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2022-07-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2.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D.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下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有①“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③实质是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④主体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体现的基本特征是A.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C.发展生产力和培养人才D.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兼顾6.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7、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政治建设上也有过一些失误,1957年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极大挫折,它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使中共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估计B、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的扩大化C、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给国家的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共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9.十年“文革”给党和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是 ( )\nA.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制度建设 B.必须打破个人崇拜C.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必须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10.这是一张中国外交史的经典照片,它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1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该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应是D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13、“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 )A、坚持独立自主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D、推行不结盟政策14.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15.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①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②希望实现国家统一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C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6.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C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17.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n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50年代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最大不同点是( )A、土地制度的性质B、调整土地制度的目的C、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D、调整土地制度的实质19、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标志包括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中共十四大③邓小平南方谈话④中共十五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A、思想的转变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C、企业产权的转变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21.以下哪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A、中共十五大B、九届人大二次会议C、中共十六大D、十三届四中会议22、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里程碑的是( )A、依法治国入宪B、“三个代表”入宪C、“一国两制”构想D、邓小平理论23、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团结、平等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高度文明,高度民主D、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是A、基层民主选举B、人民代表大会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25.我国建国以来下列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⑤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⑤④③D.②④①③⑤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5分。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4分;30题10分;第31题12分。26、材料一: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正是年轻的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让它建立功劳的时代。……在目前中国之条件下,私有资本主义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还得让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几十年,这样对工人阶级好处多,坏处少。——1949年刘少奇在天津工商界的谈话材料二: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全市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5%参加了全行业原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了公私合营。\n材料三:计划经济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南巡讲话材料四: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江泽民在十五大上报告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说“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正是年轻的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让它建立功劳的时代”?资本主义在中国是否“存在和发展几十年”?分析其原因。(6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共对私营工商业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五大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有何现实意义?(3分)27.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单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于改变现状的新途径。——《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三1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n①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经过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③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④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28、温家宝在谈到中美关系时,郑重指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美国政府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破例允许美国公民回国时可带回100美元中国制造的商品。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50~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说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6分)(2)中美建交3来,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两国应怎样扫除障碍,保证两国关系向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4分)(3)尽管中美双方还存在着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都有许多友好合作的表现。试举两例说明,并指出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是什么?(4分)29.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各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6分)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对我国经济建设各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从中得到什么认识?(2分)30.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面临哪两大问题?(4分)中共八大对这两个问题的决策是什么?(2分)中共八大决策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未能贯彻执行?(4分)31、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需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的爱国统一战线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何继承和发展?(8分)(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倡导或领导的四次革命统一战线中,结合其出现的时代背景与最终结果,从中你可得出哪些结论。(4分)\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ACDBADBADDD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CCBCDAAADA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5分。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4分;30题10分;第31题12分。26、(1)、建国初期,通过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有利于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目的;(3分)没有。(1分)原因: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资本主义在中国基本消失。(2分)(2)、1949年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三大改造时,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私营工商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依法保护和监督管理。(4分)(3)、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发展生产力。(3分)27.①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分。答出具体政治制度的也给分);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分。答出工业体系也给分);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1分)。②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分)。③经济:加人世界贸易组织。(1分)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1分。如答出参加维和行动等也给分);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1分。如答出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的也给分)。④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分)28.(1)50年代初~70年代初,美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中美对抗,造成了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不利于其经济发展。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变了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两国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6分)(2)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4分)(3)事例:支持APEC会议的健康发展;共同参加并建立反恐机制;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各个领域合作。(2分)基础:有共同的国家利益。(2分)29.历史条件:⑴.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历史条件:(1分)①.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党和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政权巩固;(1分)②.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n③.抗美援朝胜局已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分)⑵.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制定的历史条件: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分)②.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1分)③.中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国人民热情高涨,迫切要求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忽视客观规律、背离八大方针、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滋长)(1分)侧重点: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分)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1分)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遗留了一些问题;(2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忽视了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分)认识: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2分)30.探索中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分)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规模和速度问题);(2分)中共八大对这两个问题的决策:⑴.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1分)⑵.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分)中共八大决策是正确的,但未能贯彻执行,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当时的国情;国外反华和反共势力的猖獗;对建设社会主义形势估计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4分)31、继承发展:①、组织形式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但爱国统一战线使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②、爱国统一战线在前者的基础上,参加者更加方泛,进一步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台、港、澳的爱国力量;③、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成为“十六字方针”;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建国初期先后以《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政治基础,爱国统一战线除了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外,还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8分)结论:各次统一战线是各自革命或建设时期的法宝,而今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法宝,实践证明,坚持统一战线革命就发展,社会就进步,反之即相反;统一战线的核心是处理和协调中共与各党派之间的关系,促进了进步力量的团结。(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