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8.53 KB
- 2022-07-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基础义务教ff资料第一章实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1、实数的分类平理数}r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I负有理数r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无理数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迈等;(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TI,或化简后含有TI的数,如等+8等;(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等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3分)1、相反数\n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O,a=—b,反之亦成立。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o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o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lz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零没有倒数。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申(3-10分)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石〃。2、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皿。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a(a>0)厂4a>0乔=a=丄;注意需的双重非负性:Ya>0\n3.立方根\n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口i=-咖,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3-6分)1、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做土ax10〃的形式,其中1"<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3分)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a>b,a-b=0oci=b,a-b<0<^>a1<=>a>b;牛=1oa=<1oavb;hbb\n(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胡>|句oav6(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0)^>0)\n(2)妒=问=Y<0)(3)4cib-4^•V^(6Z>0,/?>0)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n第三章方程(组)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处+h=0(x为未知数,a工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hc=0(a工0),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n第三章方程(组)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处+h=0(x为未知数,a工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hc=0(a工0),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n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1、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4-6Z)2=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X+CZ是b的平方根,当^>00寸,兀+d二土丽,x=-a±4b.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著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x2±2加+b2=(x±b)\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元二次方程ax2+bx+c=0(a工0)的求根公式:x=-b±^^-4ac2_42a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分)根的判别式—元二次方程a%2+bx+c=0(。工0)中,h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c=0(a工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4ac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3分)\n如果方程ax2+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2,那么x}+x2=-一,\nX,x2=-O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a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考点六、分式方程(8分)1、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换元法: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_般形式是(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n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二元一次方正组的解法(1)代入法(2)加减法6、三元一次方程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7、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n第四章不等式(组)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3分)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3~5分)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考试题型: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6-8分)Is—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n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第五章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考点一.平均数(3分)1、平均数的概念-1(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兀],卷,…,兀“,那么,x=-(xl+兀2+•••+£)叫n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x读作*拔"。(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山出现次,无2出现/2次母出现欠(这里.齐+力+…齐•=斤),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兀/+吃/2+…忑力,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叫做n权。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n当所给数据坷,兀2八・,£上匕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I二丄(坷+七+•••+£)(2)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I="人+“厶+…“人,其中nf\+fi+***A=n°(3)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1F十a。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0=坷-q,心=勺-。,…,心=兀一Q。7=丄(Q+心+…+心)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坷,吃,…,"叫做原n数据,m心,…,心,叫做新数据)。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4分)X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3、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5、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6、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n考点三.众数.中位数(3~5分)1、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考点四.方差(3分)1、方差的概念在一组数据坷,无2,…,£,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I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异"表示,即1——_$2=—[(%!-X)2+(X2-X)24(Xrt一兀尸]n2、方差的计算(1)基本公式:=—1_(无|一兀)2+(£—兀)2(兀“一兀)~]n(2)简化计算公式(I):s$=—[(+x;+•••+兀;)—nx]n「1=—2也可写成$_=—[(巧+石兀;)]_兀n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3)简化计算公式(n):52—_[(兀;+兀第+…+兀:)一,2”]n\n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得到一组新数据Q二禺-a,A=/,…,19=a,另E么,”=_[(兀:+#;+・・.+兀:)]一兀厂\n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4)新数据法:原数据兀],兀2,…,兀“,的方差与新数据x1,=-a,x*2=x2-a,…,兀;=£一。的方差相等,也就是说,根据方差的基本公式,求得Q,兀;,…,兀;,的方差就等于原数据的方差。3、标准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学(心2+(兀2®+…+(£-讷考点五.频率分布(6分)1、频率分布的意义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平均数和方差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样本中数据在各个小范围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迸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2、研究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概念(1)研究样本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①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与组数③决定分点④列频率分布表⑤画频率分布直方图(2)频率分布的有关概念①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n①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3分)1、确定事件必然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的事件。2、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放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分)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利用反复试验所获取一定的经验数据可以预测它们发生机会的大小。要评判_些游戏规则对参与游戏者是否公平,就是看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否一样。所谓判断事件可能性是否相同,就是要看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一样,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5~6分)1、概率的意义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仝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m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2、事件和概率的表示方法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事件A的概率p,可记为P(A)=P\n1、确定事件概率(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1(2)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二0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v01概率的值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考点十.古典概型(3分)1、古典概型的定义某个试验若具有:①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②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n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10分)1、列表法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2、列表法的应用场合\n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10分)1、树状图法就是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2、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拟实验。3、随机数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把这些随机产生的数据称为随机数。\n第六章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分)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0(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俗可象限。2、点的坐标的概念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d工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3分)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点P(x,y)在第二象限u>兀v0,y>0点P(x,y)在第三象限o兀<0,y<0点P(x,y)在第四象限ox>0,0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n点P(x,y)在x轴上<=>y=0z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o兀=0,y为任意实数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o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o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ox与y互为相反数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5、关于x轴、y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o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o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o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P(x,y倒x轴的距离等于|y|(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卜|(3)点P(x,y倒原点的距离等于心+〉,2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3~8分)1.变量与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n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函数解析式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1)解析法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2)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3~10分)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y=kx+h(k#b是常数,kHO),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n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为0时,y=恋(k为常数,k工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像\n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也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图像特征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b<0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n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注: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般地,正比例函数y=也有下歹I」性质:\n(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5、一次函数的性质—般地,—次函数y=kx+h有下列性质:(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匕(kHO)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kx+b(k")中的常数k和bo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考点五、反比例函数(3-10分)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k是常数,kHO)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y=kx~X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H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H0,函数yHO,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y=±("0)\n函数k的符号k<0图像①X的取值范围是XH0,y的取值范围是yzO;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①x的取值范围是xhO,y的取值范围是yzO;性质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确定及i矣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y=-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x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5、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y=~(k^0)图像上任一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则所得的矩形PMON的面积S=PM•PN二忖•同=\xy\。・・•y=—,:.xy=k,S=|fc|oX\n第七章二次函数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3~8分)1、二次函数的概念—般地/如果y=ax^+Z?x+c(d,b,c是常数,ghO),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y=ax2+/?x+c(d,/?,c是常数,a0)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2、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兀=-纟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2a抛物线的主要特征: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五点法:(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2)求抛物线):=ax2+Z?x+c与坐标车由的交点: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n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0-16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n(1)―般式:y=ax1+bx-\-c(a,b,c是常数,a工0)(2)顶点式:y=ci(x-1讦+k(a,h,k是常数,ghO)(3)当抛物线y=ax24-/7X+C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ax2+bx+c=0有实根X]和兀2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ax2+加+c=a(x一x,)(x-x2),—次函数y=久*+Zzr+c可转化为两根式y=q(x-X|)(兀-兀2)。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考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10分)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4ac-b2_4a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州那么,首先要看-霜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若不在此范围内,b4ac—b,兀I0图像0x(1)抛物线开口向下,并向下无限延伸;bb(2)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2a2a4ac-b2、(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纟时,y随2a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纟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记左2a增右减;(4)抛物线有最高点,当x二—刍时,y有最2a亠/士4ac-b~大值,y最大值=—0(1)抛物线开口向上,并向上无限延伸;(2)对称轴是x=-^-t顶点坐标是(一纟,2a2a4ac-b2、-——);4a(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v-纟时,y随x2a性质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纟时』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记左减2a右增;(4)抛物线有最低点,当x二-刍时,y有最小2a[士4ac-b2值■尹最小值=—2、二次函数y=ax1+Z?x+c(tz,/?,c是常'数,ghO)中,a、b、c的含义:d表示开口方向:d>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vO时,抛物线开口向下b与对称轴有关:对称轴为x=-纟2aC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0,C)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n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A=b2-4acf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当A>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二0时,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当△<0时,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补充:2、函数平移规律(中考试题中,只占3分,但掌握这个知识点,对提高答题速度有很大帮助,可以大大节省做题的时间)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n第八章图形的初步认识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3分)1、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体:几何体也简称体。(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3、直线的概念一根拉得很紧的线,就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4、射线的概念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5、线段的概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6、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n第八章图形的初步认识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3分)1、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体:几何体也简称体。(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3、直线的概念一根拉得很紧的线,就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4、射线的概念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5、线段的概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6、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n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注意:(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i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7、直线的性质(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线段的性质(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n(1)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2)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3)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9、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考点二.角(3分)1、角的相关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当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时,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2、角的表示角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具体的有一下四种表示方法: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zlzz2zz3等。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za,zpzzy,等。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zB,zC\n等。①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zBAD,zBAE,zCAE等。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3、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T",n度记作F。"。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⑴"。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T"。1。二60’二60"4、角的,性质(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3)角可以参与运算。5、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考点三.相交线(3分)1、相交线中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n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F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EBD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zl与z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z3与z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z3与z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2、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丄CD"(或"CD丄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考点四、平行线(3・8分)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II"表示,如"ABIICD",读作〃AB平行于CD"。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n(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n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定义。4、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考点五■命题、定理.证明(3・8分)\n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岀判断。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3、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4、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5、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6、证明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岀已知、求证。(1)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n考点六.投影与视图(3分)1、投影投影的定义:用光线照射物体,在地面上或墙壁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如太阳光线)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中心投影:由同一点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2、视图当我们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个实物时,所看到的图像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物体的三视图特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主视图:在正面内得至啲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俯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左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有时也叫做侧视图。\n第九章三角形考点一■三角形(3・8分)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3、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I\n(1)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丿三角形是封闭图形(2)首尾顺次相接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5、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L層口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L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輕角三角形(有—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L落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n(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二[X底x高2考点二.全等三角形(3・8分)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夹边就是三角形中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两边所成的角。\n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和性质全等用符号徑"表示,读作〃全等于"。如M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n(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4、全等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考点三、等腰三角形(8-10分)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n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zA+zB=90°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zA=30°、A可表示如下:=>BC二丄AB丿2zC=90°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表示如下:zACB=90°、>-^CD=-AB=BD=AD丿2D为AB的中点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CD2=AD•BD=>AC2=CD丄ABBC2=BD・AB6、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nAB・CD二AC・BC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3~5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b2=c2f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如图,在MBC中,zC=90°ZA的邻边ZB的对边ZA的对边ZB的邻边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8分)①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zA的正弦,记为sinA,即斜边C②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zA的余弦,记为cosAf即cosA=z^|ii=b斜边c③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为tanA,即"nA④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的余切,记为cotA,即5=务牆》2、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的锐角三角函数3.—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0°30°45°60°90°sina\ncosa2tana0cota不存在V|2113不存在04、各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互余关系sinA=cos(90°一A)fcosA=sin(90°一A)tanA=cot(90°一A),cotA=tan(90°一A)(2)平方关系sin2A+cos2A=}(3)倒数关系tanA•tan(90°一A)=1(4)弦切关系xAsinAtanA=cosA5、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当角度在0。~90。之间变化时,(1)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2)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3)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4)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3-5)\n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依据在RfABC中,zC=90°,zA,zB,z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zA+zB二90°(3)边角之间的关系:•4a八b.a人b.,b„aob„asinA=—,cosA=—,tanA=—,cotA=—;sinB=—5cosB=—,tanB=—,cotB=—ccbaccab\n第十二章圆考点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3分)(3分)1、圆的定义在一个个平面内,线段0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0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0叫做圆心,线段0A叫做半径。2、圆的几何表示:以点0为圆心的圆记作P0",读作〃圆0"DD⑴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2)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3)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4)弧、优弧、劣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為,读作"圆弧AB"或"弧AB"。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考点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3分)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n(1)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厂过圆心'直径J平分弦知匕推三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考点四■圆的对称性(3分)1、圆的轴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2、圆的中心对称性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考点五■弧、弦.弦心距、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3分)1、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2、弦心距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n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考点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3~8分)1、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2、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3分)设O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dvro点P在OO内;d二ro点P在OO上;d>ro点P在OO外。考点八、过三点的圆(3分)1、过三点的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2、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3、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n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考点九.反证法(3分)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岀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考点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5分)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如果的半径为r,圆心0到直线I的距离为d,那么:直线I与相交odvr;直线I与OO相切od二r;直线I与OO相离od>r;考点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3-8分)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n考点十二、切线长走理(3分)1、切线长\n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2、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考点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3・8分)1、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2、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考点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3分)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2、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两圆外离od>R+r两圆外切od二R+r两圆相交oR・rr)两圆内切od二R-r(R>r)两圆内含odr)\n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考点十五.正多边形和圆(3分)1、正多边形的定义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考点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3分)1、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夕卜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2、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4、中心角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考点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3分)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n形的中心。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3、正多边形的画法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考点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3・8分)1、弧长公式n啲圆心角所对的弧长I的计算公式为1=咚2、扇形面积公式—jiR2=-lRw3602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I是扇形的弧长。3、圆锥的侧面积S=—/•2岔=7ni2其中I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补充:(此处为大纲要求外的知识,但对开发学生智力,改善学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很大帮助)1、相交弦定理中,弦AB与弦CD相交与点E,则AE・BE二CE・DE\n2、弦切角定理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即:zBAC=zADC3、切割线定理PA为OO切线,PBC为OO割线,则曲=PB・PC\n第十三章图形的变换考点一■平移(3・5分)1、定义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2、题(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同一方向进行了移动(2)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考点二轴对称(3~5分)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该直线叫做对称轴。2、性质(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3、判定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n4、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考点三.旋转(3~8分)1、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0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0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2、性质(1)对应点至!J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考点四■中心对称(3分)1、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2、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3、判定\n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4、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3分)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r-y)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