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2-06-20 发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教学课堂设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教学课堂设计  【摘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加以判断。估算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估算教学帖近生活有效设计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很难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估算教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进行。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估算过程的实效性。让估算的过程呈现出来,体现策略性。在从教的几十年中,我们在估算教学实践中走过不少弯路,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归纳出一些经验。1.估算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估算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估算的必要。6\n事实上,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计算并不要求进行精确的计算,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要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因此,在估算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生成估算。有时需要把数据估算的大一些,有时需要把数据估算的小一些,以确保估算得到的结果不失去实际意义。如三年级上册《估算乘法》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篇文章400字,小丁叔叔平均每分钟打48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学生很自然就会估算:把48看作50,那么,50×8=400(个),学生回答能打完。显然,是学生没有思考这个实际的结果,是比估算结果大了,还是小了?如果有了之前“片断”中的铺垫,我想学生很快能得出,把48看作50,估大了,那么估算的结果也大了,而实际8分钟打字的个数少于400个,当然不能打完。在《课堂作业》中也同样有这样的练习,380×3○12000,64×3○180,这两道题,学生在学了估算乘法以后,很容易错认为是相等的,而实际上,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有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需要判断两者的大小之后,才能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可见,对估算结果的思考何其重要。2.创造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6\n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作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在填写单位名数教学中小朋的身高约是1.4(),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约是30(),你的铅笔盒的容积是60(),我的教学楼的高度是17(),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30()等等,出示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去填写单位,他们即不陌生,而且又能激发他们兴趣,学生只要熟记面积,体积和质量单位中每一个单位量具体有多大,就能正确地填写出单位名数了。这些实例,由于学生是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所以既发展了他们的发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他们学好估算的欲望。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的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计算后估算,由能判断计算有无结果有无错误,并且能帮助我们找出错误原因,好及时订正。3.1解答计算时要估算。如计算6.84×5.1,可以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整数几。再如:在简算1.86×9.9=?时,学生经常出现1.86×9.9=6\n1.86×(9.9+0.1)=18.6的错误。在订正时只要引导学生先估算1.86×9.9中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中一定是三位小数,末位6×9=54,则积的末尾一定是4。可见结果18.6肯定是错的。通过这样一分析,问题就得到解决了。3.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要估算。根据题意估计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是儿子的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再例如,我在教学中创设生活中的一个购物情景,妈妈带钱去超市,要买洗衣粉(每袋6元)、毛巾(每条8元)、洗发水(每瓶28元)、大米(每袋33元)各一件,带100元够吗?有的孩子看到题就拿起笔计算,花费了很多力气;而有的孩子刚读完题就有了答案,问他怎么会这么快找到答案的,方法是:把28看成30,33也看成30,6看成10,8也看成10,30+30+10+10=80(元),100元钱够的。在对比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运用估算的优越性,觉得平时学的精算虽然十分有用,但有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于生活中“够不够”“能不能”的问题,往往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抓大放小”,粗略估计即可。4.估算策略有效指导6\n鼓励每个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和理由,总结估算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总结归纳估算的方法。我认为低、中段学生可用的估算策略主要有:(1)凑整法。如凑成一个整十整百的数。(2)取一个中间数。比如42、47、40、49这4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45,有的比45多一点,有的比45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45,直接用45×4,就大约计算出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3)利用特殊的数作参照。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125的8倍,就得到1000。(4)两个数,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或者一个估一个不估。(5)先估后调,即先进行估算,后再作适当调整。5.估算评价合理到位6\n对于估算的结果,怎么样的结果是正确的,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时模棱两可的,学生反而被搞糊涂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只要估算的结果和实际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对于算式的估算,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合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区间内,但是范围比较大,也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使估算的结果能落在更趋于合理的位置上。如68×465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估成60×400,或者70×400或60×500,这样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70×450.估算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算意识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时,除了要重视对客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钻研外,还必须强调对学生主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学生角度设想其从事新学习时可能发生的心理过程,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当然,估算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也不是通过三四节课、两三个单元、一两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经常性地进行估算训练,不但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估算因素,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估算,将估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