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50 KB
  • 2022-07-14 发布

2016初中数学中考二轮复习高分攻略:中考专题——归纳猜想系列专题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专题——归纳猜想系列专题一、中考课标要求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图形或者数字直观地发现共同特征,或者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去预测估计它的规律或者其他相关结论,使带有猜想性质的推断尽可能与现实情况相吻合,必要时可以进行验证或者证明,依此体现出猜想的实际意义。二、知识网络图如图1所示:猜想性问题猜想规律型猜想结论型猜想数式规律猜想图形规律猜想数值结果猜想数量关系猜想变化情况图1三、基础知识整理猜想规律型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小,经常以填空等形式出现,解题时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数字或图形信息中,寻找其共同之处,这个存在于个例中的共性,就是规律。其中蕴含着“特殊——一般——特殊”的常用模式,体现了总结归纳的数学思想,这也正是人类认识新生事物的一般过程。相对而言,猜想结论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些,具体题目往往是直观猜想与科学论证、具体应用的结合,解题的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计算、验证、类比、比较、测量、绘图、移动等等,都能用到。由于猜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也是人们探索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非常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步成为中考的又一热点。第33页共33页\n四、考点分析1、猜想数式规律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例1(2015•湖南张家界,第8题3分)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m的三次幂均可“分裂”成m个连续奇数的和,如:23=3+5,33=7+9+11,43=13+15+17+19,…按此规律,若m3分裂后其中有一个奇数是2015,则m的值是(  ) A.46B.45C.44D.43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分析:观察可知,分裂成的奇数的个数与底数相同,然后求出到m3的所有奇数的个数的表达式,再求出奇数2015的是从3开始的第1007个数,然后确定出1007所在的范围即可得解.解答:解:∵底数是2的分裂成2个奇数,底数为3的分裂成3个奇数,底数为4的分裂成4个奇数,∴m3有m个奇数,所以,到m3的奇数的个数为:2+3+4+…+m=,∵2n+1=2015,n=1007,∴奇数2015是从3开始的第1007个奇数,∵=966,=1015,∴第1007个奇数是底数为45的数的立方分裂的奇数的其中一个,即m=45.故选B.第33页共33页\n点评:本题是对数字变化规律的考查,观察出分裂的奇数的个数与底数相同是解题的关键,还要熟练掌握求和公式.【变式练习】(2015湖北荆州第10题3分)把所有正奇数从小到大排列,并按如下规律分组:(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现有等式Am=(i,j)表示正奇数m是第i组第j个数(从左往右数),如A7=(2,3),则A2015=(  )A.(31,50)B.(32,47)C.(33,46)D.(34,42)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分析:先计算出2015是第1008个数,然后判断第1008个数在第几组,再判断是这一组的第几个数即可.解答:解:2015是第=1008个数,设2015在第n组,则1+3+5+7+…+(2n﹣1)≥1008,即≥1008,解得:n≥,当n=31时,1+3+5+7+…+61=961;当n=32时,1+3+5+7+…+63=1024;故第1008个数在第32组,第1024个数为:2×1024﹣1=2047,第32组的第一个数为:2×962﹣1=1923,则2015是(+1)=47个数.故A2015=(32,47).故选B.第33页共33页\n点评: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找出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2、猜想图形规律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通过图形的变化所反映的规律。其中,以图形为载体的数字规律最为常见。猜想这种规律,需要把图形中的有关数量关系列式表达出来,再对所列式进行对照,仿照猜想数式规律的方法得到最终结论。…………①1=12;②1+3=22;③1+2+5=32;④;⑤;例2(2015•重庆A11,4分)下列图形都是由同样大小的小圆圈按一定规律所组成的,其中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6个小圆圈,其中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9个小圆圈,其中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2个小圆圈,...,按此规律排列,则第⑦个图形中小圆圈的个数为()①②③A.21B.24C.27D.30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分析: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图形中圆形个数的通项公式,然后代入n=7求解即可.第33页共33页\n解答:解:观察图形得:第1个图形有3+3×1=6个圆圈,第2个图形有3+3×2=9个圆圈,第3个图形有3+3×3=12个圆圈,…第n个图形有3+3n=3(n+1)个圆圈,当n=7时,3×(7+1)=2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形并找到图形变化的通项公式,难度不大.【变式练习】(2015•湖北十堰,第9题3分)如图,分别用火柴棍连续搭建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公共边只用一根火柴棍.如果搭建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共用了2016根火柴棍,并且正三角形的个数比正六边形的个数多6个,那么能连续搭建正三角形的个数是(  ) A.222B.280C.286D.292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分析:设连续搭建三角形x个,连续搭建正六边形y个,根据搭建三角形和正六边形共用了2016根火柴棍,并且三角形的个数比正六边形的个数多6个,列方程组求解解答:解:设连续搭建三角形x个,连续搭建正六边形y个.由题意得,,第33页共33页\n解得:.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及图形的变化类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组求解.3、猜想数值结果当在一些条件改变的前提下,结果的数值不变,或者其变化呈现出某种特征时,可以猜想在新条件下,数值仍然不变,或者仍然按照原来的特征变化,依此猜想到结果的数值。例3(2015•宁德第10题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A2,A3…都在x轴上,点B1,B2,B3…都在直线y=x上,△OA1B1,△B1A1A2,△B2B1A2,△B2A2A3,△B3B2A3…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A1=1,则点B2015的坐标是(  ) A.(22014,22014)B.(22015,22015)C.(22014,22015)D.(22015,22014)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专题:规律型.分析:根据OA1=1,可得点A1的坐标为(1,0),然后根据△OA1B1,△B1A1A2,△B2B1A2,△B2A2A3,△B3B2A3…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A1A2,B1A2,A2A3,B2A3…的长度,然后找出规律,求出点B2015的坐标.解答:解:∵OA1=1,∴点A1的坐标为(1,0),第33页共33页\n∵△OA1B1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1B1=1,∴B1(1,1),∵△B1A1A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1A2=1,B1A2=,∵△B2B1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2A3=2,∴B2(2,2),同理可得,B3(22,22),B4(23,23),…Bn(2n﹣1,2n﹣1),∴点B2015的坐标是(22014,2201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y=kx+b,(k≠0,且k,b为常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关系式y=kx+b.也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变式练习】(2015•甘南州第10题4分)如图,在△A1B1C1中,已知A1B1=7,B1C1=4,A1C1=5,依次连接△A1B1C1三边中点,得△A2B2C2,再依次连接△A2B2C2的三边中点得△A3B3C3,…,则△A5B5C5的周长为 1 .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专题:规律型.第33页共33页\n分析: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A2B2、B2C2、C2A2分别等于A1B1、B1C1、C1A1的一半,所以△A2B2C2的周长等于△A1B1C1的周长的一半,以此类推可求出△A5B5C5的周长为△A1B1C1的周长的.解答:解:∵A2B2、B2C2、C2A2分别等于A1B1、B1C1、C1A1的一半,∴以此类推:△A5B5C5的周长为△A1B1C1的周长的,∴则△A5B5C5的周长为(7+4+5)÷16=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A2B2、B2C2、C2A2分别等于A1B1、B1C1、C1A1的一半,所以△A2B2C2的周长等于△A1B1C1的周长的一半.4、猜想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关系不一定就是我们目前所学习的函数关系式。在猜想这种问题时,通常也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关系式进行类比,仿照猜想数式规律的方法解答。例4(2015•山东德州,第23题10分)(1)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点P为AB上一点,∠DPC=∠A=∠B=90°,求证:AD•BC=AP•BP.(2)探究第33页共33页\n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点P为AB上一点,当∠DPC=∠A=∠B=θ时,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说明理由.(3)应用请利用(1)(2)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如图3,在△ABD中,AB=6,AD=BD=5,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A出了,沿边AB向点B运动,且满足∠DPC=∠A,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D为圆心,以DC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时,求t的值.考点:相似形综合题;切线的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1)如图1,由∠DPC=∠A=∠B=90°可得∠ADP=∠BPC,即可证到△ADP∽△BPC,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2,由∠DPC=∠A=∠B=θ可得∠ADP=∠BPC,即可证到△ADP∽△BPC,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3,过点D作DE⊥AB于点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BE=3,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E=4,由题可得DC=DE=4,则有BC=5﹣4=1.易证∠DPC=∠A=∠B.根据AD•BC=AP•BP,就可求出t的值.解答:解:(1)如图1,第33页共33页\n∵∠DPC=∠A=∠B=90°,∴∠ADP+∠APD=90°,∠BPC+∠APD=90°,∴∠ADP=∠BPC,∴△ADP∽△BPC,∴=,∴AD•BC=AP•BP;(2)结论AD•BC=AP•BP仍然成立.理由:如图2,∵∠BPD=∠DPC+∠BPC,∠BPD=∠A+∠ADP,∴∠DPC+∠BPC=∠A+∠ADP.∵∠DPC=∠A=∠B=θ,∴∠BPC=∠ADP,∴△ADP∽△BPC,∴=,∴AD•BC=AP•BP;第33页共33页\n(3)如图3,过点D作DE⊥AB于点E.∵AD=BD=5,AB=6,∴AE=BE=3.由勾股定理可得DE=4.∵以点D为圆心,DC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DC=DE=4,∴BC=5﹣4=1.又∵AD=BD,∴∠A=∠B,∴∠DPC=∠A=∠B.由(1)、(2)的经验可知AD•BC=AP•BP,∴5×1=t(6﹣t),解得:t1=1,t2=5,∴t的值为1秒或5秒.点评:本题是对K型相似模型的探究和应用,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切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角的余角相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以及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第33页共33页\n【变式练习】(2015岳阳第23题10分)已知直线m∥n,点C是直线m上一点,点D是直线n上一点,CD与直线m、n不垂直,点P为线段CD的中点.(1)操作发现:直线l⊥m,l⊥n,垂足分别为A、B,当点A与点C重合时(如图①所示),连接PB,请直接写出线段PA与PB的数量关系: PA=PB .(2)猜想证明:在图①的情况下,把直线l向上平移到如图②的位置,试问(1)中的PA与PB的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延伸探究:在图②的情况下,把直线l绕点A旋转,使得∠APB=90°(如图③所示),若两平行线m、n之间的距离为2k.求证:PA•PB=k•AB.考点:几何变换综合题.分析:(1)根据三角形CBD是直角三角形,而且点P为线段CD的中点,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A=PB,据此解答即可.(2)首先过C作CE⊥n于点E,连接PE,然后分别判断出PC=PE、∠PCA=∠PEB、AC=B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判断出△PAC∽△PBE,即可判断出PA=PB仍然成立.(3)首先延长AP交直线n于点F,作AE⊥BD于点E,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判断出△AEF∽△BPF,即可判断出AF•BP=AE•BF,再个AF=2PA,AE=2k,BF=AB,可得2PA•PB=2k.AB,所以PA•PB=k•AB,据此解答即可.第33页共33页\n解答:(1)∵l⊥n,∴BC⊥BD,∴三角形CBD是直角三角形,又∵点P为线段CD的中点,∴PA=PB.(2)把直线l向上平移到如图②的位置,PA=PB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如图②,过C作CE⊥n于点E,连接PE,,∵三角形CED是直角三角形,点P为线段CD的中点,∴PD=PE,又∵点P为线段CD的中点,∴PC=PD,∴PC=PE;∵PD=PE,∴∠CDE=∠PEB,∵直线m∥n,∴∠CDE=∠PCA,∴∠PCA=∠PEB,又∵直线l⊥m,l⊥n,CE⊥m,CE⊥n,∴l∥CE,第33页共33页\n∴AC=BE,在△PAC和△PBE中,∴△PAC∽△PBE,∴PA=PB.(3)如图③,延长AP交直线n于点F,作AE⊥BD于点E,,∵直线m∥n,∴,∴AP=PF,∵∠APB=90°,∴BP⊥AF,又∵AP=PF,∴BF=AB;在△AEF和△BPF中,∴△AEF∽△BPF,∴,第33页共33页\n∴AF•BP=AE•BF,∵AF=2PA,AE=2k,BF=AB,∴2PA•PB=2k.AB,∴PA•PB=k•AB.故答案为:PA=PB.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分析推理能力,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考查了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答相应的问题的能力.(2)此题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要熟练掌握.(3)此题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要熟练掌握.5、猜想变化情况随着数字或图形的变化,它原先的一些性质有的不会改变,有的则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在几何图形按特定要求变化后,只要本质不变,通常的规律是“位置关系不改变,乘除乘方不改变,减变加法加变减,正号负号要互换”。这种规律可以作为猜想的一个参考依据。例5(2015•北海,第18题3分)如图,直线y=﹣2x+2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将线段OA分成n等份,分点分别为P1,P2,P3,…,Pn﹣1,过每个分点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AB于点T1,T2,T3,…,Tn﹣1,用S1,S2,S3,…,Sn﹣1分别表示Rt△T1OP1,Rt△T2P1P2,…,Rt△Tn﹣1Pn﹣2Pn﹣1的面积,则当n=2015时,S1+S2+S3+…+Sn﹣1=  .第33页共33页\n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专题:规律型.分析:根据图象上点的坐标性质得出点T1,T2,T3,…,Tn﹣1各点纵坐标,进而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得出S1、S2、S3、…、Sn﹣1,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P1,P2,P3,…,Pn﹣1是x轴上的点,且OP1=P1P2=P2P3=…=Pn﹣2Pn﹣1=,分别过点p1、p2、p3、…、pn﹣2、pn﹣1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y=﹣2x+2于点T1,T2,T3,…,Tn﹣1,∴T1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2﹣,∴S1=×(2﹣)=(1﹣)同理可得:T2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2﹣,∴S2=(1﹣),T3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2﹣,S3=(1﹣)…Sn﹣1=(1﹣)第33页共33页\n∴S1+S2+S3+…+Sn﹣1=[n﹣1﹣(n﹣1)]=×(n﹣1)=,∵n=2015,∴S1+S2+S3+…+S2014=××2014=.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先根据题意得出T点纵坐标变化规律进而得出S的变化规律,得出图形面积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变式练习】(2015•辽宁抚顺)(第18题,3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在AB、BC、CD、DA边上分别取点A1、B1、C1、D1,使AA1=BB1=CC1=DD1=a,在边A1B1、B1C1、C1D1、D1A1上分别取点A2、B2、C2、D2,使A1A2=B1B2=C1C2=D1D2=A1B2,….依次规律继续下去,则正方形AnBnCnDn的面积为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专题:规律型.分析:首先在Rt△A1BB1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然后再在Rt△A2B1B2中,由勾股定理求得正方形A2B2C2D2的面积=,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根据发现的规律即可得出结论.第33页共33页\n解答:解:在Rt△A1BB1中,由勾股定理可知;==,即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在Rt△A2B1B2中,由勾股定理可知:==;即正方形A2B2C2D2的面积=…∴正方形AnBnCnDn的面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正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计算发现其中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五、拓展创新(2015•湖南张家界,第23题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第1项,记为a1,依此类推,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第n项,记为an.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如:数列1,3,9,27,…为等比数列,其中a1=1,公比为q=3.则:(1)等比数列3,6,12,…的公比q为 2 ,第4项是 24 .(2)如果一个数列a1,a2,a3,a4,…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那么根据定义可得到:=q,=q,=q,…=q.所以:a2=a1•q,a3=a2•q=(a1•q)•q=a1•q2,a4=a3•q=(a1•q2)•q=a1•q3,…第33页共33页\n由此可得:an= a1•qn﹣1 (用a1和q的代数式表示).(3)若一等比数列的公比q=2,第2项是10,请求它的第1项与第4项.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阅读型.分析:(1)由第二项除以第一项求出公比q的值,确定出第4项即可;(2)根据题中的定义归纳总结得到通项公式即可;(3)由公比q与第二项的值求出第一项的值,进而确定出第4项的值.解答:解:(1)q==2,第4项是24;(2)归纳总结得:an=a1•qn﹣1;(3)∵等比数列的公比q=2,第二项为10,∴a1==5,a4=a1•q3=5×23=40.故答案为:(1)2;24;(2)a1•qn﹣1点评:此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拓展检测】1.(2015•东莞)观察下列一组数:,…,根据该组数的排列规律,可推出第10个数是  .第33页共33页\n2.(2015•甘南州第10题4分)如图,在△A1B1C1中,已知A1B1=7,B1C1=4,A1C1=5,依次连接△A1B1C1三边中点,得△A2B2C2,再依次连接△A2B2C2的三边中点得△A3B3C3,…,则△A5B5C5的周长为  .3.(2015•福建第15题4分)观察下列图形的构成规律,依照此规律,第10个图形中共有  个“•”.4.(2015•广东茂名15,3分)为了求1+3+32+33+…+3100的值,可令M=1+3+32+33+…+3100,则3M=3+32+33+34+…+3101,因此,3M﹣M=3101﹣1,所以M=,即1+3+32+33+…+3100=,仿照以上推理计算:1+5+52+53+…+52015的值是  .第33页共33页\n5.(2015•丹东,第16题3分)如图,直线OD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30°,OA1的长为1,△A1A2B1、△A2A3B2、△A3A4B3…△AnAn+1Bn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1、A2、A3…An+1在x轴的正半轴上依次排列,点B1、B2、B3…Bn在直线OD上依次排列,那么点Bn的坐标为  .6.(2015•鄂州,第10题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1B1C1D1、D1E1E2B2、A2B2C2D2、D2E3E4B3、A3B3C3D3…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点B1在y轴上,点C1、E1、E2、C2、E3、E4、C3…在x轴上,已知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则正方形A2015B2015C2015D2015的边长是(  ) A.()2014B.()2015C.()2015D.()2014第33页共33页\n7.(2014•浙江台州,第24题14分)研究几何图形,我们往往先给出这类图形的定义,再研究它的性质和判定.定义:六个内角相等的六边形叫等角六边形.(1)研究性质①如图1,等角六边形ABCDEF中,三组正对边AB与DE,BC与EF,CD与AF分别有什么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2,等角六边形ABCDEF中,如果有AB=DE,则其余两组正对边BC与EF,CD与AF相等吗?证明你的结论③如图3,等角六边形ABCDEF中,如果三条正对角线AD,BE,CF相交于一点O,那么三组正对边AB与DE,BC与EF,CD与AF分别有什么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探索判定三组正对边分别平行的六边形,至少需要几个内角为120°,才能保证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第33页共33页\n【拓展检测】参考答案1.(2015•东莞)观察下列一组数:,…,根据该组数的排列规律,可推出第10个数是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分析:由分子1,2,3,4,5,…即可得出第10个数的分子为10;分母为3,5,7,9,11,…即可得出第10个数的分母为:1+2×10=21,得出结论.解答:解:∵分子为1,2,3,4,5,…,∴第10个数的分子为10,∵分母为3,5,7,9,11,…,∴第10个数的分母为:1+2×10=21,∴第10个数为:,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找出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得出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2015•甘南州第10题4分)如图,在△A1B1C1中,已知A1B1=7,B1C1=4,A1C1=5,依次连接△A1B1C1三边中点,得△A2B2C2,再依次连接△A2B2C2的三边中点得△A3B3C3,…,则△A5B5C5的周长为 1 .第33页共33页\n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专题:规律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A2B2、B2C2、C2A2分别等于A1B1、B1C1、C1A1的一半,所以△A2B2C2的周长等于△A1B1C1的周长的一半,以此类推可求出△A5B5C5的周长为△A1B1C1的周长的.解答:解:∵A2B2、B2C2、C2A2分别等于A1B1、B1C1、C1A1的一半,∴以此类推:△A5B5C5的周长为△A1B1C1的周长的,∴则△A5B5C5的周长为(7+4+5)÷16=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A2B2、B2C2、C2A2分别等于A1B1、B1C1、C1A1的一半,所以△A2B2C2的周长等于△A1B1C1的周长的一半.3.(2015•福建第15题4分)观察下列图形的构成规律,依照此规律,第10个图形中共有 111 个“•”.第33页共33页\n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分析:观察图形可知前4个图形中分别有:3,7,13,21个“•”,所以可得规律为:第n个图形中共有[n(n+1)+1]个“•”.再将n=10代入计算即可.解答:解:由图形可知:n=1时,“•”的个数为:1×2+1=3,n=2时,“•”的个数为:2×3+1=7,n=3时,“•”的个数为:3×4+1=13,n=4时,“•”的个数为:4×5+1=21,所以n=n时,“•”的个数为:n(n+1)+1,n=10时,“•”的个数为:10×11+1=111.故答案为11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关键在观察、分析已知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寻其规律,难度适中.4.(2015•广东茂名15,3分)为了求1+3+32+33+…+3100的值,可令M=1+3+32+33+…+3100,则3M=3+32+33+34+…+3101,因此,3M﹣M=3101﹣1,所以M=,即1+3+32+33+…+3100=,仿照以上推理计算:1+5+52+53+…+52015的值是  .考点:有理数的乘方.分析:根据题目信息,设M=1+5+52+53+…+52015,求出5M,然后相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设M=1+5+52+53+…+52015,则5M=5+52+53+54…+52016,第33页共33页\n两式相减得:4M=52016﹣1,则M=.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读懂题目信息,理解求和的运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5.(2015•丹东,第16题3分)如图,直线OD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30°,OA1的长为1,△A1A2B1、△A2A3B2、△A3A4B3…△AnAn+1Bn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1、A2、A3…An+1在x轴的正半轴上依次排列,点B1、B2、B3…Bn在直线OD上依次排列,那么点Bn的坐标为 (3×2n﹣2,×2n﹣2) .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专题:规律型.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B1OA2=30°,可求得∠B1OA2=∠A1B1O=30°,可求得OA2=2OA1=2,同理可求得OAn=2n﹣1,再结合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nBnAn+1的边长,进一步可求得点Bn的坐标.解答:解:∵△A1B1A2为等边三角形,∴∠B1A1A2=60°,第33页共33页\n∵∠B1OA2=30°,∴∠B1OA2=∠A1B1O=30°,可求得OA2=2OA1=2,同理可求得OAn=2n﹣1,∵∠BnOAn+1=30°,∠BnAnAn+1=60°,∴∠BnOAn+1=∠OBnAn=30°∴BnAn=OAn=2n﹣1,即△AnBnAn+1的边长为2n﹣1,则可求得其高为×2n﹣1=×2n﹣2,∴点Bn的横坐标为×2n﹣1+2n﹣1=×2n﹣1=3×2n﹣2,∴点Bn的坐标为(3×2n﹣2,×2n﹣2).故答案为(3×2n﹣2,×2n﹣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条件找到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OA1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6.(2015•鄂州,第10题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1B1C1D1、D1E1E2B2、A2B2C2D2、D2E3E4B3、A3B3C3D3…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点B1在y轴上,点C1、E1、E2、C2、E3、E4、C3…在x轴上,已知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则正方形A2015B2015C2015D2015的边长是(  ) A.()2014B.()2015C.()2015D.()2014考点:正方形的性质.第33页共33页\n专题:规律型.分析: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结合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正方形的边长,进而得出变化规律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所示:∵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D1E1=B2E2,D2E3=B3E4,∠D1C1E1=∠C2B2E2=∠C3B3E4=30°,∴D1E1=C1D1sin30°=,则B2C2===()1,同理可得:B3C3==()2,故正方形AnBnCnDn的边长是:()n﹣1.则正方形A2015B2015C2015D2015的边长是:()2014.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 7.(2014•浙江台州,第24题14分)研究几何图形,我们往往先给出这类图形的定义,再研究它的性质和判定.定义:六个内角相等的六边形叫等角六边形.(1)研究性质①如图1,等角六边形ABCDEF中,三组正对边AB与DE,BC与EF,CD与AF分别有什么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2,等角六边形ABCDEF中,如果有AB=DE,则其余两组正对边BC与EF,CD与AF相等吗?证明你的结论第33页共33页\n③如图3,等角六边形ABCDEF中,如果三条正对角线AD,BE,CF相交于一点O,那么三组正对边AB与DE,BC与EF,CD与AF分别有什么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探索判定三组正对边分别平行的六边形,至少需要几个内角为120°,才能保证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考点:四边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新定义;探究型.分析:(1)通过验证容易得到猜想:三组正对边分别平行.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要证AB∥DE,只需连接AD,证明∠ADE=∠DAB即可,其它两组同理可得.(2)要证BC=EF,CD=AF,只需连接AE、BD,证明△AFE≌△DCB即可.(3)由条件“三条正对角线AD,BE,CF相交于一点O“及(1)中的结论可证到=,将等角六边形ABCDEF补成等边三角形后,可以证到AB+AF=DE+DC,从而得到三组正对边分别相等.(4)若只有1个内角为120°或有2个内角为120°,可以通过举反例说明该六边形不一定是等角六边形;若有3个内角为120°,可以通过分类讨论证明该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解答:(1)①结论:AB∥DE,BC∥EF,CD∥AF.证明:连接AD,如图1,第33页共33页\n∵六边形ABCDEF是等角六边形,∴∠BAF=∠F=∠E=∠EDC=∠C=∠B==120°.∵∠DAF+∠F+∠E+∠EDA=360°,∴∠DAF+∠EDA=360°﹣120°﹣120°=120°.∵∠DAF+∠DAB=120°,∴∠DAB=∠EDA.∴AB∥DE.同理BC∥EF,CD∥AF.②结论:EF=BC,AF=DC.证明:连接AE、DB,如图2,∵AB∥DE,AB=DE,∴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AE=DB,∠EAB=∠BDE.∵∠BAF=∠EDC.∴∠FAE=∠CDB.在△AFE和△DCB中,.∴△AFE≌△DCB.∴EF=BC,AF=DC.③结论:AB=DE,AF=DC,EF=BC.延长FE、CD相交于点P,延长EF、BA相交于点Q,延长DC、AB相交于点S,如图3.∵六边形ABCDEF是等角六边形,∴∠BAF=∠AFE=120°.∴∠QAF=∠QFA=60°.∴△QAF是等边三角形.∴∠Q=60°,QA=QF=AF.同理:∠S=60°,SB=SC=BC;∠P=60°,PE=PD=ED.∵∠S=∠P=60°,∴△PSQ是等边三角形.∴PQ=QS=SP.∴QB=QS﹣BS=PS﹣CS=PC.∴AB+AF=AB+QA=QB=PC=PD+DC=ED+DC.∵AB∥ED,∴△AOB~△DOE.∴.同理:,.第33页共33页\n∴.∴==1.∴AB=ED,AF=DC,EF=BC.(2)连接BF,如图4,∵BC∥EF,∴∠CBF+∠EFB=180°.∵∠A+∠ABF+∠AFB=180°,∴∠ABC+∠A+∠AFE=360°.同理:∠A+∠ABC+∠C=360°.∴∠AFE=∠C.同理:∠A=∠D,∠ABC=∠E.Ⅰ.若只有1个内角等于120°,不能保证该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反例:当∠A=120°,∠ABC=150°时,∠D=∠A∠=120°,∠E=∠ABC=150°.∵六边形的内角和为720°,∴∠AFE=∠C=(720°﹣120°﹣120°﹣150°﹣150°)=90°.此时该六边形不是等角六边形.Ⅱ.若有2个内角等于120°,也不能保证该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反例:当∠A=∠D=120°,∠ABC=150°时,∠E=∠ABC=150°.∵六边形的内角和为720°,∴∠AFE=∠C=(720°﹣120°﹣120°﹣150°﹣150°)=90°.此时该六边形不是等角六边形.Ⅲ.若有3个内角等于120°,能保证该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设∠A=∠D=α,∠ABC=∠E=β,∠AFE=∠C=γ.则2α+2β+2γ=720°.∴α+β+γ=360°.∵有3个内角等于120°,∴α、β、γ中至少有两个为120°.若α、β、γ都等于120°,则六个内角都等于120°;第33页共33页\n若α、β、γ中有两个为120°,根据α+β+γ=360°可得第三个也等于120°,则六个内角都等于120°.综上所述:至少有3个内角等于120°,能保证该六边形一定是等角六边形.点评:本题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科学探究(从第33页共33页\n定义到性质到判定),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是一道非常难得的好题.第33页共33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