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2.50 KB
  • 2022-07-14 发布

高考语文复习35:高考论述类指导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选择题解题技巧1.偷换概念,混淆程度。故意增删表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凡、所有、都、全、几乎、主要、更加、特别…”(08北京,14)A.“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解释:原文“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有效方法”,而不是唯一有效方法。(08江西,6)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解释:“都是”错,原文中是“做后一种梦的往往是第一流的科学家”。\n2.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以一般替代个别,以全局替代局部。2010广州一模1题B项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的。解释:原文“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n3.张冠李戴。在解释概念或转换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2009广州一模1题B项谈论境与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解释:原文中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定“境生于象”这一点。\n4.曲解原意.对原文意思进行推演,出现不合原意的说法和结论。2007年广东高考《创新与想象》1题B项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原文: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n5.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意,是凭空捏造的。(08全国二,6)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解释: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n6.混淆偶然必然、已然未然。即把可能偶然说成必然,把必然说成偶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08全国一,6)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解释:原文“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并非肯定。(08湖北,8)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解释:“必然”太过武断\n7.倒置错位。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等。(08全国二,5)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解释:因果倒置,原文显示“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2007年广东高考创新与想象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解释:主次倒置,根据原文,应该是“主要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形象性思维的辅助”\n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相对应文句: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问题实质是:“一律叫做”是不是“都称为”?判定:理解符合原文意思。\n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相对应文句: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问题实质是:“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是不是意味着“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判定: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为答案。\n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相对应文句: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问题实质是:“篆隶繁杂,使用时间不如真书长”是不是表明“真书使用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是不繁杂?判定: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n阅读题要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n主观题解题原则:清晰其途,丰腴其实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n专家观点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n主观题(1)审:审清题干,锁定区域审:审清题干,锁定区域举例:《创新与想象》第3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答题区域:第二段和第四段前半部分答:不重复。第二段说的是艺术的表达技巧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说的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n2、理:理清要点,概括重组(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举例:《创新与想象》第3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n①用摘句法和合并法概括第二段的信息:艺术创作具有科学品格。艺术的表达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的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额规律,即科学问题。答:第二段说的是艺术的表达技巧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②用提炼法概括第四段信息原文: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关、具体的社会分工上。答案:第四段说的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n(3)述:对应问点,准确表述①调整表述角度示例比较:P216第4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答: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符合问题的要求)对比:中国古诗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回答的是“意象的形成靠什么”)\n②对应问点07广东高考15题 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样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思考:答题区域在哪,题目有多少个问,表述角度是什么答案:(1)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2分)(2)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2分)(3)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分)\n练习\n\n词语只是信息源,传递信息还要靠句子。句子在文章中的使命就是传达信息,以展示文章的内容和揭示文章的主旨。句子传达的信息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甚至多余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就必须深入分析和理解那些传达主要信息的句子,即重要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n“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有的考点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考试说明》要求:“鉴赏评价。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n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论述类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说明性文章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运用手法)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n1、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句子的理解,句意的把握往往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读,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练习:163页阅读十第三题\n2、把握关键词语,诠释出句子的含义。句子的理解,往往要借助于对某一二个关键词语的意义把握。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把握了,全句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n例:2008年辽宁卷15题第(1)小题:解释“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燃烧”在这儿肯定不是指其本义上的“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意思,当取其“高涨”、“旺盛”等比喻义。“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的含义即可归结为“雨打开了人的记忆之门,使人在雨中回眸人生,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音韵)”。\n例4:2008年山东卷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接近”,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空间上的靠近。据原文“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可知,“接近”在文中应指“接通”、“感受”或“领悟”等。至此,“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的含义即为“通过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去感受(接通、领悟)他那颗伟人的灵魂”。\n练习:《隐士文化》第三题“打穿”“言”《软实力》第四题“国家名片”\n3、分解提问,整合出句子的含义。一句话是一个小的语义系统,它又常常由若干更小的语义单位构成。因此,先把一句话的语义系统作分解切分,弄清各个小的语义单位的含义,即可整合出整个句子的含义。例5: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阅读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可分解切分为三个小的语义单位:“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的”、“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n原文主要内容是对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两方面的性格,列举了《水浒》作者和鲁迅的不同态度,并表明自己的立场。作者对李逵有褒扬的一面,但同时又更多地认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为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因此,“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说的是李逵,作者是想借他来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他人的、自己的),反对像李逵那样滥用暴力;“最可怕的”说的也是李逵,是说李逵这种人破坏性太大,危害性太强;“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是说李逵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铲除,让他留在书中,对读者可以起到警醒作用。至此,全句的含义即可整合如下:“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反对暴力,要让李逵这种破坏性太大的人物留在书中,给读者(后人)以警醒”。\n适合于长句分析例6:2008年全国卷Ⅰ15题第(3)小题:解释“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的含义。这句话从语义构成来看,可分解成前因后果的两个语义单位,是说将军和士兵因为“走过了生死之劫”,所以“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这样全句的理解即可分解成对“走过生死之劫”和“成了哲学家和诗人”的解说了。\n“走过生死之劫”是指将士们出生入死的生活、战斗经历,“成了哲学家与诗人”是指他们仿佛昔日途经阳关的哲学家与诗人一样,将对阳关古道的思考、感慨化为哲思和诗情,留给后人,震撼人心。\n练习:《也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第四题《吐火罗学》第四题《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第四题\n现代文阅读理解句子\n阅读詹克明《说“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答案】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着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解析】这是文章末尾的一句结论,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只有了解它的地位,把它和文章中心、作者意图联系在一起,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深层含义,体味它的功能作用。\n阅读郁达夫的《怀鲁迅》回答问题。【第24题】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答案】“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细致缜密的思维。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理解整句含义。这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基本功。\n【第25题】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解析】这是一个长句:“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要考它隐含的言外之意。首先它包含两个因果推理的句子,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者,抓住每个单句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的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三者,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观点来理解句子在具体环境中出现的灵活运用的临时寓意。\n【答案】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n【第26题】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解析】要结合散文内容,以及景物描写(这里有渲染气氛、隐喻作者的暗示)的作用,探究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章中是表达完整意思的基本语言单位。要读懂文章就必须从理解句子入手。理解句子含义,除了多读书外别无他法。至于做考题,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先读懂原文,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世。在考场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好办法。\n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解析】“上善若水”是文章的题目,片言居要!如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等等。深一层的考查了考生多种阅读能力。\n\n\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