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2-07-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高考方案的变化谈高考备考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姚跃涌\n一、高考招生制度变革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四、对2010年高考思考从高考方案的变化谈高考备考\n1949,建国初的高校委托招生1950-1951,各大行政区的局部联合或局部联合招生阶段1952-1958,全国高等学校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阶段1958-1966,政审在高校招生中占有重要比例制度下的高考招生1966-1976,文革期间变异的高校招生制度建国初|文革止改革开放30年197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命题1978-1982,恢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1982-1994,逐渐增大英语、生物科占比,以大文(4+史地)、大理(4+理化生)为主2010~,“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995~1998,“3+2”(3+政史;3+理化)1999~2006,“3+X”→“3+综合能力测试+X”2007~2009,“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一、高考招生制度变革广东2011~改革核心:“不分文理”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方案2: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按学科群考5门: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方案3: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考试内容体现不同特点,不分高低层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考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成功者。\n1995~1998,“3+2”(3+政史;3+理化)一、高考招生制度变革文/理比例,对生物/地理的影响?标准分:排位分,同一群体与不同群体,每1分原始分不一定都等值,原始总分高不一定标准分就高科目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合计合成总分A原始分/对应标准分85/50488/50079/50268/50076/502396/2508505B原始分/对应标准分90/54198/53589/53878/53686/532441/2682542C原始分/对应标准分115/770133/719124/708113/671121/680606/3548757D原始分/对应标准分115/77088/50079/50268/50062/502426/2774563\n1999~2006,“3+X”→“3+综合能力测试+X”一、高考招生制度变革`99,X科比例,标准分,一线二分(“3”和X)`00,X科比例,综合能力测试,标准分,一线三分(“3”/X和综)`01,X科比例,综合能力测试,标准分,一线一分(五总)`02-06,X科比例,综合能力测试,标准分,一线一分(五总),兼招→共招:X科比例失调,恶性循环.`04-06,过渡课程,研究性学习进课程,命题变化.`01-06,综合能力测试,从拼盘→学科内综合→混合型→融合型→混合型→主题+课题(研究性学习进试卷)\n2007~2009,“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变革文/理分科,原始分,X科比例趋于合理,文/理基与综合能力测试,兼招,X科等值问题?1.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倡导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选考的范围内,考生有选择性,可以选做部分题目。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上在选修的范围内。跨模块做题怎么办,选考题目做多了,分值如何计算。\n2.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打比方说,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的话,那么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考生答题的范围要比小圆还小,因为他们只选几个少数的固定模块。[注]新大纲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一句话,新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2007~2009,“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一、高考招生制度变革文/理分科,原始分,X科比例趋于合理,文/理基与综合能力测试,兼招,X科等值问题?\n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生答题\n3.新大纲吸收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观察事物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大纲更多地要求通过问题、实验得出结论,这样正体现出新大纲的能力层次要求是最低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作为一个理科生,要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现问题。例子:早晨、中午、傍晚看到的太阳的颜色是不一样(红色/白炽/红色)2007~2009,“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一、高考招生制度变革文/理分科,原始分,X科比例趋于合理,文/理基与综合能力测试,兼招,X科等值问题?\n(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助于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实施高中新课程1.科学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渐进性原则5.导向性原则6.操作性原则改革思路:“高端多元、中端稳定、低端开放”“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应当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充分发挥富有实力的学科优势,努力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般本科高校应当以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有条件的适度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要根据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3”:语文、数学(文/理)、外语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语为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的任一种(二)高考方案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音乐或美术文科类(含外语类)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类考试科目: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科综合体育类考试科目: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科综合、体育术科(三)科类及考试科目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语文、数学、外语: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四)考试内容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外语中的英语科包括笔试和听说考试,分别进行考试。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三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内容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等三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内容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四)考试内容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采用3科合卷的方式,不设选做题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各科成绩以原始分形式呈现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各300分(文综: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理综: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体育、音乐、美术各300分英语听说: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不与英语笔试成绩合计)(五)成绩呈现总分750分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1-3月份英语听说:3-4月份7日8日上午语文(9:00-11:30)文综/理综(9:00-11:30)下午数学(3:00-5:00)外语(笔试)(3:00-5:00)(六)考试日程和时间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一本: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均达到C级及以上二本: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有两门达到C级及以上专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至少有一门C级及以上艺术类: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均达到D级及以上体育类: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均达到D级及以上1.录取条件确定(1)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确定高校录取资格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自主确定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标准。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必要条件充分\n以统一招生考试4科总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1.录取条件确定(2)依据统一招生考试成绩确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n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试行)>的通知》(粤教研[2006]10号文)的有关要求,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3)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1.录取条件确定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n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2.录取实施办法(1)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录取实施办法三者相结合择优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n以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成绩为主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2.录取实施办法(2)一般本科院校录取实施办法择优录取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n2.录取实施办法(3)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实施办法近期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相结合录取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校组织的技能考试成绩一般高等职业院校择优录取以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为主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n以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学校组织的技能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录取所有高等职业院校2.录取实施办法(3)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实施办法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中期\n3.完善志愿填报方式分段填报志愿、分批填报志愿、平行志愿考前填报志愿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二、10年高考方案研读(七)多元招生录取模式\n(一)科目设置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文科类、艺术类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指定为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理科类、体育类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指定为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1.课程实施的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2.2010年高考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学业无关,仅与高考有关与学业有关,不一定与高考有关\n(1)试卷题型结构全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共60题。其中: 单项选择题A30题,每题1分,共30分(能力要求Ⅰ)单项选择题B20题,每题2分,共40分(能力要求Ⅱ)双项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全选对给3分,少选且正确给1分,错选给0分。(2)试卷内容比例知识内容约占85%,实验约占15%。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100分~85分为A级84分~70分为B级69分~50分为C级49分~25分为D级其他不给等级按比例?(二)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n省“四统一”:命题、考试、评卷、进行成绩评定和公布2009年6月25日;参考对象:07级学生化学、政治(8:30-10:00)生物、地理(10:40-12:10)物理、历史(15:00-16:30)(三)考试时间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0年1月31日;参考对象:07级学生及以往毕业生化学、政治(8:30-10:00)生物、地理(10:40-12:10)物理、历史(15:00-16:30)2010年6月9日;参考对象:08级学生化学、政治(8:30-10:00)生物、地理(10:40-12:10)物理、历史(15:00-16:30)\n2.分科训练/传统题型(单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简单问答、实验、计算等,可将实验题和计算题设计为填空或简答题。单训练单项选择题,是考不好单项选择题的)3.第二学段复习,二次模拟考(对应题型),分析临界生和艺术生。1.分科教学(三个模块并列,与文理基和综合能力比较)4.三个注重,二个注意。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考纲》中①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②动能、动能定理及其应用③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⑤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⑥发电机、电动机及其应用⑦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⑧电磁波及其应用⑨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及其应用(四)例谈教学与备考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课标》中⑴用运动学公式分析日常生活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⑵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⑷用功能原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⑸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⑹感受离心现象⑺关注抛体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⑻静电的利用和防止⑼关注家用电路和家用电器⑽地磁场对人的生活的作用⑾分析生活中电磁感应现象⑿我们身边的电磁场和电磁波\n(1).课堂教学设计(2).怎样的课才是好课?(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教学(单元主题)(四)例谈教学与备考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课堂教学: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重点考虑如何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设计如何将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适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科特色:研究教法和学法,研究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形成适合本校本学科的学科特色.\n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书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般程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n教学过程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常规课课程标准?教材如何体现课标(学生用、各版本)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如何优化难点如何解决?亮点在哪?如何评课\n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层次递进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观看图片、照片、模拟动画、视频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各组汇报展示作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模型体验联系生活的实验趣味玩具学术性游戏\n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没有难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和谐的气氛、师生平等的关系(游戏)生动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情感的交流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科学研究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关于科学家的一段师生对话的反思\n(一)课程开设高二级: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通用信息艺术综实文667-83332222按规定开设理6662224442高一级:与往年一样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高三级: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它文667444按规定开设理6665/44/54/5高二第一学期分文/理科分科教学分科训练/传统题型(填空、选择、问答、实验、计算等)大考合卷(高考题型)根据生源情况开设理化生节数\n高考叫综合改革,不叫高考改革高考的功能和用高考替代评价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中学教学导向还原于高中教学的本来面目和还原于高考的本来面目有些问题高考是解决不了的考出学习好和考出好学习以纲为纲和不以纲为纲(二)研读有关内容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1.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评价对备考的影响\n高考考能力是为了选拔,不一定跟课标很吻合实验可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考过程多了、考记忆性少了、多版本教材和考能力的需要,会使材料(阅读量)变长探究能力不仅限于实验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广东做得好(二)研读有关内容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1.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评价对备考的影响\n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坚持科学性、基础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且有特色的考查引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例](二)研读有关内容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2.用文化课考试内容改革核心分析近三年高考广东卷\n题目能力要求及命题特点知识点一、15例:作业.阅读10年考试说明中的“五种能力”和07-09年高考试题,结合考试内容改革核心和命题的“八性”。(1)分析各年高考题的各题分别考查什么能力及命题特点?并写出对应的知识点(表一)。(2)分别命制一套高考模拟题(要求列双向细目表)。表一第一卷第二卷识记理解应用识记理解应用应用分析应用综合题12命题双向细目表二\n教材是给教师用的,而不是给教师教的学生一个版本教材,教师多个版本教材学生一个系列教材,教师多个系列教材不同版教材的文章、案例做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注:学校需订齐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各版本教材(至少)广东省使用的主流教材(二)研读有关内容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3.分析比较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各版本教材\n山东省近三年江苏省近二年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近一年全国理综、文综近五年[例](二)研读有关内容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4.分析比较近年国内各实验省市高考试题及全国理综、文综题\n内容04年理综A(Ⅱ)04年理综B(Ⅲ)04年理综C(Ⅳ)1.质点的运动2.力3.牛顿定律4.动量、机械能5.振动和波6.热学7.电场8.恒定电流9.磁场10.电磁感应11.交变电流12.电磁波13.反射和折射14.光的本性15.原子原子核16.实验14202116171522242523232221161518211719202225242423191421201718151422241622252225232518192524\n内容05年理综A(Ⅰ)05年理综B(Ⅱ)05年理综C(Ⅲ)1.质点的运动2.力3.牛顿定律4.动量、机械能5.振动和波6.热学7.电场8.恒定电流9.磁场10.电磁感应11.交变电流12.电磁波13.反射和折射14.光的本性15.原子原子核16.实验15141617181920212123242425251415161818202122232424252514151516161718191720212223222224242525251922\n内容06年理综A(Ⅰ)06年理综B(Ⅱ)1.质点的运动2.力3.牛顿定律4.动量、机械能5.振动和波6.热学7.电场8.恒定电流9.磁场10.电磁感应11.交变电流12.电磁波13.反射和折射14.光的本性15.原子原子核16.实验14151617182021222324242514151617181922202122232222242525192223172424\n内容07年理综A(Ⅰ)07年理综B(Ⅱ)1.质点的运动2.力3.牛顿定律4.动量、机械能5.振动和波6.热学7.电场8.恒定电流9.磁场10.电磁感应11.交变电流12.电磁波13.反射和折射14.光的本性15.原子原子核16.实验141516171820212425141516171819222021222322251923242223252518222224\n内容08年理综A(Ⅰ)08年理综B(Ⅱ)1.质点的运动2.力3.牛顿定律4.动量、机械能5.振动和波6.热学7.电场8.恒定电流9.磁场10.电磁感应11.交变电流12.电磁波13.反射和折射14.光的本性15.原子原子核16.实验1516171420212425141516171819212218232425192222232423252222\n(三)理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1.命题指导思想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学、生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新生。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2010年高考决胜在理综/文综理科尖子生决胜在“物理”\n(三)理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2.能力要求(1)理解能力(2)实验与探究能力(3)获取信息的能力(4)综合运用能力(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5)实验能力生物化学物理\n【解读】三科合卷同时考试,是这次高考的重要变革,其考试策略是考生必须正确应对的问题。考生最好是依题次顺序按时间规定先做好会做的题,把不会做的题暂搁置一边,理综应试最佳方案应通过平时的测验逐步调整,以确定适应各自的最佳方案。另外虽然单科考试的总分由原来的150分减少为100分,但是分值时间比却上升了,单个题目的分值由于题数的限制也上升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搞好基础题目的计算训练,考试时要把握好时间,有把握的题目一定要能做到稳、准、快,得全分。(三)理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3.变化及解读(1)考试形式的变化:由原来的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单科设卷考试,满分120分,改为闭卷、笔答、考试时间150分钟,理、化、生三科(各科100分,满分300分)合卷考试。\n(三)理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3.变化及解读(2)试卷结构和题型的变化:试卷以理、化、生三科合并考查,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3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6题,双相选择题9题,非选择题11题。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见下表:\n题型题号考查内容题量分值备注单项选择题1-6生物6题24分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6题,每小题4分。7-12化学6题24分13-16物理4题16分双项选择题17-21物理5题30分5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9题,每小题6分。全选对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得1分,错选,不选得0分。22-23化学2题12分24-25生物2题12分非选择题26-29生物4题64分182分共11题,包括填空、问答、计算等题型。30-33化学4题64分34-36物理3题54分3.变化及解读【解读】这是全新的试卷结构。其特点是:A.明确规定了各科试题在试卷中的题次,要求考生平时训练和测验要养成按题次规定做题的习惯。B.明确规定了各科试题在试卷中的题数和分值,第二轮复习考试应在50分钟左右,以规定的题型和题量训练\n【解读】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试卷结构,也影响到考试范围。对中学化学课程的开设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选择自由度也许会下降,可以预计,普通中学将不会再开设物质结构选修模块。但对考生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对原本就打算选考有机模块的考生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变化1】不再设选做题.2010年理综全部是必做题,不再设置选做题。【解读】这一改变显然会降低了试题难度,也与物理科在选择题上的题型调整相配合,有利于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变化2】选择题由不定项选择题改为双项选择题选择题分为两类:单项选择和双项选择(即明确指出有两个正确选项)。3.变化及解读\n【解读】单科题量减少这一改变必然导致题目综合性(学科内)增强,命题人会更加审慎地考虑每个题目的知识覆盖面。因此,每道选择题都可能会分别涉及到几个不同的知识点,非选择题的设计上也可能会注重综合知识的应用。【变化3】单科题量减少。三科合卷,单科题量物理由原来的20道变为12道,化学由原来的27道变为12道,生物由原来的39道变为12道。3.变化及解读(三)理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3)试题难度的变化.删掉了2009年《考试说明》的规定“容易题、中等难度题与难题的比例约为“3∶5∶2”的说法。代之表述为“试题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三)理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3.变化及解读\n题号题型科目知识点难度能力要求1单选生物细胞易记忆2单选生物物质的鉴定易记忆3单选生物人体的环境中理解4单选生物遗传中理解5单选化学原子结构易记忆6单选化学化学反应中理解7单选化学环境保护易了解8单选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中理解9单选物理物理学史易了解10单选物理受力分析易了解11单选物理电场中理解12双选物理气体的性质易了解13双选物理核反应、核能易了解14双选物理回旋加速器中理解15双选物理弹簧的弹力和弹性势能中理解3.变化及解读\n题号题型科目知识点难度能力要求16双选生物细胞易记忆17双选生物进化中理解18双选生物分裂较难理解19双选化学实验中探究20双选化学平衡中推理21双选化学平衡中理解22非选生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易记忆23非选生物遗传中理解24非选生物光合作用较难应用25非选生物实验:探究光强对植物高度的影响中探究26非选生物稳态中理解27非选生物反射中理解28非选化学实验:海水中提碘中探究29非选化学实验:研究无机物反应中探究30非选化学平衡中分析3.变化及解读\n题号题型科目知识点难度能力要求31非选化学无机工艺中应用32非选化学研究有机物中分析33非选化学研究有机物中理解34非选物理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较难探究35非选物理实验:探究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中探究36非选物理万有引力定律、宇宙航行中综分37非选物理电磁感应较难综分38非选物理电磁感应较难综分39非选物理碰撞、动量定恒定律较难综合分析【解读】其中没有“难题”,只有“较难题”,主要是“中等难度题”。也取消了难易题的比例限定。启示考生在复习中要选择“中等难度题”作为练习,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一环。如果钻难题,耗费时间,耗费精力,费力不讨好。3.变化及解读比例:易∶中∶较难=10∶23∶6\n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1)物理学科从新考试说明的考试范围内容上看,主干知识基本稳定,占分比重也基本稳定,但是个别板块有所调整,具体内容如下表:考试内容备注分值比重相关的调整和变化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必修1力学约42%考试内容基本不变,去年分值约为43%机械能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必修2碰撞与动量守恒选修3-5电场、电路、磁场选修3-1电磁学约42%考试内容基本不变,去年分值约为43%电磁感应、交流电选修3-2热学选修3-3约8%内容基本不变.去年为选考内容,分值约为7%原子物理选修3-5约8%基本不变,去年分值约为7%实验相关内容的基础实验约18%去年分值为16%.与去年必考部分相比增加了《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去年为选考内容),总数为13个\n可以看到新的考试说明删去了光学、相对论、机械振动机械波和电磁振荡电磁波这几部分知识内容的考查,也就是说完全排除了对选修3-4的考查。这一调整虽然较大,但基本保留了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完整性,在考试分值上仅做了1%的微调。力学和电磁学在历年的考试中都是占分比重最大的板块,也是包含的基本的物理技能和物理方法最丰富的板块,今年还是物理考试的主干.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钥匙:牛顿定律、能量、动量并没有删减.电磁学的基本内容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主干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上的要求并没有大的改变。热学和原子物理的考查内容与去年基本相同,分值都由7%增加为8%。物理实验的分值比重有所提高,由去年的16%增加到了18%,体现了对物理实验考查的逐年重视。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1)物理学科\n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基本思路没有改变,重视实验、重视学科知识应用的命题风格也没有改变。可以说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将在高考模式巨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变化1】化学考试内容的最大变化就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未列入考试范围。【解读】物质结构理论的考查仅限于必修2中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从量上减少,从难度降低,减少了对选修3考试的疑虑。但结构理论的考查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意味着围绕必修2第一章如原子的组成,元素的构、位、性关系,元素的推断,元素周期性及其推断等知识点,必然有题。对考点的把握显得更加明朗。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2)化学学科\n【变化2】有机化学基础包含《2009年化学考纲》中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解读】有机物部分只是把原大纲说明中的必修模块与选修5进行了合并。有机化学内容的不变则在试题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增大比例。【变化3】内容比例的变化2009年与2010年《考试说明》中“内容比例”的对照考试内容2009年分值比例考试内容2010年分值比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约45%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约40%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约18%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约18%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约8%有机化学基础约20%化学实验基础约22%化学实验基础约2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各约7%有机化学基础(选考)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2)化学学科\n【强调】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内容渗透在上表中的化学各专题内容中考查。【解读】在复习中不能忽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学习。要分别把“在物质的基本组成微粒原子、分子水平层面”进行学习,“按基本过程认识探究,用实验和推理的方法”进行学习,从“研究质变、量变、能量变化规律”和“从定量角度”进行学习,“不要孤立地学,要联系地学。把化学放到科技、生产、社会、信息技术大环境中去学”等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内容渗透在上表中的化学各专题内容中学习。【变化】删掉了2009年大纲说明中的“化学计算分布在上述各专题内容中”的说法。【解读】用有限的几道题对高中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检测,淡化计算是必然的。要有也是一二两空或选项中涉及基本的计算。【变化】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值比例较2009年大纲说明的规定减小5%;有机化学基础分值比例增加5%。【解读】这种比例的调整应该是出于物质结构内容的削减,有机内容的不变两个方面。同时也折射出有机化学基础在高考中的重要性。\n内容与试卷结构:在降低选择题的比例的同时,强调能力考查。A.在所占分值减少的前提下增加了实验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生物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五个模块内容;与单科考试相比,所占分值少了,但所涉及的内容却增加了。其表现在实验方面,将“选修一”的有关实验列入必考范围。也就是说,将原来的“选修三”和“选修一”这一选考内容,改为必考。与此对应,试卷上将取消2007~2009年高考所出现的“选考题”。对这些实验与对其他必考实验一样,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增加的实验内容见下表。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3)生物学科\n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微生物的利用(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酶的应用(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植物的组织培养(2)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3)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3)生物学科\nB.内容比例的变化《考试说明》首次对各模块内容所占的分值进行规定,其中“选修一”的内容包含在实验中(如下),这也为备考在时间分配上提供了依据。生物分子与细胞约24%遗传与进化约22%稳态与环境约24%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约8%实验约22%4.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具体变化(3)生物学科\n(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1.命题指导思想2.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究问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关注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考查目标的实现。注重考查考生的文科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n题型题号考查内容题量题分备注选择题1~11题地理11题44分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12~23题历史12题48分24~35题政治12题48分非选择题36~37题政治2题52分共6题,满分160分。38~39题历史2题52分40~41题地理2题56分全卷共41题,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满分300分。闭卷、笔答。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3.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内容比例、试题难度(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学科内容占满分值比例备注政治经济生活约27%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政治生活约27%文化生活约18%生活与哲学约28%历史古代约23%近代约40%现代约37%地理自然地理约32%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约68%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3.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内容比例、试题难度\n试卷类型文科(政、史、地)综合试卷分值政、史、地各100分(满分300分)试卷结构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其中:地理为1—11题,分值44分历史为12—23题,分值48分政治为24—35题,分值48分非选择题:共6题,满分160分其中:政治为36—37题,分值52分历史为38—39题,分值52分地理为40—41题,分值56分4.试卷呈现形式(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A.政治:由政治单科独立考试变为政、史、地三科合卷考试。选修由原来的选修2和选修3调整为现在指定选修3,且选修3的内容由原来的5个专题调整为现在的3个专题,其考试由原来的选做题调整为现在的指定选修必做题。政治分值由原来的150分调整为现在的100分,这意味着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将会缩减,其中对四个模块的考查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生活与哲学模块占28%,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均占27%,文化生活模块的比例下降较多,只占18%)。时事政治虽然列入考试范围,但其考查方式和分量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考查方式由原来的纯时事的记忆背诵到现在把时政内容融入具体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之中。5.各学科变化(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B.历史:因为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由考单科变为考文综,历史分值也因此由150分变为100分,且古代、近代、现代的分值比例由去年的约24%、约29%、约35%变为今年的约23%、约40%、约37%;不再区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所有的内容都是必考的;与去年相比,删去的内容见下表:删除内容选修1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选修2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选修4所有内容5.各学科变化(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C.地理:考试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其一,《旅游地理》被《城乡规划》取代;其二,《环境保护》内容有较大调整;其三,《城乡规划》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不尽相同。环境保护在2009年《考试说明》基础上删除的内容①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③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类型。④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⑤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应对措施。⑥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环保措施。⑦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⑧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内容和手段。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和全球合作行动。⑩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有的态度、担负的责任和应采取的行动.城乡规划在《地理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的内容①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②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③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④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⑤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⑥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⑦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5.各学科变化\nC.地理:分值比例的变化(2010年的数值为占文科综合试卷地理部分的比例)模块2009年高考2010年高考自然地理30%左右约32%人文地理30%左右约68%区域可持续发展33%—34%选修模块6%—7%5.各学科变化(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1)政治部分A.加大对时政内容的备考.高度重视对时政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时政语言,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对时政内容的把握,要从单纯的记忆背诵过渡到理解其基本涵义,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上来。为此,考生要拓宽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渠道掌握时政信息,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时政敏感度,关注国内外大事,特别是关心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了解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并练习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审视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加大对广东特色内容的了解.分析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高考试卷,最后一道大题都是取材于广东省经济生活方面的背景材料,且都是通过数据比较说明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2010年广东高考由单科政治向文综政治转变,但考查地方特色的传统不会改变,有可能考查的角度是广东的自主创新,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了解2010年广东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科学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等。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C.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政治学科知识点繁多,要想准确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绝非易事。如果只重视对单个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是很难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考生找到一个能将教材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用大大小小的“红线”串起来,即使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板块,也应当将其作为知识网络中的一个单元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记忆的缺失和知识的遗忘,以便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提取知识,解答试题。D.加强典型例题训练,学会准确审题.政治试题一般由立意、情境、设问三部分组成,准确审题是解答好题目的先决条件。一些考生主观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能力不过关。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题目加以训练,是纠正思维偏差,提高审题准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做选择题时,首先,必须抓住立意,即找准其中心思想;其次,要突出关键词,把握试题限定的范围、角度;再次,阅读选项时一定要阅读完整,避免草率决定。一般来说,做选择题,首先要排除错误选项;其次要排除与题意不相关的选项;最后要冷静分析题干,推敲题干的侧重点,从而作出正确选择。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1)政治部分\n解答主观题,建议考生先读设问,后读材料。考生出于习惯常常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遇到复杂的材料,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因此,考生要练习先读题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目标,明确题目设定的解题角度(是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还是运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以便提高答题的准确性。5.重视规范解题,强化书写格式.书写不规范,卷面欠整洁或表述不当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考试得分。规范解题,首先要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呈现教材的相关基本观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用语);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阅卷者一目了然;最后书写要认真,段落要分明,且每一段的要点要前置。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1)政治部分\nA.加强对增加的选修内容的训练,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必修内容中,使知识更加系统。B.针对非选择题所考查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的特点,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复习中加强同类知识的联系,根据一些小的“主题”构建知识体系;二是认真研究全国和部分省市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历史试题,尤其要注意这些试题中的“主题型”试题的特点,及时反思。C.模块整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的编排方式,不是按《课程标准》的模块形式进行编排,而是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进行编排,并把原来独立列出的选修内容融合到必修内容中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按通史的形式把所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四)文综的问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2)历史部分\nD.关注广东地方史。近代的广东开放较早,面对列强的入侵,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历史名人,如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现代的广东,又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考在这一部分命题较多,如2008年考查了对康有为的评价、顺德县自然经济的瓦解,2009年考查了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责任内阁制等。E.逐步提升解题能力。做选择题时,由于分值提高,不能掉以轻心,要有“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的思想。首先要注意审题,看准试题限定的时间、空间范围,设问的角度和题目结构,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注意题干当中有没有否定条件和特殊要求;然后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选择,如排除法、优选法、比较法、逆推法等。做非选择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注意材料的出处,找出材料的关键词,理解材料的真正意思,挖掘材料隐含的内容;然后根据设问思考是否运用了材料中的合理论据,解释是否合情合理等。作答时要注意详略得当,用词准确,按照要点来回答,并尽可能多回答几点,提高保险系数。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2)历史部分\nA.关注主干知识,突破重难点。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后,地理试题的题量由2009年的20道单选题、10道双选题、7道综合题(选修为二选一),压缩到11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题。试题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考试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压缩(选修有较大调整)。这样势必让考试内容更加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因此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一定会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规律与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问题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进行逐一梳理和重新整合,采取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逐一巩固和提升。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3)地理部分\nB.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图表的分析、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理试题在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试题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分析原因类。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分析原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能力和素养。②比较差异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③描述叙述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③描述叙述类。准确描述一个地理事物,要从组成地理事物的各个要素,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做到认识事物准确,描述事物到位。④环境问题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训练。要精选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3)地理部分\nC.重视广东高考特色。历年来,广东高考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地理学科主要表现在:一是图像新颖丰富。2007年广东地理卷共有图表32幅(个),2008年共有各类图表28幅(个),2009年共有各类图表27幅(个),2010年预计在10幅(个)左右。二是重视地理探究。自2005年高考以来,广东地理试题至少会有1道带有明显的探究性。三是关注现实。每年的地理试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区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粮食、生态、资源、能源等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重大灾害等热点事件等。四是在题型上,往往在非选择题中设置不定项选择题。五是素材来源广泛,不带有某一版本教材的痕迹。这些成功的、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可的“亮点”,不会随着考试模式的变化而消失,只会在保持试题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优化。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3)地理部分\nD.关注选修模块的变化。2010年高考,调整最大的就是选修模块。不仅用《城乡规划》取代了《旅游地理》,而且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见“考试内容的变化”部分)。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删减了介绍、叙述、了解的一些非主干知识;保留了分析、理解、运用的主干知识;另外,不设置“二选一”形式的选做题,而是将选修和必修融合在一起,强调了选修与必修相关内容的联系。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合理地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最好是将列入考试范围的选修内容与相关必修内容合二为一,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梳理、训练复习,使之融会贯通,而没有必要将其割裂分化。例如选修6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就可以并入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复习之中。同理,必修1的“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必修2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选修4的“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等内容就可以合并为一个整体,进行“城市”专题的复习。更多精彩解读,请参阅《试题调研》之《解读2010广东考试说明》。6.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3)地理部分\n(五)新高考复习可能产生的误区及对策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误区一:大部分精力投入文理科综合语数英考纲微调,文理科综合大变脸,考纲的变化容易让考生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文理科综合上,而忽略了同为主科的语数英。事实上,语文的基础知识、古文诗词、阅读、作文,数学的解析几何、数列、函数,都将一如既往地成为考试的重点难点热点,总分值一共超过160分。加上文理科综合第一年改革,为平稳过渡,预计试题不会出太偏太难,所以考生必须科学配置各科复习的时间与精力,绝不能忽视语数英。误区二:文科综合靠背理科综合靠题海传统观念认为,文科适合记忆力强的学生,靠背就有高分,理科做题就有效果。这种观念有较大问题。理科综合主要题型为选择题,真正深入研究试题就会发现,理科综合选择题考察大量计算题少、考察定性分析判断多,所以说理科综合靠题海是错误的。\n(五)新高考复习可能产生的误区及对策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误区三:文理科综合要多背诵课本文理科综合复习应以做真题为主、背诵课本为辅,主要是因为符合命题人出题偏好的知识点必然在过去五年的考试里大量反复地重现,考生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些常考点上,做到投入和产出高度匹配。考试考做题,而非背书,做题有做题的技巧,比如选择题的迷惑项常见包装方法、大题的答题模版等,考生从这些真题切入,同样能提高投入产出比。【对策】1.从单科试卷转变为三科合卷,单科高考分值与考试时间减少,单个题目分值增加,但考查的知识并没有减少,综合卷将成为高考上线最主要的区分学科之一。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稳扎稳打,构建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不让任何一个考点漏网。\n2.认真研究全国和部分省市高考综合卷,整理和分析综合卷的常考点、主干知识的结构及规律,尤其要注意这些试卷中的“主题型”试题的特点。建议考生以近三年的山东卷、北京卷、福建卷文理科综合试题、广东X科真题为备考素材。3.在未来五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应该合理分配时间,以熟悉文综、理综的考法、加强答题规范、训练答题速度和节奏为重点。学生应在寒假前结束学科首轮复习。4.第一轮:分科考试,传统题型(单选,多选,填空,问答,实验,论述与计算),共16题,90分钟;大考:合卷需研究:双选题型与多选、单选的异同点(五)新高考复习可能产生的误区及对策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对策】\n第一阶段(9月初—3月中旬):以知识目标复习为主,能力目标要求为辅,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第二阶段(3月中旬—4月底):以能力提高为主,知识巩固为辅,结合专题指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第三阶段(5月初---高考):以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为主,综合训练为辅,引导学生掌握方法,站在更高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两套“主”与“辅”的应用1.教学过程的主与辅应用辅导过程:“扶弱转差为主,平衡发展为辅”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n2.一模后的要求四个注重注重知识的网络化、注重知识的整合注重积累(优秀试题、优秀解法)注重总结(错题总结、命题规律总结、身边高科技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总结)了解命题过程、分析命题思路希望考查的知识能力是什么?命题者设立的陷井在哪里?得分的重点在哪里?该题是为哪类考生设置的?该题怎样做才能得多分?用好各地二模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六)两套“主”与“辅”的应用\n套一二三四…………….十....……………......……………..题17171717…………….17题18181818…………….18题19191919…………….19题20202020…………….20各地模拟题(十套)的使用力学,天体运动\n让你站在课程/教育/命题/考试/招生等多角度去思考教学问题\n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姚跃涌020-83339641yyyaogd@126.com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