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A [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2.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法家C.道家D.墨家C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的思想是仁、礼、德治、仁政等,故A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中央集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等,故B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等,与材料中的“不遵从自然”、“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相吻合,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俭等,故D项错误。]3.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D [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4.(2019·福建龙岩模拟)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n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B [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皇帝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不符,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约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5.(2019·山东临沂模拟)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A [从东汉“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到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种变化反映出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故A项正确;汉武帝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的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没有涉及其他思想,故C项错误;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19·湖南怀化模拟)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A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可得出作者以儒学传承人自居,回归古代儒学的本原,故A项正确;“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可见其没有主张三教合一,故B项错误;“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不能说明儒家已经灭亡,故C项错误;作者强调的是“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强调儒家主旨的丧失,没有强调历史的渊源,故D项错误。]7.(2019·广东深圳宝安调研)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n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B [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因为“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因此唐朝政府“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各类学校统编教材,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错误。]8.(2019·湖北咸宁联考)《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B.阐述宗教哲学C.维护封建道德D.规范人际关系C [“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没有涉及君权的来源,故A项错误;“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不是对宗教信仰的论述,故B项错误;“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故C项正确;三纲五常不仅指人际关系,包括一整套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故D项错误。]9.(2019·山东烟台模拟)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C [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是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故D项错误。]10.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行合一D.主张人性本恶nA [材料“殃、罪、恶和辱”等体现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和行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人本性的探讨,故D项错误。]11.(2019·江西南昌模拟)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语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  )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B.文学修养极高C.具有社会批判精神D.对儒学的反叛C [材料中并没有对佛道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文化修养显然并不是材料中李贽的评价,这属于对材料中“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的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语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可知,李贽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李贽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反叛”一说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12.(2019·山东威海模拟)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A [根据题干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现存等级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北唐山模拟)(25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n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10分)(2)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10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5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第(2)问,第一小问途径据材料一“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结合所学得出致良知。第二小问异同,同,据材料一“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材料二“强调明(人)伦、德教”得出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据材料一“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材料二“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得出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异,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得出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据材料二“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得出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第(3)问,据材料一中“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得出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材料二“以成敦厚之俗”得出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答案 (1)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或“中央兴办太学、地方郡国设学校”)。(4分)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6分)(2)途径:致良知。(2分)同: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4分)异: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4分)(3)价值: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5分)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n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材料中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强责任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张逐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去粗取精、批判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答案 (示例)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2分)评论:族规中出现了“孝悌为人之本”、表彰“贞女节妇”体现了理学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分润族人”“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10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