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2-07-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日本、韩国高考改革对中国高考的启示[摘要]中日韩是一衣带水的三个国家,自古以来这三个国家的文化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韩国和日本传承了很多中国的文化。而长期以来,这三国的文化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体现在数学教育层面上则形成了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数学教育思想,在高考文化上也明显体现。中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数学高考改革不断进行。而与此同时,国外数学教育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在高考的体制和理念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的高考改革可以说有一定的影响,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那么,韩国和日本的高考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这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关键字:高考改革启示展望高考——中国的第一大考。每年的这一场大考决定了数千万学子寒窗苦读十二年的命运,或上大学,或另谋出路。自1978年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既有合理之处,然而也招致了不少的批评。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并不高,而且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考生的目标已由能否上大学变成了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可见,甄选仍然不可避免。高考改革千头万绪,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改革?国外的高考给了我们启示。一、日本、韩国高考的特点1、日本日本对全国国立大学实行国家统一和大学自主结合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第一次考试由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持,称为“共同一次试”;第二次考试则由各大学自己主持。考生依据第一次考试成绩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多所大学进行第二次的考试。这样,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第一次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高中阶段所学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参加完第一次考试10天后,考生要向其所报考的学校提出第二次考试的申请,再根据各大学的通知和要求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的目的是测定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检测考生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具有的能力。考试方法很灵活,由学校根据具体内容和要求灵活掌握。日本高考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保障了学生的学历;另一方面也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考生的个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近十年来,日本文部省和各高校对高考方式积极改革,改变了这种情况。这些改革措施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使招生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鼓励考生学有专长。\n首先,文部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制作的“中心命题”与各高校自己的考试及学生高中情况调查表相结合,除此之外,各高校的各个系、各专业对考生做进一步的考查,综合评估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对本专业的适合程度。其次,推荐生招收规模逐年扩大。推荐生必须是某学科才华出众、具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推荐生必须有其高中校长的推荐信和高中阶段情况调查表,大学还要对其有突出才能的专业进行全面考查。另外,近年来许多高校还实行AO招生方式。AO招生方式是借用美国许多大学设置的考生选拔科的名称。实际上日本的AO招生方式与美国的AO招生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不过以为其灵活务实性而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日本高考改革的举措对高校选拔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了过去那种只见成绩不见人、只问学历不问素质的选拔方式,使高校招生方式向人才本位转变。2、韩国韩国高考采用大学修学能力考试,主要测试学生能否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测试内容是高中的基本知识。考试题目内容是各科基本知识的综合,侧重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韩国的学校建立了学生学校生活记录簿,注重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韩国的大学录取新生,入学成绩只占其中的40%,学校生活记录簿是非常重要的录取依据。近年来,韩国的高考制度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实行新的高考制度2000年4月,韩国教育部宣布将于2001年底或2002年初实行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高考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是将各科成绩分别打分,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分9等,每年的等级比例由当年的考生人数确定。各大学将根据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改善了过去以总分成绩录取学生致使不少学生因1分之差落选的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自己的专长和特别技能方面。这次改革的特点,首先是打破现行的以分数为主的招生,引导学生不再只注意高考分数,把注意力转移到培养自己的专长和特殊才能上来。其次,高校的录取方式多样,学生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再次,等级制取代分数制,更关注学生学习潜能和全面素质的提高。(2)改革高考试卷的结构改革后的高考试卷不再注重学生的做题速度而是学生的能力,作为全国范围的考试,试题应不受教材、教师、地区、性别的影响;试题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水平相贴切;试题体现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有一定的区分度,适合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n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日本和韩国的高考改革由过去的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学历、能力方面转到现在的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殊才能、特长方面,更加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体现了人才本位的思想。二、日本、韩国高考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启示1、中国高考改革的主要特征自1978年恢复高考,中国每年的7月7日——7月9日(2003年起改为6月7日起)便成为了决定数千万学子命运的日子。这几天的考试决定着考生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正可谓“一考定终身”。中国素有特定的“考试文化”的传统,国家统一考试的职能十分集中。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确定了“一考定终身”的理念,传承至今,使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将高考视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苦学十二年的目的就是考大学。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素质教育的大旗举了很多年,然而在高考面前却不堪一击。学校教育是挂着素质教育的旗,照旧是应试教育。这样的考试制度是需要改革的。1999年以来,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高考试题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高考开始新一轮的改革。199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试行“3+X”科目的高考设置方案,同时,天津、广西试行计算机网上录取。2000年,广东省继续实行“3+X”改革方案,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开始试行“3+X”改革方案;北京、安徽等省市试行2次高考;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和高校实行了计算机网上录取。招生录取政策在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高考的命题思想也产生了变化。以数学高考试题来说,1999年首次明确提出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以能力立意命题,通过设计新颖的情境,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了以往的“人造”应用题不应用的局面。以能力立意命题,在选材时视野更为广阔,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束缚,更多地着眼于数学科学的一般的思想方法,着眼于有普遍价值、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或使用背景。试题在设计是倾向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应用,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方法、思想和能力等等。近年来的数学高考试卷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考查;②注重对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方面的考查;③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体现数学与现实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对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解答数学应用问题中。近几年的应用问题所涉及的问题都与实际密切结合。命题背景与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注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力求真实自然又富有时代气息。\n这样的应用题的设计和考查,有利于提高考生学好应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检测。2、日本、韩国高考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启示⑴改革前在往年的高考(没有改革以前)中,日韩两国的试题量大于中国,但考试时间却小于中国,可见日韩两国的试题在难度和技巧上的要求低于中国,考试范围却宽于中国,考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中国高考的试题量不是很大,但是考试时间却很长。可见中国高考试题的难度比较大,对考生在做题技巧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考试的范围不够宽,考试侧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技巧、思维能力。以数学高考试题为例。中国的数学高考一直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及抽象思维的训练,但考查基础知识技能的静态试题仍占主要地位。而静态试题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及数学教学的目标。日韩的数学考试较多地引入了现实的因素,在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强调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认识现实数学。尤其是韩国的数学试题,多以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理解能力为主。在试题涉及的内容方面,一方面,中国试题的内容基本上是课本上呈现的方式,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基本公式的运用能力,而韩国试题着重在考查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日韩两国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广度也宽于中国,更多地涉及某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高等数学初步知识,体现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而中国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在1978——1998年的20年中变化很小,内容陈旧狭窄且脱离实际,高考试题始终没能摆脱以初等数学为主的中学数学的传统框架,无法融进现代数学知识以体现新意。在试题的形式方面,中国的数学试题的表现形式比较规范,缺乏灵活性,过分强调解题的技巧,重点在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反复利用比较复杂的变形等技巧来解题,不利于多数学生的学习。而韩国的试题的载体和解答都比中国的新颖,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大,解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较高,但计算却不复杂。在对数学思维的考查方面,中国不举行第二次考试,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试题缺少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而日本的试题考查学生逻辑思维的多样性、周密性,值得中国借鉴。由此可见,对日本、韩国的高考试题贴近生活、引进现实因素、认识现实数学及灵活度方面都是值得中国去学习和借鉴的。⑵改革后改革后的韩国数学试卷的评价目标是考生进入高校所必须的数学能力及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不再是“速度测试”而是“能力测试”\n;作为全国范围的考试,试题应不受教材、教师、地区、性别的影响;试题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水平相贴切;试题体现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有一定的区分度,适合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而且韩国的试题也十分注重紧密联系社会以及对现代技术的应用。日本的试题设计了考查学生对现代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并一直保持。改革后的中国高考试题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中设计新颖的问题情境,改变了以往的“人造”应用题不应用的局面;更多地着眼于数学科学的一般的思想方法,着眼于有普遍价值、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或使用背景;试题在设计是倾向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应用,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方法、思想和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考查;注重对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方面的考查;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体现数学与现实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对于概率、向量、微积分等内容,中国高考也开始涉及,虽然题目的形式不如日、韩的活泼,但是已经使中国高考的数学内容耳目一新。可见,日韩的高考命题思想对中国高考的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高考命题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解题技巧,而是开始向贴近生活,联系现实的方向发展,每年都有部分试题以社会热点、社会现实为背景。事实上,1999年以来,加强数学应用,体现数学与传统的、现代的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中国高考数学命题的主要思路之一。可以看出,中国数学高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试题在保持中国特点的基础上,正在广泛吸收包括日韩在内的其他国家数学命题评价的成功经验。命题评价中所使用的问题不再是纯数学题、“人造”应用题,也包括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包括热点问题,提倡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将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再有所学的知识脱离实际的感觉。三、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展望虽然中国高考改革已经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但是与日韩相比,中国的高考试题仍然缺乏灵活性和实际性。仍旧以数学高考试题为例。中国的数学高考在指导思想、试题设计方面虽然较以往有较大的改进,但还是不够灵活和实际,还存在统得过死,要求较高,试题解答模式化和试卷结构模式化的问题。因此,数学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应在试题的设计方面力求新颖灵活,加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时体现科技社会的进步,尽量摆脱以往教材中习题固有模式的影响\n,减少对烦琐的计算和技巧的考查,加大对理解能力以及多种思维能力的检测;同时,数学试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结构与比例还可以再调整,解答题的数量和难度还可以再斟酌。随着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数学知识应当尽早进入数学高考试题中,并且试题的情景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随着高考的扩招,高考数学试卷的难度应当适度降低,使更多的学生能通过数学考试,进入高校学习。当然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对数学而言,对于别的科目也是如此。而据教育部最新消息,在2007年高考中,允许多种形式的高考出现。除了六月份的全国统一考试外,高校还会录取部分推荐生和特长生。但是对推荐生和特长生的录取都需要其高中教师对其日常学习、生活进行评价,做出一份评语,并以此作为一个参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考改革逐渐吸收和借鉴日韩高考中可取的部分,逐渐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可以相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考命题评价改革必将有更大的变革。学生学习不再是只为了高考,不再感到学无所用,而是学有所用,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而高考的改革,也必将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实现,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大部分的学生都将在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后得以进入象牙塔。参考文献:《数学教育评价》马云鹏张春莉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日本高考新举措》宋颖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韩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李水山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2月《中国高考改革的目标与方向》袁祖望光明日报2006年11月《中国高考向何处去:从科学发展观看中国高考改革》潘懋元光明日报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