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2-07-13 发布

高考高考写作-文学评论指导ABCDE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写作:文学评论指导ABCDE(高考频道,专家指导)   A.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指的是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  视等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价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作家、作品  及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  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高考的文学评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微型文学评论。所  谓微型文学评论,少则上百字,多也不过二百来字,最多也不超过三百字;分值一般是10—20  分。 B.文学评论和文章分析有何区别—— 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对作品  的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评论;分析作品本身也也是对作品的进行评价的过程。但两者之间  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  “这样好不好"。  C.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 文学评论和读后感都属  议论文的范畴,可能都有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但它们之间的的区别是很明显:首先,  文学评论重在“评",从具体事件阐\n发出普遍意义的道理,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  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则重在“感二写自己读后的主观感受和受到的教育,对象包括所有  体裁的作品。 D.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 高考文学评论写作,一般是写作微型文  学评论。微型文学评论写作所提供的评论文本应该比较短小,评论的文字也应该是比较短小  的,也就是以评价短小的文字评论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而且只要求选其  一点来写。 写作时一定要先读懂作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即能透视作品的主  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  能形成口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选择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语言要简洁。假如我们把对文学作品的总评价理解  就是观点的话,那么,具体分析就是用论据來论证论点。笔墨不集中,语言拖沓冗长,  就无法用极其有 限的篇幅 来对作品进 彳亍比较深入 地评析并证 明观点了。       第三,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评论过程中,需要  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就是“叙「“议'‘则包含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两方面。“析二就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n行揭示,“评",通过对作品进行  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即对作品或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要用确凿  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要来自作品本身,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  材料挤掉你的论述。 最后,文章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  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Z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  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文学评论的结构要明快。对  作品的总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 E.文学评论考试模  式(转自网络)     开头:     1.  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屮,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Z处。       2.弓丨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 容 : 从  人 物  形 象 看 主 题 。       形式:从卜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儿个方面),  结构(曲折、\n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  吸 收 其 它 文 体 特 色 等 )。        中 间 :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  二个以\n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  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  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文学短评示例链接(以下示例均转口网络)—— l、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屮的《乡  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 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    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女良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n  bsp;         \n  悠悠海峡情          \n   &n  bsp;            &nbs  p;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  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  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札I隔离的海  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人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  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苴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丁•  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黄 亨 灿 )     例 文 二                       &n  bsp;         跳跃的乡愁                  &n  bsp;         \n   &nbs  p;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  朿情感的投彩。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J进而变成,9  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J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  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  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  以 情 感 人 的 结 果 。( 赵 斯 仪 )     例 文 三 :                    \n  &n  bsp;        想 哭 不 — 定 有 泪\n            &n  bsp;            &nbs  p;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  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J"窄窄的船票J"矮矮的坟墓J"浅浅的海湾”来  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  些芍军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儿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了深情、夫妻  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  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Z然也。(游舫)  总评:      这  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 思想 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  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  结构明\n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  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  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2.下面的评论是就朱自清散文《春》的    语 言 特 色 来 进 行 评 论 , 阅 读 吋 注 意 其 边 节 录 边 评 析 的  方 法  。               &nbs  p;          清 新 、 隽 永 、 警 策               &nbs  p;                            &n  bsp; 评《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之所  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  环境之中,\n与作者共享春天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S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  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Z后,节奏明快,有浓厚  的抒情味。作若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  抚摸着你J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  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  是一篇之警策,口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  6语不惊人死不休二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  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纶活哲理。     66一年之计在  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u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  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  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n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总评:这篇短评的标题以三个术语来概括《春》一文的语言特色,中心一目了然。全文从两  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第一段着重分析其清新、自然、质朴、隽永的语言风  格,后面则着重评析其富有生活哲理的警策意味,其写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3.   阅读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小说《人,又少了一个!》,写一篇文学评论。 3 年前,也是冬天。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  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被,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屮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  轻 推 开 我 家 虚 掩 的 人 门 , 缩 缩 瑟 瑟 地 探 进 头 来 。 我 正 站 在 窗 口 。       66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  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  掏出身份证来。"这上而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屮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n卷,整整齐  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Z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我  端祥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  四个孩子,饱一天,娥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餓得  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  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我开不了口,又退了出  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來拭眼泪。     我将她  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  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一袋米走了。         3 ;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  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3 年  前那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  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响。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谁叫你进  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n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  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  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  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  “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來,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  认 得 我 了 !    例 文 一              勾画灵魂  变异的轨迹—— 谈《人,乂少了一个》的间接心理描写 所谓间接心理描写,是通  过对人物的言谈话语、肖像神态、行为动作的外部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直  接心理描写和比,它来得更含蓄、更蕴藉。《人,又少了一个》就成功地运用了间接  心理描写手法,勾勒出一颗灵魂变异的全部轨迹。     第一,作  品运用外部描写,揭示了一位由贤惠、腼腆、善良转化为麻木、放荡的女性的灵魂变异过程。  女主人公一出场,便“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出头来"。待见到“我"很  和善时,\n立即声明自己“不是叫花子J而且“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J还急急  地诉说自己讨米的缘由。这一连串的动作,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贤惠、  |®腆、善良及其走投无路的悲哀、凄楚和痛苦的内心活动,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女人不甘沉沦  极力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内在力量。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再上场面对施主时,却再没有了急  急诉说自己遭遇的欲望,曾经有过的欲言又止的举动,也被“熟练的乞讨声调"所代替;羞  怯悲哀的表情,被“阴森森地笑”所代替。她不讲“废话”,只一再重复“太太,做做好事,  再赏一点吧",充分表现了她心灵的麻木和机械,无耻无赖的寄生个性的形成。至此灵魂变  异的轨迹已异常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字的直接说明,这不能不说是间  接心理描写的成功。     第二,作品运用外部描写,揭示了一位  清口、端庄的女大学生沉沦、堕落为流氓无产者的灵魂变异过程。作品的前半部分尤其是身  份证的介绍,为读者刻画了一位清白端庄的女大学生形象。她向人乞讨哭,有可讨获也哭。  她最初乞讨是与哭连在一起的:为失去了人的尊严而哭,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自矜而哭,为\n  4 个孩了的生计而哭,也为善良的人无私相助而哭。uj 3 年之后的她,却成了一具没有眼泪  的躯壳。她“阴森森地笑着”讨钱,“笑嘻嘻”地讨价还价,受辱后“嘴笑得更开了",被  人拒Z门外后竟还“冷笑了一声"!这一哭一笑,虽然仅是人物神情面容的反映,其实正反  映了一个清白、自尊的女大学生到一个玩世不恭、放荡无赖的流氓无产者的知识分子的灵魂  变异过程。读了之后,令人欲哭无泪,心寒齿冷。 通观全文,文章对女大学生灵魂变异过程  的刻画入木三分,却没有着一个“变"或异,字,可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例文  二 借自尊丧失显深刻主题 评《人,又少了一个》的主题显现 《人,又少  T一个》是台湾著名聂华苓的著名作品,它写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丈夫坐牢而失去生活  來源,靠给人家洗衣服来维持自己及4 个孩子的生活,在生活无法维持的情况下,以  乞讨为主,但又不承认口己是乞丐,处处声明口己是一个有自尊的知识分子,最后  却又变成了个厚颜无耻、自尊丧失殆尽的故事,反映了台湾社会吃人的黑暗现实。文章主题  的表现非常巧妙,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C章集  中笔力写了女大学生的两次乞讨。第一次,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n瑟地探进    头来",哭着声明自己也是大学生毕业的不是叫花子,只是要点米,并且抖着手从内衣口袋  中掏出身份证來给“我”看。在“我”看身份证的当儿,她又絮絮叨叨地介绍自己出来乞讨  原因:丈夫坐牢,4 个孩子生活无着、口己替人洗衣服仍无法维持生计,不得不岀来讨点米,  并反复声明自己不是叫花子,“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在“我”施舍了袋米后,她“抖动  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千恩万谢,淌着眼泪,背着米走了。3 年Z后,她乂沿门乞讨了,“靠  在门框上二“咧着一嘴黄牙,阴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高声讨乞。得到一角钱  的施舍后,笑嘻嘻地讨价还价,要求再赏一点,受到训斥后,“嘴笑得更开了",并冃无赖  地要挟,“再给我上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人们砰地踢上了大门,她立即收起  了职业的微笑,“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揭露台湾  社会的黑暗,选择了非常巧妙的角度,通过女主人公人格尊严的丧失来达到目的,可  谓是力透纸背。     这位女大学生是令人同情的,因为她极力维  持着自己可怜的自尊「又是令人憎恨的,因为她轻易丧失了自尊。这又启示我们:只有自尊  \n自重,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自尊是确立自信心进而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试  想一下,一个人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之后口轻口贱,他能对口己产生信心吗?他能立  志写作并写岀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不要说事业有成,就说生命都难延续。自  尊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就说《人,乂少了一个》中的女大学生吧,开始,人们为什  么尊重她、同情她?就因为她自尊自重、自责自爱,之后,人们为什么鄙视她、憎恨她?就  因为她口轻口贱、寡耻鲜廉。这鲜明的对比还不能引起我们对自尊的重视吗? 通过主人  公自尊的丧失来揭露台湾社会的黑暗,表现深刻的主题,是《人,又少了一个》的突出Z外;  人,只有自尊自重,才能无愧丁山人,,这一称呼,是《人,又少了一个》给予我们的启发与  教益。 4.北大附屮高三 10 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 习作示例①        蒙 太 奇 手 段 , 妙 !           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  蒙太奇手段 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试验班 高三(10)班 王一恺 《我  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n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  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  教师吋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了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  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  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  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吋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  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  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冋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  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  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和爱  Z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0  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  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  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nnbsp; 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  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  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纶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耍想引起观众的共鸣,  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  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  节安排     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班 高三 10 班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屮形成朴实、  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彩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讣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  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  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  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  一个穿这红棉\n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  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  —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Z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  白炸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  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  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 年,  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  口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  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  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  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町抹  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  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o 另夕卜,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  \n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  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口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  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  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  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  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hll'j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  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屮国乡村人  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  会 、 对 人 类 的 影 响 。     习 作 示 例 ③               &nbs  p;          出 路 在 明b 里               &nbs  p;          &n\nbsp;            北人附中 理科实验班 高三   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  有12 亿人口,8 亿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  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  过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儿千年遗传下来的  旧俗依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  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  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  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  在农村生活过,杲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我》这样的片子,  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这个  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    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n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卜'的笑  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  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  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耍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  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  既 没 有 力 , 也 缺 乏 美 的 电 彩 。     习 作 示 例 ④               &nbs  p;      谈 《 我 的 父 亲 母 亲 》 的 真 实 性               &nbs  p;            \n           北大附中 理科试验班 李  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  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  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当然,会有人说  u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故事发生于“打  右派市期,从当时物质条件,口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  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  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  延续至19 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但电影屮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  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  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  但影片中的女主\n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  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冃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  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屮有一个铜碗的细节,不知大家  注意到没有。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人意是铜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或许,  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  铜碗的。工匠要用鍋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  摔儿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  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  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  夜吋间?!耍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  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  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要知道,那种环\n境里,即使每天打  ~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从母亲的一举  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  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  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  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  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儿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  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  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  的评论。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血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    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  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  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  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  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n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  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  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  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  我跟他谈,屯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  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  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來谈,这总比刻意求  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  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  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力,审美悟性、灵也 几篇习作的结构,层次都  比较清晰,开头结尾方法各异,各有千秋,文笔也不呆板,希望你们认真体味。至于  语言(已经过一次修改),总体还比较流畅,得体。但耍细细琢磨,有的语句还劲不住推敲,  比如习作示例③第6 行划线句子“但是我相信,那述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这  \n句话的“那”指代不明,是指哈代和浓从文的作品内容,还是指农村旧俗?又如此文第一段  的最后一句:“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9  内涵,夕卜延都太大,应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啪勺“习俗",还是什么?,语意要明确。 关  于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高三10 班还有不少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  民族特色及张艺谋特有的乡土气息;还有的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不同于真实生活。索然的  生活经艺术加工总会熠熠生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真  实,'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与生活贴近,并令我们重新找  回并感觉到那纯真无暇的感情。”;有人在谈到人物语言时说“整部影片的对白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导演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口无力,影片只是  将多个特写串在一起,便代替了角色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张  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要  拍一部爱情诗歌散文电影”想用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  得很好,《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部爱情散文诗,这美丽而饱含诗\n意的故事,它让  我们看到真情,看到生活和爱情的美丽。我确实不同意习作③和④两文的看法。那两文有些  话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看法也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忘记了在哪儿看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