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 KB
- 2022-07-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达到这些要求,要重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等。一、文言实词的理解学习文言文,重点应放在实词的理解上。因为实词面广量大,而且非常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勤查工具书,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通假字古人写文章或抄书的时候,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或由于当地的书写习惯,在当用甲字的地方,却借用了一个同音或音近的乙字。照乙字去理解,文句是说不通的。这本来是古人写别字的现象,但相沿下来,成了习惯,人们不把乙字看成别字,而视为甲乙两字通用,称为“用字通假”。甲字为本字,乙字为借字。例如:“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句中的“齐”借作“剂”,“齐”是“剂”字的通假字。就本字和借字间的音、形来看,本字和借字不是音同就是音近,多数是字形有联系,并且一般是以笔画少的去代替笔画多的字。懂得通假宇的这个特点,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用字通假”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只从字音上去寻求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当“仁慈”或“柔顺”讲,显然不对;如果从音同或音近的角度去寻找另一个字,并结合文意“笑而止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那么,就可以断定“惠”是“慧”(智慧,聪明)字。有些字既可以从字音上同时又可以从字形上去寻求本字。例如“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中的“诎”,用本义、引申义讲,显然不对,用同音形近字“屈”讲,则顺理成章;又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中的“唱”,用本义,引申义讲也讲不通,而用同音形近字“倡”讲,则符合文意。以上的“屈”和“倡”,分别是“诎”和“唱’\n的通假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一些古文,多记忆一些通假字。(二)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用今义去理解一个词的古义,那就会出错。黑龙江省1990年初中毕业考试题中有这么一题:为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A行为不道德;B品德低下;C低微而鄙俗;D恶劣。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指“语言或行为恶劣或不道德”。如果拿这个意思去理解这句中的“卑鄙”,就必然选A、B或D,这就错了。错误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卑鄙”一词意义上的古今差别。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了;“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又如古文中的“臭”字,既可指好气味,又可指坏气味,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其意义范围今比古小。2.意义的转移。如古文中的“走”指快步跑,现在的“走”成了一般的步行。这种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上文所举的“卑鄙”,在古文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现在的“卑鄙”指品质恶劣,属贬义词了。总之,只有了解一个词的古今差异,才能准确地解释文言文中的每个词的意义,而不会望文生义,以今代古,出现理解错误。(三)一词多义。古代汉语里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要注意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常用义项;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即可根据具体语境对有关词语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通过江苏省南京市1990年一道中考试题来加以说明。给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解释,在它的下方划横线。\n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国防、国部、国界)②唐雎不辱使命。(污辱、辱没、耻辱、羞辱)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道理,理由、治、理会)④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观察、观光、观看、道观)上列各小题的加点词都给出了四种解释,孤立地看,该四种解释都适合相关的文言词理,就是说这些词部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这里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一种恰当的解释。如第①题,古文中的“国”有“国家”“国防”“国都”“国界”等项意思,这是“国”词的多义现象。而这里的“国”如果当“国家”解,同下文的“山溪之险”在文理上讲不通,怎么好说“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呢?如果当“国都”或“国界”解,宾语“国”同“固”这个动词构成的动宾关系又不搭配,因为不能说“巩固国都”或“巩固国界”。所以这里的“国”只能选择其中的“国防”一项来解释。②至④题的答案依次为“辱没”“治”“观看”。(四)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乙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初中课文中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词要按其活用的意思来解释。如吉林省1990年中考试题中有道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A城市;B市场;C买)。“市”原为名词,而在这句中活用作动词,是“买”的意思。如果考生不知道这个“市”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那就会错选A或B。又如浙江省1991年中考试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君将哀而生之乎?”这里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应解为“使……活下去”。如果解为“生存”或“活”就错了。二、翻译文言句子\n翻译文言文一是直译,即对原文一字一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而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境”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无法生活”。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的问题。“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二)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土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三)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应用意译。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里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直译好。(四)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例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其中的“而”是连词,译为“和”。为使译文简洁,这个“和”字就省去了。(五)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讳,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照抄不译。(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你倚仗什么去?屠惧,投以骨。(《狼》)——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告诉他们说。\n(七)译文应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