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 MB
- 2022-07-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夯实基础培养习惯侧重方法形成能力——2017届高三物理复习策略探讨2016.9.3\n主要内容一、教师在备考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二、学生在备考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三、全国卷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1、把握全局,做好阶段划分。2、群策群力,明确复习思路。3、尽职尽责,提高备考效率。四、各题型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n教师在备考中遇到的困惑……1、我在课堂讲千遍,学生待它如初见,怎么办?2、考试频频,如何命制一份高质量的测试卷?3、面对复习资料上的浩瀚题海,我该如何选择?4、面对一个班里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该如何设计我的教学内容和难度?5、测试卷的讲评我是面面俱到还是突出重点?6、如何让我的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更高效?7、如何解决学生解题速度太慢这个难题?限时训练有效吗?……\n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困惑……1、我在物理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什么效果不理想?2、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我都能听得懂,为什么自己却做不出来?3、有些题目自己毫无思路,可是看了答案觉得很简单,为什么?4、考试时做选择题总是犹豫不决。5、为什么有些题目自己会做却拿不了满分?6、为什么每次理综考试物理题目都做不完?……\n1、习惯比聪明重要;2、方法比做题重要;3、能力比分数重要;4、老师比答案重要;5、行动比空想重要。对学生的建议……\n全国卷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1、把握全局,做好阶段划分2、群策群力,明确复习思路3、尽职尽责,提高备考效率\n1、把握全局,做好复习阶段划分阶段时间模式目标第一阶段开学至2017年3月初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循序渐进、查漏补缺、巩固基础、完善方法第二阶段一模后至2017年4月底按知识块(力学、电磁学、物理实验、选考部分)进行小综合复习训练提纲挈领、综合演练、厚积薄发、追求完美第三阶段至2017年5月底进行学科内大综合复习训练、模拟测试调整心态、张弛有度、模拟高考、稳定第一\n2、群策群力,明确复习思路(1)立足课本,侧重基础,循序渐进。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物理概念、规律、实验的“666复习法”概念: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性质、决定因素。规律:内容、公式、推导过程、性质、研究对象、使用条件。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n物理量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性质决定因素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电势差联系电场中的基本概念对比:\n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常见结论:1、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发生弹性正碰一定交换速度吗?2、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一定不能大于7.9km/s吗?3、R=U/I和I=U/R意义一样吗?4、含有电动机的电路一定是非纯电阻电路吗?5、在孤立正(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正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小于)负电荷的电势能吗?6、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吗?7、为什么洛伦兹力不做功而安培力可以做功?……\n(2)聚焦课堂,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3)言传身教,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解题方法和解题规范方面多做示范,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激发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关注各层次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及时进行反馈。\n3、尽职尽责,提高备考效率(1)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趋势。(2)研究学生,分层指导,制定相应的策略。(3)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4)研究命题,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n熟悉近5年高考试题(包括全国I卷、II卷),重点研究近3年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物理方法、重要模型等。研究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直线运动规律及图像、牛顿运动定律、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安培力、洛仑兹力、带电粒子的运动、电磁感应、物理学史、估算方法等。(1)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趋势。\n全国卷理综物理试题特点:模型新颖、文字阅读量大。坚持物理学史、物理研究方法的考查。更重视定量分析,选项彼此独立不相关联。更重视物理图象深层次内涵的考查。更重视考查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前沿科技和时代性。\n(1)考查基础知识的形式不同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区别全国卷的基础知识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通过变形考查。广东卷直接呈现考查基础知识,基本都是“所见即所得”的题目。(2)数学运算量的区别(3)题目的新颖度及文字阅读量的区别全国卷考查的模型都较为新颖,文字量也较大。全国卷的计算量更大,试题难度增加,比广东试题难。(4)题目总体难度分布的区别全国卷基本是中档题+难题,广东卷基础题、中档题、难题分布较广。\n广东卷与全国卷对比举例(2011广东)17.如图6所示,在网球的网前截击练习中,若练习者在球网正上方距地面H处,将球以速度v沿垂直球网的方向击出,球刚好落在底线上,已知底线到网的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取g,将球的运动视作平抛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球的速度v等于LB.球从击出至落地所用时间为C.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等于LD.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与球的质量有关\n(2015全国)18.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为v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的最大取值范围是()A.B.C.D.\n2012广东2014全国I\n2012广东2015全国I17.如图,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上方高度R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g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表示质点从P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客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A.,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点B.,质点不能到达Q点C.,质点到达Q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质点到达Q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n2、研究学生,分层指导,制定相应的复习策略。尖子生:抓综合能力、抓答题细节、抓学科短板。中等生:抓重点知识,抓答题速度、抓规范解题。落后生:抓基础知识,抓基本方法、抓学习习惯。\n3、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谁来讲?为何这样讲?\n【例题】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长为L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M.现以地面为参照系,给A和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如图),使A开始向左运动,B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刚好没有滑离B板,以地面为参照系.(1)若已知A和B的初速度大小为v0,求它们最后的速度大小和方向.(2)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向左运动到达的最远处(从地面上看)离出发点的距离.\n1、讲受力特点,让学生明白每个对象的受力特征。2、讲物理过程,让学生清楚发生了几个过程,每个过程有什么特点。3、讲思维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解决。4、讲规范解题,让学生理解物理的规范和严谨。讲什么?\n1、讲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深度。(牛顿定律;动量和能量;相对运动;图像法……)2、讲一题多变,提高思维的广度。3、讲一题多问,延伸思维的梯度,降低思维的难度。4、讲多题归一,学会提高归纳总结,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怎么讲?\n\n(2015年全国理综新课标I卷)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a)所示。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求(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木板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n1、在学生最“痛心”的时候讲规范解题。2、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讲基础。3、在学生最困惑的时候讲思路,讲方法。何时讲?\n据一个研究报告称,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的内容,其实学生掌握的不到40%,如果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内容,学生的掌握会超过60%,而由学生来主动设计、讲解、解答的内容,学生掌握会超过80%。谁来讲?\n1、这样讲学生是否最容易懂?2、这样讲学生是否印象最深刻?3、这样讲是否最受效率最高?4、这样讲学生是否最受启发?为何这样讲?\n4、研究命题,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命题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简洁性原则。(4)层次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命题的基本流程:(1)确定命题范围和目标。(2)制定双向细目表。(3)精心选编试题。(4)预测试卷难度。(5)合理编排顺序。(6)制定答案和评分细则。\n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第25题一长木板在水平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求:(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n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第25题改编一长木板在水平面上运动,当木板的速度为v0=5m/s时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0,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30,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求:(1)从放上小物块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2)从放上小物块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体和木板各自的位移的大小;(或:欲使小物块始终在木板上,木板的最小长度)(3)在v-t坐标系中作出物块和木板的运动图像。v0\n四、各题型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1、多法并举,提高选择正答率。2、迁移创新,做好实验设计题。3、侧重方法,规范解答计算题。\n高考中,物理选择题占48分,所以想要得高分,必须在选择题上不能出现失误.全国卷中物理选择题的难度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计算量大:全国卷中物理选择题大多数会涉及到定量计算,对考生运算能力要求较高。(2)信息量大:全国卷中物理选择题文字较多,阅读量和信息量较大,对考生审题和获取信息能力要求较高。【题型解读】多法并举,提高选择题正答率\n(2015全国)18.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为v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的最大取值范围是()A.B.C.D.\n(2015全国I)17.如图,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上方高度R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g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表示质点从P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客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A.,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点B.,质点不能到达Q点C.,质点到达Q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质点到达Q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n一般说来,解答高考物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判断法、假设推理法、淘汰排除法、逆向思维法、计算求解法、极限推理法、特殊值法、单位判断法等.我们在考试时一定要学会灵活运用,各个问题要采用不同方法来解答.【方法突破】\n例:(单选)某人在某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t秒钟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若要在该星球上发射一颗绕该星球旋转的人造卫星,则卫星的速度为( )A.B.C.D.\n例:(单选)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0的平盘,盘中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了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内,则刚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N等于( )A.B.C.D.\n例:2016年广东省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n一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电阻R1,R2和R3的阻值分别为3Ω,1Ω,4Ω,为理想交流电流表,U为正弦交流电压源,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恒定。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4I。该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A.2B.3C.4D.5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第16题\n如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分别接有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a和b。当输入电压U为灯泡额定电压的10倍时,两灯泡均能正常发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副线圈砸数之比为9:1B.原、副线圈砸数之比为1:9C.此时a和b的电功率之比为9:1D.此时a和b的电功率之比为1:9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I卷第19题\n例:(单选)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测。1974年发现了脉冲双星间的距离在减小就已间接地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如果将该双星系统简化为理想的圆周运动模型,如图所示,两星球在相互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双星间的距离减小,则A.两星的运动周期均逐渐减小B.两星的运动角速度均逐渐减小C.两星的向心加速度均逐渐减小D.两星的运动速度均逐渐减小\n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单选)卫星电话信号需要通地球同步卫星传送。如果你与同学在地面上用卫星电话通话,则从你发出信号至对方接收到信号所需最短时间最接近于(可能用到的数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3.8×105m/s,运行周期约为27天,地球半径约为6400km,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为3×108m/s)()A.0.1sB.0.25sC.0.5sD.1s\n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第21题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靠近月球后,先在月球表面附近的近似轨道上绕月运行,然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在离月面4m高处做一次悬停(可认为是相对于月球静止),最后关闭发动机,探测器自由下落,已知探测器的质量约为1.3×103kg,地球质量约为月球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的3.7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m/s2,则此探测器( )A.在着陆前的瞬间,速度大小约为8.9m/sB.悬停时受到的反冲击作用力约为2×103NC.从离开近月圆轨道到着陆这段时间内,机械能守恒D.在近月圆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小于人造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n17.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A.1hB.4hC.8hD.16h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第17题\n二、迁移创新做好实验设计题2016年考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5分)传感器的应用(10分)\n实验题命题特点&特点一:侧重基本仪器的使用&特点二:侧重基本原理的考查&特点三:侧重基本技能的考查&特点四:侧重实验方案的迁移\n考点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点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考点3: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考点4:验证动能定理考点5:测量金属的电阻率考点6: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考点7: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考点8:练习使用多用电表考点9:电表的改装与校对【高频考点】纸带的处理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误差\n&特点一:侧重基本仪器的使用重点掌握: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刻度尺、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电阻箱。例: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读数=主尺整毫米数+游标系数×精确度读数=固定尺毫米数+可动尺读数×精确度\n例:练习使用多用电表①进行测量时通过多用电表的电流是什么方向?从哪个表笔流进?从哪个表笔流出?测量电阻时,红表笔与内电源的哪个电极相连?②多用电表欧姆挡的内电路是怎样的?③什么是欧姆表的“中值电阻”?为什么说中值电阻等于欧姆表的内电阻?④欧姆表怎样读数?要不要估读?⑤欧姆表倍率转换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由小倍率档换为大倍率档短接时表头指针在零刻度的右方?\n多倍率欧姆表原理图单倍率欧姆表原理图多量程多用电流示意图\n&特点二:侧重基本原理的考查1、电流表的内接和外接。思考:什么是测量值?什么是真实值?为什么要区分内接和外接?内接和外接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内接和外接的选择原则是什么?Rx\n2、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和分压。RxRxR思考:限流接法和分压接法有何区别?限流和分压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必须选择分压接法?&特点二:侧重基本原理的考查\n【例】电阻的测量方法\n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用以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使用的实验器材为:待测干电池组(电动势约3V)、电流表(量程0.6A,内阻小于1)、电阻箱(0~99.99)、滑动变阻器(0~10)、单刀双掷开关、单刀单掷开关各一个及导线若干。考虑到干电池的内阻较小,电流表的内阻不能忽略。&特点二:侧重基本原理的考查&特点二:侧重基本原理的考查(1)该同学按图连线,通过控制开关状态,测得电流表内阻约为0.20Ω.试分析该测量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2)简要写出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n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电路测量量程为2.5V的电压表的内阻(内阻为数千欧姆),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9.9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0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5kΩ),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开关1个,导线若干。实验步骤如下①按电路原理图(a)连接线路;②将电阻箱阻值调节为0,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与图(a)中最左端所对应的位置,闭合开关S;③调节滑动变阻器没事电压表满偏;④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00V,记下电阻箱的阻值。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第23题\n&特点二:侧重基本原理的考查2012年广东理综34(2):图17(a)是测量电阻RX的原理图。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流表量程选0.6A(内阻不计),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ab的总长为30.0cm①根据原理图连接图17(b)的实物图②断开S2,合上S1;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3.0V时,单位长度电阻丝电压为u=V/cm.记录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③保持S1闭合,合上S2;滑动c点改变ac的长度L,同时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电流表A1的示数与步骤②记录的值相同,记录长度L和A2的示数I。测量6组L和I值,测量数据已在图17(c)中标出,写出RX与L、I、u的关系式RX=;根据图17(c)用作图法算出RX=Ω.\n【例】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基本方法:VAVARErRErA\n(2014全国新课标卷)利用如图(a)所示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Ω),电阻R0(阻值为3.0Ω),电阻R1(阻值为3.0Ω),电流表A(量程为200mA,内阻为RA=6.0Ω),开关S.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②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值箱相应的阻值R;③以1/I为纵坐标,R为横坐标,作1/IR图线(用直线拟合);④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在纵轴上的截距b.\n&特点三:侧重基本技能的考查技能1:实验步骤的完善;技能2:实物图的连接;技能3:实验数据的处理;技能4:实验误差的分析。\n&特点三:侧重基本技能的考查例:某同学要用电阻箱和电压表测量某水果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考虑到水果电池组的内阻较大,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需要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实验室中恰好有一块零刻度在中央的双向电压表,该同学便充分利用这块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既能实现对该电压表的内阻的测量,又能利用该表完成水果电池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他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待测水果电池组(电动势约4V,内阻约50Ω)、双向电压表(量程为2V,内阻约为2kΩ)、电阻箱(0-9999Ω)、滑动变阻器(0-200Ω)、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及若干导线。\n&特点三:侧重基本技能的考查(1)该同学按右图所示电路图连线后,首先测出了电压表的内阻。请完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实验步骤:①将R1的滑动触片滑至最左端,将S拨向1位置,将电阻箱阻值调为0;②调节R1的滑动触片,使电压表示数达到满偏;③保持____不变,调节R2,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____④读出电阻箱的阻值,记为R2,则电压表的内阻R1=______。(2)若测得电压表内阻为2kΩ,可分析此测量值应______真实值。(填“大于”、“等于”、“小于”)(3)接下来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开关S拨至______(填“1”或者“2”)位置,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片移到最______端,不再移动;②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一合适值,记录下电压表的示数和电阻箱的阻值;③重复第二步,记录多组电压表的示数和对应的电阻箱的阻值:\n(4)若将电阻箱与电压表并联后的阻值记录为R,做出1/U-1/R图象.则可消除系统误差。若图线的纵轴截距为b,斜率为k,则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________,内阻的表达式为r=______.\n&特点四:侧重实验方案的迁移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思考:1、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如何平衡?如何检验?2、为什么要满足M>>m?3、如何处理实验数据?4、误差分析。\n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小车质量M=214.6g,砝码盘质量m0=7.8g,所使用的打点计时器交流电频率f=50Hz.其实验步骤是:A.按图中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B.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C.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D.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E.重新挂上细绳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B-D步骤,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外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变式一】\n【变式二】为了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一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为带滑轮的小车的质量,m为砂和砂桶的质量。(滑轮质量不计)(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A.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改变砂和砂桶的质量,打出几条纸带E.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2)……\n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a)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试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段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kg。实验步骤如下:(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快,使小车9(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各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I卷第23题\n实验实验目的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题复习策略\n(1)强调基本技能,熟知各种器材的特性.读数类: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等;选器材类:例如选取什么量程的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等.(2)重视实验原理,巧妙变换拓展.“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一直是高考命题理念所倡导的,所以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原理,是我们复习的重中之重.(3)提倡分析讨论,讲究实验的品质.像近年高考中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改良方案,甚至开放性实验等与课标的一标多本思路是交汇的.(4)跳出题海战术,重视方法和成效.充分利用典型例题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研究。实验题复习策略\n三、侧重方法规范解答计算题2016年考点电磁感应与平衡问题(14分)能量、平抛综合问题(18分)\n2015第25题2014第25题θLBCm2013第25题2012第25题2011第25题2016第25题\n计算题命题特点&特点一:侧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特点二:侧重基本方法的考查&特点三:侧重规范作答的考查\n&特点一:侧重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一:动力学的综合问题(多对象、多过程、能量、图像)(传送带;板块模型)。考点二: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偏转(复合场或组合场)。考点三:电磁感应与力学、电路的综合。\n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第25题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m/s2,求:(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块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n&特点二:侧重基本方法的考查常考的物理方法: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能量转化的分析等。\n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第25题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0.6)的山坡C,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3/8,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n&特点三:侧重规范作答的考查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思想、方法的规范化。2、解题过程的规范化。3、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化。\n如图,两条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间距为L。导轨上端接有一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在导轨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棒可沿导轨下滑,且在下滑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已知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所有电阻。让金属棒从导轨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2)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θLBCm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第25题\n基本方法是复习的关键主干知识是复习的重点高效训练是复习的载体规范解答是高分的基础计算题复习策略\n基本方法是复习的关键1、基础题目是得分的保障。2、基础知识是考题的根源。3、综合应用是基础的整合。\n主干知识是复习的重点1、强化主干知识中的重点。例: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综合等。2、攻克学习中的难点。例:动力学综合;磁偏转等。3、把握高考经常考的热点。4、重视训练中的出错点。\n高效训练是复习的载体1、认真对待,把训练当高考。2、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3、举一反三,注重横向联系。4、善于总结,促进知识整合。\n华师附中月考试题: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为θ=37°,从A到B长度为L=24m,传送带以v=6m/s的速率逆时针匀速转动。物块m1=0.5kg和物块m2=0.1kg用轻绳连接在一起,轻绳绕过光滑定滑轮。在传送带上端A处由静止释放物块m1。物块m1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轻绳足够长,在m1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物块m2还未升至定滑轮位置。求:(sin37°=0.6,cos37°=0.8,g=10m/s2)(1)物块m1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需要的时间。(2)物块m1从A运动到B需时间是多少?\n原型: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到B长度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需要的时间是多少?(sin37°=0.6,cos37°=0.8,g=10m/s2)\n传送带问题的处理关键点:1、物体在初态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物体与传送带达到相同速度后运动性质的判断。\n【拓展1】若物体m1的下表面涂有颜料,则传送带上会留下多长的痕迹?【拓展2】若传送带是顺时针转动,物块m1从A运动到B需要的时间是多少?\n【拓展3】若传送带是水平放置逆时针转动,物块m1从A运动到B需要的时间是多少?ABm1m2\n↑ABm1m2\n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2014年四川高考理综物理ABCD\n审题研究对象关键词语研究对象运动过程所选规律条件问题方法小结\n规范解答是高分的基础1、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前提:研究对象/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列方程所依据的物理规律/隐含条件、临界条件,正方向的选取等。2、正确的原始公式是关键。3、规范的物理符号是保障。4、最后的结果要明确。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如存在多个解时要分析物理意义,求矢量要说明方向。\n结束语在高三复习中做好周密的科学统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性学习,尽量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主要进行例题精选与研究,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难易程度,确定复习方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确定好专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就能使学生固本强基、更系统、更牢固掌握双基,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试能力和心理准备等科学素质方面更上一层楼,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为取得良好高考成绩打下基础!\n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