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0 KB
- 2022-07-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2020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高考压轴题同学们好。我们这讲的题目叫“高考备考大冲刺”之“压轴题目解读”。说到冲刺,就是已经全副武装,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从战略上、战术上、精神上、身体上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整装待发、跃跃欲试了。所谓“实战”就是真刀真枪、志在必得了。这里我们特别强调知己知彼,就是强调在最终进入高考考场之前,同学们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根据“考试大纲和说明”认真进行对照检查,以查漏补缺,这就是所说的在战略上做好充足准备。战术上的准备是,既要清楚高考的试卷结构、题型特点、解题方式与技巧,又要清楚自己的长项和不足,以便在面对试题时,能避实就虚,科学地把握时间,准确地答题,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总之,要点有二,第一重温考纲查漏补缺,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厘清题型特点掌握答题技巧,做到临场不乱。这一讲,我们将侧重讲解文本阅读、探究型题目和语言运用,这三大版块的题型特点和考试应对的方法。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阅读越来越成为考查的重点,阅读包括文学类作品阅读或人物传记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实用类文章阅读,其所占分数越来越多,且考题设置也越来越回归文本。也就是说,试卷上提供的阅读文章,你只有仔细阅读了,从题目到段落,从内容主题到形式技巧,都看到了、看懂了,才能比较好地回答题目。比如实用类文章的阅读,包括人物传记、新闻报导、科普文章、社科论文等。像2020年课标卷的选文是“诗经的源起与真正的内涵”、大纲卷的选文是关于“意境的解说”、2020年北京卷的选文是对“内经”的介绍,这些都属于社科类论文。而2020年课标卷的选文“科技黑箱”、2020年北京卷的选文“生物能源利用”,这些都属于科技说明文。从选文范围看,社科类文章越来越注重其内在的文化元素,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生活品质;而科技说明文则注重介绍当代科技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无论是社科类的文章还是科技说明文,都具有涉及知识面极广,信息密度大的特点,其命题也越来越严格地定位在读“懂”\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文章上。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研究其命题规律,发现它们的设错方式,对我们做出正确判断大有裨益。把近年来实用类本文的考查放在一起看,发现其设错方式一般有以下四种:1、曲解文意。就是截取原文中语句,故意错接语意形成判断,以混淆视听。2、偷换概念。把本是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混为一谈,造成“似真实伪”的结果。3、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4、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下面用2020课标卷的科技说明文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C】这道题的设错方式就是“偷换概念”。原文是“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而选项中将原文的“选择”换成了“修正”。“选择”是挑选的意思,而“修正”是修改使正确。这两个词的内涵根本不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D】这道题综合了多种设错方式。原文是“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选项改为“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指的是使用者不必理解和掌握科技黑箱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这不等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原文是“科技黑箱……更为锋利”,选项改换为“科技……更加锋利”,这是偷换概念。而选项中增加的“直接后果”一词,属于无中生有。了解了科技说明文的设错方式,就找到了应对的方式。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认真。首先找到答题区域,找到后要分析前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要与选项进行仔细的“比读”“对读”\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即看看有没有以偏概全,有没有偷换概念,有没有断章取义曲解文意,有没有强加因果或者无中生有。在这样的对读之后,最终选定答案。作为高考语文的压轴金题,这个版块比拼的就是认真、细致。顺便说一句,有同学在考场上心浮气躁,没有认真阅读就匆忙选择,结果轻易地丢了3分、6分甚至9分,真的是太可惜太不应该了。这里要强调的是选择题,是一定要稳稳得分的题目,因为它不需要动笔写,只需要你选择。你沉下心来看懂文章,选择时比对仔细,就直接得分了。所以做这个题一定要冷静、要细致、要有耐心、要格外小心。接下来说一说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文学类文本按照体裁分,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类。高考极少考戏剧,诗歌阅读有专门的版块,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只剩下小说、散文这两种。如果把这两种体裁按照写作内容划分,便有写人抒情、写事抒情、写景抒情、写物抒情四类,无论是哪种,都为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感。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同样是压轴题目中的重头戏,它有25分的赋分,且大部分题目不容易得满分,所以要格外关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大多这样设题,比如“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作品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某题目、某句话、某段话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要解答好这类的试题,必须兼顾“文本自身”、“作者思想情感”、“读者情感(或心理)”这三个方面。从“文本自身”看,便可以细分出内容、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五个角度。也就是说,遇到这类试题,就要从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手法、语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读者情感(或心理)这样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看看它在这七个角度(或其中几个角度)到底有什么作用。比如从内容角度说,就要考虑对主人公性格刻画、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奠定基调等方面的作用;如果从主题角度考虑,则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主题的作用;如果从结构角度可考虑,可以有设置悬念、做铺垫、埋伏笔、首尾呼应、完整结构、承上启下等作用;如果从手法角度考虑,可以有渲染气氛、对面落笔、画龙点睛、对比、衬托、烘托、象征、等作用;如果从语言角度考虑,可以有加强节奏、强化语气、增强语势、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表现力等作用;如果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可以分作两方面考虑,第一是对作者情感的表达,比如说有突出、曲折、隐晦、含蓄地表达情感之作用;第二是从读者的情感或心理感受,比如说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意味隽永等作用。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的直接描写,还有环境烘托、欲扬先抑、侧面描写、对比、衬托、人称变化等。比如2020\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课标卷的《马裤先生》。就采用大量的语言动作描写,通过夸张的近似漫画式手法描写了一个斤斤计较、目中无人、自私自利、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而写事、写物、写人的散文,其手法也基本相同。比如,写物常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对比、衬托、白描、细腻刻画、变换视角、变化观察点、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写法。比如2020年大纲卷的状物散文《灯火》。通过对灯火下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及对祖母的深切怀念;还表达出社会进步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的深刻主题。阅读状物散文除了注意这些具体的描写手法的作用,还要特别注意所状之物的蕴涵的寓意。比如“灯火”的寓意就有儿时的美好,以及“灯火”是作者人生中“永恒之火”的含义。高考题目也经常在文章的象征意义上设题。写事常用以小见大、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波澜起伏、结尾出人意料等写法。像2020大纲卷的“听朗诵”,就是叙事散文。文章作者孙犁以自己青年时代就喜爱收听鲁迅的散文朗诵开头,感慨“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但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写下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让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而鲁迅的文章也与道义永存。这篇叙事散文采用的就是首尾呼应、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景常用环境烘托、对比、衬托、白描、拟人、视角变换、观察点变化、移步换景、虚实相生等写法。下面结合2020北京高考题,来具体讲解一下。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无中生有)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归因不对)\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答案】 BC(答题时要注意借助其他三个正确选项,形成对文章内容与情感手法的正确把握)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用意是什么”,其实与“作用是什么”是同一问题。这个题目题干上有三个必须关注的信息点。第一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二是“引用古人的诗句”,第三是“作者”为何这样处理?回答这道题,就应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关于引用的作用。引用作为一种修辞,如果是在议论文中,其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如果是在记叙文中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果不论文体只谈它的一般作用,则有让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彰显文章底蕴的作用。二是因为出现在首尾,要考虑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一般有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铺垫;⑹总领下文;在文末,一般有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第三,作者这样安排处理目的何在,会有怎样的效果,这里就需要特别关注作者情感的表达了。前面谈的三方面,都是基本知识一般常识,答题时最最重要的是看这三方面基本知识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此时就需要瞻前顾后,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文章的开头说“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开头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说自己原来对河西走廊的印象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这印象显然是受了“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古诗的浸染”。后面四句说了一个内容,就是“这次实地看,才了解到真相。”真相就是“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那里是“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是一派“江南秀色”。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开头引用古诗作用是强化和渲染了自己以前对河西走廊的印象,与如今亲眼见到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强烈对比;而用古诗引起下文,让文章显出很好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书卷气。文章的结尾说:“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至此,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已经尽显无疑:就是这次亲自走了一趟河西走廊,完全改变了原来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印象,而在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的过程中,感受到祁连雪岭“恋人、挚友般的亲切”,感受到“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最后引用林则徐的诗,不仅要证明“造化与心源合一”的关系,而且也用林则徐的诗引出自己的诗。林则徐当年充军走过这里,“寂寥”一词传达出他戴罪而行,被发配千里之外的心情。他看到天山群峰,拔地擎天,好似千万笏板,全由晶莹的美玉雕成。连绵起伏的山峰好像向导,一路陪伴,诗人与山神相对而笑,笑彼此都是满头堆雪,很难消解。山神满头堆雪,是因为山太高天太冷,诗人则是忧国忧民之心太重。他看到雪峰便想起玉笏,——古代文臣上朝时手中拿的笏板,说明他身在天山,心在朝廷。据此知道林则徐表达的是寂寥无奈失落的心情。如今作者“即兴赋诗”,“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从对面落笔,把自己对祁连雪岭的喜爱仰慕,写成是祁连雪对人的依依难舍,千里相随相伴送光明。这种情感与林则徐的情感又形成一种对比反衬,林则徐是黯淡寂寥的,作者是明朗向上乐观的。这样,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才完整。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根据题干提示的信息“文眼”——感情的凝聚点,全文的中心所在。抓住这信息,去找“雪”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看每次出现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及祁连山的关系。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所写之物的象征意义必须考虑。——千年雪岭,哺育了千里河西走廊,记录并见证了此地千年的历史。如今它仍像威武的长者,亲切地迎送着经过这里的人们。文章的题目也叫“祁连雪”,本身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它是巍巍祁连山的标志,也是文章的线索。从全文看,第一段总写自己亲历河西走廊的印象。第二段,说的是祁连雪对河西走廊的滋养与哺育;第三、四、五段,说的是与祁连雪岭相关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而这正是作者借以抒发情感的载体;第六段,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祁连山壮观美丽圣洁的景象,它似恋人、挚友般迎送着过客,传递着“\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最后一段,再度表达自己实地走过河西走廊留下的感悟与欢愉之情。根据文眼、题目、段意等几个角度来考虑,再形成答案。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和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与阐释。首先由“观山如读史”这句话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确定答题的区间应该在最后两段,思考的方向应该是找出“观山”与“读史”的相似点,也就是说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第二问明确要求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切不可信马由缰,应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答案】第一问答案是: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主要回答清楚两点。一个是祁连山与历史的关系;一个是作者观山引发出的历史思考。第二问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其实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大山与历史相伴而成。比如泰山的雄伟,就与历朝皇帝的登基封禅、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等紧密相连。看到泰山上“五岳独尊”“一览众山小”等石刻,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绚烂夺目的石刻,脍炙人口的诗句和博大厚重的文化,感到她仿佛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于是激发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敬畏感和自豪感。通过对上述散文的完整地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我们知道了相关的文体知识修辞知识和阅读方式是怎样运用的。也就是说,要回答好阅读题目,必须细致阅读文本,形成答案时要充分调动所有知识。宁可多答几点,尽量不要有疏漏。这里顺便讲解一下这种探究型题目的解答。\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高考探究型题目,大多出现在阅读本文的最后一题。它或者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体验,证明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文中的说法提出质疑或讨论。还有另一种题型是它提出一个有可以有双向回答的问题,要求考生在两者之中自选其一做出判断分析。比如2020课标卷的小说阅读《马裤先生》在最后一题是“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2020课标卷“血的故事”关于题目的探究,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回答这种探究型的题目,最重要的是清楚本文自身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对本文对生活的理解加以印证。因为这种题型的设置目的就是看考生有没有读懂文本,有没有在文本的基础上生发自己的联想与思考。所以其评判标准也是看考生是不是读懂了作者,了解了作者的深层意图,是不是在阅读中加入了自己,能不能在探究中阐发自己的感受。如果问题是“你同意吗”“你认为是否合适”,表明这问题可以有两种回答,回答时不必两者兼顾,更不能骑墙,要把自己赞同的一种看法说清楚说充分,尤其要注意从本文中选取恰切合理的论据。这种探究型题目的回答,就像是在写一篇小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紧扣题目,表明观点;2)结合论据,分析论证——论据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也可以是来自本文的理由;3)总结点题。总之,无论是实用类的文章还是文学类的文章,在阅读时都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第一,题目与文章文章的题目,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间接为我们的阅读试题的作答启迪出一些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所以,在考场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惜字如金,仔仔细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解答好每一道题。第二,文章与文段在考场阅读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文章与文段的关系。既要利用对每一个的文段理解来形成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考场阅读的考查,很多情况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所以读时要“点面兼顾”。第三,文段与中心句\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中心句是集中表达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也可以是统领或总括文章与段落的语句。要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也就是说,要关注中心句对全文的辐射作用。第四,中心句与关联词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关联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这些词语大都与作者的结论、抒情或说理密切相关。利用中心句以及关联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括以及作文意补充等,以达到明重心、作比较、抠字眼、画标志的考场阅读中所需的一些具体试题的作答的目的。第五,题眼与题干的暗示性信息。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题干,就是题目要求。在说明题目要求时,同时有一些附加条件或说明,这些附加的内容就是暗示性信息。考场是面对试题,首先要注意读懂题目,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对准靶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包括词性、修饰成分,乃至句式,从中找出命题的真实意图。最后,说说关于语言运用。语用题目是地地道道的压轴题目,因为它出现在所有阅读题目的最后,也因为它标志着此次考试的创新点和变化点。语用题集中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从题目设定上说,其题型大致有“选”(选填词句)、“仿”(仿写)、“变”(变换句式)、“压”(压缩语段)、“扩”(扩写)几种;从考试能力要求上说,就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虽说高考语用题历来是出题者的试验田,我们见到的语用题绝少雷同重复,每次都有些新意;但细致分析会发现,它始终徘徊在上述范围内。语用题目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推断、归纳能力,更包含缜密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既然语言运用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密不可分,题目兼顾多种表达方式与多项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就必须在三方面做准备。第一,了解掌握各类题目的解答思路与要领。首先说概括类题目。这种题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为新闻写标题或导语、根据详细报道写一句话新闻、新闻点评、为短文续写结尾、为新产品命名、为语段补写总结句、概括研究的结论、提取关键词等等。完成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根据题干要求,反复阅读,划分层次,筛选信息;看清每句话的内容,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删繁就简,尽量用原话进行概括。2020课标卷16题。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铜器时代,但是②。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题目要求是“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进行补写。这就要研究所给材料。材料五句话含三层意思。第一是《史记》和《拾遗记》的两段史料,表明黄帝和神农都采铜;第二层是说“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概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实物。最后是结论。然后要求填入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超过20字”。此时要好好研究一下要填入语句的语境。“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已经提示了事件的时间,接下来要填的是“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材料中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处“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铜器时代,但是”用“但是”领起表明要填入的语句跟前面那句话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再结合材料的第二层意思,可以填入“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要填入的第三处语句,是说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这三句话中的关键信息是“发掘出了青铜器”、“是夏晚期”的、地点与古书记载吻合。由此得到结论:“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回答这种概括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析语段层次,概括层意,提取要点,最终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而取胜的起点必须是仔细审题,一定要在看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去思考其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言上的前后照应。 第二,建立强烈的语境意识。\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语境包括题干要求和试题所给材料两个部分,语境对语言表达起着限制和补充的两种作用。完成语用题目,务必高度关注题干要求,关注材料的指向,因为一些潜在的要求就蕴涵其中。比如,2020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这三句话都在强调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都用比喻修辞,都有事倍功半、南辕北辙的含义。虽说用的是否定句式,但暗含的指向却是正向的、积极的、光明的。所以我们在仿写时,无论是选择知识、能力、信仰哪一个作中心词,都要注意写出积蓄正能量、催人奋进向上的语句。第三、平时有意识地做语言练习。高三最后的课程单调、内容庞杂、题目乏味,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此时,应该做一些“语言游戏”来进行调整。比如,每节课结束时,用一个对偶句评价本课的特点:可评老师讲课的风度和效果、可评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或精彩发言、可评自己的课堂感受与收获,借以提高语言的工整度和自己的评价能力。如果碰到老师同学有出色表现时,还可“巧立名目”给他们奖励,同时写一段“颁奖词”作为激励。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本课复习的要点、答题要领、审题须知等,借以提升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做几句仿写。比如,一篇阅读文章中这样说:“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春风得意,养尊处优,但他的人生之书却空洞无物。”类似这种含有哲理、对比鲜明、富有韵律的句子,就可多做一些续写或仿写,借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总之,语用能力是在思考、揣摩、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的,要做好语用题的关键也在这里。关于高考压轴题目的解读,我们抓住了阅读和写作这两大版块为同学们做了梳理和解读。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在高考考场上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几个应对策略是必须值得注意的。这第一个就是审题。无论是完成哪个题目都必须清楚细致、准确无误地审题。像基础知识题目中的成语、病句,选出使用正确的或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还有像阅读题目和语用题目,题目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或者是对考生的暗示或者是对考生的要求,所以审题时不要心急如焚,不要一目十行,而是要冷静镇定,做到“\n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让所有的感官和心思都集中在这里,确保审题万无一失。还有作文,有考生看到材料或题目与自己曾经写过的内容类似,便大喜过望,不再看要求不再多方思索,便匆忙下笔。殊不知,悲剧就从这里发生了。因为当初作文可能是“文体不限”,而考场上则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最可笑的事情是2020年江苏的作文是——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有考生把“忧”看成了“性”,洋洋洒洒一篇“性与爱”就出笼了。这样的文章得了零分还有什么奇怪的呢。第二是思考。审题审清楚了接下来就是要想清楚,想想题目在问什么,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关涉到哪些知识,这样回答切题吗、合乎文本主旨、作者情感吗?还要怎样才能言简意赅地把这些要点说清楚。第三是要在心中有数之后再动笔。千万不要边想边答,边答边改,那样不仅容易思路混乱,卷面不洁;而且容易“卡壳”,写着写着突然就“思维短路”,于是出现答题不完整、要点不全面的问题。如果是作文,就会是随意拼凑、前言不搭后语,最后完全“没有感觉”甚至不知所云了。总之,高考是一场战役,要打有准备之仗,必须做好宏观与微观上的所有准备。宏观上是我们的充分复习、应对策略;微观上是考场上所有过程所有细节,哪一个都不能忽略不能小视。上考场,凭的是实力,平时复习好了,保持好考试状态,就有底。同时要有意志力,遇到难题别害怕,遇到容易题别粗心。“你难我也难,我不怕难;你易我也易,我不大意”。怀着必胜的心态,认真细致地审题思考,沉着冷静周密地做答,就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考生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