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 KB
- 2022-07-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感悟高考改革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齐晓玲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国培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感谢以韦教授为代表的师大教师为我们提供优质的培训课程和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感谢一组同学们的信任,让我在这里代表大家做研讨交流。我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本次培训全省只有两个名额,能成为其中的二分之一,让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走出校园来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开眼界,能够深入到新考改前沿省市的一线教师中聆听他们对新考改的收获与思考,能够与全国重量级的专家学者近距离地分享他们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政治教师共同研讨新考改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欣喜,更是一份期待,我期待在这里能够找到我众多疑惑的答案,期待可以找到更多的探讨问题的伙伴,期待有人引领我们更好地走向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期待可以树立起更高的信念与人生目标。这次国培,着眼于提升一线教师的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高考改革与教学改革。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来自新考改前沿省市的一线教师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让我更觉得受益匪浅。苏百泉,鲁新民两位老师,为我们揭开了新高考的神秘面纱,使我们耳目一新,同时也担心害怕。常言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披着铠甲,在箭下思考。我们一班一组研讨的主题就是面对6\n新高考改革的困惑与思考。感悟高考改革,我们的体会是三新、三难、三多三新,即新理念、新高考、新要求1.新理念。广西师大国培关于新考改内容的介绍,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新高考下的课程改革,既是一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更是一场着眼于国家战略的教育改革,将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新考改要求我们确立“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在于将“立德树人”转变为学校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改变“考试文化”,创建“育人文化”。学校要重构“育人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调整学校的“供给侧”结构,对一切教育资源和力量进行重新整合,着力提高学校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最优发展。2.新高考。上海、浙江是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地区,2017年已经首次完成新高考任务。两地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外语考试均为一年两考,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来自上海、浙江的两位一线教师和两位教研员,分别为我们介绍了适应新高考的各项改革措施,就20种组合的选课,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科学合理地排好课表,如何组织好高二、高三学生的走班授课,如何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他们遇到的疑惑以及可借鉴宝贵经验。各省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17年之后陆续启动,未雨绸缪,才能在改革中占住先机,这就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6\n3.新要求。新高考对改革时期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是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转型,不断更新观念,提升个人修养以适合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恰当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师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要具有从事两种以上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在未来改革环境下的适应性;理论的学习,经验的介绍使我更加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勇挑改革的重担还要求我们正视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三难,即落实难、协调难、捋顺难1.落实难。拿自己做例子,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教育比,我们所在城市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与物质保障。上海高中的班额不超过40人,一个学年的总人数也就600左右。师资与教室这些走班需要的软件和硬件条件都要比我们优越得多,课程的开设与走班教学尚不能游刃有余,我们现在一个学年的学生人数达到1300多人,如果把20种组合课程全部开齐,目前的教室和师资力量是很难满足未来需要的。内地封闭,教师们走出来学习的机会非常少,我们老师对走班教学尚不熟悉,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异,水平也有差距,学生选课需求多样,所产生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也难以解决。2.协调难。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社会性工作。教育改革的主体并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这里,还需要学生、家长、媒体、公众的参与。对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相关政策与理论,教师6\n可以经过培训率先掌握,但学生对情况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高考改革更是缺乏专业性的认识,能够把各方意见统一起来,会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从杭州高中鲁新民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在选择科目时的功利性、暂时性,也会造成未来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与国家需要之间的难以协调。3.捋顺难。新一轮的高考改革,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这种选择受到高校要求、学生兴趣、其他学生对该生排名影响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选择会在过程中出现多种变化。每个学校学生所选择的课程类型会具有多样性,在第一次选择之后,还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选择从而出现多变性。这些会带给学校大量的不确定性工作,短时间内都难以理清头绪,找到稳定的可操作的固定模式,我们的工作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石头还未必牢固。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认为改革就一定是成功,但是一定要做到在改革中有收获,哪怕是收获到什么不该做,去提醒未来的人。也算是我们改革的成果。职业自信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是阻力,也是动力。为解决困难,我认为适应未来高考的改革教师至少要做到三多。即多读书,多研讨,多尝试1.多读书。高考新政给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赋予了学生在教育上的选择权,学生一旦拥有了选择教育的权利,就会涌现出更多的对教育的需要,其中就包括他们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期待,对他们学习过程的帮助的细心与耐心,对他们能力形成的培养与提升,对他们未来6\n方向的引领。这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思考用什么方法与技巧教书,还需要教师更高的综合素养,引领学生的发展,带动学生以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这些我们可以从实践中摸索,但时间会很长。因此我们可以更多的从学习中获得。书籍就是我们成长的沃土。我们可以拜读教育专家的论著,从中汲取新理念、新知识;可以读各类教育期刊,帮助我们掌握教改的前沿信息,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网上读书是更便捷的选择。我认为我们还有一个更好的资源,那就是发挥我们国培思政班微信群的作用。我倡议我们把各自在未来工作中实践的心得体会变成众人分享的苹果。2.多研讨。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过不去河的时候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教学研讨,去解决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学中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为提升教学质量而设置问题情境寻找教学资料的过程、上课时解决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灵感,都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进行研究、总结、提升;我们也提倡在备课组内教研上,青年教师可以把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中遇到的问题带上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可以学习青年教师的时代感和开拓精神,学习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示范课、研讨课,并积极评课,写好教学反思,并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考改的需要;有机会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就更好了。在6\n学习要多看、多听、多记、多思考,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信息带回学校,以讲座、论坛、交流会的形式,实现以点带面提升全校教学质量的研修功能。3.多尝试。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新高考虽未全面启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却早已经拉开帷幕,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寻找高考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点,积累经验: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尝试走班教学并学会管理;提前研读各高校对选课的要求,尝试对高校招生类型进行归纳、排序,为将来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做好准备;尝试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搜集储备当前和未来需要的教学资源,比如自主学习的导学案、精选习题等,为未来学生走班中出现的自习课做好准备。新考改带给我们许多新工作,但这难不倒我们这些在政治学科教学上敢于执着追求的“能人”。习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年会上有这样一段讲话: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愿我们政治人始终不忘初心,携手前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