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64 KB
- 2022-07-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高考最后阶段复习建议关于命题老师:本次高考命题老师为华师大王令愉、上师大周春生教授。王令愉教授研究方向是法国史,特别擅长法国启蒙运动及法国大革命,我们需关注18世纪到20世纪法国的现代化进程。(本建议已有总结)周春生教授研究方向是中西思想史,专于研究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我们需特别关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型问题。(本建议已有总结)建议:1、重点复习本建议(本建议主要包含大题总结上没有的内容)、大题总结,特别关注新增考点与社会热点2、阅读高考考纲、四五六分册单元导言与目录、阅读教材上的地图!3、研读2010-2013年高考真题大题、特别注意本建议中的高考答题原则。4、仔细复习选择题错题本,避免再错5、复习最后阶段C考点默写的PPT与你的默写本6、最后阶段建议做二套左右模拟卷,维持熟练度(文件夹中有三模考题、二模答案)新增考点和热点问题1、尼罗河A、印度河、恒河A地图识别、印度文明最早产生于印度河流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2、古希腊哲学和史学A——B古希腊对哲学和史学下的定义著名的人物及其著作古希腊史学与中国传统两司马史学治史目的比较突出: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对史学思想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对文史哲繁荣的影响、中国从汉到宋君主专制强化对史学的影响。18\n3、罗马共和国A(本来只考时间,现在整个条目都要)王政(君主制)——城邦共和(贵族寡头)——帝国(元首政治)A、共和国诞生时间:前509年-前27年罗马共和国主要实行贵族寡头政治B、共和国政治特点:前期平民不断与贵族斗争,获得了相应的政治权力。(如《十二铜表法》),贵族特权逐渐废除,贵族寡头衰落。后期随领土扩张,小国寡民城邦制度难以维持统治,军事强人政治出现,帝国取代共和国。C、共和国军事扩张(小城邦——大帝国)原因:凭借强大国力、军事优势、外交策略战争:前3世纪统一意大利,并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北非)、马其顿战争(希腊巴尔干)、叙利亚战争(西亚),最终确立在地中海地区霸权。4、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互联网A)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七十七国集团A、《京都议定书》A)考大题,涉及二战后经济全球化。18\n还需关注社会大变革C、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等考点,多年未考到了。关注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民法典》、历史影响)等内容、还请关注第七分册最后一个单元:法国进入工业社会A(法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世界古代史(一道大题: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三选一)18\n1、雅典民主政治C阅读大题总结2、古代法律(《汉穆拉比法典》B罗马人的法治精神C)阅读大题总结,一般考材料题,要把握法律的特征,是否讲理性和法治精神。要学会将材料中积极、消极的不同材料分开讨论3、西欧封建制度特征C(总论+三种政体+庄园和城市特征+大学兴起)A、能从经济、政治、思想、对外关系上分析5-11世纪中世纪前期与11-14世纪中世纪后期的总体情况,西欧5-11世纪中世纪早期的总论:(黑暗时代)经济上,自给自足较封闭的庄园制经济政治上,采邑改革加速封建等级制形成(国王无权、王国分裂)思想上,基督教会控制人的思想和教育对外上,封闭西欧11-14世纪中世纪后期总论:(开始有希望和改进)经济上,11世纪商品经济活跃,庄园制渐渐解体,为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政治上,11世纪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壮大。推动城市自治,到13世纪,等级君主制诞生。思想上,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市民处于经济活动需要,要求世俗教育,和教会一同推动大学兴起,解放思想,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对外,仍较封闭。B、西欧中世纪和近代早期5-15世纪,三种政体的产生背景、内容(王权的变化)、历史影响(阅读大题总结、默写本曾默过王权的特点演变趋势)C、庄园和城市的特征(阅读大题总结)二、世界近现代史1、1500-1900年现代世界的形成CA、15-20世纪末世界历史发展总体线索(建议将各校三模卷中华二历史卷第37题完成)18\n18\nB、1850-1900,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18\nC、启蒙运动C(阅读大题总结,很重要,出卷老师的学术专长是法国革命和启蒙运动。)D、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C(阅读大题总结)关注启蒙和两次工革对中国的影响(默写PPT上有)E、英、美、日、法现代化进程重要线索(英国、美国请看大题总结)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一、19世纪50年代黑船事件、日本开国1854年,培里叩关,德川幕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1868年西南各藩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封建的德川幕府。二、1868-1895明治维新与甲午战争1868年,明治维新开展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强国道路。日本开展“修约运动”,废除西方强加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但维新保留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接连发动甲午战争并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跻身帝国主义行列。18\n三、1914-1929一战及战后受美国打压日本参加一战,逼签《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参与战后分账,获取山东特权。美国等西方列强不满于日本扩张,通过华盛顿会议的《五国海军协定》,限制日本海军发展,通过《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削弱日本在华特权。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仇恨。四、1929-1945“昭和恐慌”与二战29年经济危机爆发,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法西斯上台,加紧侵华。日本接连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珍珠港,进攻东南亚英美殖民地,最终沦为二战战败国。五、1945-二战后(不是高考考点)60年代,日本经济复兴,积极推进多边自主外交,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员。1972年,中日建交。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法国的现代化进程(重要考点:启蒙、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法国工业革命、一战凡尔赛体系、二战后法德和解推动多极化格局)一、法国启蒙运动18世纪中期的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治构想。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1789-1815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宣誓公民权力,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为法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拿破仑时期,《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国家政府扶持技术革新,法国资本主义经济长足发展。三、法国工业革命1815-18701815年后,随政局渐趋稳定,工业革命进入大发展时期。到1870年,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主流生产方式,法国进入工业社会。四、20世纪后,一战和凡—华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一战爆发。战后法国国力衰落,为保持欧陆霸主地位,主张肢解德国。法国主导了凡尔赛体系的建立,通过《凡尔赛和约》将全部战争罪责强加给德国,严惩德国,激起了德国国内的民族复仇情绪。五、二战和战后的西欧一体化(体现出西欧联合对战后国际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8\n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国法西斯借助民族复仇情绪上台,引发二战。二战后,欧洲中心地位为美苏两强格局代替,建立在美苏均势上的雅尔塔体系建立。为了复兴发展欧洲经济,提高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摆脱美苏的控制和威胁,法国不计前嫌,实现法德和解,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进程。70年代后,西欧一体化促进欧洲经济复兴,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欧洲政治地位提高,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2、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和二战后经济全球化C(重要考点)A、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战,凡—华体系——二战,雅尔塔体系——冷战后,多极化新格局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一战背景、影响(大国实力变化):二工革加速帝国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诱发一战。一战后,西欧衰落但仍是霸主,美国崛起挑战英国霸权。建立在战胜国英法美意志上的凡-华体系出现。凡-华体系评价:凡-华体系调整列强在欧洲与亚太的势力范围,建立国联,为20世纪20年代的和平奠定了基础。但它存在四对矛盾,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和约》将全部战争罪责推给德国,严惩德国,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因此该体系只是“暂时的休战”。二战背景、影响(大国实力变化)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德、日国内社会矛盾,法西斯势力借助极端民族情绪上台,挑动二战。战后,欧洲中心地位为美国取代,在美苏势力均势基础上,形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评价:雅尔塔体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间国家的合作,但依旧沿用强权政治惯例,实质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最终导致美苏两强因国家利益与社会制度的冲突而爆发冷战。两极格局(冷战)定义、评价+多极化格局影响: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间除开战争方式以外的全方位对抗。(内容可略可加)它加剧了地区冲突,但美苏两强的均势,客观上维护世界总体上的和平。70年代以来,西欧一体化、第三世界组建七十七国集团、新中国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不断冲击两极格局,使美苏实力此消彼长。18\n冷战后多极化新格局、时代主题:1990年德国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结束。冷战以后,当今世界正迈向多极化新格局,和平和发展是当代时代主题。B、1500-2000年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全球化与世界市场、世纪体系的关系)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世界向整体的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英、法、美相继爆发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化、殖民化浪潮从西欧推向欧洲、北美和东亚;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过渡;列强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C、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1945-2000(观点总论开头,影响中积极,消极分开)观点:推进世界融合交往,推动经济发展,但产生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史实:A、阻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美苏冷战对抗,导致“半球化”,阻碍全球化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经济全球化表现)国际经济新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支柱)区域经济集团化——西欧一体化、东盟、亚太经合等全球性经贸组织——世贸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技术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入世界C、全球性问题及其对策南北国家发展不平衡——七十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要顺应而非抗拒全球化,要建立公平的经济新秩序)气候环境问题——《京都议定书》(减排温室气体)18\n二战以后的历史发展:(建议将各校三模卷中华二历史卷第39题完成)18\n三、中国古代史1、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二重证据法题目分两步走:一是确定史料性质和价值:如纸上材料还是传世文献,是否是研究某事的第一手史料、直接证据。二是将纸上材料与地下考古文物相互印证,证明某事是信史。2、春秋战国500年社会转型(社会大变革C、百家争鸣B、商鞅变法A)(此问题是出卷老师的学术专长之一,需重视)A、从西周到秦代,经过东周500年剧烈的社会转型。转型总趋势?秦汉分别是如何完成这一轮社会转型的?社会转型总趋势:从封建制(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从政治、思想的分裂到统一秦代结束战国,完成社会转型是因为:(视角)政治统一:实现从分裂到统一制度变革:中央集权取代封邦建国汉代结束战国,完成社会转型是因为:(视角)思想统一:汉武帝尊儒,结束春秋以来思想混乱局面B、社会大变革开始前西周时期的制度?经济上,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政治上,周王为中心的封邦建国制思想上,严格的礼乐制度C、社会大变革开始的根本原因?西周旧制度是如何瓦解的?(社会变革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源:经济领域铁器牛耕出现,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变革的表现:18\n经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新兴地主崛起。农业发展,工商业受重视,商人地位提高,功利主义盛行。政治:周王室衰微,封邦建国制渐趋瓦解。诸侯争霸兼并,各国变法,富国强兵,奖励耕战。思想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局面D、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时代背景(时代需要):春秋战国社会处于激烈的经济、政治大变革转型期。个人思想主张:春秋以来“士”的崛起与私学兴起,诸子百家从不同立场出发,提出救世方案,形成争鸣局面。E、适应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历史需要,推动社会转型加速完成的商鞅变法。变法的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各国兼并争霸,变法是时代需要。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试图改变落后局面,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变法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奖励耕战)A、经济上: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B、政治上:废世卿世禄(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贵族利益)奖励军功(官员选拔标准从看血缘出身到看功劳才能)建立县制,迁都咸阳什伍连坐(一人犯法,余人连带受罚)变法影响:18\n与他国“人亡政息”不同,秦的变法得以坚持,秦由弱变强,为秦始皇统一奠定物质基础。变法成功使秦统治者更加重用法家政策,为日后秦朝统一后沿用法家理念,暴政而亡埋下伏笔。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儒、法、道三家历史影响)B与儒家学说三个阶段的演变C(阅读大题总结,相关问题可看默写PPT第20-25页)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B陆上、海上丝绸之B明清朝贡贸易的特点B清代从海禁到闭关B5、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C历代对外交流途径、媒介;历代影响西方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以上4、5两点大题总结上没有,可看默写PPT第14-19页)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C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看地图会辨认出制度)、选官制度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阅读大题总结,重点看默写PPT第26-29页)7、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B汉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主要措施、历史影响唐蕃和亲宋代榷场元代管理广大疆域的举措(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行省制设立的意义)清前期康雍乾三代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上维护国家统一,反分裂反侵略的史实,清政府维护统一的两大举措(武力平定、设立机构和官职管理)18\n(阅读第二分册、第三分册相关教材内容)四、中国近现代史:1、危亡线: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C列强四轮侵华战争、六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看教材)不平等条约对华影响C(阅读大题总结)应该特别重视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甲午对华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澎、赔款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导致洋务破产,中国现代化进程被打断;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推动新一轮探索救亡运动(戊戌变法)。对日本:得到赔款、资源等,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东亚格局:日本取代中国东亚中心地位。2、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C(思潮、科技文化、生活方式)(阅读大题总结)3、探索线:近代国人探索救亡的发展(背景、内容、影响)A、评述近代国人探索救亡的基本过程:观点、背景、内容、影响近代探索救亡是在民族危亡与西学东渐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历经器物、制度、思想三阶段,体现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特点,且每次探索都为下轮探索奠定了前提基础,|并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下,洋务派开展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兴办军、民工业、近代海军;发展西式教育。中国现代化第一步,但是零星学习西方器物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难以挽救危亡。戊戌变法: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仅学器物不能实现富强。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试图学习日本君主立宪制。18\n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传播了进化论与民权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很多人看到改良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到20世纪初,维新变法失败、清末新政的虚伪表明自上而下改良不能挽救中国。革命派掀起了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但革命以与封建旧势力妥协而告终,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未能彻底革除禁锢国人思想的封建旧观念。新文化运动:民初社会乱象与革命唤起的美好希望形成巨大落差,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只有发起一场革除旧观念的思想解放运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文学革命+中西文化论战)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但新文化派否定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倾向。总结:近代国人的探索救亡最终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理性科学化,促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B、新文化运动与中西文化论战的内容多年未考过了,请重视!考中西文化论战多为材料题,可能是小作文,要会评价传统文化派和新文化派的观点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内容、辩证的影响评价请看第七册教材!中西文化论战双方观点的评价:观点:新文化倡导者和传统文化派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分歧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中西文化特点的不同理解,实质上是他们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作用认识的不同。A、传统文化派(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观点:杜亚泉、梁漱溟维护儒家传统文化章士钊(中西调和论)、梁启超(中西化合说)观点评价:合理性:传统文化派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尊严,肯定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视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有其可取合理之处。局限弊端:传统文化派对儒家文化维护封建专制和伦理纲常的消极面,没有进行彻底深刻的批判。甚至还存在维护和美化封建思想的倾向,这一点不可取。18\nB、新文化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钱玄同)观点:以新代旧历史必然,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观点评价:积极合理: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其与传统决裂、学习西方的主流正确。弊端:新文化倡导者忽视甚至否定了文化传承性和民族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倾向。总结:新文化倡导者学习西方大方向是对的,但他们全盘西化,根除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是偏激、片面、不可取的。 4、现代化线: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C5、梁启超与“新史学”C(注意新史学与旧史学的在历史观念、治史理念、内容、治史目的的区别!)6、上海租界的辟设及其影响B(以上4、5、6请阅读大题总结)7、新时期改革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一、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国的拨乱反正)1.开始标志:1978年12月北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思想界关于真理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人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内容:①思想路线上,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最重要的转折)③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经济建设);②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改革开放主要内容:(1)对内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8\n(3)对外开放:内容: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3.重大意义:(要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格局、经济全球化结合)(1)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2)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入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