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5 KB
  • 2022-07-13 发布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考点的把握前吕刚开始工作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好教的,但是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会感觉一节课要教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因此总会抱怨一节课的时间总是太短,于是开始习惯拖堂。于是渐渐地就会发现,原本应该是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物理课堂变得不再受欢迎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教学内容中的考点把握不可调和的矛盾教学时间现状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重点就是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而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考试会考到的考点,因此经验越丰富,积累的考点就越多,在教学中又不放心每一个考点,但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那就只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了。\n个人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一节课,就像一部戏,应该有主线,有冲突,由高潮,有主角,有配角。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难点就是戏中的各种冲突,而教学重点,就应当是冲突最激烈的高冲部分。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什么都重要的话,那么在学生看来也就说明都不重要了。所以教学重难点应是一节课的着力点所在,应像一段戏的高潮。教师应该精雕细琢,去繁化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个人认为教学重点具有三个特征1•与前面知识练习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是教学重点。2.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精神和方法。3•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解决的疑难问题。个人认为教学难点的三个特征学生的脑海中原有的生活理论与物理事实相悖,克服思维定势纠正认识成了教学难点。2•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学习,往往非常抽象,在学生固有思维中又很难有既定模型作为依托,所以学生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学习时,感到\n抽象难懂,是难点,而如何使学生直观理解、力求通俗易懂是关键。3•教材某些地方编写“生硬”,知识点间脱节等。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呢?1•依据课标,根据学情2•关注教材安排与认识顺序间的矛盾3.抓住教学中的结合点一、依据课标,根据学情课标是教学的总体纲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终极性目标,而每一节课的教学应是向着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很多时候,要达成课标中的要求,不一定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每一节课中可设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不一定就要一步到位。【案例一】人教版八上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一种现状:有的教师通过简单的儿个演示实验(有的甚至连实验都没有),便很快得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结论。然后就把学生放在了应用讨论中去理解各种现象。比如日食,日食的形成原因,小孔成像的成因等。尤其对于小孔成像,更是在探究其成像特点上加以发挥,最后分析得出了小孔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等情况。\n案例分析:这样做法偏离了教学的要求,课标中对光的直线传播,只需要了解那些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就可以了。否则,这就无形之中拔高了要求,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设置了学习上的障碍。那么怎么把把握本节重点呢?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过程才是重点。因此本节的知识要求很简单,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容易理解。但如何显示光的路径,怎么证明光的路径是直线,这些知识点对后面光的反射、折射的学习作铺垫。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从而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二、关注教材安排与认识顺序间的矛盾学生是从无序到有序,知识不断结构化的过程。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着三条基本序线:1.知识序:反映知识烟花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3.教学序:反映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任何一节高效课堂,无不都是三序合一的结果。【案例分析】人教版八下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一种教学现状;首先介绍什么是压力,然后是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接着是活动:估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最后是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压力,并通过观察和作图认识压力,然后总结概\n括岀压力的概念,接着通过将物体压在水平面、斜面、竖直面、天花板等各种情况的比较,从而找出压力和重力的联系与区别。完成以上教学活动,要占了近半节课的时间。案例分析:查询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通过课本插图、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课标中,根本就没有提到压力,而在本节把压力作为教学重点,显然,教学重点有点偏了。既然课标中没有提到压力,为什么教材中要开门尖山提到压力,我们怎么处理呢?其实在&7.2《弹力》这一节就涉及到了“压力”---压力也是弹力。我个人认为,在这讲讲压力,及三要素,作示意图,以及后一节学重力之后,再把压力与重力比较一下,就可以为本节买下伏笔有好处。这样处理后,本节内容完全有可能完成全部教学目标。三、抓住教学中的结合点“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及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止是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案例分析】人教版八上笫六章笫二节《密度》在概念教学中,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节。后面比热容、热值等概念\n的建立与此类似。课标要求理解密度,会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现象。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学时可以设计通过分别探究三种不同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间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但是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数据的分析论证阶段。在得出数据之后,教师并不急于得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就是密度”,而是提出问题:如果将各种数据中的质量除以体积,你会发现什么?等各组分析总结后,在提问:将三个表放在一起比较,你又能得岀什么呢?待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最后提岀要求:大家再看看,有没有不用计算的数据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法处理数据)让学生分别在三张透明的胶片上建立相同的坐标系,描点、连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一条直线各代表了哪一种物质?如果把这三幅图,叠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又能发现什么?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过程,体会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不同的,从而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对教师提示的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梳理,同化,知识的生成过程逐步清晰。由于密度概念是学生主动构建获得,自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能比较深入。结束语教学重难点如同一节课的教学主轴,它的确立与破解,对一节课的教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那么与其相配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素材选取,教学细节挖掘与完善等等,都如影随形,水到渠成。与老师们共勉: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在于依赖,而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