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9.00 KB
  • 2022-06-13 发布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PPT课件

  • 6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章小学科学教学技能第一节小学科学教学技能概述7/24/2021\n课堂导入艺术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之一7/24/2021\n科学课堂导入艺术科学课堂导入的策略科学课堂导入的涵义科学课堂导入的功能7/24/2021\n一、科学课堂导入的涵义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导入技能是完成新课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7/24/2021\n定义: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作用:引起注意、确定目标、激发兴趣以及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1、基本概念57/24/2021\n针对性: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内容、年龄)启发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手抓子弹)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卖鸡蛋)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简洁性: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2、特点67/24/2021\n3、构成要素71.集中注意在导入的开始阶段,教师要以简明的语言或其他的行为方式进行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信号:上课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迅速进入准备学习的状态。2.引起兴趣学生学习的动机直接推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引起兴趣是导入的重要一环。3.激发思维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要通过问题、情境、矛盾或现象等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和活跃起来,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是导入的关键,也是导入的难点,故此可称为导入的中心环节。4.明确目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5.进入课题在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的结尾阶段,教师应该通过语言或其他的行为方式,是学生明确导入阶段的结束和新课学习的开始。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由以上五方面构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不能机械照搬。有时这五步界限并不明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五步,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7/24/2021\n引入课题,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承前启后,创设教学情境8二、课堂导入的教学功能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维系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讲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倾神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上课刚开始时,就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新课题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教师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中发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及其内在联系,从而自然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活动中,教师跟学生如有共同的语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话题创设情境,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进度,对于高度集中、认真参与等表现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投入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7/24/2021\n(一)科学课堂导入“八诀”(二)科学课堂导入“六忌”三、科学课堂导入的策略2.新1.短3.精4.平6.准5.熟7.快8.活2.冗长拖沓1.重知轻能3.平淡刻板5.单打独奏4.牵强附会6.低级趣味7/24/2021\n(三)科学课堂导入的形式3.活动导入1.声讯导入2.直观导入7/24/2021\n1.声讯导入的种类②故事导入①直接导入④提问导入⑦音乐导入⑤事象导入⑧儿歌导入③新闻导入⑥谜语导入⑨快板导入7/24/2021\n2.直观导入的种类②影像导入①图片导入③课件导入⑤模型导入④实物导入⑥标本导入7/24/2021\n3.活动导入的种类①游戏导入②魔术导入③实验导入7/24/2021\n[思考与练习]请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设计课堂导入!本课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内容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秘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物体能在水中浮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物体在水中沉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课是让学生认识影响物体沉浮的决定因素和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7/24/2021\n课堂提问艺术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之二7/24/2021\n科学课堂提问艺术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科学课堂提问的概念科学课堂提问的功能7/24/2021\n一、科学课堂提问的涵义课堂提问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规武器”,是指教师通过给出信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态势语言)引起学生思维和言语反应的活动。7/24/2021\n二、科学课堂提问的功能2.启迪思维,开发智力1.集中注意,激发兴趣3.评价反馈,调控教学4.促进参与,训练表达课堂导入多从提问开始,提问激起好奇,使学生心理活动很快定向并集中在某一概念和观点上,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提问也可维持课堂秩序,调节课堂气氛。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每一有价值的提问,都是一根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通过提问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品质。科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调动,通过提问,使学生遭遇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得到训练、启迪,智力自然得到发展。来自提问的反馈信息,是最方便、最及时,也是最真实的信息,通过收集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与作答情况,既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检测教师教学设计的优势,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而学生通过获取答问的评价信息,可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问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答问的过程中获得表达观点、流露感情、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提问活动既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7/24/2021\n(一)科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三、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2.投石击水,注重启发性1.有的放矢,把握目的性3.拾级而上,注意梯度性4.抛砖引玉,体现创造性6.因势利导,掌握灵活性5.新颖别致,加强趣味性7.正确评价,突出鼓励性8.面向全体,重视广泛性设计问题时,应服从教学目标,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的提问应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生起波澜,注入活力。能启发学生思维。那些“是不是”、‘对不对“的”填鸭式“满堂问要尽量摒弃。提问应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每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现一定梯度。有效的提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能使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问应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对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教师发问时幽默的语言、风趣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都能大大加强提问的趣味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答问可能出现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的情况,此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不能照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以致“哪壶不开提哪壶”,要多运用疏导性或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学生答问后,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给每个学生尽量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不要做仲裁者,过早仲裁会遏制儿童活跃的思维。对一时答不上的学生可适当等待,启发其思维。对答错的学生,不要下“错”的断言,激励他去寻思。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问题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以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思考,促使每个学生都用心答问。避免只提问“尖子生”,后进生成了局外人,必定更后进。7/24/2021\n1.按主体提问的方式划分2.按教学活动的目标划分(二)科学课堂提问的具体形式三、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7/24/2021\n1.按主体提问的方式划分②正问与反问①直问与曲问④泛问与特问③设问与追问⑤疑问与激问直问法:直截了当地提问,它能把学生注意力收拢到某一点。学生可直接做出回答。不必拐弯抹角。曲问法:曲径通幽地提问,有助于澄清杂念,疏通思路,学生只要解答了此问题,彼问题便不答而解。正问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反问法: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设问法:教师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而不是让学生回答。常用来实现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利过渡。但不可使用过多,否则学生就不注意动脑了。追问法:针对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一问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后面的提问可是前一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可是在学生答案基础上再次提问,内容可不断加深。泛问法:不确定回答对象的问题,目的是让全班同学都进行思考或讨论。当一个泛指性问题提出后,往往期望学生有多种答案。特问法:指明回答对象的问题。有时先提问,后点名回答;有时先点名,再发问。它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某些同学的作用,或发现某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而进行调控时,可采用特问方式。疑问法:在问题的疑难之处进行提问。激问法:是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提问。7/24/2021\n2.按教学活动的目标划分②研究性提问①理解性提问③发散性提问⑤开拓性提问④比较性提问⑥铺垫性提问⑦疏导性提问⑧总结性提问⑨评价性提问7/24/2021\n[思考与练习]1.关于“雨和雪”设计一组问题(以直问与曲问为主),并指明类型和原则。①下雨前,天空为什么会乌云密布?下雨前,天气有什么共同特征?②水在陆、海、空之间是怎样循环?每年都下雨和雪,天空的水为什么降不完?③为什么只有冬天才下雪?什么情况下下雪?7/24/2021\n[思考与练习]2.设计一组关于“热传递”的问题(至少有两对正、反问),并指明类型和原则。①热传递有哪三种形式?——烧水时,水由冷变热,壶柄也变热,这两种传递热的方式相同吗?②热在空气中主要以什么方式传递?——感觉太阳的温暖只与穿衣服的多少有关,与所穿衣服的颜色无关吗?7/24/2021\n四、科学课堂导答的策略1.提问后学生的种种表现划分2.提问后教师的种种导答方法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寥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可见,课堂是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这是课堂教学提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7/24/2021\n1.提问后学生的种种表现划分②急不可耐①胸有成竹③隔岸观水⑤举棋不定④以假乱真⑥有备无患⑦临阵磨枪⑧仓促上阵⑨一筹莫展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佯装走神,智求招唤者——“犯纪律,看你叫不叫”手举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双唇翕动,温诵答案者——“演习一遍,求个把握!”急问左右,迅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搔手翻眼,随帮举手者——“最好别点我!”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7/24/2021\n2.提问后教师的种种导答方法⑵鼓励法⑴激将法⑶挑战法⑸举一法⑷分散法⑹留尾法⑺搭桥法⑻指路法⑼迁移法⑽直观法⑾示意法“激将”即用刺激性或反面的话鼓动人去做原来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请将不如激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是一件动脑思考的事。可有一部分学生不善动脑,不愿回答或不敢回答。教师一问就“冷场”。有的学生把头低得低低的,唯恐叫到自己;有的学生的目光不敢与教师的目光对视;还有的学生不好意思举手回答,怕回答错了遭老师、同学耻笑;有的学生勉强站起来,低头弯腰,声音含糊。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激将,向学生挑“战”,鼓励他们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可以用热情诚恳的话语:“我相信,我们班同学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难住我们了?谁敢站起来试一试?”“谁能站在台前给大家讲一讲。”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答问出现冷场后用激情的话语直接鼓励学生回答。一位教师这样鼓励学生:“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而且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准备回答。看谁先举手?好,一个、二个……很好。×××你先来说。”既充分发动,又指名预先设计提问的同学回答,点、面都照顾到了。在学生答问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一位数学教师出了一个数学口算题发问后见学生不愿举手,便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激起很多人起来订正教师的“错误”。有时提出的问题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发现后,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举一点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可再重复一下提问的主要内容及部分答案,留下另一部分答案,让学生续答。为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发问,这类提问“卡壳”之后,教师不应越俎代疱,自我解困,而应适度地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或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打开贮存知识的宝库,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顺利地完成答问。教师发问后,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可指明思考的内容和方向。对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体会一下与问题中的事物有相似点或相反点的事物,然后采取“由此及彼”的联系、迁移方法,帮助学生接通解答的思路。有些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可运用实物、插图、教具等提示、启发学生答题。有些抽象的问题,教师还可借助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思考、理解,使他很快弄清了问题的答案。。7/24/2021\n课堂调控艺术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之三7/24/2021\n科学课堂调控艺术科学课堂调控的策略科学课堂调控的涵义科学课堂调控的功能7/24/2021\n科学教学系统诸要素观众要素人的要素物的要素(教师、学生)(科学课本、科学实验对象与实验仪器、各种直观教具与电教媒体)(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和道德观念)7/24/2021\n一、科学课堂调控的涵义广义的科学课堂调控既指科学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调控(教学进度的控制、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又指对科学课堂情境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协调、课堂纪律的管理和偶发事件的处理等)。前者为认知活动的调控,后者为非认知活动的调控。狭义的科学课堂调控指科学教师对课堂随机事件的处理,教师的这种调控能力即我们平常说的教学机智或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这些随机事件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也可能是非认知方面的。7/24/2021\n科学课堂只有通过有效调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强的教师能充分驾驭科学课堂,当遭遇到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突然发生的不良行为或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时,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巧妙地予以解决,从而使科学课堂教学非平衡而有序且有效地运行下去。二、科学课堂调控的功能7/24/2021\n(一)科学课堂调控的基本原则三、科学课堂调控的策略2.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1.沉着冷静,不惊慌失措3.关爱学生,不意气用事4.因势利导,不一概而论教学过程中因教师的疏忽而引发教学失误事件,教师应实事求是,坦诚面对,不能顾及师道尊严而文过饰非。应从错误中引出教训,或设法巧妙更正,将事故变为“故事”。当遭遇突发事件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然后顺势把学生引上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回正轨。课堂中一些不良行为多由一些后进学生引发。这部分同学自尊心强,自卑感重,他们渴望教师的关爱。碰到这类事件,教师不可意气用事,用批评加训斥简单处理,这样定会激发师生矛盾,造成师生间情绪对立,扩大事态。要从关爱学生角度出发,妥善处理。7/24/2021\n1.非言语调控2.言语调控(二)科学课堂调控的具体方法三、科学课堂调控的策略7/24/2021\n1.非言语调控的种类②目光注视法①有意忽视法④身体逼近法③短暂沉默法7/24/2021\n2.言语调控的种类②助产分娩法①旁敲侧击法③切磋探讨法⑤顺水推舟法④明断暗收法⑥暂时悬挂法⑦幽默调侃法⑧借题发挥法⑨变换音量法⑽刻意提问法⑾个别提醒法⑾其它各方法7/24/2021\n某中学张老师上公开课,来了许多老师观摩。正当讲课者、听课者都很投入的时候,某位学生不知怎么搞的竟一脚蹬断了课桌下面的横档。随着“啪”的一声响,学生们都投来责备、埋怨的目光。两位不同的张老师只见张老师快步来到他的面前,弯下腰察看了一下课桌,关切地说:“没有弄痛脚吧?这课桌是太不结实了,下课后请工友来修一下吧。”霎间,一种犹如春风拂面,雨润心田的感觉在这位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他强忍住热泪点点头。张老师的一番话很平常,也很朴实。为什么对这位学生有那么大的触动呢?377/24/2021\n某中学一位学生表现一贯不佳,但后来由于受到某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要求进步的心愿。一天,该生对班主任张老师说:“老师,我想入团。”对这位学生开始产生的上进心,班主任不仅不加以保护和鼓励,反而冷嘲热讽,说:“你还想入团?去入流氓集团吧!”这一句话就把学生推到了对立面,刚产生的一点积极因素被老师的一瓢冷水浇跑了。两位不同的张老师387/24/2021\n[思考与练习]请为下列教学事件设计调控策略或作评!1.实验室里,王老师正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们上《落叶变成了什么》一课。孩子们纷纷汇报自己在土里看到的树叶的样子及自己的新发现,并争先恐后把自己在土壤里找到的树叶拿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接下来,王老师让孩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想:树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变成了什么?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树叶落到土里,小虫子、蚯蚓发现了这片树叶,就去吃它,树叶上就出现了很多小洞洞,再后来,由于虫子不断咬食,上面的洞洞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剩下一个叶网,这个叶网在土里慢慢腐烂,变成粉末”;有的说:“我认为树叶落到土壤里过一段时间,上面会有一些小黑点,后来整片树叶变黑、变烂成为肥料;还有人说:“树叶在土壤里被酸性物质腐蚀,成为肥料,我们看不见了”;还有个别孩子想到树叶会变成油。正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突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猜想树叶在土里会长出小芽。”他的话音刚落,引来了一阵笑声。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怎么办?7/24/2021\n王老师是这样处理“教学事件1”的!“你是一位肯动脑筋、敢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好学生。”“你是根据什么想到树叶落到土里会长出小芽的?”“我自己猜的。”“你瞎猜,树叶在土里怎么会长出小芽呢?”“树叶在土里会腐烂变成肥料”;“树叶在土里会被虫子吃掉”;小男孩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一些孩子们的极力反对。小男孩也不示弱:“我就想树叶会长出小芽。”“到底谁的想法对呢?你们能设计实验来研究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刚才那个小男孩与其他同学兴趣盎然地交流、研讨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商量着怎么去做这项实验。下课前,王老师提醒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过程、新发现都记录下来。几个星期以后,王老师组织孩子们开了一个“树叶会变成什么”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孩子们激动地拿着自己的实验报告上台宣读。其中那个小男孩的实验报告深深吸引着王老师:“我放到土里的树叶都没长出芽,我还要再做实验看看别的树叶在土里能不能长出小芽。”这决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那是一个孩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强烈的创造力是一个个幼小心灵对科学的执着探索。在总结这次活动时,王老师理所当然最先表扬了他。同时王老师告诉学生,确实有些植物的叶落到土壤里是可以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如:秋海棠、宝石花等,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这些内容。7/24/2021\n[思考与练习]请为下列教学事件设计调控策略或作评!2.李老师上《反冲》一课,给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其中有玩具气球等。学生探索实验尚未开始,李老师正在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忽听教室里“嘭”的一声巨响,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李老师一看,原来是一男孩并未听老师讲解,而是在桌底下玩气球,气球炸裂而发出巨响。请你为李老师处理这一事件。7/24/2021\n[思考与练习]请为下列教学事件设计调控策略或作评!3.在某老师一次公开课上,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时,有一个学生发现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就兴奋地报告老师。此时老师正全神贯注地听取学生的汇报,就白了他一眼。不料这学生坚持说:“是真的!”老师没好气地说: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吗?”这学生嘟哝着坐了下来,老师也闹了个大没趣。请对该老师的这种处理给予评注。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一、课堂偶发事件的含义一般是指和课堂教学目的无关而直接干扰教学,突然发生的外来刺激或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事先难以预料或不曾预料的特殊问题。课堂常规教学情况之外的其他情况,称为课堂偶发情况。遇到此类问题,如不能当机立断,迅速有效地处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487/24/2021\n二、偶发事件的特点1.不定性。2.突发性。3.冲击性。4.紧迫性。497/24/2021\n三、课堂偶发事件的成因教师在课堂教学失误引起的:(1)板书失误。(2)语言失误。(3)操作失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学生的行为失误:(1)学生行为失当。(2)教学环境失常。(3)教学活动本身,造成的学生异常反应。507/24/2021\n四、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1.外部干扰型。2.教师失误型。3.学习困扰型。4.“课堂异动”型。(1)分心型。(2)风头型。(3)恶作剧型。(4)纠纷型。517/24/2021\n五、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1.以变应变法。2.借题发挥法。3.将“错”就“措”法。4.实话实说法。5.因势利导法。6.暂时悬挂(冷处理)法。7.爱心感化法。8.巧给台阶法。9.巧妙暗示法、个别提醒法、重点提问法、幽默调侃法。10.停顿休整法。527/24/2021\n六、课堂应变七法1.妙语补失法2.巧给台阶法3.将错就错法4.借题发挥法5.顺水推舟法6.故说“闲话”法7.自我调侃法53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7/24/2021\n1.引起注意2.激发动机3.启迪思维4.组织教学二、科学课堂导入的功能5.承上启下7/24/2021\n7/24/202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