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4 MB
- 2022-07-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决战新高考——2009年高考模拟试卷数学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王勇(441000)【命题导航】本套试卷在命制的时候认真研读了最新高考《考试大纲》及有关省市《考试说明》,详细地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过去几年高考中对各章的考查进行了详细统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命题范围与题目的分布情况.因此本试卷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试卷在创新方面较为突出,整卷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每种题型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充分发挥了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试卷模式与2008年全国卷完全相符,在试题的具体设计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展示了命题人对高考命题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第1题、第5题、第7题是信息迁移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7题、第21题、第22题等是交汇综合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第4题(文)、第18题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事例命题,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第5题、第7题、第11题、第16题、第21题、第22题是探索开放题,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极富思考性和挑战性.本试卷对新教材新增内容平面向量、导数、概率与统计、线性规划等内容考查的力度相当大,如第3题(理)、第4题、第7题、第15题、第17题、第18题、第20题、第22题等.对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和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考查的也相当充分,同时兼顾了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的考查.总之这套试卷较好地代表了高考命题的趋势及方向,真正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定义23\n,则集合的所有真子集的个数为()A.32B.31C.30D.以上都不对2.设函数的反函数为,且,则的值为()A.B.C.1D.23.(理)若,则下列各结论中正确的是()A.B.C.D.(文)若函数且,则、、的大小关系是()A.B.C.D.4.(理)设函数在处连续,且,则等于()A.B.0C.1D.2(文)某工厂有甲、乙、丙、丁四类产品的数量成等比数列,共计3000件,现要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150件进行质量检测,其中乙、丁两类产品抽取的总数为100件,则甲类产品总共有()A.100件B.200件C.300件D.400件5.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称此直线与平面构成一个“平行线面对”,在一个正方体中,由两个顶点确定的直线与含有四个顶点的平面构成的“平行线面对”的个数是()A.24B.36C.48D.606.(理)命题不等式的解集为;命题在中,是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A.真假B.且为真C.或为假D.假真23\n(文)在圆内,过点有n条弦的长度成等差数列,最短弦长为数列的首项,最长弦长为,若公差,那么n的取值集合为()A.B.C.D.7.定义设实数、满足约束条件且,则的取值范围为()A.B.C.D.8.如图,在棱长为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内有一个内切球O,过正方体中两条互为异面直线的棱A1A、BC的中点P、Q作直线,该直线被球面截在球内的线段的长为()A.B.C.D.9.如图,已知椭圆的左、右准线分别为、,且分别交轴于、两点,从上一点发出一条光线经过椭圆的左焦点被轴反射后与交于点,若,且,则椭圆的离心率等于()A.B.C.D.10.已知函数,且此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点的坐标是()A.B.C.D.23\n11.已知、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为双曲线上一点,过作的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则点的轨迹为()A.椭圆B.双曲线C.圆D.抛物线12.数列中,N*),数列中,N*),已知点则向量的坐标为()A.B.C.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若,则=______________.14.已知不等式对任意正实数恒成立,则正实数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15.(理)设,、R,将一个骰子连续抛掷两次,第一次得到的点数为,第二次得到的点数为,则使复数为纯虚数的概率为__________.(文)在的展开式中任取一项,则所取项为有理项的概率为_________.16.如图,在正方体中,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点在直线上运动时,三棱锥23\n的体积不变;②点在直线上运动时,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不变;③点在直线上运动时,二面角的大小不变;④点是平面上到点和距离相等的点,则点的轨迹是过点的直线.其中真命题的编号是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理)已知向量,,,向量与的夹角为,向量与的夹角为,且.若中,角、、的对边分别为、、,且角.(1)求角的大小;(2)若的外接圆半径为,试求的取值范围.(文)、、为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别为、、,若,,且.(1)求角的大小;(2)若的面积,求的值.18.(本小题满分12分)(理)现有分别写有数字1,2,3,4,5的5张白色卡片、5张黄色卡片、5张红色卡片.每次试验抽一张卡片,并定义随机变量,如下:若是白色,则,若是黄色,则,若是红色,则,若卡片数字是,则.(1)求概率;23\n(2)求数学期望.(文)现有分别写有数字1,2,3,4,5的5张白色卡片、5张黄色卡片、5张红色卡片.每次试验抽一张卡片,对作如下约定:若取到一张写有数字为的白色卡片,则得分,若取到一张写有数字为的黄色卡片,则得分,若取到一张写有数字为的红色卡片,则得分.(1)求得分为3分的概率;(2)求得分大于3分的概率.19.(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三棱锥中,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平面平面,,、分别为、的中点.(1)求证:;(2)求二面角的大小;(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20.(本小题满分12分)(理)已知函数R).(1)若在时取得极值,求的值;(2)求的单调区间;(3)求证:当时,.(文)已知函数R)的图象与直线相切于点,且函数在处取得极值.(1)求的解析式;(2)求的极值;(3)当时,求的最大值.21.(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已知点,点在轴上,点在轴的正半轴上,点在直线上,且满足23\n.(1)当点在轴上移动时,求点的轨迹;(2)过定点作直线交轨迹于、两点,是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求证:.(3)(只理科做)在(2)中,是否存在垂直于轴的直线被以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恒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2.(本小题满分14分)(理)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为,设在点N*)处的切线在轴上的截距为,数列满足:N*).(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在数列中,仅当时,取最小值,求的取值范围;(3)令函数,数列满足:N*),求证:对于一切的正整数,都满足:.(文)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为,数列满足:N*).(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函数在点N*)处的切线在轴上的截距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在数列中,仅当时,取最大值,求的取值范围.23\n考后分析相关事宜测试学校难度系数平均分最高分130分以上人数百分比120~130分人数百分比110~120分人数百分比100~110分人数百分比襄樊市一中0.571141459.8%8.8%10.3%14.8%【测试评价与备考策略】从测试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面对新颖的试题不知道如何入手,一时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思维不能快速进入解题状态.如第5题、第7题、第9题、第12题、第15题、第21题、第22题等.②学生构造模型,利用模型的能力不够强,这需要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记忆、理解模型的有效价值,这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第3题、第8题、第16题、第21题、第22题等.③学生画图不准确,读图时的信息翻译常有差错,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如第8题、第10题、第11题、第16题、第21题等.④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基本的运算不正确及基本的方法不熟练而失分的现象比较严重.如第1题、第9题、第12题、第15题、第21题、第22题等.针对以上情况,建议考生先抓重点复习,平时多训练客观题的解题速度、主观题的踩分点,要针对自己的弱项狠下工夫,多回头看看自己以前做过的题,进行整理归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错,剖析出错的原因,还有有些题目碰巧做对了,但不是真正凭知识和能力做出来的,而是凭感觉,这些都需要自己再加强,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高考靠的是实力而不是碰运气.数学参考答案与提示1.B由所定义的运算可知,的所有真子集的个数为.故选B.【点评】本题是一道信息迁移题,弄懂的本质含义并记住当时,的子集、真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分别为、、是求解本题的关键.2.A由,由分段函数解析式知只能,于是.故选A.23\n【点评】本题考查分段函数和反函数的基础知识,求出的值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理)D,当时,在内为单调减函数.又,,.故选D.【点评】本题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再结合均值不等式求解.(文)B、、可看作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结合函数的图象及可知.故选B.【点评】本题抓住、、的几何意义再结合函数图象求解.4.(理)B函数在处连续,且,一定含有因式,于是.故选B.【点评】根据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定义,有,即求函数在时的极限值,就是求在处的函数值.(文)B设甲、乙、丙、丁四类产品分别抽取件进行检测,由于四类产品的数量成等比数列且是分层抽样,所以也成等比数列,设此等比数列的公比为,由即解得即甲类产品抽取10件,则甲类产品的数量为(件).故选B.【点评】注意到分层抽样的特点,四类产品的数量成等比数列,则抽取的数量也成等比数列,可由等比数列的知识先求出甲类产品抽取的数量,那么甲类产品的数量便迎刃而解.5.C当平面取正方体的表面时,与一个表面平行的直线有:与其相对的表面的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共6条,这样的“平行线面对”23\n有36个;当平面取正方体的对角面时,与一个对角面平行的直线有两条,这样的“平行线面对”有12个,故共有36+12=48(个).故选C.【点评】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计数问题,是高考中得分率极低的一道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一是对立体几何中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要熟悉掌握,二是一般按先分类再分步计数.分类时,要找到合理的分类标准,既要注意类与类之间的对称性和互换性,又要注意避免重复计数.如本题中,将正方体中的面分为表面和对角面两类,然后根据各类情况再分步计数.6.(理)A解不等式可知为真;对于命题进行三角变换,降次切入,由.由此可见是成立的充要条件,命题为假命题.故选A.【点评】本题以命题真假的判断为载体,考查解不等式和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值得考生回味.(文)A由题意得,,,,,,,,.故选A.【点评】本题首先必须明确过圆内一点的最长弦和最短弦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列和不等式知识方可圆满解决.7.B,直线将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分为两部分.如图,令,点在四边形上及其内部,求得;令,点在四边形上及其内部(除边),求得.综上可知,23\n的取值范围为.故选B.【点评】表面上看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是静态的,实际上二者都是动态变化的,目标函数是还是并没有明确确定下来,直线又将原可行域分为两部分.本题看似风平浪静,实际暗藏玄机,化动为静,在静态状态下,从容破解问题.8.D如图,连结PO交对棱于R,则R为对棱的中点,取MN的中点H,则.从而OH//RQ,且.故,.故选D.【点评】本题着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可圆满解决.9.C由光学知识易知、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故选C.【点评】离心率是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特征量,是高考“经久不衰”23\n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必须高度重视.本题以椭圆为载体,巧妙地将光的反射融于其中,对平面几何及解析几何的考查均非常深刻,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极富思考性和挑战性,具有较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10.B由图象可得函数的周期,得.将代入可得,由可得.点的坐标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由三角函数的图象求三角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体现了抓住图象信息解题的能力要求.解题中对的求解要注意特征点的选择与代入.11.C如图,过作的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交的延长线于,则,而.连结,则是的中位线,.点的轨迹是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是一道小巧玲珑、新颖别致的好题,充当着“小题把关”的重要角色.12.B由得,所以数列是等差数列.又,,可得该数列的公差.又由得,所以数列是等比数列.又,,可得该数列的公比.由题意,,所以,其中.,而是以为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是以23\n为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于是所求和向量的坐标为.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以及向量的坐标运算等知识,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是一道优秀的创新试题.13.0令,则;令,则,.【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和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赋值法”,即对赋予特殊值即可.要注意的是所求的和不是所有的系数和,而是少了一个“”.14.4,,由题意有,解得.【点评】不等式对任意正实数恒成立,这就是解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5.(理),要使为纯虚数需,又抛掷一个骰子两次共有36种不同的结果,而两次点数相同的只含6种,故所求概率为.23\n【点评】本题将复数与概率交汇考查,魅力四射、回味无穷.(文)因为展开后展开式一共12项,其通项公式为,其中只有第4项和第10项是有理项,故所求概率为.【点评】本题将二项式定理与概率交汇考查,新颖别致、匠心独运.16.①③④平面,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变,三棱锥的体积不变,所以命题①正确;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变,但的长度变化,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变化,所以命题②不正确;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变且点到直线的距离也不变,二面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命题③正确;点到点和点的距离相等,和在平面上的射影也相等,点在平面上的射影为点,点的轨迹是直线,所以命题④正确.【点评】据统计,填空题是每年高考得分率偏低的题型,主要原因是填空题要求结果绝对精确.近年来,高考命题者又把填空题当作创新改革题型的“试验田”,相继推出一些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深度和明确导向的创新题型,这样,越发加大了填空题的难度,致使部分学生谈“空”色变.本题给出多个命题,要答题者对每个备选命题判断其真伪性,填写满足要求的命题序号.这是近年出现的新题型,属于选择题中的多选题,排除了“唯一性”中“猜”的成份,多个结论的开放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必须对每个备选命题逐一研究其真伪性,才能探索出正确答案,这类题型考查容量大,多选或少选一个全题皆错.17.(理)(1),,,,,,同理,,而,,,23\n又,,,,根据条件,可得,.(6分)(2)由正弦定理可得:,.再由余弦定理可得:,代入数据并整理可得:,根据不等式可得,,,又,的取值范围为.(12分)【点评】本题由一道常见的题目巧妙改编而成,考查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其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均值不等式等的参与,给本题增色添彩,堪称一道优秀的创新题.(文)(1),,且,,即,又,.(6分)(2),.又由余弦定理得:,.(12分)【点评】是一道用平面向量“包装”的三角题,考查的知识点多,但难易适中,能有效稳定文科考生的考试情绪,吊起考生的解题胃口.18.(理)(1)满足的数对有三种.而表示取到一张写有数字3的白色卡片,此时概率,同理数对对应的概率为,数对对应的概率为..(6分)(2)的所有可能取值为1,2,3,4,5,6,7.(8分)23\n于是的分布列为:1234567(10分)=4.(12分)【点评】本题考查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重点考查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读懂题目所给的定义是求解的关键.(文)(1)得分为3分的情况有如下三种:取到一张标有数字3的白色卡片;取到一张标有数字2的黄色卡片;取到一张标有数字1的红色卡片.于是得分为3分的概率.(6分)(2)得分为2分的情况有如下两种:取到一张标有数字2的白色卡片;取到一张标有数字1的黄色卡片,得分为2分的概率.又得分为1分的情况只有一种:取到一张标有数字1的白色卡片,得分为1分的概率.得分大于3分的概率.(12分)【点评】本题考查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其中第(2)问所用的思想方法“正难则反”值得充分借鉴和回味.读懂题目所给的约定是求解的关键.19.(1)取的中点,连结、.,,且.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又平面,.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4分)23\n(2)由(1)得,.设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取,则,,.又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二面角的大小为.(8分)(3)由(1)、(2)得,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12分)【点评】立体几何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道解答题,证明异面直线垂直,求二面角及点到平面的距离都是很重要的考点.本题第(1)问用传统方法证明很简单,但对解决第(2)、(3)问的台阶和铺垫作用不明显,故第(1)问也采用了向量证法.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题,一般说来既可用传统方法解决,也可用向量方法征服,请同学们结合具体题目和所给图形灵活选用.20.(理)(1),是一个极值点,,.(2分)此时.的定义域是,当时,;当时,.当时,是的极小值点,.(4分)(2)当时,的单调递增区间为.(6分)23\n当时,,令有,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令有,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8分)(3)设,,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当时,(12分)【点评】考查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证明不等式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导数的工具作用.(文)(1),的图象与直线相切于点,①又在处取得极值,.②(2分)由①、②解得.(4分)(2),令得,.列表如下:0(0,4)4+0-0+↗2↘↗从而当时,的极大值为2;当时,的极小值为.(8分)23\n(3)由(2)知是极大值,在内函数单调递增,并且可验证,据已知条件知,当时,的最大值是;当时,的最大值是.(12分)【点评】考查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方面的应用,其中导数的几何意义、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21.(理)(1)设,,.,,且,,,..动点的轨迹是以为顶点,以为焦点的抛物线(除去顶点).(4分)(2)如图,依题意,设直线的方程为,,,则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消去并整理,得,,.设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则23\n.,即.又,,.(8分)(3)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其方程为,的中点为,与以为直径的圆相交于点、,的中点为,则,点的坐标为.,=,.令,得,此时,,当,即时,(定值).综上可知,当时,满足条件的直线存在,其方程为;当时,满足条件的直线不存在.(12分)【点评】本题考查解析几何中轨迹方程的求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其中第(3)问设计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加大了题目难度,有较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23\n(文)(1)设,,.,,且,,,..动点的轨迹是以为顶点,以为焦点的抛物线(除去顶点).(6分)(2)如图,依题意,设直线的方程为,,,则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消去并整理,得,,.设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则.,23\n即.又,,.(12分)【点评】本题考查解析几何中轨迹方程的求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对文科考生而言,难易适中,有望破解.22.(理)(1),函数的反函数为.则,得,即,数列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4分)(2)又,函数在点N*)处的切线方程为:,令,得.,仅当时取得最小值,只需,解得.故的取值范围为.(9分)(3),故,又,故,则,即.=.又23\n,故.(14分)【点评】本题是函数、数列、导数等的大型综合题,衔接自然,叙述流畅,毫无拼凑的痕迹,情景新颖,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入口较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读题能力,一定的等价变形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灵气.(文)(1),函数的反函数为.则,得,即,数列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4分)(2),,即在点N*)处切线的斜率,切线方程为,令,得.(9分)(3),仅当时取最大值,只需,解得.故的取值范围为.(14分)【点评】本题是函数、数列、导数等的大型综合题,衔接自然,叙述流畅,毫无拼凑的痕迹,情景新颖,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入口较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读题能力,一定的等价变形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灵气.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