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7-14 发布

备战2012高考语文答题公式高考辅导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2012高考语文答题公式高考辅导(一)某句话在文中: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n(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n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n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n高考心理辅导调整.w.w.w.k.s.5.u.c.o.m “过来人”语录:  经历了高考,才恍然大悟,其实高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蔡夏婷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但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终点。李冉  高考是一扇门,推开它,你就成为主人。代世仁  又临一年高考时。这一时刻,考验考生的是心理素质和应试技巧。记者在广西师范学院长堽校区见到了李冉、蔡夏婷、代世仁3位同学。他们是2010级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聊起2010年高考,他们大有“高考多少事,诸付笑谈中”的淡定,然而记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用点,就是当年在应对高考时的自我心理调节上,都各有妙招,有些招儿还是“共通”的。每说及共同点,他们都会会心一笑。  答题:把难题分解成小的分数点  “在最后一个月里,不宜再去啃难题。如今在只有一个星期的倒计时里,更不应该再去碰难题,而是应该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和回归。”蔡夏婷说,不仅不要再去啃试题,同时要把重点从差的科目向优势科目转移。“语文、英语(论坛)等科目都是靠日积月累得来的,短时间里很难取得长进。”  而李冉觉得,历年高考的基础题、中档难度题与难题的比例大概是7比2比1,高考成绩的差异,常常从难题中体现。因此,李冉同学建议广大考生,在做难题时“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大块,看到难题不会做就泄气;而是看成一个个分数点,尽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n  面对各种难度的题,代世仁同学还给出了这样的心理“战略”:我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但我不畏难;我觉得容易别人也会觉得容易,但我不大意。  心理:要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临近高考,一些考生偶尔会失眠。代世仁同学说,高考前的几个月里,他也偶尔遇到失眠的情况,但如果总把这事放在心上,第二天越发打不起精神。代世仁同学发现,偶尔失眠不是什么大事,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失眠的后果有多严重,积极的心理暗示才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对于自我心理调节,李冉同学也颇有同感。李冉发现,在与他同年高考的同学中,不乏有“黑马”,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都比别人好,从容面对,因而能轻松应对。这时,蔡夏婷同学补充说:“我有一个教训值得吸取……”原来,蔡夏婷的文综科目比其他科目都有优势,她一直希望能把这一科目发挥好。然而在高考中,她的文综科目却考得不尽如人意,反而向来不怎么看好的数学科目,却考了不错的成绩。蔡夏婷说,那是因为她把太多的期望放在文综科目上了,考试时反而放不开。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把这种期望表露出来,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有些家长时刻提醒考生:高考是人生的关键。有些家长虽然不会直接这样表露,却会说:“孩子啊,你们放心,我们家长不会给你们压力的。”对于这两种情况的家长,细心的蔡夏婷建议家长:不要刻意关心孩子,有时候言语上想给考生释压,却无形中在暗示考生了,所以要像平时一样对待就好。  战略:按照各自习惯以不变应万变\n  在3位同学的侃侃而谈中,记者发现他们都有极好的心态,淡定面对他们的“6月”,而他们各自的积极心理也运用在了应对高考的战略之中。记者发现,他们在一个点上有共识,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代世仁同学说,要把高考看成一次普通的模拟考试虽然是高考,但他还是用平常心应对。蔡夏婷同学说,临近高考,不要尝试改变自己的答题习惯,比如答题顺序、解题方法、作答风格等,因为长期形成的答题习惯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对于“变”与“不变”,李冉同学更进一步说,临近考试的几天里,看书的安排最好也要对应高考的日程安排,如早上看语文或文综,下午看数学或英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