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92 KB
  • 2022-04-12 发布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32*1.5=48分)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4.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据此推知汉武帝( )A.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                        B.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C.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                        D.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5.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n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6.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7.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8.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9.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n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10.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11.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1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1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n(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14.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汉朝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15.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16.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17.“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n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18.图4、图5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  )图4唐代中期                               图5北宋中期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19.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20.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n.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21.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22.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3.《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24.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n25.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學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26.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27.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28.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29n.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这表明宋代(  )A.缠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            B.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C.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            D.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30.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31.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C.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32.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般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n术成就冠盖儒林二.材料题(共三题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政治。”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曾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北宋官员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述:“(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饥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材料二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材料三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名句:“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述:宋太祖尝弹雀(用弹弓打鸟)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史实分析形成这种政治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6分)并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宋代科技文化带来的多方面影响。(6分)(2)材料三的名育名句和事例集中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官员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原因。(9分)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n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5.(15分)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6分)n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阶段考试(5月)试题高二历史答案一.选择题答案(32*1.5=48)1-5BADDD6-10CDBAD11-15CDDAB16-20DDDCA21-25ACACA26-30BBACD31-32BC二.材料题答案33、(25分)(1)特点:崇尚文治、重文轻武(或士人政治、士大夫政治)(2分)主要原因:北宋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割据地方专横跋扈的积弊,宋太祖以及后继的宋太宗实行军事改革(解除高级将领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重用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如由文臣担任枢密院最高长官),推行文臣统兵、文官治国,文官(士大夫)地位空前提升。(2分)宋代商业革命表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对外贸易发达。(6分)影响:(以下答案答出任何3条6分)①促进了科技进步,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取得新的突破或应用;②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词的创作在宋代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大量宋词名篇和名家;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于宋代;散文创作在宋代进一步繁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出自宋代: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的杂剧形成并在瓦舍勾栏演出;③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进士(通过殿试及第者)的录取员额及地位大幅提升;④书院教育蓬勃发展,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产生并发展于宋代;⑤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2)精神:知识分子(土大夫)心系民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敢于担当的精神。(3分)原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儒家,本身就有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2分)北宋重用文臣、崇尚文治、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图激发了士大夫(文官)一心为民忠君报国的热情和责任感;(2分)北宋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2分)(若回答“北宋完备的文官治理体系和二府三司台谏制度体系保证了政治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拥有最终决策权的皇帝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牵制,增强了官员按制度办事的n底气”也可给2分。但此问总得分不能超过6分)34.(12分)【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分)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35题(15分)【答案】(1)改革背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重;蒙古贵族的劫掠。(4分)主要措施: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5分)(背景: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两个要点计4分;主要措施: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5分)(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