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7 KB
- 2022-07-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和备考策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我国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文学体裁,早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小说”之说。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新教材中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占代诗歌的选编。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在此,我就谈谈我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知人论世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二、把握诗歌大意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做考查。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让教师或学生说岀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是写春天的。除了题目中有所反映以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发现?作者是在春天的什么时候去踏春的?你何以见得呢?”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真是一举两得。总之,只要不伤害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我们\n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都是有效的。三、吟诵诗歌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在吟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备:(-)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准感情;(三)处理好轻重缓急。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做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岀其中之味的。四、替换赏读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其中之美的。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发现,故而自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我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就让学生把原诗中“风正一帆悬冲的“正”字换成“顺”或其它字,试着比一比。将“海日生残夜”一诗中的“生”字进行替换,再比比。在学生将原字换成“升”、“出”等字后,自然能品岀原字的妙处。另外在学生的反复换读中,学生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会让他们更加兴奋和激动。五、展开联想和想象占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占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岀诗歌的优美意境的环节,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彖,将诗歌中描绘的画而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我举例说:“假如你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那么你想想,这根枯藤是一根什么样的藤呢?树上还有没有叶子?藤是怎样缠绕在树上?就像你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一幅画而?乌鸦又是怎样的?”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拓展,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体会岀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再如口居易的《观刈麦》,可以让学生描述烈日炙烤下的田野,由此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还可以想象老妇人的装束、神态,学生自能理解农民的艰辛和无奈。六、描画诗境\n这是对联想和想彖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古诗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鲜艳,十分美丽。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海日生残夜”一句的画而后,再让学生给画而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岀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海而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能想彖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使诗歌所展现的画而,更加美丽。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之后,让学生想彖诗歌描述的画而画成一幅水墨画,并在班上展示,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形彖地理解诗人羁旅在外的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七、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占代诗歌的理解和品读。例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时,就让学生进行了以下比较:“这两首诗既然都是写乡愁的,那么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的程度一样吗?”学生经过比较会发现不同。“那么,是什么使得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程度不同呢?”学生经过阅读自然会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在诗歌里而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这就使得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小说的鉴赏上,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就可以应用这个方法,都是讽刺热衷科举的知识分子,但又有区别。鲁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原因是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吴敬梓对范进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原因是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痛恨世态炎凉。这样学生不难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作者对该形彖的态度所决定。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我们现在还得应试,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有必要做以下几件事:1、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例如常见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诗歌的整体风格,语言风格,以及意境,意象所蕴含的情感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当然这些术语我们也要尽量渗透到教学中。2、作为比较抽象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去找到一些方法性的东西,至少要掌握一些答题思路和技巧,让学生有序可循,才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鉴赏。下面我再谈谈对\n诗歌鉴赏题一些答题方法上的探索。我们初中阶段的诗歌鉴赏题无非从以下五个方而去设题:分析意境、分析技巧、分析语言特色、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我们在复习或分析练习时,可以把各类题的理解和答题步骤归纳起来告诉学生。在这我就把我的做法跟老师们一起分享,有不当之处我们再商榷。1、分析意境型。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也可以这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是后一种提问学生容易解答,不会有缺漏,但前一种提问学生就有可能不知从何着手解答。我们要告诉学生何为“意境”,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庾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岀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庾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庾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而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而。答题时三方而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而。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而。(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此诗的意思,注意语言的生动优美)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n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常见错课】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分析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常见错课: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课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岀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注意用具体地词语表达出来,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3、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岀来的语言风格。\n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清新淡雅、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委婉含蓄、深沉隽永、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简练生动、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平字见奇、准确精练、色彩丰富……常见错课: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岀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4、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占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彖。(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口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n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5、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讪的笛声引起的。可见噺柳”是全诗的关键。总之,古诗歌的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积累。我今天的发言只是抛砖引玉,各位老师如有不同见解和更好的看法建议欢迎以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