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50 KB
- 2022-07-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英语高分五招策略传统方法中,学生常常立足于若干个是什么,忽略一个根本的为什么,而思维高速公路则恰恰相反,它强调一个根本的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若干个是什么。这样的学习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事半功倍。 第一招:单词与词组的记背与理解 掌握单词与词组:求本溯源,入木三分 1.词根与前后缀 英语单词属于拼音文字,绝大部分单词像汉字一样也是由各具含义的部分组成。 比如前缀ab表示否定含义,absent缺席,abnormal,不正常;异常abuse滥用; above在使用中经常与over混淆,不易区分。但从词的结构上看,便可清楚地了解其根本含义区别。over来源于cover,覆盖(即“正上方;遍及”之意),而above,(“不在正上方”,即“高于”之意),abovesealevel海拔;aboveall首先;seeabove见上文;而seeover含义为:看全这一页,即“见下页”之意。 由此,我们推导出词根记忆法,高考必背单词大约3800左右(各省市不同)。大家可以翻出课本背后的单词表,手动整理一份,由前缀ab、dis、de、en……后缀有ly、lly、tion……的单词列出,就会发现实际要背的核心词汇不会超过500个,第一可以极大缩短记忆量,第二,相同前后缀意思对比后可加深对单词意思的理解,帮助大家做题。第三,相同前后缀单词词性的理解将有质的变化,可进一步理解英语语言,帮助大家更容易的掌握好英语。 2.动词动作的方向 有些及物动词对宾语的深层含义中含有方向感,即发出主观行为或是摄入客观行为。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有效地判定动词的选用,避免由于汉语直译而造成的迷惑与失误。例如: 1).make离心现象,→深层含义为:从无到有,主观原始发出所引申的各种含义。 makeamistake犯错误,makeadecision做决定,makemoney挣钱,makeaphonecall打电话。 2).take向心现象接受←深层含义为:从外界获取所引申的各种含义。 takeapicture照相takesb’sadvice接受建议,takecontrol/chargeof采取控制takepower取得政权takepridein(doing)sth引以为自豪。 3.主观与客观 英语中经常有许多近义词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单凭汉语往往造成词语选用的失误,而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入手,即可了解词汇的深层内涵与准确理解。 例如:doubt表示主观怀疑事实是否正确,suspect表示怀疑客观事实的存在。 *Idoubtedthatthecarwashers.我怀疑这辆汽车究竟是不是她的。(主观认为可能不是她的) *Isuspectedthatthecarwashers。我怀疑这辆汽车可能是她的。(spect含义为“看见”客观事实) \n4.破解英语词组的诀窍 动词词组中,动词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式,是发动机,而副词或介词短语的自身含义表示动作目的或结果,是方向盘,只有与主语和宾语一起,才清晰可见短语含义各异。 *例如:put…on(sth)表面看为“穿上;戴上”等含义,其实所有含义都是与宾语密切相关的。 puthiscapon(thehead)戴上(帽子);puthiscoaton(thebody)穿上(衣服);putthelidon(theteapot)盖上(壶)盖儿;putanewplayon(thestage)上演(新剧);putasurprisedlookon(theface)露出(惊讶表情);putweighton(oneself)增加(体重);putthelaptopon(theattachedposition)打开(笔记本电脑) 通过对介词的理解来迅速推导出词组意义。比如我们通过大量的词组判定,on可以理解为描述动作状态,up是描述动作持续性,off表断点等。同学们只需要把课本后面单词表中词组按照介词来一一对比,思考介词在词组中表示的意思,那么考试中碰到陌生的短语搭配,也能从容处理,在行文写作用(英语作文),更是可以用生动的词组来替代“专业”的词汇,提升作文水平。 第二招:攻克完形填空:辨析词义,理解全文 单纯的语法题几乎从该题型中消失,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上下文,找出限定信息源,结合语言、词语自身结构及深层含义辨析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好完形填空要注意以下四点: 1.语篇前后,同词同义。 表示同一件事,许多词汇会以不同形式出现,例如:believe形容词believable,过去分词believed,belief名词,这时很容易误选为opinion,view或idea。 2.深层词义,符合逻辑。 *WeconsiderthatMissZhou’s______toCanadaisnotonlynecessarybutalsofruitful。 A.journey B.trip C.tour D.travel 答案B.trip:旅行,指包括往返行程和在目的地逗留时间的全部访问活动,相当于汉语的“这一趟”。 3.自身结构,必须牢记。 *Themedicalteamis______tostaylongerwiththechildrenfromtheearthquakeareaifpossible. A.agreed B.suggested C.hoped D.expected D.expect后面可以接不定式复合结构,即expectsbtodosth,被动形式beexpectedtodosth是正确答案。A、B、C三个选项的动词自身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错误。 4.理解全文,选项确立。 完形填空几乎每个正确选项都可以在语篇中找到其限定信息源,也就是选项的根据,找准了限定信息源,也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n5.万用法宝,文章中寻找暗示信息 前面提到的部分其实就是上下文暗示应用,在英语完形填空上,大家牢记:转折词、关联词、代词(人称、物主、地点)、从句等都可能存在暗示。当大家对完形填空无法下手的时候,往前或往后多看几句,往往就有暗示,只需稍微训练,就能极大地提升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6.终极应用,选项猜断 很多情况下,利用选项之间的比较,甚至不用看文章片段,甚至不用读题,也能答题。 请看下面的例子: 辽宁卷2010第36题(完型) 36.A.worriedB.sadC.surprisedD.nervous 正确答案是C,ABD都是一个人状态不好的倾向词,而C则为中性词,表述态度不一致者是答案。如果你知道了这个秘诀,可以解决很多类似的完型填空题! 第52题: 52.A.LargelyB.GenerallyC.GraduallyD.Probably 正确答案是C,ABD都是含义不肯定的副词,排除表述不明确的选项,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第三招:强化阅读理解:信息捕捉,主客分清 阅读理解占高考试卷分数的五分之二,加上阅读表达共60分。所选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每篇文章长度在350词左右,加上题目选项,共550词左右,阅读速度每分钟不低于80词。 1.事实细节题(客观性试题):特别注意长句难句理解,仔细捕捉所要求的信息源,揭示含蓄表达,防止信息疏漏。 a)长句理解,化繁为简。 利用从句引导词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及单句重排,准确理解复合句。 b)难句理解,结构还原。 有些难句往往由于各种状语、定语、插入语、同位语,使句子变得复杂。分析时应还原其主要成分(主,谓,宾)。 c)找准信息,分析计算。 语篇中经常会涉及各种数字或分类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题干中所了解的具体类别,以及各种条件、限制、干扰,选出正确答案。 2.词义猜测题(客观性试题):根据语篇情节,事态发展,人物感情变化,以及单词结构,透过表面含义,入木三分,把握理解其引申的合乎逻辑的深层内涵,准确理解所考查的生词或熟词含义。 3.推理判断题(主观性试题):文章脉络,通读全篇。答题时,排除涉及事实的客观干扰选项,选出个人观点的主观选项。 4.主旨大意题(主观性试题):以文章开头主题句为重要的信息依据,结合文章总结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n5.选项比较,大胆猜断:很多情况下,利用选项之间的比较,也能答题。当然这是在没有十分把握得出正确结论的情况下应用的招式。如果选项相近,那么范围更大的是正确答案。如果选项都是描述细节,那么描述的更加“虚”的,是正确选项,描述更加“确实”的,反而不是我们所要的选项。 第四招:解密阅读表达:紧扣原文,正确表达 “阅读表达”是语言运用类试题。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能力: 1.主旨大意题(焦点的概括能力)拟定标题注意围绕文章主题,给出信息要完整,防止题目过小,概括不够,或者题目过大,脱离语篇。 2.内容细节题(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多是wh问题,根据文章中的具体信息,事实、例证、原因、过程、论述等,有些问题在文章中可直接找到答案,有些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有关内容系统化才能总结出答案。 3.开放表达题(语言的表达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但必须紧扣文章主题,句子结构无误。 4.字数限制(语词的转换能力)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同时,通过转换不同结构来保证字数限制。第五招:决胜书面表达: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1.高考评分标准,分为(1-5)、(6-10)、(11-15)、(15-20)、(21-25)共五档,一篇较高水平的文章,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①文章完全覆盖内容要点。②句子使用较多语法结构。③词语选用较高级词汇。④语句间有效使用连接成分。⑤杜绝语法结构和单词拼写方面的低级错误。 2.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主题句(1-2句)例证句(5-6句)总结句(2-3句)。 3.语句形式多样:许多同学在写作之前担心文章达不到字数要求,在句中用了许多赘字,比如therebe,或无必要的从句,使得句子冗长乏味。其实,使文章充实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足用好不同方式修饰语,名词用好定语,动词、句子用好状语,较多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变换不同写作方法。 4.用好各种连接词语: *常用表示顺承的连接词语:generally,clearly,exactly,surely,obviously,honestly,particularly,additionally,thatistosay,whatismore,believeitornot,Itisclearthat,Themainreasonisthat,Ican’tagreemorethat,Asisknowntousall。 *表示转折的词语: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comparedwith,comparedto,onthecontrary,but,while,however,yet,instead,though,otherwise,orelse,inspiteof。 *表示结尾的词语allinall, inbrief,aboveall,inconclusion, indeed, inshort, insummary,toconclude,asaresult,forthesereasons,asfarasIamconcerned。\n高考政治复习:立足基础 逐步提升一、确定三轮复习的大方向(一)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时间安排是从开学到明年一月份,具体可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理清知识,突破薄弱环节。以2010年《考试大纲》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复习相关知识。 第二,抓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不但要知道"是什么",也要了解"为什么",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进行梯级训练。所谓梯级训练就是将测试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节为单位的基础知识测试;第二种是以课为单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第三种是以单元为单位的综合测试。 第四,关注热点。每年的热点问题都是政治高考的重头戏,考生可建立一个"时政百宝箱",将关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信息记录下来,并运用所学知识作简要分析。 (二)二轮复习全面提升学科能力,掌握解题方法。时间安排是从明年2月至5月上旬,具体可分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解剖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趋势。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全面把握高考命题角度,多方位掌握知识。 第二,在知识的"准、活、精"上下工夫。所谓"准",就是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身的意义和规定性,能区分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所谓"活",就是学活用活,既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准确迁移知识,转化、提炼知识。所谓"精",就是对知识的掌握要突出高频考点。 第三,强化热点,多角度训练。在二轮复习中,应对本年度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出几个专题,把握热点问题的实质,明确主攻方向。 第四,综合交叉训练,全面提高应试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 第五,总结试题特点,掌握解题规律。从选择题方面看,选择题通常会设置以下五种陷阱:1.以假乱真;2.张冠李戴;3.混淆主次;4.因果倒置;5.逆向选择。考生可根据选择题设置陷阱的特点来逐一破解。从非选择题方面看,非选择题的类型有文[HJ2mm]字表述型试题,有图、表型试题,有漫画型试题,但不管哪类试题,从宏观上都可以采用"三步破解法"解答。第一步,逆读。即先读设问,然后带着设问中的问题读材料,边读边思考。第二步,确定知识范围。第三步,组织答案。 \n(三)三轮复习考前热身,模拟训练。时间安排从明年五月中旬至高考前,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筛选高效信息,确定主攻方向;第二,抓纲务本,回归教材;第三,精选习题,进行考前热身训练;第四,翻看错题本,避免旧错再犯。 二、从高考看经济生活 (一)经济生活是政治高考的四个必修模块之一,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以2010年山东卷为例,加以说明:题号考查内容分值17分配政策4分18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2.公平与效益;3.分配制度;4.统筹城乡发展;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市场的基础作用4分191.互为替代品与互补商品;2.商品的价值量;3.供求关系与价格4分201.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2.社会公平4分28(1)文化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9分29(5)能源消耗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及原因6分29(6)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5分 (二)2010年的命题情况1.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6个地区高考试卷中的试题为例予以说明。卷别题号主要知识点全国卷Ⅰ2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广东卷24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安徽卷37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天津卷4财政的作用山东卷18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江苏卷9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突出对社会热点的考查 2010年政治高考对社会热点的考查有以下特点。其一,选材层次高,涉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如山东卷第17题、第18题的背景材料摘录的是今年三月份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其二,试题的综合性强。如山东卷的第17题,既考查政治生活知识,又考查经济生活知识。其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山东卷第29题的第(5)问、第(6)问反映了重庆市近几年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 \n3.能力的要求层次高 现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说明。卷别题号主要能力要求山东卷19读图、判断、分析广东卷24读图、分析、判断、综合山东卷28(1)读图、归纳、理解、分析、演绎山东卷29(5)读图、理解、分析、判断、迁移、归纳 三、经济生活的相关热点链接 (一)供求关系与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自2009年秋季以来由于受西南特大干旱和北方恶劣天气的影响,全国各地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杂粮价格也成倍上涨。 (二)汇率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汇率升高,也就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国有经济的作用及改革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四)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 (五)实施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目前发展经济的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稳。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和以质取胜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地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n高考历史复习指导五大方略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n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n2.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 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 ★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n高考地理复习攻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星梅老师表示,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07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n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尽早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n高考自然地理模块备考方向及复习策略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说,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高三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战略决策——精确 1.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把握复习重点 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同学们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专题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试卷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整体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重庆(2008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海南(2009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安徽(2010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差异性山东(2008年):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宁夏(2008年):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上海地理(2008年):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樱花开放时间的差异)北京(2009年):某地区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变化规律上海地理(2009年):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南美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据雪线分析地形分布特点、雪期与降雪量的成因差异、丘陵区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福建(2010年):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成因江苏(2010年):山地垂直带谱、山体位置判断 经过这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专题往往以自然带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不同山脉或同一山脉的不同坡向自然带数量、基带,同一自然带在山体不同坡向的高度、雪线高度等) ②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复习时可将差异性作为本专题的重点。 ③整体性会以热点作为背景,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事件,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命题切入点。 2.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②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确近几年考纲的变化;④仔细研读考纲中的试题范例。 \n复习过程——科学 1.夯实“双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 (1)夯实“双基” 高考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源于知识,虽然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只是全部知识点的一部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但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每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确预测的。因此地理备考要夯实基础。 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将复习方式由结论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到对知识形成的分析上来,以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达到学习成果的前瞻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是分析知识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种图表等,同学们可通过分析各种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从而自己发现知识,如观察分析图表,据“图”明“理”,统计分析地理数据,以“数”说“理”,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鲜明、准确而深刻的知识。 二是分析知识形成过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等,同学们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分析并综合概括,推导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的条理化知识。这样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既夯实了“双基”,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也为后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识骨架打下基础。 (2)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外力作用与其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 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且有纵横交错的根。构建网络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整合,既有利于同学们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又使同学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该部分知识。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n (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 熟悉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掌握地理规律的关键,也是正确解答地理问题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自然资源与能源、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 (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 如通过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根据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①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③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来的普遍规律。 又如海水盐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为: ①若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靠近回归线的地区盐度高,远离回归线的地区盐度低; ②若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经地区盐度低,暖流流经地区盐度高;有河流径流汇入的地区盐度低; ③高纬度海区结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盐度高,而结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盐度低。 (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复习中要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复习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等有联系。 下面以“热力环流”的复习为例来说明这一复习思路和方法。 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据图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3.正确处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n 地理试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切入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所以,在复习中要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与大气单元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沿赤道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其在欧洲分布广,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等。 每个高三的学生都是一颗种子,蕴含着无限希望,在高考试卷发入手中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关键看你现在如何想、如何做,是否能将希望孕育成传奇。祝同学们来年高考取得喜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