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解读 3页

  • 29.00 KB
  • 2022-07-20 发布

中考高考解读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高考中考说明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和语文教学的建议一、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如今,正适逢高考改革,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我觉得当前提出的将初中语文教学同高中语文教学相接轨的改变非常好,因为,通过那些上高中的初三毕业生的反馈,我们现在初中的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上脱轨挺严重的。很多学生到了高中之后,极其不适应学习内容和题型的变化,导致语文成为弱科,严重拖了学习的后腿。长期的高中按高中的路子走,初中按初中的路子走,让很多学生觉得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高中用不上,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也觉得汗颜。谈建议的话,也说不出很扣核心的话,只能说就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第一、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背诵内容之多,学生烦不胜烦,文言文、古诗词、课下注释、译文、生字词、名著导读等等,我觉得这些内容关键在于熟,而不是硬要一字不差的去背,主要是在于理解运用,像现在中考中加大选择题的比例这做法是挺好的,让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第二、阅读题的设置还是要加大议论文的比例,长时期的散文阅读,我感觉学生的态度是读不太懂也不爱读,更不要说提起兴趣去认真的做,这其中的原因不太清楚,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待散文阅读的兴趣的确死缺乏,对于老师的训练、讲读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毫无作用。第三、作文的训练找到衔接点。很多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会责怪我,老师你叫我们学习写的抒情性记叙文,到高中了主要训练议论文,完全没有帮助,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在初中教学中训练孩子们写议论文的,反正我是没有过,因为,我手中所有的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资料中,议论文是基本没有的,记叙文的训练是初中的重心,为什么和高中的作文训练接不上轨呢。这个衔接点一定要找好。二、对中考说明的解读今年的中考说明对比往年,应该说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1、选择题的比重加大,3\n三、对高考说明的解读1、前言部分:2014年的《考试说明》作为2014年今年高考命题的依据,努力体现“平稳推进,稳中求新,坚持科学性,完善指导性;确保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则;努力体现“坚持改革,稳步推进,突出思想性,注重科学性,重视基础主干知识,强调学科能力、素养,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规范性和公平性”等基本原则。2、名篇名句默写:重视新增篇目高考名句名篇考的是默写,任何一处的补写,错、漏、添字都不给分,因此,名篇名句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今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段落)再增5篇,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重视积累的原则。所以学生对新增篇目的背诵默写应该重点掌握,从细处着眼,避免出现错别字,增加得分,把基础的分数拿到手。3、文言文阅读要回归基础,用好课本,注意要常抓不懈,保持语感。高考设题中许多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都与高一至高二学习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归这些重点篇目,精心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高一高二的教师也应该向学生明确暗示。而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诗歌鉴赏:注重知人论世。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扎实基础技能多项选择题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每个选项都设置了两个错点,难度不大。要求学生避免出现以下情况:主观臆测,随意编造情节;把类似的情节搅在一起;主次不分,分不清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与考题有关与否,过多地涉及“非考人物”、非考情节。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概括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记叙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们在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训练学生们把握叙述的要素,抓准得分点。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实用类阅读中的选文大多选取富有深刻意蕴,揭示人生哲理,生活感悟,亲近自然,文学性突出,具备审美价值的文章。这些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就应该给予引导和训练。到了高三更不该放松。3\n4、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社会公德,关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使命和责任,告诉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倡导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要让学生清楚理解。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