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 MB
- 2022-07-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5年10月23日从近年理综化学高考看2006届高三总复习策略长沙市长郡中学姚建民E-mail:chjyjm@126.com\n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变化的趋势—明年会怎样考?应对的策略--我们该怎么办?今日话题\n高考是什么?高考是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选拔人才而实行的大规模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所以,高考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件工作,而不是中学的最后一件工作。然而,实际上,高考对中学教学又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n【吾悟】高考的“变”与“不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n[悟1]:课标、教材在变,化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化学之所以成为中学的一门课程,是因为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它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n[案例1]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南极企鹅数量的变化的研究“南极的企鹅正因环境恶化而减少。”该论断是否正确?\n怎样发现不同历史时期企鹅的数量?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气象学家研究温度和气候变化动物学家收集企鹅的羽毛和残骸化学家研究湖芯9种化学元素(Sr、F、S、P、Se、Ca、Cu、Zn、Ba)浓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认为它们是揭示企鹅的生命故事的“文字”。对其中一支经C-14鉴定为3000岁的湖芯进行精细的元素分析表明:过去3000年企鹅种群数曾发生四次较大的变动……\n[悟2]载体、情境在变,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变。不同的载体和新颖的题设情境体现了对考试公平性的诉求;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体现了命题者的创新。因此,载体、情境的变化是命题者的追求所在,而不变的仍然是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n[案例2]物质结构小题的发展轨迹如下:(03年)立足元素周期表,从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化合价寻找一系列化合物的化学式;(04年)立足原子结构知识,从原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入手,学习应用等电子体理论;(05年)立足化学键与晶体结构知识,从化学键入手,依次研究化学键的强度、化学键的空间排布规律、与反应热的内存联系。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本题几乎己经发展到了物质结构板块的最高层次,往后在物质结构板块之外新辟疆域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地大了。\n[背景资料]2005年1月美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Al的超原子结构,并预言其它金属原子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结构,这是一项将对化学、物理以及材料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超原子是在Al的碘化物中发现的,能以13个Al原子Al13和14个Al原子Al14形成超原子结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Al13是1个Al在中心12个Al在表面形成的三角二十面体结构,Al14可以看作是一个Al原子跟Al13面上的一个三角形的3个Al形成Al-Al键而获得的。文章还指出:这种超原子具有40个价电子时最稳定。\n[背景资料]当Al13与HI在气相中反应时,用质谱仪检测到了Al13I-Al13I-的结构\n[背景资料]对Al13和Al14的Al-Al键长的测定十分困难,而理论计算表明:Al13和Al14中的Al-Al键长与金属铝的Al-Al键长相当,已知金属铝的晶体结构采取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密度约2.7g/cm3,请估算Al13和Al14的Al-Al键长。根据晶体密度公式可得晶胞参数a=405pm。因为金属铝形成面心立方晶胞,由原子半径与晶胞参数之间的关系可得Al半径为143pm,所以估计Al-Al键长约为:286pm。\n[案例3]2005年1月美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Al的超原子结构。这种超原子是在Al的碘化物中发现的,能以13个Al原子Al13和14个Al原子Al14形成超原子结构。Al13是1个Al在中心12个Al在表面形成的三角二十面体结构,Al14可以看作是一个Al原子跟Al13面上的一个三角形的3个Al形成Al-Al键而获得的。已知这种超原子具有40个价电子时最稳定。请依据以上信息完成下面两个问题:(1)请写出Al13和Al14呈稳定化合态时的化学符号,并预测Al14具有元素周期表中哪类化学元素的性质,解释原因;(2)写出Al13与HI在气相中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n(1)Al13、Al142。因为一个Al有3个价电子,那么Al13就具有40个价电子而稳定;同样地,Al14有42个价电子而容易失去2个电子呈现Al142价态。Al14具有元素周期表中ⅡA金属的性质,因为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呈现+2价。(2)Al13+HI=HAl13I[思路及答案]\n[悟3]理念、观念在变,考试的形式没有变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关注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化学问题,体现时代性,关注化学科学发展前沿,等等。都要转化为能呈现在卷面上的、方便评判的试题。\n[背景资料]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蛋白质降解机理的新发现\n\n\n[案例4]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蛋白质“死亡”的机理简单地说是蛋白质发生()A.酯化反应B.加聚反应C.水解反应D.缩聚反应\n[案例5]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贺老师指导下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发现烧杯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若将烧杯中的溶液换成含有少量KSCN的FeCl2溶液,溶液显红色。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条件下生成的水分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B.该条件下H2被冷却为液态氢,液氢的水溶液具有还原性C.该条件下H2燃烧生成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D.该条件下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H2O2\n[悟4]考试的形式没有变,命题人员在变每个命题人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处世方式;每个人都还受到“上级”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预测是相当困难和冒险的。人是决定的因素。\n[悟5]阅卷的形式没有变,阅卷的标准可能变评分标准本来就有两套预案;科学的标准是最有生命力的。所以,严格要求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持的。\n[悟6]仍可作出的基本判断:高考题一定是原创的或深度改编的。理想均分是在65~70分左右。04的雅和05的俗会成为06潜在的参照。题型和题量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会十分关注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大家。\n话题一:命题的特点--过去是如何考?\n近三年的新课程卷化学学科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坚持能力立意,在难度上保持相对稳定。试题平稳,无难题、偏题、怪题;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学科内试题为主,符合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试题遵循高中教学大纲,但在应用上不拘泥于大纲,考查考生对化学“双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重基础、重课本、重经典、重能力。在试题布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比如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近年理综试卷化学部分的总体评价\n综观近三年的理综试题已相当的稳定和日臻成熟,回味2005年的理综试题具体可表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稳定:(一)稳定性1.试题结构和形式的稳定理综试题化学部分选择题还是8题为单项选择,分值6分。第Ⅱ卷是大题(26、27、28、29)总分60分,主要题型有推断题、实验题、有机题,试题位于试卷中间部分,并且是完全拼盘,纯属于学科内综合,化学试卷总分108分。【总体评价结论】\n2.试题题境的稳定今年的化学试题还是传统题、常规题、高考经典题为主流,试题题境简单、设问直接,考生容易理解题意,并没有复杂的背景,“信息题”、“STS题”基本不考,也就是试题不人为设置障碍去难学生、考学生。【总体评价结论】\n3.试题考查内容的稳定今年的试题考查内容还是以考化学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为主,这是综合科性质所决定的,当然主干知识考点时考时不考。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作为综合科考查的重中之重,今年也不例外,有较大的分数比例(选择题12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年年出,有机化学中分子式、名称、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有机反应、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互变是化学重点部分,每年固定是必考内容,离子方程式考了两年今年休息,而离子共存自理综以来还是第一次出。【总体评价结论】\n4.化学用语重点考查的稳定化学用语是化学的学科特征,在理综测试是肯定要考查的并且每年都在考,而今年试题书写分子式(化学式)、结构简式、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是考综合科以来考得最多的一年,就化学方程式就要写7个,分子式(化学式)写3个,可见今年试题对化学用语的考查是非同一般。【总体评价结论】\n5.试题回归基础、回归学科的稳定基础又是今年试题的最大特色,浏览近几年的试题可以发现是越来越基础,考查的题型和知识都是那么基础,试题涉及的内容在平时的复习中都是反复训练过的,今年的试题“熟”字当先,克服了“偏、怪、繁、难”题的出现,这符合当前的考试形势和招生形势,现在的高考已变成大众考试、公民考试,而不是精英考试,立足基础的考试也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日益壮大。今年的试题虽是理科综合但化学部分是“原汁原味”的化学题,立足化学知识的综合,着重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只要理解了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就具备要求。例如,化学用语的掌握,化学实验知识的要求等,试题完全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总体评价结论】\n6.试题体现新教材特色的稳定湖南省去年和今年都采用的是理综新课程卷,既然使用了新教材,考试就一定会有所反映,体现学什么考什么,已示对中学教学的支持。燃烧热作为新教材的特有知识点,在去年的选择题的第8题和今年的选择第13题的考查,惊奇的类似。实验设计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今年实验题28(7)设计实验方法,就是对新教材新增内容考查的具体反映。【总体评价结论】\n2005年理综试题在维持连续几年稳定的基础上,也加以突破和创新,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总体评价结论】(2)创新性1.图表的考查(2005全国理综Ⅰ-12)图表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很好题型,能培养潜在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几年的理综试题选择题有图出现特别引入坐标图的考查还是首次,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试题体现,处理图和表的数据是以后考试的一个方向。\n2.实验题考查角度的变化今年的实验试题和去年相比“实验味”极浓,考查的角度多样化、范围也广,一连问了7个问题,不仅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方法,还有误差的分析、实验原理的解释,把定量计算引入实验题中,特别是最后一问属自由开放的实验设计,是本实验题的经典和升华。【总体评价结论】\n3.试题答案的开放性理综考试以来,2002全国理综-29(Ⅱ)实验试题的最后一问是方法设计可多种,任凭考生自由发挥、无限制,只要答案合理均给分。2005年试题象这种自由开放的问答增了两处,一处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CO的工业用途,另一处是实验题的最后一问(请设计出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考生思维放开了,不会仅局限在唯一的答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象这样答案不是唯一的试题以后逐年会增加。【总体评价结论】\n4.化学计算与实验、有机融合的考查理综试题的化学计算由于受到试卷的限制,那种专门化学计算题也就是我们讲的大题计算考得越来越少,替代的是填空、选择形式的小计算并把它融入实验题、有机题的定量计算,提供数字背景、信息,除了定性判断外结合定量计算,使得试题的考查层次提高了。如今年(28)实验题的第六问,(29)有机题的第四问。【总体评价结论】\n5.信息题有所突破近三年STS题只字不提,淡化了信息题的炒作,今年也不例外,考得很少,只提了今年的化学热点“苏丹红”三个字,透露一个信息我们的高考还是一直关注着社会、科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只不过就是淡化而已。【总体评价结论】\n6.无机框图题的出现无机方框题是高考中很重要的题型,它考查的知识点容量大,涉及的主干知识跨度大,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最好不过的考查,并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这么重要的题型理综考试中还没出现过。常考的是有机框图题、推断题,但近两年也避开没考了,今年出现无机框图题是理所当然,也不回避平时复习最重要的一种题型。【总体评价结论】\n二、试题总体分析试题结构\n表一:2005年全国理综卷化学知识点考查统计\n\n2001~2005化学高考双向细目表\n2001~2005化学高考双向细目表\nⅠ卷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Ⅱ卷主要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科综合能力。知识点考查仍采用采点命题。今年理论强化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考查,未涉及原电池、胶体分散系。元素化合物非金属集中在碳族、氮族(对硅的考查);对氧族、卤族命题少。金属部分铝未涉及。有机部分考查乙炔制法和性质、有机物的分子式、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官能团的辨识、有机物的重要性质。对糖类蛋白质未涉及。计算部分主要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关系式计算,还有利用数学方法(极限法)去计算。【统计结论】\n从信息量上看,突出重点的同时,试卷加强了知识面的覆盖,图、表、符号等,同时卷面加强了对语言叙述和文字表达的考查力度,尤其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描述及原因说明方面,充分体现“综合”功能。\n2005年高考理综卷中化学试题的变化趋势选择题:(一)突出考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1.考查的重点内容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基础知识,在题量比化学单科卷减少,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不可能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的重点内容有:(1)同位素概念、原子的组成及表示方法;(2)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简单计算;(3)热化学方程式;(4)极性键和分子的极性;(5)物质的鉴别或检验;\n(6)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序;(7)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8)离子共存;(9)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10)有关溶液的计算;(11)简单计算确定分子式;(12)溶液的pH及简单计算;(13)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4)氧化还原反应;(15)原电池原理;(16)同分异构体;(17)由官能团推断物质的性质;(18)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突出考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n2.注重在几个知识点的结合上进行考查。3.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考查。(二)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简单应用能力。(2005全国理综Ⅰ)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A、VB、VC,已知VB=2VC,VA=VB+V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1B.+2C.+3D.+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B,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A.46:9B.32:9C.23:9D.16:9\n10.相同体积的pH=3的强酸溶液和弱酸溶液分别跟足量的镁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弱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B.强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C.两者产生等量的氢气D.无法比较两者产生氢气的量[2005年全国理综Ⅱ]13.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mol·L-1和bmol·L-1。则a与b的关系为A.a=bB.a=2bC.2a=bD.a=5b(1)注重简单计算及推理,不涉及繁琐的计算。(2)不过分追求解题技巧,只有少量“巧解”题,考查思维的敏捷性。\n(三)通过信息迁移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1.是用所学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即理科STS情境题,这类题的特点是背景所承载的知识是学生已学的,所以这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简单应用能力,同时也考查思维的灵活性。2.是新信息题,背景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识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过临场自学,迅速接受新信息,并迁移已学过的知识,解答新问题。这类题是“起点高、落点低”,“高”就高在材料新,“低”就低在解决问题时,用的是双基。\n(四)联系实际,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在理综试卷中,不刻意追求三科联系实际问题的比例,各科联系实际的多少,要由理、化、生三科命题所涉及联系实际的问题来决定。总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依然是命题的方向之一,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n(五)“常见题”或称“经典题”仍会占一定的比例。这类题涉及了较广泛的基础知识,突出了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重点知识的考点相对稳定的精神,这样命题既有利于控制全卷的难度,又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常见题”,不可认为过去高考考过了,以后不会考了。\n非选择题:总的命题思路稳中有变。从近2005年3套高考理综试卷看,与近几年结构相似,难度略有下降,给考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3套试卷中非选择题均为四道,除甲卷外,均延续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四大板块的命题思路,只是无机化学题与有机化学题的先后顺序略有颠倒。变化之处在于学科内综合的力度加大了,表现在化学实验板块与基本理论、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简单计算相结合的趋势比较明显。还表现在化学计算板块与实验现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结合的趋势也比较明显。这种命题趋势,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下面分四大板块简述如下。\n(一)无机化学板块: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及简单计算结合起来,考查推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点如下:\n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序数、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化合价、化学反应、推断元素名称、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短周期元素的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及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推断化学式。3.给出无机化学中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反应的框图,要求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以氧族、氮族、卤素、钠、镁、铝、铁出现次数更多些)。4.根据题示信息和原子守恒规律,书写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物质的用途不能忽视)。6.单质的同素异形体及性质。\n(二)有机化学板块: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点如下:1.根据有机化学框图中箭头所示反应,推断官能团及反应类型。这类题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对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求较高(以烃及烃的衍生物出现次数更多一些)2.根据官能团,推断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及性质。这类题考查的是迁移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根据新信息给出的结构简式,确定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推断指定物的结构简式。这类题对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残基”方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4.根据新信息给出的化学反应,写出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类题对相似模仿、相似联想的能力要求较高。5.有机推断与有机计算相结合,确定分子式或结构简式。这类题考查的是处理有效数字、推出原子个数比的能力。\n(三)化学实验板块: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实验中的创新能力。今后将继续侧重对实验技能素质和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查,还可能加大实验内容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目前,正在尝试的是把实验与其他知识点的多重交叉、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实验现象与化学原理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考点如下:1.以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为载体,考查实验反应原理、操作原理、装置原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3.常见物质的鉴别和检验。4.根据物质的性质、制法进行推理,解决题设问题5.简易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6.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试题已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n(四)化学计算板块:主要考查推理能力和处理简单数据的能力。化学计算与实验现象、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原理相结合,已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对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素养有良好的导向。重要考点如下:1.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简单计算。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或关系式的计算)(1)数字计算;(2)字母表达式;(3)讨论取值范围。3.与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多交叉,进行定量的简单计算,但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主要考查定量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n以上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试题变化趋势的分析,是我个人在对2001年至今的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对比后,总结出来的,仅供参考。希望老师们在组织备考过程中,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上述重要考点,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力,扩大复习的覆盖面,关注更多的主干知识的复习,努力找到学会的感觉,尝到成功的喜悦,奔向他们理想的目标。【坦言】\n变化的趋势—明年会怎样考?话题二\n【可能的走向】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连续二十多年的高考试题,经过了从起初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和熟练程度,到后来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到近期考查学生以知识载体,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的变迁,高考试题的出题思路已趋于成熟。\n1.总体上仍将会继续保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考题中貌似超纲的信息题,将会搭建合适的阶梯,真正“超纲”的题目会在特别的“场景”中让考生找到答案。【可能的走向】\n(2005长郡月考2-16)将羧酸的碱金属盐电解可生成烃类化合物,例如2CH3COOK+2H2OCH3—CH3↑+2CO2↑+H2↑+2KOH现充分电解ClCH2—COOK水溶液,并加热电解后的水溶液,则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CO2气体在阴极放出B.加热后有不溶于水的油状物生成C.混合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KOHD.混合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KCl电解【实例1】\n(2004长郡月考10-13)分析化学中常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有一种蓝色晶体{可表示为:MxFey(CN)Z},研究表明它的结构特性是:Fe2+和Fe3+分别占据立方体的顶点,自身互不相邻,而CN-位于立方体的棱上,其晶体中的阴离子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晶体属于原子晶体B.该晶体属于离子晶体,M呈+2价C.M的离子位于上述晶胞体心,呈+1价D.该晶体化学式MFe2(CN)6【实例2】\n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工业过程很多,工业生产的原理,综合资源的利用,在新教材新课程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给出,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切实提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个醒】\n2.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依据仍然是《教学大纲》中包括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但试题的取材将会结合新课程知识面广,知识新,更快捷的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等诸多方面。当今世界,信息量大得惊人,信息传播的渠道也非常丰富。网络、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播媒体数量庞大,考生应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主动收集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的信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综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能的走向】\n科技新信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被称为第五形态的固体碳,这种新的碳结构称作“纳米泡沫”,它外形类似海绵,比重极小,并具有磁性。纳米泡沫碳与金刚石的关系是A.同系物B.同分异构体C.同位素D.同素异形体【实例3】\n课本阅读材料-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共有20多种,这些总和虽不足人体质量的千分之一,但对机体的生理作用却不可忽视,碘元素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类日常食用的加碘盐是指在食盐中加入了A.单质碘B.碘化钾C.碘酸钾D.含碘有机物【实例4】\n3.试题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为主导,适当增加相关的“亲缘”学科和相联知识间的渗透(如生化知识、电学、等与化学有关系和应用的知识),并力争打破传统观念,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板块将会被模糊化。(04、05年高考试卷已经说明了该趋势)【可能的走向】\n(2005全国理综Ⅱ-28)下图中的实验装置可用于制取乙炔。请填空:⑴图中,A管的作用是。【实例5】\n4.高考试卷的长度可能会缩小,以给考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更大的思考空间,让考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再创造和综合能力的形成。【可能的走向】\n5.在试题难易的布局上,将会继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较难较综合的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将在主观题部分出现。这符合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也符合考试心理学原理,有利于考生更好的发挥其水平。试题的难度有梯度,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强调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通过推理、实验探究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可能的走向】\n6.能力题的要求会更加提高,如“图形、图表解析试题”、“化学语言表述题等”新的题型可能会出现,但是几率不高。这种新能力题必应“搭载”在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上,所以复习中应将学生的基础和素质放在首位,并应重点以历届高考试题为范本进行训练,兼顾培养学生对陌生题型的适应能力。【可能的走向】\n【实例6-基础+能力】(实验-计算)实验室需80mL1mol/L的NaOH溶液,若用固体NaOH配制,则应称取NaOH的质量为A.3.2gB.4.0gC.4.8gD.19.2g\n(图表-计算)在四个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下表所示的一定量的物质,将它们加热至300oC,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则残留固体及其物质的量不正确的是【实例6-基础+能力】\n(实验-图表)用右图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实例6-基础+能力】\n【2005年的启示】应对的策略--我们该怎么办?话题三\n高三化学总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应对的策略】\n困惑之一:提升空间有多大?有些同学说,每次化学考试成绩总在70分左右徘徊,怎么也提不上去?困惑之二:怎会事倍功半?有同学说,平时很努力,而成绩不理想,一次一次的失败,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又总是把希望寄托下一次,不知何时我笑得最灿烂。困惑之三:心理是否发生偏差?有些同学觉得有关知识、方法、技能、技巧都清楚,但是考试发挥不好,心理很慌乱。困惑学生的困惑\n老师的抱怨I:刚复习的内容,本次考次中出现,学生却不能复述、再现。可能在复习周期和节奏的把握出了问题。老师的抱怨II:刚复习过的知识,变换角度再出现时,学生失分严重。要反思讲评课的实效性。要分析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理解?整合?迁移?表达?……不断提高针对性老师抱怨III:明明在课堂中强调这样写,考试中却乱写一通,为此丢分太可惜。(学科语言的使用不规范、不准确,书写格式不能按照要求)要强化知识的落实和适度的训练。问教师的抱怨\n2001-2005年湖南省及全国理科综合平均分与难度比较省平均省难度全国难度2001198.560.690.662002194.070.650.612003196.90.660.632004164.390.550.522005199.720.680.62担2006年化学试题的难度是否要增大?\n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在适时、有效地调控好学生情感、情绪、心里等的良好氛围下,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质的飞跃。【应对的策略】\n1.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纵观近几年《理综》化学试题,“依托基础、考查能力”是“3+X”高考改革的命题原则,所以我们的复习工作也必须作相应调整。要彻底转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复习模式。高三复习要“活”,要适当给学生留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高考是学生自己去考试,教师和家长都无法代替;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驾驭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和理解,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想办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去努力学习、思考,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应对的策略】\n理综考试已经步入第六个年头,已经变得日臻成熟,主要考查学科内综合,回归学科特征,“繁、难、偏、怪”已不存在,这一点体现理综测试越来越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不制造人为障碍去难、考学生。理综测试应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科发展,促进中学教学发展,这一点与当前的课改是相一致,从今年的新课程卷可以看出,在中学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大胆课改,大胆使用新教材,并不会与高考相违背,而是相统一,并不要考虑现在在课改,以后高考怎么办,这一点完全可以打消顾虑。【悟】\n(1996全国高考-9)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和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灼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A)Cl2(B)CO(C)CO2(D)N2【实例7】--“怪”-题干与选项信息交叉\n(1995全国高考-29)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是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氨把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995全国高考-31)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据此判断:(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用A、B、C字母填写)(2)单质乙必定是(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3)单质乙的分子式可能是,则化合物B的分子式是.【实例8】--“怪”-解题信息异题迁移\n6.在pH=l含离子的溶液中,还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符合按pH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8.已知(几个方程式)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9.将0.lmo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1.若1mol某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需用3molO2,则12.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是13.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一种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区别的是【实例9-2004两湖“理综化学”题干一览】\n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A、VB、VC,已知VB=2VC,VA=VB+V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B,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3.已知…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实例10-2005“全国理综Ⅰ化学”题干一览】\n注重经典题、高考题的使用,杜绝“题海”,摒去“偏、怪、繁、难”题。今年的理综试题又回到基础题、传统题、常规题,我们的高考已经进行20多年了,特别近几年,同一年就有不同版本的高考题,这些高考题不乏是当年最优秀的试题,是专家深思熟虑的题目。它对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好的价值,把这些高考题使用好,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还可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陷入题海。同样是每年的高考题重复性大。如2005年选择第6题就是2004年全国卷Ⅳ第14题的翻版,选择题第11题有关电解NaCl水溶液不是去年全国卷Ⅰ第27题的再次考查吗?同时理综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根据理综学科特点,过去那些“偏、怪、繁、难”题已经再也不会涉及了。【策略一】-更新观念,改变模式\n2.降低重心、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构建网络“3+x”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因为综合卷容量有限,无法追求考查知识的覆盖面。综合测试考查的知识点随机性增大,今年的“热点’,不一定是明年的“热点”。这就意味着课本上的知识,任何一处都将会是“热点”,无主次之分。为此,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复习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大纲,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纲》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应对的策略】\n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等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进行联想记忆、理解、应用,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形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网络,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形成基本理论体系,以摩尔(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计算网络,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术体系。要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等。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意知识点的延伸和补充,减少深、难、繁的训练。在复习中要以能力训练为主导,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会组合多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的迁移、重组的能力。【策略二】-回归教材,立足基础\n近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的化学II卷版块结构淡化,走向双基的综合,学生往往因为一个知识点的模糊不清而导致整个题思维困难,如2004年的全国理综II第28题很多学生见到“棕色”就把碘单质推成了溴单质而导致该题失分惨重,使一个并不难的试题成为了全卷化学的最难题。因此只有扎实双基,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应当力求改变按照复习资料线索组织教学复习,忽视教材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的作用的局面。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是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涵、使用条件理解不清造成的,确实需要重新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归纳和补充。不能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平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书,逐段逐句吃透,理解书本上所讲的内容。【策略二】-回归教材,立足基础\n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力求弄清本质;熟记一些特殊或难记的化学方程式、物质的俗名、分子式、重要物理性质;阅读与实践联系较多的工业生产内容;阅读有关常识性介绍的内容;阅读有关物质在生活、生产上的实际应用内容。在给学生提出要求时教会学生具体实用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并加强对学生识记效果的督促检查。总之,重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知道其来龙去脉,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是总复习的落脚点。【策略二】-回归教材,立足基础\n另外,从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越来越倾向于在平时的学习,只要在平时扎扎实实按要求上课、作业、考试,就可把高考考好,并不需要高三专门复习强化突击。象今年的试题把三年教材上完了就可答满分。那种靠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然后进行大运动量全面的题海复习,已经不可取,弄得老师、学生都累,结果复习效果又差。今年的试题,已明显向我们预示:我们应该要把高考看成三年的高考,是三年的检阅,而不是高三最后一年的高考,我们更需要平时认真的学习和理解。愿我们注重高一、高二打基础,重在平时的学习,不在于高三的临时突击吧!【策略二】-回归教材,立足基础\n3.提高复习效率、跳出题海、突出方法、培养能力由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掌握大量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跳出题海,突出方法,提高复习效率。若仍然用“时间加汗水”,一味追求大运动量的训练,追求新题、难题、偏题,让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那只能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应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组织认知结构,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要重视要求、指导学生通读课本,并留给学生思考和通读课本的时间。【应对的策略】\n【实例11-选好练习题】解题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解答)。要注意无论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必须目的明确,落到实处,重在效果,达到训练几道题通晓一类题的目的,切忌贪多求全,题海战术,疲于奔命。【策略三】-跳出题海,凸现方法\n例如,训练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解答是否简单明了,正确率如何?开始解答错的原因何在?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该题能否改动一下变成新题?改动后的题目是变容易了还是变难了?等等。这样对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思考、总结,举一反三,就可达到做一题通10题、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精讲精练,讲练到位,到位的讲评应该讲出试题的立意、命题的角度、干扰项的设置,讲出误区与典型思路,讲出扩展(同类型变角度)等,达到讲一题复习一块的目的。切忌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讲练脱节、讲不到位。通过讲评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方法、思维的立体网络。【策略三】-跳出题海,凸现方法\n【策略三】-跳出题海,凸现方法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是A.氯水B.溴水C.碘水D.饱和食盐水【实例12-纵向:知识点+能力点+易错点】\n关于某无色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Cl-存在B.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SO42-存在C.通入Cl2后,溶液变为黄色,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蓝,可确定有I-存在D.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大量CO32-【策略三】-跳出题海,凸现方法【实例12-横向:知识点+能力点+易错点】\n【实例14-问题串思】给出一个乳酸分子的结构简式:CH3CH(OH)COOH,要引导学生针对该分子的结构特点能想出下列问题:①分子中含有羟基(—OH),因此,该分子能发生酯化反应、脱水反应,跟金属钠反应、卤化反应等;②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因此,该分子还可发生酯化、脱水反应,有酸性,跟金属钠、跟Na2CO3等反应;③分子中含有甲基,与—OH相连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因此还可发生消去反应等;④在浓H2SO4,的作用下,分子间相互反应生成链状有机物;⑤在浓H2SO4的存在下,相互反应脱水,生成环状有机物。只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看似很难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策略三】-跳出题海,凸现方法\n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常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为此,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认真听讲、反复联想、熟能生巧、能力渐长。二是概念多,理论多,实验杂,计算难,题型活。反应多,容易忘;前面学,后面忘;容易学,容易忘。在教学、复习中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理解、注意联想,重视实验,讲究巧练,培养能力,善于记忆,前后对比,摸索规律,经常回忆,不易忘记。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一一对应,学生目标明确,进步明显。【策略三】-跳出题海,凸现方法\n4.注重过程、方法、原理的启迪,促进思维的升华学生经过全面系统的复习和训练,最终达到的目的,一个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熟练化,另一个就是思维品质的升华,即能力的提高。考试成绩好坏最根本的是学生能力的素质水平,能力高,那考试应付自如,成绩也就好。在复习过程中要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当作复习的关键点、提高点,而这不是靠一天两天、一题两题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断思维撞击中顿悟而成。因此我们教师在讲解例题、讲评习题时,特别注重解题过程的分析、解题方法的采用、解题原理的剖析,达到启迪思维,暴露学生思维障碍,促进思维的升华。【应对的策略】\n【实例15-精选】在恒容条件下,化学反应:2SO2(g)+O2(g)2SO3(g);△H=-QkJ·mol-1在上述条件下分别充人的气体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0)如下表所列:根据以上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lmolSO3固体放热Q/2kJB.2Q1<2Q2=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