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50 KB
- 2022-07-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考前辅导 一、避开题设“陷阱”,巧解选择题在中学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例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③高锰酸钾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A.①②B.①②③C.②D.②③分析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本题答案为C.例2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A.Cl2B.NH3C.NaClD.CH3COOH分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例3.NH3氧化制HNO3时,在吸收塔里发生如下反应:3NO2+H2O2HNO2+NO;△H<0,为加快此反应的反应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降低温度B、升高温度C、及时分离出NOD、增大吸收塔中的压强例4.常温下,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下列固体物质,恢复到常温,溶液的pH一定不会发生改变的是A、NaOHB、Ca(OH)2C、CaOD、NaHCO3例5.已知酸式盐NaHB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反应:①NaHB==Na++HB-,②HB-H++B2-,③HB-+H2OH2B+OH-且溶液中c(H+)>c(OH-),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NaHB为强电解质 B、H2B为强酸C、H2B为弱电解质 D、HB-的电离程度小于HB-的水解程度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例1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A.2molB.3molC.4molD.5mol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3Cu+8HNO3=====3Cu(NO3)2+2NO↑+4H20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19\n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3Cu十8H++2NO3-=====3Cu2++2NO↑+4H20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mol,因此,该题答案为B.例2.按反应特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C6H5CH2Cl+NaCN-→C6H5CH2CN+NaClB、C6H5Li+CO2-→C6H5COOLiC、CH3CH2CHO+HCN-→CH3CH2CH(CN)OHD、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分析:此题考核加成反应的实质。选项C是很明确的,选项B中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C6H5Li+O=C=O→C6H5COOLi例3.某溶液中含HCO3-、SO32-、CO32-、CH3COO-等四种阴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足量Na2O2后(设溶液体积不变),溶液中上述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A、CH3COO- B、SO32- C、CO32- D、HCO3-3.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例1在由5种基团叫-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A.4种B.5种C.6种D.7种分析题给的5种基团两两组合后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因此易错选项C.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即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例2.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还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则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下列基团的组合是①-CH3;②-OH;③-Cl;④-CHO;⑤-C2H3;⑥-COOH;⑦-COOCH3A、③⑤B、②⑥C、⑤⑦D、④⑤分析:要特别注意选项A,氯乙烯水解它只得到一种有机物,所以只选C。4.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例1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A.6.02×1023B.4×6.02×1023C.4.11×6.02×1023D.4分析该题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H2S04分子中的O原子,却没有考虑到水中同样含有O原子,而掉进了“陷阱”,错选选项B,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例2在①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②4FeS2+11O2====2Fe2O3+8SO2反应中+2价铁和-2价硫都被氧化;③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这3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①B.②③C.①③D.①②③分析该题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和-3价,而②、③19\n中铁元素和硫元素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已成了不变的事实,所以错选人其实若仔细审题就会看出,②中的硫元素并不是—2价,而是—1价,③中的还原剂也不是得电子,氧化剂也不是失电子,而应是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例3.将pH为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SO42-):c(H+)约为A、1:1 B、1:2 C、1:10 D、10:1分析:根据定量计算,稀释后CH+=2×10-8mol·L-1,CSO42-=10-8,有同学受到思维定势,很快得到答案为B。其实,题中设置了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浓度的最小值不小于1×10-7mol·L-1。所以,此题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只能近似为1×10-7mol·L-1。所以,选C。例4.将agFe、Mg合金溶解在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当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NO气体bL(设HNO3的还原产物只有NO)。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得到沉淀物。若用守恒法求沉淀的质量,用到的守恒关系依次是A、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B、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C、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D、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分析:这道试题对能力要求比较高,涉及到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多,假设反应后,Fe2+xmol,Fe3+ymol,Mg2+zmol,根据电子守恒得2x+3y+2z=b/22.4×3,根据电荷守恒得2x+3y+2z=nOH-,所以根据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为合金的质量加上氢氧根离子的质量,所以沉淀质量为(a+3b/22.4×17)g。5.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化学虽不像语文在语法上那么讲究,有时正确运用语法,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例1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电解质微粒大的操作是().A.丁达尔现象B.布朗运动C.渗析 D.电泳现象分析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是胶体的3个化学性质,而不是化学中的操作,故本题答案为C. 例2 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浓度的乘积为10-24,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S2O32- B、NH4+ C、NO3- D、HCO3- 分析:选择题中常出现“一定能”、“一定不能”、“可能”等字眼,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6.谨防因一字之差落入“陷阱”在审题时,看清题干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粗心大意,而落人“陷阱”.例1在25℃时,将2个铜电极插入到一定的Na2S04饱和溶液中,通直流电电解并不断搅拌,当阴极上收集到amol的气体的同时,溶液中析出了bmol的结晶水合物Na2S04·10H20,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B.C.D.通电分析:电解发生的电极反应:阳极为Cu-2e=Cu2+,阴极为2H++2e=H2↑. 电解时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十2H20=====Cu(OH)2↓十H2↑阴极逸出amolH2,水被电解了2amol,根据溶解度知识,不难求出答案为C,如果将电解题中的铜电极换作铂电极,只改一个字,其电解的总方程式即为:2H20=====2H2↑+O2↑阴极逸出amolH2,水被电解了amol,其答案为D.可见因一字之差(“铜”与“铂”),答案各异。 二、审清题意,速解计算型选择题例1.某工业反应混合液中仅可能含有的组分是乙醚C4H10O、乙醇C2H619\nO和水,经分析液体中各原子数之比C:H:O=16:42:5。若混合液中只含两种组分,则可能的组合是1062.41.68.4421.20.83.2A、乙醚和乙醇 B、乙醚和水 C、乙醇和水 D、乙醛和丁醇分析:平均组成为C3.2H8.4O选项A所以选项A符合,同理选B,特别注意D,碳氢原子比例不相符,所以不能选。例2.将2molNaHCO3和一定量的Na2O2固体混合,在加热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经测定反应后Na2O2无剩余,则最后所得固体的物质的量为A、1mol~2mol之间B、1mol~4mol之间C、1mol~6mol之间D、大于4mol分析:2molNaHCO3受热完全分解,生成1molNa2CO3同时放出1molCO2和1molH2O。若Na2O2没有,则所得固体至少为1mol。若Na2O2足量,保证放出的CO2和水蒸气与其恰好反应,则所得固体至多为4mol。所以选B。例3.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均能溶于盐酸,转化为氯化铜。在高温下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溶解28.4g上述混合物恰好消耗1mol/L盐酸500mL,灼烧等量的上述混合物,得到的氧化铜质量是()。A.35gB.30gC.20gD.15g[评析]审题的第四项要求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审题达到化繁为简、弃劣扬优、推陈出新、优化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启迪心智、拓展思维。本题若从守恒的角度,可以一步得解,n(CuO)=n(Cu2+)=n(Cl-)/2=n(HCl)/2=0.25mol,m(CuO)=20g。C。 三、重视化学平衡问题(03年高考可能有大题出现)例1.在一定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SO2和O2的混合气体,即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H<0。反应达平衡后,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6,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后达到新的平衡时,O2和S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1mol和2.0mol,此时容器内SO2的物质的量应是A、0.7molB、0.9molC、1.1molD、1.3mol分析:2SO2+O22SO3起始:3a4aba转化:2xx2x平衡:3a-2x1.12.04a-x=1.1解得:a=0.36a+2x=2.0x=0.1nSO2=3a-2x=0.7mol例2.在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盛有等物质的量的SO2、O2、SO3(g)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反应前减少了1/13(温度、压强反应前后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SO2占总体积的A、1/3B、1/6C、2/13D、6/13分析:2SO2+O22SO3起始:1 1 1转化:2xx2x平衡:1+2x1+x1-2x19\nSO2%=例3.将2molH2O和2molCO置于1L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2H2O(g)2H2+O2,2CO+O22CO2(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____和_____,或___和____(填化学式)。(2)若平衡时O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O2)平=amol,n(CO2)平=bmol。试求n(H2O)平=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分析:2H2O2H2+O2 2CO+O22CO2 不可 H2O和H2 因为 H2O与H2 CO和CO2 CO与CO2的比值是定值设第一步反应生成的O2的物质的量为x,第二步反应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为y.2H2O2H2+O2△n2x2xx2CO+O22CO2△n2yy2y∴例4.加热硫酸铜晶体,随温度不断升高1000℃,晶体会逐渐“释放”水蒸气、三氧化硫(并会分解)、氧气,同时生成氧化铜,而最后氧化铜转化为氧化亚铜。现将25.0gCuSO4·5H2O均匀加热,缓慢升温到1000℃,并恒温一段时间。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过程中,固体产物的质量是否可能为10g,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2)若实验没有误差,反应完全后,气体产除去水后,其物质的量n(气体)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3)某同学在实验中最后获得固体的质量为7.6g,试计算该同学获得固体物质的组成成分和它们的质量。思路分析:25.0gCuSO4·5H2O的物质的量为0.100mol△(1)胆矾晶体受热时,可先后发生下列反应而失重:△CuSO4·5H2O====CuSO4+5H2O↑CuSO4====CuO+SO3↑在某中间温度时,若产物全是CuSO4,其质量为:0.1×160=16(g),若产物全是CuO时,其质量为0.1×80=8.0(g)因此,当剩余固体质量为10g,其组分既有CuSO4(设其质量为x),又有CuO,根据Cu原子守恒可得:解得x=4.0(g)则CuO质量为:10g-4.0g=6.0g19\n△(2)由题意得:CuSO4完全分解,固体产物为氧化亚铜,气体除水后,有氧气及存在一个平衡2SO32SO2+O2,若前为三氧化硫,则气体物质的量为0.125mol,若三氧化硫完全分解,则气体物质的量为0.175mol,所以0.125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2和H2S的混合气。试分析与计算:(1)3.2g固体A中所含的物质有______;(2)3.2g固体A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溶于上述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______________;(3)当固体A全部溶于上述盐酸,且A的质量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V=_________mL(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分析:(1)由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2和H2S的混合气,可得到原固体中含的物质的是Fe和FeS(Fe+2HCl=FeCl2+H2↑,FeS+2HCl=FeCl2+H2S↑)而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H2S哪去?(2)由题意氢硫酸溶液饱和前无硫化氢气体逸出,可知产生的H2S溶解在溶液中,当m=3.2g时,H2S恰好饱和。3.2g中:Fe~H21mol22.4Ln(Fe)0.224Ln(Fe)=0.01mol当m由3.2g变化到6.4g,参加反应的固体亦为3.2g,既有H2S和H2,共1120mL-224mL=896mL,即0.04mol其中H2为224mL即0.01mol,所以n(H2S)=0.04mol-0.01mol=0.03mol所以n(FeS)=0.03mol即3.2g固体可产生H2S0.03molC(H2S)=(3)由上可知,3.2g产生H2S和H2共896mL所以,mg固体可产生H2S和H2m/3.2×896=280m,其中0.03mol即672mL溶解在溶液中。所以,实际收集到的气体为(280m-672)mL。答:(1)Fe、FeS(2)n(Fe)=0.01mol、n(FeS)=0.03molc(H2S)=0.1mol·L-1(3)280m-672 七、回归课本,抓好基础知识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9\nA.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B.加碘食盐中的“碘”通常是指碘单质C.体操运动员所用的防滑“镁粉”,其成分是金属镁D.使用明矾可软化硬水[评析]化学是生活的化学。需掌握必要的化学常识,回归课本是有效的途径。A。 例2.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精制硫酸亚铁晶体(含少量不溶性杂质)时,将晶体溶于水后,为什么还需加热到50℃~80℃?为减少硫酸亚铁的损失,应采取什么分离方法?(2)某溶液中含有OH-、CO32-、SO42-三种阴离子,要求只取一次待测液就能将阴离子都检验出来,试设计一种简便的检验方法(不选用指示剂)。答:(1)增大FeSO4溶解量,趁热过滤。(2)首先加入NH4NO3溶液,检验OH-;其次加入HNO3溶液(或盐酸),检验CO32-;最后加入Ba(NO3)2溶液,检验SO42-。例3.已知MgCl2·6H2O晶体在空气中加热时,释放部分结晶水,同时生成Mg(OH)Cl(碱式氯化镁)或生成MgO。下列是关于MgCl2·6H2O的综合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图中的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反应条件。(2)Mg(OH)2固体存在如下溶解平衡:Mg(OH)2(固体)Mg2++2OH-。向体系中加入(至少填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有利于Mg(OH)2溶解。(3)NaF和MgO的核间距离分别为2.31×10-10m和2.10×10-10m,但两者的熔点分别为993℃、2800℃。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4)依据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的概念(即化学反应的原料中每个原子都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化为产物),203kgMgCl2·6H2O原料可以获得29.8kgMgO、____kg36.5%的盐酸和____kgMgCl2。答:(1)在干燥的氯化氢气流中加热 (2)酸类: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弱碱盐类:硫酸铜、氯化铁等 铵盐类:醋酸铵等 (3)两种物质同是离子晶体,MgO比NaF键长短(或MgO比NaF核间距离小),Mg2+、O2-所带电荷多(离子之间作用力大),离子晶体的熔点也显著升高。 (4)149kg24.2kg。说明:这几天同学们务必将课本从头至尾浏览一遍,这很重要。书中出现的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都要掌握。以平静的心态再次走进教科书。可以通过系统浏览、精彩回放等方式整体认识新教材。并认真反思自己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及主干知识把握的程度,查知识的缺漏,强化知识的记忆,进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教材的重点、关键点及知识的联系点。通过教材回眸,绘制出心中的知识网络图。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整个教材的化学反应中是怎样体现了主干作用的;基本理论中各部分的关键知识是什么;各类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之间有什么衍变关系;每个实验(含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的目的、设计原理及操作要求是什么,尤其是像“中和热的测定”、“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新增实验。请关注:体现新教材特色的科学素养教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观等),如高中第一册教材P41“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方法”、第三册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学习方法教育,如教材中提供的“讨论”栏目引导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类比的方法、阅读的方法等等;STS(社会、技术、科学)教育,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电池、环境保护等等;研究性课题学习,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内容正是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已逐步展现出来了。19\n八、瞄准试卷方向,强化应试的针对性1.解剖高考试卷的结构,进行专题强化根据2003年《考试说明》,化学样卷为26道题,其中选择题18道,非选择题8道;第Ⅱ卷的8道题分布分别是2道化学实验.2道无机与理论,2道有机化学,2道化学计算。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尽管不能说猜中试题.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总结出来的,故在复习的后期,对学生不是去炒已复习过的“凉饭”,而可以采用小专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巩固重要知识点、提高应试素质。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自主地归纳整理一些小专题,如从高考热点上:与NA有关的计算类小问题;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不用试剂或用—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队;热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混合液pH计算;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反应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有机新信息题;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方案的选择、评价等。从教材的重点、难点上:元素化合物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导致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不牢,而这一薄弱环节在150分中占35%,必须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专题: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理及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化学键理论;四种晶体的有关知识;勒沙特列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理论;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中和滴定原理;三池的原理;胶体的知识。从学生的知识、能力薄弱环节上:简答题的解法研究;选择题的巧解与速解;与成环有关的有机合成题;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讨论型计算题等。2.针对历届高考易失分点,查漏补缺尽管每年的考生个体有差异,但是,如果将历届高考题得分率低的试题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有许多易错点是历届学生共同犯的。(1)思维的变通性差许多学生受高考迎考题海的影响,拿到试题后若遇“似曾相识”,必快速下结论,往往也是失分率较高的。比如:和若知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求二者个数比或某一种的丰度,学生很熟,若改问求占的质量分数?许多学生仍用原来的思维习惯求解,大错特错。所以在做习题时,同学们试着举一反三,改头换面,增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2)语言表达能力差尽管《考试说明)对简答题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不代表高考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历届高考化学科中最薄弱的。出现的问题有:答不到要点上,讲了很多话,有用的字没几个;答不出关键的词语;语句不通顺;不讲究简答的方式,理科的学生有时结合数理逻辑答简答题更好;不是简答而是繁答,叙述太多等。(3)规范化做题急待加强一份150分的试卷,平时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考分若相差3—5分,不是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答题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列几个方面望同学们避免:化学用语中出现错别字要扣分的,如“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苯”写成“笨”,“烯烃”写成“稀烃”;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漏写反应条件、“↑、↓”号不写、化学式写错均要扣分;化学用语书写错误也是造成无谓失分的重要原因。如写元素名称,有同学粗心写成符号,写离子方程式,则写成化学方程式,写结构简式,则写成化学式等。答计算题时,自作聪明,不要步骤,一步写出结果,如果结果对,算你走运,但也要扣分,若不对,就要全扣;有机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经常被扣分,如NH2NH2写成,-CHO与-COH混用等。(4)新信息题失分较多19\n为了加强高考的选拔功能,试题中有一定量的新信息题,信息给出的方式有:文字表达、图、表、框图、数字等,许多学生对这种新情境的试题心有余悸,故历年高考新信息题得分率均不很高,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加强训练,寻找解题的方法。(5)化学实验能力差高考卷2道实验题第1道为小实验题,也是基础题,第2道为大实验题,是拉分题。第2道大实验题应关注气体性质与物质制备结合的;新信息与基本操作融合的;实验原理灵活运用的;综合实验(定性与定量)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的、选择的。3.调整心态、适度模拟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高考也不例外,许多人认为成绩好(智力好)就行,其实不然,我们周围平时有许多成绩好的同学考不过平时成绩平平的同学的例子,究其原因,心理状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考试焦虑是每一位同学都要遇到的问题,由准备考试所引起的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紧迫感,是正常的心理保护反应,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及学习活动,不仅没有害处,反而会有益处:当然,考试焦虑比较严重的,如,一进教室、一听老师讲课、一拿起书就头痛、恶心的同学应离开学习场所休息一段时间,或者针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症状,向心理老师咨询。我想,适度的心理定位和充分的自信,加上有规律的学习活动和体育运动,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临近高考时,适度的模拟训练,也可以帮助自己尽早进入角色,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根据个人水平,有选择地适度做一些新题或研究分析一些新题解法,目的在于体会集训试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以及体现命题改革的新观念,切不宜多。一些联系环境、健康、能源、化学新成就、识别伪科学等体现化学价值的应用题,重视化学科学思想方法、化学实验方法的考查题,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如分析目前抗非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性质、作用及保存、二氧化氯(ClO2)的消毒作用等题,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应用能力。19\n附一化学平衡中常用的几种解题思想 “化学平衡”章节是纯理论部分,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该部分内容抽象,很多同学学起来感觉很困难,特别是对该部分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即使背熟了相关原理,解题还是觉得很棘手。 现介绍几种基本解题思想,供同学们参考。 一、等价转化 等价转化是一种数学思想,借用到化学平衡中,可以简化分析过程。它指的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即不论可逆反应是从正方向开始,还是从逆方向开始,抑或从中间状态开始,只要起始所投入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当,则可达到等效平衡状态。 这里所说的"相当"即是"等价转化"的意思。 例1、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mmolA,nmolB,发生反应mA(g)+nB(g) pC(g),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若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时放入amolA,bmolB,cmolC,要使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mol/L,则a、b、c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Aa:b:c=m:n:p Ba:b=m:n,(ap/m)+c=p C(mc/p)+a=m,(nc/p)+b=n Da=m/3,b=n/3,c=2p/3分析:mA(g)+nB(g)pC(g), Ⅰ mmol nmol 0 Ⅱ amol bmol cmol 根据等价转化思想: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则必须起始投料"相当",第Ⅱ次投入cmolC,等价于投入nc/pmolB,mc/pmolA.故必须满足:mc/p+a=m,nc/p+b=n。再把上式进行变形,即可得到B项。故正确答案为B,C. 练习1: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3(g),起始时SO2和O2分别为20mol和10mol,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3的物质的量及SO3的转化率分别为() A10mol10% B20mol20% C20mol40% D30mol80%(参考答案为B)二、放大缩小 该方法适用于:起始投入的物质的量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它指的是将反应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定的倍数,让起始物质的浓度相同,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建立相同的平衡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压缩,使其还原为原来的浓度。分析在压缩过程中,平衡如何移动,再依据勒沙特列原理,分析相关量的变化情况。 例2、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甲和乙,已知甲中装有SO2、O2各1克,乙中装有SO2O2各2克,在同一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甲中SO2的转化率为a%,乙中SO2的转化率为b%,则() Aa%>b% Ba%b (B)a=b (C)a0.75+0.75=1.5。但CO2不能完全转化,(若CO2完全转化,则a=2),故a<2。因而a的取值范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