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下能力提升(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图回答1~2题。图1图21.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②两地多为粉沙性土壤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④两地皆全年少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2.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 )①图2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图2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图2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1.A 2.B 读图可知,图1是我国新疆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图2是黄土高原的窑洞。两地多为粉沙性土壤,但是黄土高原夏季暴雨加上疏松的黄土土质,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不是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而不是水稻。n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3~4题。3.甲区域和乙区域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气候的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4.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解析:3.B 4.A 第3题,甲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因而作物生长期较短。乙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区域降水较少,年均温较低,气候的大陆性较强。第4题,乙区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耕地分布较为分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5~6题。5.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6.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解析:5.B 6.C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8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和1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第5题,该线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n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华北为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mm,属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华中地区的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华南为热带季雨林。第6题,造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气候出现差异。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据此完成7~9题。7.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C.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径流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大8.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9.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解析:7.C 8.D 9.A 第7题,由于我国区域面积庞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多丘陵、平原;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夏季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由于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径流量由于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的影响,比较复杂。第8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n为基础,青藏高寒区垂直分异明显。第9题,我国东部季风区受热量影响,植被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由北向南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完成10~11题。10.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农业基础薄弱B.资金、技术、人才匮乏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11.我国西部地带今后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 )A.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B.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D.有步骤地治理大江大河,开发能源、矿产等资源解析:10.B 11.A 第10题,读图可知,远西部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区和高寒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对。农业基础薄弱不是主要因素,A错。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不足是自然原因,C、D错。第11题,我国西部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今后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A对。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发挥资源优势是发展措施,而不是要注意的问题,B、C、D错。二、综合题(共56分)12.读英国和日本略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1)日本地处亚欧大陆________(东或西)部,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北部属于________气n候,南部属于________气候;英国地处亚欧大陆________(东或西)部,属于典型的________气候。(10分)(2)英国和日本的渔业资源都比较丰富,①②区均是世界著名渔场,①是________渔场,②是________渔场。(4分)(3)英国气候温和湿润,________业发达;日本人口众多,农业以________业为主。(4分)(4)英国石油的主要来源地是________;日本石油的主要来源地是________。(4分)(5)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一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解析:读图可知,左图为英国,右图为日本。此题考查日本和英国的地理位置及工业、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解答此题应抓住两国的异同点。两国相同点:同为温带地区,同为岛国,气候受海洋影响大;不同点:气候类型不同,资源状况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工业布局不同。答案:(1)东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西 温带海洋性(2)北海 北海道(3)畜牧 种植(4)北海 中东(5)优良港湾多,便于运输原料和产品 接近国内、国际市场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 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花桥)的通车意味着11号线由上海安亭延伸至江苏昆山,跨省地铁梦想成真,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正式启动。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唐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原长三角区域图 新长三角区域图n环渤海经济圈图 (1)比较环渤海和新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18分)环渤海新长三角相同点位置资源交通不同点位置资源交通(2)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10分)解析:第(1)题,比较寻找环渤海地区和新长三角地区在区位方面的异同点,要求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可立足海陆位置、资源类型和交通方式等考虑。第(2)题,南北交通变得更加通畅,带来大量物流和旅客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区的范围会扩大;苏北出台优惠政策,可使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答案:(1)环渤海 新长三角相同点位置临海,位于东部经济地带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海运较发达不同点位置临渤海临东海资源有煤、铁、海盐资源,水资源紧缺水资源丰富,煤、铁资源相对缺乏交通无河运条件河运较发达(2)增加交通便利度,带来物流和旅客,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商业地位,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伴随优惠政策的出台,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