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调节 13页

  • 95.11 KB
  • 2022-07-20 发布

高考心理调节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随着高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些考生的负面情绪也呈井喷式爆发。这时候,很多考生家长都会想到去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时间比较宝贵,就代替孩子去咨询。在此,我们请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卫生室主任施承孙针对考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为各位考生家长带来了一些建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考生症状一、模拟考试成绩不佳支招:家长不要轻易鼓励自从2008年来到金华后,施承孙主任曾多次为高考考生进行心理辅导。他说,在高考前,学校会组织两次模拟考试,这两次考试对考生的情绪影响会比较大。模拟考没考好的考生,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考生模拟考成绩不理想,会让考生形成“我考不好”的思维模式,这对考生高考的发挥影响很大。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就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鼓励孩子。施承孙特别强调,对于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轻易说“你一定可以的,你一定行”这样的话。因为这么说只会让孩子更加着急,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介绍说,当一种思维模式形成后,孩子内心会有一个对话机制,也就是说孩子会和内心的自我对话。如果家长还一味鼓励孩子,就相当于跟孩子内心的自我一样,给孩子增加更大的负担。另外,家长还要避免批评孩子,说“怎么搞的?考这么差”这样的话。孩子考不好时,自己已经很难过了,父母这样说会让孩子更不舒服。他还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只是模拟考成绩不好,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佳的原因;如果是原来成绩就不太好,则要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接受现实,别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对于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出现挫败情绪的考生,施承孙建议通过引导法、运动法、自我暗示法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详见本版《3招赶走考生的挫败感》)考生症状二、模拟考试成绩不错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13页-----------------------\n支招:也应关注心理状态施承孙认为,对于两次模拟考成绩都不错的考生,家长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发现,成绩优秀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这样也会对考生最终的成绩产生影响;还有成绩好的孩子之间会相互比较,造成情绪紧张等。他建议,对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家长也需要确认他的心理变化。观察孩子的自我对话方式,学会他的鼓励方式。然后运用同样的方式去鼓励孩子。另外,成绩好的孩子也需要通过运动调整自己的状态。考生症状三、脾气变差支招:关心孩子本人而非学习许多家长反映,临近高考,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情绪起伏不定,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家长发生冲突,而且对家长的话不管对错一律反感。施承孙分析说,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孩子本身比较着急、焦虑、不自信,才会表现为对家长、学校或其他方面的埋怨。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白孩子对他们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实是希望得到帮助。因此,家长应理解孩子发脾气的真实意图,不要跟孩子起冲突。同时,更多地从饮食起居上关注孩子,减少训导和唠叨,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父母关心的不仅仅是其学习成绩。考生症状四、身体不适支招:转移注意力胜过去医院每当考试前夕,有些学生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常见的有心跳加快、恶心、胃肠不适、拉肚子、发热、头痛、失眠等。有些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就把孩子带到医院去,四处求医问药。施承孙说,孩子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躯体症状”,其实是因为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而通过身体上的一些症状来排解压力。所以解决之策是,不要急于把孩子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13页-----------------------\n带到医院。因为这是一种身心反应,并不是身体真的出现了病变。家长反应过激会让孩子症状加重。他建议家长这样做,和孩子聊聊轻松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聊天的话题千万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复习情况,而应更多地和孩子聊一些生活方面的东西。还要注意不要在家里制造太强的考试氛围,一切围着孩子转的氛围也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考生症状五:进考场就紧张支招:学会自我减压有些考生地平时成绩不错,可一进考场就会紧张,有的甚至紧张得晕倒。施承孙表示,面对高考,紧张是正常的反应,但要学会调整自己。建议考生学会自我减压,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试着逐步将考试看成一次普通的作业,并非不重视,而是从容不迫地应对这种紧张的智力活动。有效的减压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轻音乐,放松自己,减少紧张感。另外,健康用脑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减压。考生症状六:担心不能实现目标支招:目标不要太高有些考生给自己确定了目标,要考上清华、北大、浙大。高考临近,却总是担心自己考不上。施承孙说,孩子有理想有目标是好事,但目标不要太高。通常考生之间喜欢相互比较,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非北大和清华不上,这样只会使自己越发紧张。考生要学会给自己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另外,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走路时挺胸抬头,速度稍快,每天都跟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考好。”而家长则可以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不要想那么多。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13页-----------------------\n在同心理专家交流中记者发现,由于过度担心孩子的情况,一些家长自己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并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考试的发挥。对这些家长的症状,施承孙也提出了解决之道。家长症状一、忙着帮孩子做事支招:保持正常生活节奏很多家长在孩子高考前会有“孩子要高考了,我要回去给他(她)做这个做那个”的心理,有些家长甚至会专门请假照顾孩子———孩子说想喝饮料,刚要开冰箱去拿,家长就先帮孩子拿好了;家离学校不远,家长还是专门开车接送孩子上学,生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施承孙说,其实这些家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做到以上事情,家长自己觉得踏实了,觉得自己尽到责任了,但同时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权利和乐趣。这实际上也是家长焦虑心理的一种体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而只看重自己的成绩。而且这样的小事情很可能会成为引发孩子负面情绪的导火索,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不愿意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等。在高考前,施承孙建议家长首先要放松心态,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不要刻意帮孩子干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跟孩子多聊天,听孩子说自己的事,或者和孩子一起出去运动。家长症状二、替孩子去心理咨询支招:摆正心态才能帮助孩子高考前,不少地方打出考前心理咨询的招牌,记者注意到,前去做考前心理咨询的往往是家长居多。其实这样做对考生帮助不大,施承孙说,因为家长代替孩子咨询时,是以自己的认知来描述孩子的情况,并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他认为,如果孩子出现情况,家长最起码应该带着孩子去咨询。而家长忙于做考前心理咨询,说明面临高考,家长也有焦虑心理。施承孙说,家长的焦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因此,高考减压应该从家长开始。因为只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13页-----------------------\n家长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考试和成绩,在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度关心,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有不少人以为,考前做心理咨询,可以为孩子考试加分,施承孙希望通过新报提醒广大家长,做考前心理咨询,家长的功利性不应该太强。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显现的过程,考前心理咨询只能安抚学生的焦虑心理,要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前环境,仅靠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多方面配合。而且,考试成绩提高只是考生心理状态调整得当的表现之一,不应该成为家长衡量心理咨询效果的首要标准。3招赶走考生的挫败感引导法做法:少说话多倾听,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适当地表示认同。首先家长要承认这一次没考好的事实,从这个事实出发,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说些“我要是你也会这么想”之类的话。最后从孩子的表达中看到他自身想要前进的动力,然后适当把孩子往前拉一点。比如对孩子说:“考不好就知道最近要补哪一些,这对最后的高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适当运动做法:深吸气,憋到自己不能憋,突然呼出来,连续做三次。陪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运动,可以尝试一些小方法。运动或深呼吸都会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对于复习也有一定帮助。自我暗示做法:利用孩子大脑中的对话模式,教孩子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很多孩子在有挫败感的时候都会在脑海中有一个虚拟的对话,比如对自己说:“我这次考不好,下次也会考不好。”这种对话模式反复出现是很危险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13页-----------------------\n如果这个孩子是属于逻辑型的,喜欢思考,心思细腻。那当孩子有挫败情绪时,就让他在自己内心的对话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生此念”,变成“我下次也会考不好。谁生此念?”这样的暗示有助于让孩子自己明白自己内心对话模式是消极的,从而重拾信心。如果孩子是行动型的,性格开朗。那就让孩子在自己的对话模式后面加上四个字“那又怎样”,变成“我考不好,那又怎样?”这样能让孩子把消极的对话模式抛在脑后,投入到实际的学习中去。在此,我们请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卫生室主任施承孙针对考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为各位考生家长带来了一些建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随着高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些考生的负面情绪也呈井喷式爆发这时候,很多考生家长都会想到去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时间比较宝贵,就代替孩子去咨询考生症状一、模拟考试成绩不佳支招:家长不要轻易鼓励自从2008年来到金华后,施承孙主任曾多次为高考考生进行心理辅导他说,在高考前,学校会组织两次模拟考试,这两次考试对考生的情绪影响会比较大模拟考没考好的考生,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考生模拟考成绩不理想,会让考生形成“我考不好”的思维模式,这对考生高考的发挥影响很大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就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鼓励孩子施承孙特别强调,对于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轻易说“你一定可以的,你一定行”这样的话因为这么说只会让孩子更加着急,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介绍说,当一种思维模式形成后,孩子内心会有一个对话机制,也就是说孩子会和内心的自我对话如果家长还一味鼓励孩子,就相当于跟孩子内心的自我一样,给孩子增加更大的负担另外,家长还要避免批评孩子,说“怎么搞的?考这么差”这样的话孩子考不好时,自己已经很难过了,父母这样说会让孩子更不舒服他还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只是模拟考成绩不好,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佳的原因;如果是原来成绩就不太好,则要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接受现实,别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对于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出现挫败情绪的考生,施承孙建议通过引导法、运动法、自我暗示法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详见本版《3招赶走考生的挫败感》)考生症状二、模拟考试成绩不错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13页-----------------------\n支招:也应关注心理状态施承孙认为,对于两次模拟考成绩都不错的考生,家长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发现,成绩优秀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这样也会对考生最终的成绩产生影响;还有成绩好的孩子之间会相互比较,造成情绪紧张等他建议,对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家长也需要确认他的心理变化观察孩子的自我对话方式,学会他的鼓励方式然后运用同样的方式去鼓励孩子另外,成绩好的孩子也需要通过运动调整自己的状态考生症状三、脾气变差支招:关心孩子本人而非学习许多家长反映,临近高考,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情绪起伏不定,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家长发生冲突,而且对家长的话不管对错一律反感施承孙分析说,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孩子本身比较着急、焦虑、不自信,才会表现为对家长、学校或其他方面的埋怨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白孩子对他们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实是希望得到帮助因此,家长应理解孩子发脾气的真实意图,不要跟孩子起冲突同时,更多地从饮食起居上关注孩子,减少训导和唠叨,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父母关心的不仅仅是其学习成绩考生症状四、身体不适支招:转移注意力胜过去医院每当考试前夕,有些学生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常见的有心跳加快、恶心、胃肠不适、拉肚子、发热、头痛、失眠等有些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就把孩子带到医院去,四处求医问药施承孙说,孩子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躯体症状”,其实是因为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而通过身体上的一些症状来排解压力所以解决之策是,不要急于把孩子带到医院因为这是一种身心反应,并不是身体真的出现了病变家长反应过激会让孩子症状加重他建议家长这样做,和孩子聊聊轻松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聊天的话题千万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复习情况,而应更多地和孩子聊一些生活方面的东西还要注意不要在家里制造太强的考试氛围,一切围着孩子转的氛围也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考生症状五:进考场就紧张支招:学会自我减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13页-----------------------\n有些考生地平时成绩不错,可一进考场就会紧张,有的甚至紧张得晕倒施承孙表示,面对高考,紧张是正常的反应,但要学会调整自己建议考生学会自我减压,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试着逐步将考试看成一次普通的作业,并非不重视,而是从容不迫地应对这种紧张的智力活动有效的减压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轻音乐,放松自己,减少紧张感另外,健康用脑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减压考生症状六:担心不能实现目标支招:目标不要太高有些考生给自己确定了目标,要考上清华、北大、浙大高考临近,却总是担心自己考不上施承孙说,孩子有理想有目标是好事,但目标不要太高通常考生之间喜欢相互比较,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非北大和清华不上,这样只会使自己越发紧张考生要学会给自己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另外,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走路时挺胸抬头,速度稍快,每天都跟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考好”而家长则可以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不要想那么多在同心理专家交流中记者发现,由于过度担心孩子的情况,一些家长自己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并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考试的发挥对这些家长的症状,施承孙也提出了解决之道家长症状一、忙着帮孩子做事支招:保持正常生活节奏很多家长在孩子高考前会有“孩子要高考了,我要回去给他(她)做这个做那个”的心理,有些家长甚至会专门请假照顾孩子———孩子说想喝饮料,刚要开冰箱去拿,家长就先帮孩子拿好了;家离学校不远,家长还是专门开车接送孩子上学,生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施承孙说,其实这些家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做到以上事情,家长自己觉得踏实了,觉得自己尽到责任了,但同时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权利和乐趣这实际上也是家长焦虑心理的一种体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而只看重自己的成绩而且这样的小事情很可能会成为引发孩子负面情绪的导火索,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不愿意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等在高考前,施承孙建议家长首先要放松心态,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不要刻意帮孩子干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跟孩子多聊天,听孩子说自己的事,或者和孩子一起出去运动家长症状二、替孩子去心理咨询支招:摆正心态才能帮助孩子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13页-----------------------\n高考前,不少地方打出考前心理咨询的招牌,记者注意到,前去做考前心理咨询的往往是家长居多其实这样做对考生帮助不大,施承孙说,因为家长代替孩子咨询时,是以自己的认知来描述孩子的情况,并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他认为,如果孩子出现情况,家长最起码应该带着孩子去咨询而家长忙于做考前心理咨询,说明面临高考,家长也有焦虑心理施承孙说,家长的焦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因此,高考减压应该从家长开始因为只有家长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考试和成绩,在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度关心,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有不少人以为,考前做心理咨询,可以为孩子考试加分,施承孙希望通过新报提醒广大家长,做考前心理咨询,家长的功利性不应该太强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显现的过程,考前心理咨询只能安抚学生的焦虑心理,要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前环境,仅靠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多方面配合而且,考试成绩提高只是考生心理状态调整得当的表现之一,不应该成为家长衡量心理咨询效果的首要标准3招赶走考生的挫败感做法:少说话多倾听,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适当地表示认同首先家长要承认这一次没考好的事实,从这个事实出发,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说些“我要是你也会这么想”之类的话最后从孩子的表达中看到他自身想要前进的动力,然后适当把孩子往前拉一点比如对孩子说:“考不好就知道最近要补哪一些,这对最后的高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适当运动做法:深吸气,憋到自己不能憋,突然呼出来,连续做三次陪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运动,可以尝试一些小方法运动或深呼吸都会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对于复习也有一定帮助自我暗示做法:利用孩子大脑中的对话模式,教孩子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很多孩子在有挫败感的时候都会在脑海中有一个虚拟的对话,比如对自己说:“我这次考不好,下次也会考不好”这种对话模式反复出现是很危险的如果这个孩子是属于逻辑型的,喜欢思考,心思细腻那当孩子有挫败情绪时,就让他在自己内心的对话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生此念”,变成“我下次也会考不好谁生此念?”这样的暗示有助于让孩子自己明白自己内心对话模式是消极的,从而重拾信心如果孩子是行动型的,性格开朗那就让孩子在自己的对话模式后面加上四个字“那又怎样”,变成“我考不好,那又怎样?”这样能让孩子把消极的对话模式抛在脑后,投入到实际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13页-----------------------\n的学习中去(浙中新报盛赞)(责任编辑:贝贝客)心理专家教你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再过几天,高考、中考将接踵而至。5月份以来,本报“6138”热线连续推出有关“考试焦虑”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有不少家有考生的家长来人来电咨询。此后,本报相继联合市第二医院、教科所、市文荣医院,推出3路“两考”心理咨询热线。下面是市第二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6138”心理督导施承孙结合近期从“6138”热线中接到的案例所作的具体分析,希望本文能给即将奔赴考场的学生提供帮助。(一)对话萧萧,一个18岁的女孩,文静、端庄,但有些腼腆。一个下午,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希望帮助克服摆在她眼前的危机。下面是我们的部分对话:“马上就要高考了,我心里很紧张,平时看书老走神,有时半天看不进几页书。看到身边的同学都能够全神贯注地看书,我感到很着急,但着急起来反而更无法集中精力,上课也常常是听了前半句,听不了后半句;而且,记忆力也明显下降,要背的内容,看了好几遍,仍无法记住,有时竟然把已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也给忘了。虽然自己所在的学校是市重点中学,但这样下去我担心考不上大学,医生您能帮帮我吗?”“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有过,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就会感到紧张,越临近考试越明显。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就是由于考试时过于紧张没有考好,成绩下降了十多名,担心高考也会那样。”“你还记得当时考试的那种紧张感吗?”“当时第一门是考英语,英语是自己最担心的一门,快进考场时,就感到心慌,手控制不住地微微发抖,心想别考砸了。进考场做题时,头脑晕乎乎的,许多英语单词竟然看不懂,一出考场反而回忆起来了,当时难受死了。”“萧萧,我理解你的心情,我过去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我想问你一下,你心目中的大学是哪一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13页-----------------------\n“当然是北大、清华,上不了这两所学校,重点大学总应该考上。”“要是没考好或考不上大学,会怎样?”“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前途,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工作不好找。爸爸、妈妈都盼着我能上一个好大学,将来有出息。虽然家里经济收入不高,但他们都尽量满足我的要求。要是考不上大学,不但对不起父母,而且也会被同学瞧不起。”“正因为高考对你很重要,所以你觉得应该全力以赴,看书、听课也应该全神贯注,不能分心,对吗?”“是的,看书不集中注意力会影响学习效率,谁希望分心啊?”“那你在一小时里,有多少时间会出现分心呢?”“大约十分钟吧。”“你希望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个小时能全部集中精力最好。”“你认为能达到吗?”“当然能达到,我看别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学习,为什么他们不分心呢?”“你是怎么分心的呢?”“比如,看书时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考试时万一遇到难题该怎么办呢?又如,高考成绩不理想,上不了好学校,老师、同学会怎样看我。”“分心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马上就要高考了,时间对我来说十分宝贵,能多一点时间看书就能学得扎实一些,就有多考一分的希望。现在,我除了睡觉、吃饭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晚上要到12点钟才上床睡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13页-----------------------\n(二)分析很显然,萧萧的问题是学生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考试焦虑症”。每一年的大考,如高考或中考,都有不少学生由于过于严重的焦虑,考试“砸了锅”,而留下了终生遗憾。所谓考试焦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紧张,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在考试前一个月就可表现出来,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加重。表现为复习过程中紧张不安,担心“砸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胃肠不适、尿频尿急,等等。这种焦虑反应一般在进入考场、未正式做题时达到高峰。分析萧萧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她对考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自己期待过高是引发焦虑的导火索。另一方面,是由于她过分苛求集中注意力,在平时学习、听课中,分心、开小差是人人都会遇到的事,然而萧萧却把正常的事当成不正常的来看待,这势必会促使她把注意力放在检视自己“有没有分心”上,反而造成了她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焦虑的升级。当然,造成考试焦虑的因素不可能是单一的。升学竞争的社会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以及本人缺乏自信,也是造成考试焦虑不能忽视的原因。(三)应对考试焦虑不但带来了焦虑的苦恼,而且还影响了学习和考试的发挥。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考试焦虑呢?首先,我们应该对考试焦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面临考试,尤其是较为重要的考试,心情难免有点紧张,这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考试焦虑都是异常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考试引起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全力以赴地进行考试,使自己的学识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一个较好的考试成绩。一点不焦虑的考生反而很容易大意失荆州,只有较严重的焦虑(如萧萧的状况),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或使考试无法进行的考试焦虑才是异常的,需要治疗和改变。第二,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一个人对考试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其考试焦虑的程度。要认识到考试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更不能决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13页-----------------------\n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另外,对考试成绩的期望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可过高,否则就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第三,认真制订学习和复习计划。当我们对考前准备较为充分,对将要考试的内容已做到心中有数,便会泰然等待考试的来临,在考试中也会镇定自如地答题,而不会产生焦虑情绪;相反,若考前准备不足,就容易产生焦虑感。第四,注意劳逸结合,尽量放松心情。在考试的复习阶段,如果考生满脑子只有书本和作业,那么到最后说不定会弄巧成拙。适时的玩乐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看漫画、听音乐、打球、聊天、唱歌、看电视等,都是考生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这些方法看似“浪费时光”,但对学习效果却大有裨益。它能使紧张的大脑适当放松,缓解大脑的缺氧状况,提高记忆力。然而使用这些放松方法,要有适当的节制,“意犹未尽”是最佳状态,如果一味地沉溺于这些娱乐活动中,只会增加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焦虑情绪,不利于成功地完成复习的收尾工作。(施承孙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13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