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4 KB
  • 2022-07-14 发布

中考语文初中课内篇目中考题型练习复习专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初中课内篇目中考题型练习复习专题《父亲的谜语》1.选文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2.结尾段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猜谜语”写了哪几件事?4.开头与结尾都有“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而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的谜语,在情感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理解。①父亲的眼睛神神秘秘,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快乐和光明。②父亲静静地听我说,浑浊的眼睛里什么表情都没有°••6.“父亲的谜语”为题,有何作用?7.依照文章内容,按照你的理解填充句子。当看到女儿快乐的时候,父亲的眼睛是:当看到女儿困惑的时候,父亲的眼睛是:当看到女儿要离开家乡的时候,父亲的眼睛是1/1\n【答案】1.时间顺序2.内容上:使用反问修辞,揭示谜语的谜底,表明我猜到父亲经常看到自己女儿的渴望,抒发了“我”对父亲的爱意与歉意,升华了情感:结构上:照应开头与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3.①小时候父亲教我猜谜语;②每次我烦恼忧愁时,父亲通过猜谜语给我快乐:③后来,我有了心上人,父亲猜不出我的谜底:④我离家后,父亲生日寄来谜语。4.开头是小时候父亲教我猜谜语,介绍谜语的谜而,表现了浓郁的父女情。结尾的谜语是我离家后一次父亲生日,我问父亲要什么,父亲寄来的回信的内容。含蓄地表达了父亲渴望与女儿见而、女儿能陪在身边的愿望;抒发了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思念。5.①“快乐和光明”说明父亲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幸福感受。②“浑浊”说明了父亲对我的离去感到惆怅和无奈,表现了父亲的悲哀之情。6.①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②通过这一标题,寄寓了父女间浓浓的亲情: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7.笑眯眯的、忧郁的、浑浊的《有月亮的晚上》1.文章以“有月亮的晚上”为标题,有何作用?2.文章第2自然段“我们这里是山地……而且笑而不答。”写了什么内容?属于那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析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赏析以下句子的表达效果①有时,有的学生会歪着头,拿起橡皮,用夸张的动作擦本子,擦完了,又抬头朝老师望一眼,娇态可掬。1/1\n②有月光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悄然潜入教室,能感觉到额际的发丝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儿杨不时发出刷拉拉的响声。1.说说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何妙处?【答案】1.点明了文中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标题简洁而富有诗意,渲染了清幽美好的氛闱: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插叙,交代了这里学生上学的情况以及学生要求到学校上晚自习的努力,表现了师生浓浓的情谊,为下文师生去学校上晚自习做铺垫。3.“我”是一个教学认真,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乡村教师形象。4.①通过“歪、拿、擦、抬、望”等动作描写,描绘了学生在对着老师完成作业时故意撒娇的动作和情态,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与依恋。②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师生相守在月光下,共同在教室学习的和谐静谧的气氛,表现师生相守的美好。5.总结全文,直抒胸臆,点明主题,指出有月亮的晚上不仅景色美,更表现出师生的情谊之美:照应标题及上文,使文章结构严遂。《藤野先生》1.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说一说各是什么?2.概括文中记叙藤野先生与“我”之间交往的几件事?3.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1\n②是弱国,所以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4.文中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从'‘我”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和当时作出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6.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而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试写一写,30字左右。【答案】1.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其中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2.①填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女人裹脚。3.①“标致”一词是反语,辛辣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②“当然”是应当这样的意思,作者由是弱国这个原因,得出人是低能儿这一荒谬的结论,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意在突出作者对日本学生会干事一样的同学歧视人的行为的强烈愤慨°4.鲁迅决定弃医从文。5.“我”从东京到仙自去,是出于对清国留学生种种丑态深感厌恶.:在仙台决定弃医从文,是看到了国民的愚昧和麻木。这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6.围绕着“惜别、鼓励”鲁迅这两方面意思进行表达即可。1/1《我的叔叔于勒》1.分析概括,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1/1\n1.文章第5——10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22.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在文中有何作用?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4.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①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②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5.第48自然段“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6.文章第46段写到:“她没再往下说”,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如果“她”再往下说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把它写在下而横线上,不少于50字。【答案】1.菲利普因于勒糟蹋钱,成了坏蛋、流氓而把他送往美洲后,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了两次。第一次是收到于勒赚钱的信后,认为于勒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并盼望于勒回来:第二次是十年后他们在外出旅游的船上遇到于勒,于勒此时已变成了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在船上买牡蛎,菲利普夫妇骂于勒是贼、讨饭的。2.插叙,补。充交代了于勒以前因糟蹋钱被送往美洲,之后寄给家里的两封信的情1/1\n“,揭示了每周日我们一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的原因,为下文写于勒十年没有消息和一家人在船上偶遇落魄的于勒做铺垫。1.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而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口吻展开记叙,能够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从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两次态度变化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唯利是图、自私冷酷、见钱眼开的人。3.①神态描写,确认了于勒身份后的失望沮丧表情,说明父亲一心盼望于勒归来是为了金钱。②心理描写,揭示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表现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4.自然环境描写,交代哲尔赛岛到了,烘托了一家人因于勒变得穷困潦倒而阴郁的心情,表现了以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5.围绕着于勒变穷,对于勒进行咒骂来说。《孔乙己》1.分析文章第1——3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文章第11自然段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必须穿上棉袄了。”有何表达效果?1/13.赏析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4.文章结尾段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5.指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1/1\n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死去,如何理解文中的笑?2.由孔乙己的遭遇,你受到什么启示?【答案】1.社会环境描写,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及我在酒店的情况,交代孔已己活动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做铺垫。2.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预示了孔乙己悲凉的结局。3.①“排”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孔乙己掏钱的动作,突出了孔乙己的阔气。②“摸”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孔乙己腿被打断后掏钱的动作,表现出孔乙己兜中钱本来就不多。4.不矛盾,“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的确”表示推测的可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孔乙己是必然没有活路的,所以说的确死了。5.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善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鄙视劳动,思想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6.文中用笑贯穿全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群众的麻木。7.围绕“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弊病来写即可。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