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阅卷谈高考复习 49页

  • 456.00 KB
  • 2022-07-13 发布

从高考阅卷谈高考复习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老师们好!\n从高考阅卷谈高考复习刘建成2005.9\n一.2005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试题综述1.试题考核的内容比较全面,知识的覆盖面较广2.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n1.下列核反应或核衰变方程中,符号“X”表示中子的是(AC)(A)(B)(C)(D)\n2.为了强调物理学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并纪念爱因斯坦,2004年联合国第58次大会把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内容涉及狭义相对论、量子论和统计物理学,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人学了有关的知识后,有如下理解,其中正确的(BD)(A)所谓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C)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入射光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之增大(D)质能方程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有简单的正比关系\n4.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摩尔体积为V,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和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BC)(A)(B)(C)(D)\n6.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1.67×10-27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J,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l=1.82×10-10m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C)(A)10-17J(B)10-19J(C)10-21J(D)10-24J\n7.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n3.试题的区分度好,难度适中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今年的物理计算题仍为6道,但小题数增加到17小题,这是高考中从未出现过的。较难的物理问题作了一定的铺垫后,使得考生不致于无从下手,考题步步引导,使得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也能得到相应的分数,既有效地提高了考生的得分率,又提高了试卷的区分度。\n4.试卷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平实创新\n(1).平实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实验题,赋分值由往年的20分提高到今年的22分。两道实验题所涉及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也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如第11题中涉及到的描点作图和根据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第12题中涉及到的将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和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实物电路等,都是中学物理中的重点实验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而且,两个实验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都可以在物理考试大纲列举的19个实验中找到“影子”,可谓似曾相识。如描点作图,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实验中都出现过,是这些实验中的基本要求。根据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实验中处理实验数据时均使用过,属于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实物电路,则是电学实验的基础关、必过关。\n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的实验题,平平淡淡而又实实在在,紧扣大纲要求,了解学生学情,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依托学生应知应会的实验基础,考出了学生的实验基本功。从阅卷情况来看,第11题满分为10分,学生抽样平均得分7.82分,得分率为78.2%。第12题满分为12分,学生抽样平均得分6.90分,得分率为57.4%。这些数据表明,中学物理老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是相当重视的,学生的得分情况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n(2).创新第11题,在大纲要求的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关系”和理论课上胡克定律的讲解过程中,都是强调弹簧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结论,弹簧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但是,一旦弹簧超过弹性限度范围,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关系怎样呢?大家从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心中无数。另外,弹簧的弹性限度如何界定?是指弹簧遵守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关系的范围呢,还是指弹簧能够恢复原长的限度范围?这个问题,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在大学教材中也没有提及,所以大家都比较模糊。\n江苏高考命题专家们通过精确的实验,既研究了弹簧在弹性限度范围内的情况,又研究了在弹簧超过弹性限度范围时的情况,得到一系列详实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先进行描点作图,然后再认识弹力与弹簧伸长关系的变化规律。考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描点连图后,能够得出在0至4.9N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的结论。当弹力超过4.9N后,图线走向显著弯曲了,这就意味着超越了弹性限度。这样,学生对于弹力与弹簧伸长关系就有了深入、全面的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胡克定律。\n5.几点商榷(1)有些计算题的数据设计应改进(2)应进一步突出联系实际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n二.考生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1.答题不规范2.审题不仔细3.基本规律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4.物理图景不清5.实验能力薄弱\n三.高考物理非选择题考生错误类型分析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再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s2)砝码质量m/102g01.002.003.004.005.006.007.00标尺刻度x/10-2m15.0018.9422.8226.7830.6634.6042.0054.50\n(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n(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N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N/m。\n第11题错误类型分析(1)没有画出曲线非线性部分图像(2)看错单位。(3)求斜率时原点按(0,0)算。(4)求斜率时计算错误。(5)描点时看错格子,未正确描点。(6)测量范围没有从零(如从0.98N)开始。(7)未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图线上及两侧;数据点没有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而用折线连接。画图时漏掉原点及最后一点\n12.将满偏Ig=100mA、内阻未知的电流表G改装成电压表并进行核对。(1)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G的内阻(图中电源的电动势E=4V):先闭合S1,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再闭合S2,保持R不变,调节R/,使电流表指标偏转到满刻度的2/3,读出此时R/的阻值为200W,则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Rg=▲。\n(2)将该表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需▲(填“串联”或“并联”)阻值为=▲的电阻。(3)把改装好的电压表与标准电压表进行核对,试在答题卡上画出实验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n第12题错误类型分析本题是一道实验题,是由中学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变换而来的,实验中变换了一些条件和相应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处理时遇到一些阻碍。评卷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原理不熟悉,不会迅速由所知条件切入题意,求结果。2.实验电路不熟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3.实物图连线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许多考生由于滑线变阻器不熟悉或不会接线造成丢分,这是今后数学中应特别注意的地方。\n13.A、B两小时同时从距地面高为h=15m处的同一点抛出,初速度大小均为v0=10m/s。A球竖直向下抛出,B球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1)A球经多长时间落地?(2)A球落地时,A、B两球间的距离是多少?\n第13题错误类型分析1.审题不清,甚至于连题目还没看清;2.公式记不清;3.运算不过关;4.缺乏画运动过程示意图的习惯,导致无谓失分。\n\n14.如图所示,R为电阻箱,V为理想电压表。当电阻箱读数为R=2W时,电压表读数为U1=4V;当电阻箱读数为R2=5W时,电压表读数为U2=4V。求:(1)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2)当电阻箱R读数为多少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值Pm为多少?\n第14题错误类型分析:一般出现错误都是在第二问①对“电源输出功率”不能理解,做出错误答案②数学知识不过关,对不等式的应用存在问题。③单位未写。④考生没有直接利用:当R=r=1W时,P出有最大值,求出Pm,而是利用二次函数:P出=EI总-I2r求出:I=3A,Pm=9J\n15.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1834年,洛埃利用单面镜同样得到了杨氏干涉的结果(称洛埃境实验)。(1)洛埃镜实验的基本装置如图所示,S为单色光源,M为一平面镜。试用平面镜成像作图法在答题上画出S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与直接发出在光在光屏上相交的区域。\n(2)设光源S到平面镜的垂直距离和到光屏的垂直距离分别为α和L,光的波长为λ,在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写出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距离的表达式。\n第15题错误类型分析:①该题第一小题为作图题,许多同学未按规定用黑笔描一下,而直接用铅笔作图,以致扫描不出而不能得分。②部分同学作图不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光路图随便作,不画法线或镜象点而不能得分。③标光线重叠范围时只用黑笔在原来的黑线上描一下而未用醒目的斜线标出,导致扫描不出而失分。④未理解题意,未用2a代换公式中的d而失分。\n16.如图所示,固定的水平光滑金属导轨,间距为L,左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处在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质量为m的导体棒与固定弹簧相连,放在导轨上,导轨与导体棒的电阻均可忽略。初始时刻,弹簧恰处于自然长度,导体棒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在沿导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n(1)求初始时刻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2)若导体棒从初始时刻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则这一过程中安培力所做的功W1和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1分别为多少?(3)导体棒往复运动,最终将静止于何处?从导体棒开动运动直到最终静止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为多少?\n第16题错误类型分析:第一问:求初始时刻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1、常见错误:未指明安培力的方向。答题的规范性不够,此错误占总人数的80%以上;2、少数同学结果中将写成,未按题目所给条件表示结果,仍是规范性的问题;3、将安培力公式写,该错误在批改中多次出现。\n第二问:若导体棒从初始时刻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则这一过程中安培力所做的功W1和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1分别为多少?此处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能量关系不清晰,认识上有偏差。或者思想上利用能量关系解题的观念不强。1、未注意到上述过程中导体所受安培力始终和运动方向相反,W1总是做负功。2、对系统的能量转化图景不清3、对最后静止的位置表达不规范,含糊不清。\n17.如图所示,M、N为两块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S1、S2为板上正对的小孔,N板右侧有两个宽度均为d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方向分别垂直于纸面向外和向里,磁场区域右侧有一个荧光屏,取屏上与S1、S2共线的O点为原点,向上为正方向建立x轴。M板左侧电子枪发射出的热电子经小孔S1进入两板间,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初速度可以忽略。\n(1)当两板间的电热差为U0时,求从小孔S2射出的电子的速度v0。(2)求两金属板间电势差U在什么范围内,电子不能穿过磁场区域而打到荧光屏上。(3)若电子能够穿过磁场区域而打到荧光屏上,试在答题卡的图上定性地画出电子运动的轨迹。(4)求电子打到荧光屏上的位置坐标x和金属板间电势差U的函数关系。\n第17题错误类型分析:第1小问:正解:错解:1)极少数同学,2)用牛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但解的错误\n第2小问:正解:错解:1)主要错误认为整个磁场宽度为d,认为d为直径,则前半个磁场宽取d/2则前半个磁场中电子运动半径取d/22)对不能穿出理解错误,理解为r>d\n第3小问:正解:\n错解:①、②主要是不理解两磁场中的对称性③外出磁场部分画漏④左手定则不能很好使用⑤粒子分析反了\n第4小问:正解:\n错解:①对x的理解错误②求x总没乘以2倍,结果就为③在表达式中没有代入④用三角形中三角函数表示,结果表示不出来\n18.如图所示,三个质量均为m的弹性小球用两根长均为L的轻绳连成一条直线而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给中间的小球B一个水平初速度v0,方向与绳垂直。小球相互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不可伸长。求:(1)当小球A、C第一次相碰时,小球B的速度(2)当三个小球再次处在同一直线上时,小球B的速度(3)运动过程中小球A的最大动能Ek和此时两根绳的夹角(4)当三个小球处在同一直线上时,绳中的拉力F的大小\n状态图景0123456(0)xv0v0vuxuxvuxuxvuuuuθuuθ\n(1)01:mv0=mvB+2mux把vB=ux代入上式可得vB=ux=v0/3(2)03:mv0=mvB+2mvA解得:\n(3)02:当vB=0时,A有最大动能,此时A的速度为u,则有mv0=2mux解得:q=900\n(3)04:当vB=0时,A有最大动能,此时A的速度为u,则有mv0=2mux解得:q=900\n谢 谢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