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0 KB
- 2022-07-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高考语文科命题技术与备考启示\n本报告的主要内容:一.高考试题命制基本思路与流程;二.高考命题素材来源与设题技术;三.2011年的变化与2012备考对策;四.2012年高效备考几个关键环节。\n一.试题命制基本思路与成卷流程1.广东高考语文科命题特点与思路:强调广东背景或特色——广东考纲,广东对考纲的执行(命题)及省考试院尹小平老师所强调的“广东的实际”。(1)创造性地使用考纲,减少了考点实际数目或内容;(2)省均90分的底线,决定考题十分较之外省容易;(3)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考纲的变化;(4)善于借鉴:借鉴上海,全国卷和北京命题形式;(5)善于完善:上年考题的不足会在下年命题中完善。上年好的继续考,不好的不考了。\n2.试题成卷流程(1)命题教师选拔(大学5人,中学1人);(2)命题工作日程(36天;两套题;时间紧)(3)命题流程(每人3-4道题;交换互做;三审);(4)猜题与反猜题;(5)难度评估;(6)命题保密(隔离社会;全方位防护;印刷装袋)\n二.高考命题素材来源与设题技术(1)来自出版的书籍,非网络(深圳2006年“撞车”影响)。(2)现代文一般从个人专集选取(老旧),近五年出版的新书不在选择之列。\n第一板块:语基小四题六年来为同一人命制,题型,风格和材料来源相对稳定。\n第1小题(拼音题)(1)选字标准:一是常见常用的字(南方);二是常考常练的字(近五年外省近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字和本省各地级市模拟试题)。(2)命题方式:前鼻音与后鼻音、翘舌音与非翘舌音声、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的字的辨别,都不在广东高考出题之列。(即:三不考)警示:历年本题得分情况;建立一个与我省命题相匹配的字音表的必要性。\n“三不考”对答题辅助作用:直接淘汰部分选项,降低题目难度例1:201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协作/提携歼灭/忏悔畜牧/牲畜B.豁免/庆贺膝盖/油漆载重/载体C.胆怯/商榷扮演/搅拌反省/节省D.储存/贮藏阻挠/妖娆传记/传奇分析:据不考声调不同的多音字,推知B“载重/载体”中的“载”读音必定相同,故淘汰B。例2:201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分析:据不考前后鼻音,推知C“隐瞒/蛮横”中的两加点字读音必定相同,故淘汰C\n例3:2009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赝品/摇曳概况/愤慨咽喉/哽咽B.溯源/夙愿憧憬/瞳孔大厦/厦门C.斟酌/甄别荟萃/猝然模样/楷模D.商榷/证券燥热/急躁降临/降伏分析:据不考是否卷舌音,推知B.“溯源/夙愿”加点字读音一定相同,据此淘汰B项;据不考是否卷舌音,不考前后鼻音的区分,推知C.“斟酌/甄别”加点字读音必定相同。\n第1小题(拼音题)(1)选字标准:一是常见常用的字(南方);二是常考常练的字(近五年外省近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字和本省各地级市模拟试题)。(2)命题方式:前鼻音与后鼻音、翘舌音与非翘舌音声、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的字的辨别,都不在广东高考出题之列。警示:历年本题得分情况;建立一个与我省命题相匹配的字音表的必要性。\n第2题(成语题):(1)今年的文字材料选自《中国文学五十年》(江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命题时将原文的“应接不暇”,换成了含有相同语素“不”“暇”的形近成语“自顾不暇”来设置错误选项。(2)命题17个样题:以大一统时期(1993-2003)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的考题为蓝本。2009年“首当其冲”(全国卷);2010年“甚嚣尘上”(北京卷)。\n第3小题(语病题):(1)本题选材丰富,既有来自报章的社会新闻、影视文化热点素材,也有名家经典语录和作品摘引。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D.我先来得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引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2)命题方式:命题17个样题(来源同前);黄伯云,廖序东《现代汉语》为依据;无系统阐释资料,用大学教材。\n第4小题:连贯题(排序题):(1)本段文字选自吕叔湘、朱德熙合著《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本题在试卷结构尚未大跳动前,坚持考连贯题,不考其它类型的题目。“在高考模式(试卷结构)未调整之前,暂时就这么考。”(尹小平)\n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文言文(不含诗歌和默写)六年来为同一人命制,题型,风格和材料来源相对稳定。\n文言文阅读:(1)选何种文体?--------不一定是人物传记,但肯定是述事性文体。(尹小平意见;教授的意见)(2)释疑:120个实词为何较少考的问题;07年和09年虚词问题作答;句式(活用)单独作选择题考的问题;翻译的赋分问题。\n关于2007年和2009年第6小题的问题:例1:2007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D.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C.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例2:2010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儿为所误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如何理解题干“意义和用法都不相”的要求;同特别提示:意思相同但用法(词性)不同的情况不考。\n诗歌鉴赏和默写题:(1)考诗还是考词(曲),具有随意性。(今年选苏轼词的原因)(2)除修辞手法(9种),所谓的“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说法的内涵,没有“法律”依据,因而不把这些概念引入设问之中(不直接考概念)。(3)名句默写的选择:只要不考上一年的原句,就可以了;初中高中分布和诗词曲的分布可不予考虑;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n第三版块:必做题(1)材料选取:文章选自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蒋孔阳《美学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选材的标准:“论”与“述”比率;选文越来越容易;选用时评不恰当。释疑:选择题难易问题;选择题答题方法可行否;\n必做题复习: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心理障碍;区分“论”与“述”;充分利用关键概念的“等义”“近义”语;让学生感受命题过程。\n第四板块:选做题(1)令命题者最纠结的一道题(2)如何看待今年选文的地方特色(3)两个文本及试题难度的平衡\n选做题命题特点:1.不就文体特征直接设题(反例:山东题;深圳二模等)。2.探究题为文本内探究,与外省不同;3.题目越来越趋向“小口径化”;4.答题避免公式化(反例:广州一模和惠州卷),必须读懂文本;5.从文本选取,命题形式和评分标准等几个方面降低文学文本的难度。\n两道现代文阅读选做压轴题的命题技术思考:(1)2010年: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的?(6分)(命题术语急待科学界定,对2012年的三点启示)(2)2009年: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失败却有价值的一道题,对2012年的五点启示)\n第五版块:语用题(1)坚持考查的方向不变:逻辑思维类一题;形象思维类一题。今年22题只能视为个例。(2)强调综合性与实用性,不考专家句(题)(3)不考漫画;不考关键词提取;长短句变换句与压缩概括不考或慎考。(原因?)\n第六版块:作文1.历年作文命题指导思想(1)材料作文不成熟;(尹小平)(2)不刻意区分作文命题形式(考“作文”)(3)审题能力只是众多写作能力的一项,不能因为审题能力一项的缺失而否定其它写作能力;(4)作文评判标准:一是对文题认识的深浅;二是语言表达。\n2.今年作文的出笼:(1)源头:《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关于“广州的城市原点在哪里”的讨论;(2)打磨:从“寻找原点”到“回到原点”。(3)可写性论证: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现实性与思想性;能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4)拟写导语:吸取去年的教训(5)命题意图书面分析:交华师文学院和教育部。\n考试院专家与命题教授对2011年外省作文题的评价:对材料作文都不认可;对四川“总有一种期待”,山东“这世界需要你认可程度高。认为江苏“拒绝平庸”主题先行,不好。讨论:关于本次作文的逆向立意“立意上,既可以正面立意,如写要回到原点;也可以反面立意,写不必回到原点,或写回不到原点;还可以辩证立意,写什么情况下回到原点,什么情况下又不能回到原点。”(摘自考试院报告作文分析部分)命题专家认为可以正反立意;华师大陈少华等认为不可反向立意。如何看待?(高考评卷上仍按命题专家意见操作)分析:这样的命题作文能否正反立意\n三.2011年的变化与2012备考对策1.显性变化:(1)为表述更严谨:12和13题给分标准表述有变;作文内容要求由10年的“联系生活体验与感受”改为“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作文字数800字(含标点符号)。(2)为平衡评考生的得分:选做类两个文本评分标准不同。(3)时间仓促的无奈之举:成语题中考一个实词(诟病);语用22题的突变。\n2.隐性变化(命题技术的变化)(1)现代文设问的“小口径化”。(具体见后)(2)语用题:与前几年比较,2010和2011年未给显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要求,也未作“生动形象”之类的效果要求(修辞隐形要求),但考场评分时却对此作要求。\n之一:广东2010和2011年高考与前几年“简答题”设问的改进(小口径化),如:2011年: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3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4分)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2010年: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小口径化”的三种方式:\n之二:两年来”形象思维”类语用题答题要求的变化:2010年: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2011年: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专家要求不作修辞显性要求的原因;考场评分的实际操作;我们(学生)该怎么办?\n注意两类常考的题型(具有稳定性)题型一: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表达效果).(1)05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2)06现代文阅读:简要分析文中加点的动词“挪”“抛”等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3)07诗歌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4)08现代文阅读: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惨淡经营”;“让进”;“白搭”;“玩意儿”四词)。(5)09诗歌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n题型二:表达形式重复(矛盾)型:(1)05现代文阅读: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2)07必做: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3)08选做题: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4)08选做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n四.2012年复习备考几个核心问题。\n补充:分点作答的基本方法(三类)比较设问方式,选择分点作答的具体方法:例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09广东)例2:“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07广东)例3: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它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05广东)\n(1)横向并列式:即一般理解的分点作答。例:07广东: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分)答:(1)能摒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2)有坚持原则的勇气;(3)有“赤子之心”(真诚)。例:09广东卷21题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①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个时代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n2.纵向并列式:例1:07广东: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答:首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其次: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最后: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和再创造。例2:07广东:“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答: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首先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然后经过思考,最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n3.照应并列式:例:05高考: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它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答:(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例:05现代文阅读: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2分)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2分)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2分)。\n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质量的最优化:1.抓可增长点:拼音题;语病题;虚词题;默写题;作文题2.抓方法:拼音题的突破;语病题的突破;实词和虚词题的突破;默写题的突破;作文题的突破3.抓调研信息:抓哪类信息?如何看待考前信息?4.抓落实:落实是最好的方法.大处抓具体,小处抓到位。\n共勉真正的教师是对应试教育进行突围的人,他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将成就自己!--------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