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 MB
- 2022-07-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年7月25日Goodevening!\n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教学的启示\n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整体分析\n一、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概况(一)国家命题和分省命题相结合2011年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省(区)有:河南、山西、新疆、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西、宁夏、湖南、陕西等10个省(区)。其中河南、山西、江西、新疆是第一次实施新课程高考。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广东、海南、浙江、安徽、福建等9个使用新课标版教材的地区实行自主命题。而上海市是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课程改革试验区,2004年开始启动高中二期课程改革试验,高考命题依据的是上海市自主编写教材。\n一、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概况(二)文科综合卷与历史单科卷并存从考试科目设置看,有的地方使用文科综合卷,有的则设置历史单科卷,还有的地区既有历史单科卷,又有文科综合卷。其中江苏、海南实行会考基础上的历史单科卷,江苏的历史单科卷满分为120分,海南的历史单科卷满分为100分,其余省、市、区都使用文科综合卷。使用文科综合卷的地区中,山东文综卷满分240分,其中历史部分占78分外,其余省(市、区)文综卷都是满分300分,历史部分占100分。上海市既有历史单科卷又有文综卷,历史单科卷满分150分,文综卷满分100分。\n一、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概况(三)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考查各有侧重新课标全国卷和山东卷、福建卷、海南卷、江苏卷(不含上海市)既考查必修内容,也考察选修内容,选修模块试题在卷子中单独呈现。这些省(市、区)对选修模块的考察情况是:新课标全国卷考察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4,分值15分;山东卷考察选修1、选修2、选修3,分值10分;福建卷考察选修1、选修2、选修4,分值15分;海南卷考察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4、选修5、选修6,分值8分;江苏卷考察选修1、选修2、选修5、选修6,分值10分。\n一、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概况总体变化:1.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思路、试题结构、命题质量较为稳定,而自主命题省份卷则有求变、求新、不稳的态势,这表明新课程改革试验是一个探索过程。2.试题的难易度不平衡,新课标全国卷难度有所增大,江苏卷难度有所降低,其它各地试卷难度基本稳定。3.自主命题省份卷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倾向,一些省份的试题特色鲜明。4.各类新课程历史试题普遍突出对学生史学方法、史学观念的考察。\n近五年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趋势分析\n一、从考查知识掌握为主,转变为考查学习能力为主1977~1988年,典型的以“知识立意”。1989~1991年,推出史料分析题,试题实现知识和能力并重。1992~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要求全面提升。2000~2006年,强调历史学科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运用。2007年以来,新课程高考改革正式开始,在命题方面呈现出新的目标立意。将新课标设定的历史教学目标作为历史高考的目标。\n二、从高考试题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上看,历史命题经历了“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脱教材”的过程,目前,“脱教材”是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性的趋势。\n【例1】(1994年全国高考)43.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9分)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n这是一道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型试题,题目要求不仅强调史实和理论的结合,而且在思想认识上突破了教材,要求考生“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的结论是对当时教材的结论的突破,而理解的依据是当时教材中“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这在当时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反应的命题改革方向就是要跳出教材的思想束缚。\n【例2】(1999年全国高考广东卷)42.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n此题的命题立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观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参考答案在表述上与教材的差异并不大,但“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的答题要求,就使得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洋务运动”作出评判。这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要打破教材上四平八稳的评价历史事物的方式。设问角度的些微变化,就引起了历史学习的深刻变化。因此,这是一道颇具改革价值的试题。\n【例3】(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中学历史教学园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n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n本题的选点与选材都在教科书之外,但答题方法和所需能力都属于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能力要求,设问推进层次符合一般认识规律,所得出的结论又与教材上西周的“礼乐制度”吻合。题目的形在课外,神在课内。\n【例1】(1994年全国高考)43.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9分)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n【例1】(1994年全国高考)43.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9分)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n【例1】(1994年全国高考)43.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9分)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n这是一道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型试题,题目要求不仅强调史实和理论的结合,而且在思想认识上突破了教材,要求考生“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的结论是对当时教材的结论的突破,而理解的依据是当时教材中“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这在当时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反应的命题改革方向就是要跳出教材的思想束缚。\n【例2】(1999年全国高考广东卷)42.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n此题的命题立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观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参考答案在表述上与教材的差异并不大,但“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的答题要求,就使得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洋务运动”作出评判。这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要打破教材上四平八稳的评价历史事物的方式。设问角度的些微变化,就引起了历史学习的深刻变化。因此,这是一道颇具改革价值的试题。\n【例3】(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n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n本题的选点与选材都在教科书之外,但答题方法和所需能力都属于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能力要求,设问推进层次符合一般认识规律,所得出的结论又与教材上西周的“礼乐制度”吻合。题目的形在课外,神在课内。\n【例4】(2009高考江苏单科)(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n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n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⑴和⑵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⑶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n【例5】(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满分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n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n《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n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序号资料1江南制造总局2“文学革命”3武昌起义4“自强”“求富”5三民主义6师夷长技以制夷7京张铁路8南京大屠杀9北伐战争10虎门销烟11中国同盟会12南昌起义\n本题围绕“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这个主题,精选赵翼、黄遵宪等名家论述,使得本题主题鲜明、材料精当、情境独特、思路开阔,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条件和空间,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的水乳交融。由此可知,优秀的高考试题所牵涉的具体知识不必过多,但情境与任务必须要新,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把精力真正集中到解题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上,从而突出实现对能力的考核。这种试题考查的不再是简单的、对教科书进行“填空式”的回忆、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在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命题方向,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会成为常态。\n三、从试题的价值取向上看,逐步在改变学生被动答题的现状,试题开始重视了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考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历史高考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n【例6】(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n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查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n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n本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才选拔标准问题为对象,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原因及其对清末教育的借鉴,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问题和比较分析认识能力。通过考查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和西学的冲击下,先进知识分子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东西方思想冲突碰撞交融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当今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挥其中应有的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纽带作用。\n四、从试题的形式和情景设置上看,在学术化的基础上,生活化的色彩日益明显。(200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II)28.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C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n【例7】(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II)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n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n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n这道题的综合性很强,既有学科内各学习模块内容的综合,又有各种学习能力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学习领域内学科间的综合。解答这道题所需要调动、重构的知识很多,试题难度相对较高。但由于试题选取的是一种生活色彩很浓的素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玉米”切入,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掘其深隐的历史文化主题,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解决的欲望,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原有知识链条。因而,在作答时,反而觉得想法很多,有话可说。\n五、高考试题越来越强调史观的多元化,突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例8】(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福建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1)读图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n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2)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8分)\n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事,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3)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10分)\n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击度。(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井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10分)\n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第一问要求学生回答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的变化和世界各地的关系的发展趋势,此问考查的是对历史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的识读和理解能力。第二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此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此题的关键是第(2)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评价既要“全面”,就须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思考,而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反映的正是历史观的不同。\n【例9】(2007高考高考广东卷)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n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n这道题目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上可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可以用不同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历史事件。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其实是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反帝反封建,赢得国家的独立;二是如何走出中世纪,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第一个任务在1949年已经基本完成,而第二个任务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努力之中。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依然遥远而艰巨,这是现代化史观给我们开拓的新的研究视野。\n【例10】(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满分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n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n(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n本题不仅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上作出了突破,而且体现了参与命题的高校教师对高中课改的期望,瞄准史学研究的前沿,综合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第(3)问谈认识,更增加了题目的开放性、创新性,融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这也反映了新课程关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n2011年新课程全国卷高考情况通报\n年份文科平均分一卷平均分政治一卷历史一卷地理一卷2009年137.4675.0531.2023.1618.872010年158.8270.9227.8426.3216.762011年171.5772.7725.4422.2621.05近三年来文综总评及各科一卷得分情况\n年份文综二卷政治二卷历史二卷地理二卷2009年62.4125.5126.8210.082010年87.3629.6629.3628.342011年98.8033.1229.4636.22近三年文综二卷得分及各科二卷平均得分情况\n年份文综政治历史地理2009年137.4656.7149.9828.952010年158.8257.5055.6845.102011年171.5758.5651.7257.27近三年文综三科平均得分对照\n新课标全国卷必修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2010年284+371235题:甲午战争,史学方法(4分)。40(3)历史前提,开放性(13分)2011年20+25161241题为综合:西方崛起(12分)近两年历史试题各模块分值分布\n近两年历史试题中外部分分值分布情况新课标全国卷中国世界古代近现代古代近现代2010年16+81648+1635题:甲午战争,史学方法(4分)40(3)历史前提,开放性(13分)2011年12+1520+1041241题为综合:西方崛起(12)\n陕西省高考历史考试成绩情况\n容易题30(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35(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17%中等难度题27(黄宗羲)、29(太平天国)、31(东南互保)、32(全球化)、33(农村问题)、34(城市改革)58%高难度题24(西周政治特点)、25(经济重心)、28(巴黎公社)25%2011年选择题情况统计:\n容易题24(省简称)、30(日本新词)、35(甲午战争史料记载)25%中等难度题26(理学)、28(亚里斯多德)、31(京师大学堂)、32(苏俄战共)、33(百团大战)、34(中苏同盟)50%高难度题25(郡县制)、27(土地契约)、29(漫画)25%2010年选择题情况统计:\n选择题主观题总分2009年23.16(48分)26.82(52分)49.982010年Ⅰ卷选择题27.32(48分)Ⅱ卷选考题44题10.46(15分)57.9745题10.46(15分)57.97Ⅱ卷必考题(40题)20.21分(37分)46题9.09(15分)56.6047题10.98(15分)58.512011年Ⅰ卷选择题22.26(48分)Ⅱ卷选考题45题8.12(15分)53.8246题6.72(15分)52.42Ⅱ卷必考题(40、41题)23.44分(37分)47题3.07(15分)48.7748题6.98(15分)52.68\n题号能力要求满分平均分难度系数40题(1)获取和解读信息1510.570.71(2)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105.010.4940题小计2515.58/41题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127.860.65\n题号能力要求满分平均分难度系数45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8.120.4146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6.7247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3.0748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6.98\n2011年陕西省高考试题分析\n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一)试题分析对西周政治制度理解不到位\n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经济学知识、超纲之嫌\n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受教材影响,对材料意思理解不到位\n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过于考虑教材知识,没有理解材料的意思\n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高难度题、定势思维\n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庙“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高难度题、超纲之嫌\n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容易题\n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超纲\n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考查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n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n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没有考虑试题材料情景和立意\n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容易题\n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n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n(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n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随意变更问题方向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n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n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正确审题。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4、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答题情况反映的突出问题\n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选修四2010年唐朝食盐制度改革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思想东京审判中国法官的抗争曹操2011年盟旗制度孙中山的民权思想苏德边界钱玄同近两年选做题的考察情况四选一、脱教材、重能力、主题清、贴现实。抓不住材料主题,抓不住关键词\n(二)试题特点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试题结构合理,突出学科特点试题开放有度,强调综合探究体现史观引领,鼓励创新思维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热点问题试题立意高远,关注学生成长\n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材料的功能不是印证教材的观点,而是学生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是近两年高考的一个突出变化,表现在试题上是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第一、从重教材到重课程彰显课程观念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n第二、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第一、从重教材到重课程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有利于培养思维活跃、视野宽广的新型人才。这一思路命题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累,长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难适应,而且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中学教学中亟待解决。彰显课程观念盟旗制度苏德边界钱玄同思想\n试题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加进一步突出思维能力考察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第一、概括能力第二、评价(述)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n试题结构合理,突出学科特点突出考察主干知识必修一:24(西周政治制度特点及影响)、29(巴黎公社)、30(五四运动)、31(晚清中央集权制度)、40(古代及晚清选官制度)、41(西方崛起的政治因素等);必修二:25(南北朝时期货币与经济关系)、3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33(60年代中国经济的调整)、3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1(西方崛起的经济因素);必修三:26(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27(人文主义的起源)、29(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35(近代西方自然科学)、41(西方崛起的思想文化因素)。\n试题结构合理,突出学科特点突出考察主干知识模块结构比例合适中外知识分布合理2010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分别为32分、45分、8分;2011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分别为45分、20分、20分。从中外知识所占比重看,必修部分中国历史部分共计57分,世界部分共计28分。从古今知识所占的比重看,必修部分古代历史共计31分,近现代部分共计54分(含第41题关于西方的崛起),体现的厚今薄古的原则。\n试题结构合理,突出学科特点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辩能力的考查,彰显历史对现实的功能。选择的命题点有现实意义:人才问题、传统文化、民族问题、民生问题、改革问题等。\n试题开放有度,强调综合探究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天津卷第12题:试题材料展现了古代希腊、近代英国、现代中国三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第(4)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天津卷第13题,以全球化历程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广东卷第39题,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基本线索,同时联系世界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关系,该题第四问“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有一定的开放性。\n试题开放有度,强调综合探究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天津卷第12题,试题以“政治文明”为主题,展现了古代希腊、近代英国、现代中国三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探究性。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主要线索,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当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综合探究性。安徽卷第36题,以“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考察了古代东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思考选官制度的变化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广东卷第38题,以政治文明的演进为主题,以中国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发展为背景材料,探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思考和“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学生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能力,要完成本题是不容易的。福建卷第38题,贯通古今,中外关联,有较大时空跨度的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性。\n体现史观引领,鼓励创新思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两段材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一种是欧洲中心伦,认为欧洲的崛起是欧洲自身发展的结果,而另一种观点则体现了全球史观,认为欧洲的崛起离不开其它地区文明因素的影响。安徽卷第36题,以两种制度为切入点来进行中外关联,既考查了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又通过最后一问的设计,使该题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关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渗透了文明多样性的观念,是对素质教育的检验。广东卷第39题:以“中国经济的形式和变革”为话题,展现材料,设计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思考中国发展和世界的关系。\n体现史观引领,鼓励创新思维新课程全国卷第41题,对于西方崛起,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阐释,创新理解。山东卷第33题,为考生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也不是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广东卷第38题,把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紧密有效结合在一起,第四问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创新思维。\n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热点问题发展与进步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基本都秉承这一主题,考点涉及中国经济中心重心南移、古代思想发展、近代民主革命、中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全球化等一些列重大话题,紧紧把握住时代主题。24题、26题、29题中对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考查;第25题、28题、33题、34题对经济政策的考查;第40题对中国历代选官用人标准“德、才”观变化的考查;第41题关于对西方崛起评价的考查。\n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热点问题新课程全国卷第40题,考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演变和近代人才观的变化;安徽卷第36题,考察了古代东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山东卷是通过一道选择题,考查中国科举制度。广东卷第13题,江苏卷第2题。新课程全国卷第46题、如海南卷第17题和第30题、广东卷第16题、安徽卷第15题、天津卷第6题、浙江卷第38题、福建卷第38题、江苏卷第6题和第17题都从不同角度对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考察。\n试题立意高远,关注学生成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n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n(一)明确考纲要求,把握命题趋向(二)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三)把握单元主题,中外有效关联(四)有效拓展知识,史观引领教学(五)关注社会焦点,关注学科前沿(六)细心研磨真题,提高训练效率\n(二)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基础知识全面把握知识重视概念解读(一)明确考纲要求,把握命题趋向\n(09全国卷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10年全国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n(10年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09全国卷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n(11年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n(二)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模块知识结构:把握单元知识结构(宏观)通史知识结构中国历史部分:1、古代中国: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唐宋时期、明清时期2、近代中国:19世纪中期的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五四以后的中国3、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n世界历史部分:1、古代世界:古希腊、罗马时期2、近代世界:(1)14~16世纪的世界(2)17~18世纪的世界(3)19~20世纪初的世界3、现代世界:(1)二战前的世界(2)冷战对峙的世界(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世界(二)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n(三)把握单元主题,中外有效关联把握单元主题把握住单元主题,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时间,全面把握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认识历史特征,提高复习效率。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国情、历史)必修二: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市场与计划、发展与民生)必修三:人文主义思想历程(以人的解放为中心)\n(三)把握单元主题,中外有效关联中外有效关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全球史观。安徽卷第36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广东卷第39题:中国经济体制调整玉世界经济关系天津卷第13题:中国近代经济玉世界市场海南卷27:世界局势对中国的影响。\n(三)把握单元主题,中外有效关联中外有效关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2.15~18世纪3.19世纪中期4.新中国成立后\n(四)有效拓展知识,史观引领教学有效拓展,不是简单增量。史观引领,绝非史实记忆。\n(五)关注社会焦点,关注学科前沿命题原则: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把历史与现实有效结合。把阅读和教学有机结合。\n(六)细心研磨真题,提高训练效率选择题:(1)抓立意:归纳出中心思想,就能很快找出答案。(2)找关键词:注意六个方面:注意偷换概念或偷梁换柱;注意因果颠倒或过程与结果混淆;注意歪曲观点或歪曲理论;注意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注意时空变换或语句太离谱;注意是否与阶段特征相吻合。(3)善于突破定势思维。(4)善用排除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主观题:(1)只要方向对了,主要分就拿到手了。(2)善于准确踩点。(3)设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n选修复习建议\n改革篇影响改革成败的原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否具备;改革者的政治智慧、策略如何;改革的措施是否恰当。落脚点:改革能否处理好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利国、利民、利社会)。轻识记,重理解;轻现象,重总结;轻结论,重方法\n人物篇第一,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第二,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第三,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四,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第五,要有大历史观。\n评价人物注意两点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n新课程高考历经五载,历史试题的命题思想、编制思路、考查特点等初见端倪。我们只有善于分析把握新课标命题的一般规律,才能少走弯路,真正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高考试题每年的变化,我们同样也要把握好高考“变”与“不变”,学会在变化的动态中总结、反思、预测。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备考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n预祝大家2012年高考频传捷报,取得优异成绩!\n2021年7月25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