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8 MB
  • 2022-07-21 发布

2011届高考生物高考模拟汇编试题3

  • 8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更新至2010年高考)之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生物的变异(10福建卷)5.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敬交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甘氨酸:GGG赖氨酸:AAAAAG谷氨酰胺:CAGCAA谷氨酸:GAAGAG丝氨酸:AGC丙氨酸:GCA天冬氨酸:AAUA.①处插入碱基对G—C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③处缺失碱基对A—T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转录、翻译等基础知识,及突变对性状的影响。第一步先根据基因结构和氨基酸种类先确定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即mRNA上建基排列顺序(…GGGAAGCAG…)。由于1169位赖氨敬(AAG)交为谷氨酸(GAAGAG),结合题干意思即①②③④四处只有一处发生突变可确定谷氨酸密码子是(GAG)从而推出是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所以选B项。(10新课标)6.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B.花色基因的序列C.细胞的含量D.细胞的含量【答案】B【解析】如果要检测是否是基因突变,那么就应该检测DNA的碱基序列是否发生了增添、缺失或者是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评析】这道题就是考了一下基因突变的定义: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试题的难度很低,学生比较容易做出答案,其实简单点考虑也很容易找到答案,测定DNA序列。(10天津卷)7Ⅱ.(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n(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原因是。答案(26分)Ⅱ(12分)基因突变97%不再使用杀虫剂;低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思路分析:II(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则RR基因型频率为95%,R基因的频率为R/(R+r)=(4+2×95)/200=97%(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遗传育种(10安徽卷)31.(24分)I.(15分)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___性状,低酚是______性状。(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涉及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II.(9分)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外植体愈伤组织芽、根植株\n请回答:(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苗时,一般选取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2)在过程①中,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3)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答案】Ⅰ⑴显性隐性表现型为棕色、低酚⑵AaBBaaBb⑶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Ⅱ⑴茎尖、根尖不含病毒⑵有机物植物激素外植体消毒不彻底⑶培养基中生长素类物质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用量的比值偏低【解析】本题考查有关遗传、变异、育种及细胞工程相关知识。Ⅰ亲代棕色、高酚自交后代是棕色、高酚,白色、高酚因此棕色是显性,亲代白色、高酚自交后代是白色、低酚,白色、高酚因此低酚是隐性。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aaBb,纯合体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应从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的区域中选择出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育种时间短应选择单倍体育种方案。Ⅱ培育无病毒植株苗,应选择不含病毒部分培养,而植物体新生部位不含病毒,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成分应包含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另外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诱导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说明消毒不彻底,不同植物激素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发育方向,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高低,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10四川卷)31.(18分)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Ⅰ.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入小麦,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高抗旱性T。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1)某T。植株体细胞含一个HVA基因。让该植株自交,在所得种子种,种皮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胚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2)某些T。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将T。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类型;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0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类型。让图C所示类型的T。植株自交,子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I:[答案]:(1)100%75%(2)BA15/16解析:本题考遗传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n第1小题:T植株含一个HVA基因,可以考虑为Aa,A代表HAV基因,自交,种皮是其体细胞,基因型全为Aa,胚为F1幼体,含A基因的比例为3/4。第2小题:A图考虑为AA,而非转基因小麦考虑为aa,则A图杂交后代抗旱比例为100%,B图可考虑为Aa(因两个HAV基因都在一条染色体上),则B图杂交后代抗旱比例为50%,C图可考虑为AaBb(A,B任一都抗旱),此时非转基因小麦考虑为aabb,则C图杂交后代抗旱比例为15/16(仅aabb不抗旱)。(10江苏卷)6.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蛛,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卷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答案】B【解析】本题以突变实例为载体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鉴别应用等。因不知该突变体的基因型,故不能判断其变异为隐性还是显性突变引起,A项错误。若一杆双穗为隐性突变,则该植株为隐性纯合体,则自交后权威一杆双穗;若为显性突变,则该个体为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一杆双穗纯合体比例为1/4,B项正确。基因突变为分子水平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项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后形成的植株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可育,D项错误。(10江苏卷)10.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B.用被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人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方法操作,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项错误,用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项错误。C项利用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项错误。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项正确。生物进化(2010山东高考理综)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n【解题思路】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力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10江苏卷)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项,因细胞液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抗性增加,与题干中的信息向符合,因此干扰下极强。含糖量增高可防止冻害,但含糖量增多是因酶活性所致不是为防冻害而导致,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做类似题目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进行在进行判定对错。(10海南卷)16.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是神创的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福建卷,3)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选B。2.(09北京卷,3)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A.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C.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D.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3.(09江苏卷,1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n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A.①③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染色体变异。甲图中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属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属于结构的变异;乙图中属于在着丝点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级,使子细胞中染色体多了一条,也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可以用显微镜中观察到,因此选C。而C选项中乙图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甲图可是减数分裂也可是有丝分裂。4.(09上海卷,22)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A.重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C.易位和重组D.重组和重组答案A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5.(09上海卷,21)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A.诱变育种B.细胞融合C.花粉离体培养D.转基因答案C解析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6.(09广东理基,4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答案A解析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7.(09广东卷,26)《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n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答案AD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8.(09江苏卷,20)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和,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9.(09上海卷,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D.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10.(09上海卷,25)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着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环境的影响\n答案C解析图示曲线体现的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株在同一海拔的株高,没有原海拔的株高;不同海拔的植株仍为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研究遗传差异影响植株,要有原海拔的株高与现海拔处株高对比说明;如受花园生境的影响株高应该相同。11.(09上海卷,3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D.57%答案B解析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12.(09全国卷Ⅰ,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形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答案D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们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D错误。13.(09山东卷,7)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盆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A.都是纯合子(体)B.都是杂合子(体)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答案B解析本题比较新颖,学生要能够通过题目认识到A和a均是A´通过基因突变而得到的A´的等位基因。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有中生无),所以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所以正常者的基因型是aa或A´a,而其父母双方又是患者,所以父母的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或Aa和AA´(杂合体),所以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子(体)。14.(09广东理基,46)多基因遗传病是一类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以下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①哮喘病②21三体综合征③抗维生素D佝偻病④青少年型糖尿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15.(09广东理基,48)图10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n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体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答案D解析从4号和5号所生儿子的表现型可以判断,该病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这样Ⅱ一4应是杂合体;Ⅲ一7是正常的纯合子,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Ⅲ一8患病,与正常女性结婚,只能把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儿子不可能患病;该病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人群。所以D不正确。16.(09广东文基,75)图12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对于该病而言,有关该家系成员基因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I一1是纯合体B.I一2是杂合体C.Ⅱ一3是杂合体D.Ⅱ一4是杂合体的概率是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疾病的判断,亲代没病,子代有病,女儿有病父亲正常,所以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一1,I一2都为杂合体Aa。Ⅱ一3为隐性纯合体aa。Ⅱ一4是杂合体的概率是1/2。17.(09广东卷,2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B.9/19C.1/19D.1/2答案A解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或Aa,发病率为19%,可知正常概率为81%,a基因频率为9/10,可推出妻子为AA的概率为1%/19%=1/19,Aa的概率为2×9/10×1/10/19%=18%/19%=18/19。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几率为1/19+18/19×1/2=10/19。18.(09江苏卷,1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所谓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疫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①中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③中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而②中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如21三体综合症,21号染色体上多了一条,而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二、非选择题19.(09全国卷Ⅱ\n,33)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在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1)实验步骤:①配置(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②将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人催化活性高,菌体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区。答案(1)①固体玉米淀粉②野生菌株③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④浅色范围大(2)编码非编码解析(1)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首先一步应是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碳源是玉米淀粉;其次要将野生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用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淀粉有没有被分解,如果颜色变浅,说明淀粉被分解了,这种菌落即为初选菌落。(2)依题意,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Ⅱ淀粉酶的蛋白含量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20.(09江苏卷,26)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过处理后发现一株某种性状变异的水稻,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这种变异为突变。(2)用EMS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而染色体的不变。(4)经EMS诱变处理后表现型优良的水稻植株也可能携带有害基因,为了确定是否携带有害基因,除基因工程方法外,可采用的方法有、。(5)诱变选育出的变异水稻植株还可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通常该植株根、茎和叶都可作为检测材料,这是因为。答案(1)显性(2)基因突变频率不定向性(3)结构和数目(4)自交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5)该水稻植株体细胞基因型相同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显性;(2)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后,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所以EMS浸泡种子的作用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变异类型多种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但是不影响而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4)表现优良的植株可能含有隐性突变基因,为确定该基因是否有害要先让其表达出来,所以可用自交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让隐性基因表达出来。即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5)用EMS溶液浸泡水稻种子所以长成的突变植株的所有体细胞中都含相同的基因。\n21.(09天津卷,8)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易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1)磷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_____________分子或结构中(多选)。A.核糖B.ATPC.核糖体D.核膜(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_____________。(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_____________利用率。(4)酵母菌中植酸的活性较高。下图是从不同类型酵母菌的发酵液中提取植酸酶的工艺流程。据图回答:①植酸酶________________(Ⅰ/Ⅱ)属于分泌蛋白。②若植酸酶Ⅰ和Ⅱ的肽链组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提纯的植酸酶需做活性条件测定。右图为测定结果。图中的自变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种);因变量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5)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培育低植酸转基因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据图回答:①图中基因组文库____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cDNA文库。②B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A、C过程中_____________(可以/不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菌株。③目的基因Ⅰ和Ⅱ除从构建的文库中分离外,还可以分别利用图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该过程中所用酶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已获得的转植酸酶基因水稻品系植酸含量低,但易感病,下图为选育低植酸抗病水稻品种的过程。图中两对相对性形状分别由两对基因控制,并独立遗传。\n采用上图育种过程,需从_______________代开始筛选,经筛选淘汰后,在选留的植株中低植酸抗病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选留植株多代自交,经筛选可获得低植酸抗病性状稳定的品性。答案(1)BCD(2)竞争关系(3)营养成分(4)①I②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③温度(或PH)单位时间内植酸的降解量(或植酸降解产物的生成量)(5)①大于②逆转录酶可以③DNAcDNA耐高温(6)F21/9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元素组成、生物的种间关系、蛋白质、酶、基因工程、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1)只有核糖中不含磷元素,ATP(磷酸基团)、核糖体(含RNA)、核膜(含磷脂)中均含有磷元素。(2)芦苇能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水华的藻类关系是竞争。(3)植酸易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而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因此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的利用率。(4)分析图可知,植酸酶Ⅱ需要经过两次离心,因此植酸酶Ⅰ属于分泌蛋白。若植酸酶Ⅰ和Ⅱ的肽链组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从图的可看出,自变量可为温度或pH,因变量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植酸的降解量或植酸降解量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5)分析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图可知,图中基因组文库大于cDNA文库。B过程需要的酶应该是逆转录酶,因为A、C过程都能获得含目的基因的菌株,所以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进行筛选。目的基因Ⅰ和Ⅱ除从构建的文库中分离外,还可以分别利用图中DNA和cDNA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该过程中所用酶的显著特点是耐高温。(6)根据上图育种过程,所需性状在F2代中才开始出现,所以应从F2代开始筛选。从图中可以看出,低植酸抗病是双显性(在F2中占9/16),经筛选淘汰后,在选留的植株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1/9。22.(09广东卷,33)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获得纯合,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杂交,如果,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自交,若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答案(1)单倍体(2)诱发基因突变抗该除草剂的能力(3)加倍二倍体(4)(纯合)敏感型植株都是敏感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解析本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同时考查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应用。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手段,射线激光有诱发突变的能力,而且体细胞突变必须经过无性繁殖才能保留该突变形状,所以需要经过组织培养,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和子,通过与敏感型植株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15:1,不符合分离定律,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释,只有两对基因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n23.(09海南卷,21)填空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__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2)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优点,则杂交后,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它原因是F1在______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______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______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______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______种,杂合基因共有______种。(4)从F2代起,一般还要进行我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是_____;选择的作用是______。答案(1)优良性状(或优良基因)(2)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3)(4)获得基因型纯合的个体保留所需的类型(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4.(09上海卷,3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n(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3)基因频率(5)遗传PCR(聚合酶链反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核心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进行生殖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5)这种现象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就要获取更多的DNA分子,简便方法是PCR。25.(09上海卷,41)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2)实验步骤: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地区B;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3);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表1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地区项目浅色蛾黑色蛾工业污染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5)分析与评论: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①试验步骤:。②结果与分析:。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2)1)非工业污染区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3)见下图\n(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2)①选择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②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2)实验应选工业污染区与非工业污染区进行对比,收集黑色蛾和浅色蛾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会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较多;(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26.(09全国卷Ⅱ,34)(1)人类遗传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②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③分离比例。(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④、⑤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⑥之分,还有位于⑦上之分。(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⑧少和⑨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⑩,并进行合并分析。ww答案(1)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孟德尔(2)亲子关系世代数显性和隐性,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3)世代数后代个体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解析(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环境因素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的出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例。(2)从一般的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系谱图通常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亲子关系、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等信息。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还有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之分。\n(3)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并且这些系谱图中记录的家系中世代数少和个体数少,所以为了要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并进行合并分析,这们才能得到确切的结论。27.(09山东卷,27)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CGG重复次数(n)n<50n≈150n≈260n≈500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50505050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10004001200症状表现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此项研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____________的结合。(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少分裂的实验步骤: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取材:用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右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进入(A1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AaXbYaaXBXb7/32(2)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翻译(蛋白质的合成),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发病程度)有关核糖体(3)(小鼠)睾丸解离固定液醋酸洋红染液压片\n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缺失解析本题考察了以下的知识点:(1)通过遗传系谱图考察了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和患病概率的计算(2)图表形式呈现一定的信息,要求学生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相关推测(3)减数分裂观察实验(1)题考查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和患病概率的计算。由图示难以推断甲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不满足有中生无和无中生有的任何一个规律)。这样我们可以直接来看Ⅱ-2病而I—1未病(男病女未病),排除是伴X显性遗传病,Ⅱ-3病而Ⅲ-5未病(女病男未病),排除是伴X隐性遗传病,同时显然也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那么只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如果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乙病由I-1、I-2无乙病生出Ⅱ-2患乙病的(无中生有),判断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同样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判断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进一步较易推断出Ⅱ-2的基因型是AaXbY,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Ⅲ-2的基因型AaXBY,Ⅲ-3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这样分以下两种情况:①Ⅲ-2(AaXBY)与Ⅲ-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3/4=3/32②Ⅲ-2(AaXBY)与Ⅲ-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1=1/8,所以二者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32+1/8=7/32。(2)图表形式呈现一定的信息,要求学生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相关推测由图标中的数据发现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mRNA数,即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即影响翻译的过程,从而推测很可能是由于CGG重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进而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3)本题考察了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比较贴近课本。首先学生要对课本上关于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系列步骤要熟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然后将知识迁移到减数分裂实验观察中。28.(09江苏卷,33)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遗传病。如果这种推理成立,推测Ⅳ一5的女儿的基因型及其概率(用分数表示)。(3)若Ⅳ一3表现正常,那么该遗传病最可能是,则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为。答案(1)Y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2)X染色体显性1/40000、10002/40000、29997/40\n000(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A、Aa、aa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疾病的推导和概率计算的相关知识。(1)用代入排除法,分别用各种情况代入遗传系谱图逐一排除,遗传系谱图中没有只传男性所以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Ⅱ-4有病,其子正常,所以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该遗传病在后代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所以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成立则Ⅳ-5的基因型为1/2、1/2,她可能与正常的男性XaY(概率9999/10000)和患病男性XAY(1/10000)结婚,然后组合四种情况分别计算,则为1/10000x1/4=1/40000,为1/4x9999/10000+1/2x1/1000=10002/40000,为29997/40000。(3)若Ⅳ-3表现正常,但是Ⅳ-4有病,那么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所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Ⅳ-5的基因型为Aa,他的丈夫可能是AA、Aa。其女儿可能为AA、Aa、aa。29.(09上海卷,40)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1)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有一种遗传病,仅有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中的部分。(2)图2是某家族系谱图。1)甲病属于遗传病。2)从理论上讲,Ⅱ-2和Ⅱ-3的女儿都患乙病,儿子患乙病的几率是1/2。由此可见,乙病属于遗传病。3)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4)该家系所在地区的人群中,每50个正常人中有1个甲病基因携带者,Ⅱ-4与该地区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孩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3)研究表明,人的ABO血型不仅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IA、IB、i基因决定,还与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H、h基因有关。在人体内,前体物质在H基因的作用下形成H物质,而hh的人不能把前体物质转变成H的物质。H物质在IA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A;H物质在IB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B;而ii的人不能转变H物质。其原理如图3所示。\n1)根据上述原理,具有凝集原B的人应具有基因和基因。2)某家系的系谱图和如图4所示。Ⅱ-2的基因型为hhIBi,那么Ⅲ-2的基因型是。3)一对基因型为HhIAi的夫妇,生血型为O型血的孩子的几率是。答案(1)Y的差别(2)1)常染色体隐性2)X连锁显性(伴X染色体显性)3)1/44)1/200(3)1)H2)Hh3)7/16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遗传相关知识。(1)Y的差别部分指只位于Y染色体上,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不能传给女儿;(2)①由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病可以推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Ⅱ2是女患者但其父亲不患病则致病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②对于乙病Ⅰ1和Ⅰ2患病而Ⅱ1正常,应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子代男女患病率不同可知应为X连锁;③根据遗传系谱图,Ⅱ2基因型为aaXBXbⅡ3基因型为AaXBY(2/3)或AAXBY(1/3)(A,a代表甲病致病基因,B,b代表乙病致病基因)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患乙病的概率为3/4,则同时患病的概率为1/3*3/4=1/4;④Ⅱ4基因型为aa,正常女子是携带者(Aa)的概率为1/50,子代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50*1/2=1/200;(3)①解题关键是仔细阅读题中相关信息,H物质在IB基因作用下形成凝集原B;②Ⅲ2的表现型为AB型,既有凝集原A又用凝集原B,应有H基因同时又会由Ⅱ2继承一h基因,则基因型为HhIAIB;③该夫妇所生孩子中O型血所对应的基因型为HHii、Hhii、hhIAIB、hhIBi、hhii和hhIAi,几率为7/16。2005-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8广东理基)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答案C2.(08上海生物)人类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基因突变B.染色体结构变异C.基因重组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3.(08广东生物)正常双亲产下一头矮生雄性牛犊。以下解释不可能的是()A.雄犊营养不良B.雄犊携带X染色体C.发生了基因突变D.双亲都是矮生基因的携带者答案B4.(08广东生物)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多选)()A.没有蛋白质产物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答案BCD\n5.(08山东生物)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答案B6.(08江苏生物)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7.(07广东生物)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答案C8.(08宁夏生物)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B.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D.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答案C9.(07广东文科基础)人类遗传病种类较多,发病率高。下列选项中,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                               ()A.抗维生素D佝偻病  B.苯丙酮尿症C.猫叫综合征D.多指症答案C10.(07江苏生物)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健康的孩子。下列与优生无关的措施是 () A.适龄结婚,适龄生育B.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C.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D.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性别答案D11.(07江苏生物)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n答案C12.(06广东生物)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答案D13.(06上海理综)利用航天搭载的种子已培育出水稻、小麦、青椒、番茄等植物的新品种。其中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平均株高降低14厘米,生长期缩短13天,增产5%至10%,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A.基因突变的结果B.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结果C.基因重组的结果D.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结果答案A14.(06江苏生物)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答案D15.(05江苏生物)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主要原因在于()A.近亲结婚容易使后代产生新的致病基因B.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较其他人多C.部分遗传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所控制D.部分遗传病由显性致病基因所控制答案C16.(05广东生物)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B.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C.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答案C17.(05广东生物)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种的迁徒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徒行为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答案C二、非选择题18.(08江苏生物)下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n(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2)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3)Ⅲ-2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4)由于Ⅲ-3个体表现两种遗传病,其兄弟Ⅲ-2在结婚前找专家进行遗传咨询。专家的答复是: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为1/10000和1/100;H如果是男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如果是女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因此建议____________。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3)AAXBY,1/3或AaXBY,2/3(4)1/60000和1/2001/60000和0优先选择生育女孩19.(08上海生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1)人体X染色体上存在血友病基因,以Xh表示,显性基因以XH表示。下图是一个家族系谱图,请据图回答:1)若1号的母亲是血友病患者,则1号父亲的基因型是。2)若1号的双亲都不是血友病患者,则1号母亲的基因型是。3)若4号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第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若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血友病患者,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2)红眼(A)、正常刚毛(B)和灰体色(D)的正常果蝇经过人工诱变产生基因突变的个体。下图表示该突变个体的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及其上的相关基因。1)人工诱变的物理方法有。2)若只研究眼色,不考虑其他性状,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3)基因型为ddXaXa和DDXAY的果蝇杂交,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4)若基因a和b的交换值为5%,现有白眼异常刚毛的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雌果蝇所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的比例是XAB:XAb:XaB:Xab= : : :  。答案 (1)1)XHY2)XHXh3)1/81/4(2)1)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辐射2)雌性红眼:雄性白眼=1:13)DdXAXa:DdXaY=1:1\n4)19:1:19:1(或47.5:2.5:47.5:2.5)20.(07山东理综)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类。(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组,原因是               。(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答案(1)杂交2/3(2)II(3)C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4)单倍体育种100%(5)取该小麦种子在其他小麦田种下,让其自交,若还全是高杆,说明矮秆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引起的;若后代出现高杆、矮秆两种性状,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2010年联考题题组(2010年6月更新)1.(10南京市二模)下列有关育种说法正确的是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钱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有的种自交后代约有1/4为纯合子D.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答案A2.(10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下左图A、B、C、D四个器官中,其中不属于同源器官的是()ABCD\n答案C3.(10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据调查,某学校学生中的基因型比率为:XBXB、XBXb、XbXb、XBY、XbY=43%∶6%∶1%∶43%∶7%,则XB的基因频率为()A.43%B.67.5%C.86%D.90%答案D4(10佛山检测)尽管现在的育种方法有多种,但传统方法——杂交育种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杂交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育种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自交现象B.能得到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C.不能得到纯合子D.用时短、操作简便答案B5.(10盐城调研)右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下列四种情况的产生不属于该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①②㈡②③④A.①B.②C.③D.④答案C6.(10三亚九校联考)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产生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C7.(10泰州三市模拟)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n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B8.(10嵊州市综合检测)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把两个小麦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C.培育无子西瓜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三倍体西瓜雌蕊柱头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C9.(10嵊州市综合检测)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C.蝴蝶深、浅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答案B10.(10乐化高中模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分别奠定了进化理论与遗传学的基础,下面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可知,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种群过小,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答案B11.(10乐化高中模拟)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C.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D.都不能通过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性状答案A12.(10通州区名校联考)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D.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答案A13.(10福建高三毕业班质检)由于环境保护和采取有效的防盗猎措施,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在两年中增加了近万只,藏羚羊数量上升一定导致A.种群基因库增大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答案A14.(10福建高三毕业班质检)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碗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你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n,AA和aa的频率均为()[1-(\n)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④⑤答案D15(10怀宁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B.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变异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16.(10长宁区高三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与适者生存的相互作用B.物种灭绝与辐射发展的相互作用C.遗传、变异和选择的综合作用  D.突变、选择和隔离的综合作用答案D17.(10卢湾区高三模拟)下列各种生物的变异类型不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①无籽番茄②生产青霉素的高产菌株③用赤霉素处理得到的高茎豌豆④含有人生长素的大肠杆菌菌株⑤抗维生素D佝偻病A.①②B.①③C.③⑤D.②④答案B18.(10卢湾区高三模拟)各种育种方法,均有其优势的一方面,但也有负面的影响,下列哪一项育种方式控制不当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C.细胞工程育种D.基因工程育种答案D19.(10闵行区高三质检)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答案A20.(10闵行区高三质检)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B.由于食物的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n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答案D21(10佛山质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22.(10佛山质检)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A.太空椒和抗虫棉B.无子番茄和“番茄-马铃薯”C.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和青霉素高产菌株D.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答案D23.(9分)(10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生命的演化经过了亿万年的历史,对生命演化的解释,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是经典的达尔文进化理论及现代进化理论。以下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ABCD(1)请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学科术语:ABCD(2)图中D是指生物多样性的几个层面,除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之外,还包括、。(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4)某同学对校园一角的生物种群丰富度进行了测量,并得到相应数据如下:物种(编号)个体数甲5乙15丙20丁25若物种丰富度指数公式为:则该校园一角物种丰富度指数的计算结果为:。(5)若要使乙、丙物种之间产生杂交子代,可以运用的细胞工程技术。\n答案(每格1分,共9分)(1)A种群B基因频率的改变C自然选择学说D物种的形成(2)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3)生殖隔离题组(2010年5月更新)1、(10武昌区高三调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下列哪项不属于其进一步完善的内容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的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答案B2.(10泉州四校联考)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答案D3.(10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联考)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答案A4.(10信阳市高三调研)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5.(10上海六校联考)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是两地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它们的祖先不同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n答案B6.(10上海六校联考)在一个能自由交流基因年生被子植物种群中,据调查得知AA频率为25%,aa频率为39%。已知其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很高,则在第二年开始该种群个体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A.18.49%B.34%C.25%D.49.02%答案A7.(10郑州47中高三测试)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II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答案C8.(10郑州47中高三测试)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亲代组别1组(一对蝇)2组(一对蝇)……n组(一对蝇)子代分ABABAB两份处理施DDT无DDT施DDT无DDT施DDT无DDT结果存活较少全部存活存活较多全部存活存活很少全部存活选择淘汰淘汰淘汰保留淘汰淘汰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上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A.DDT具有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家蝇的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的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答案A9.(10大连双基测试)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进化改变是群体而不是个体C.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答案A10.(10东阳二模)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作用是A.使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C.使种群间的介体互不认识D.使不同种群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答案A11.(10东阳二模)某生物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5%,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3%。基因B和b频率分别是A.57%、43%B.41%、28%C.72%、28%D.51%、49%\n答案D12.(10胶州市期末)下列关于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所在的植株枝条进行扦插,新植株仍然能够结出无籽果实B.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由于没有种子,需要年年重新育种C.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发育都离不看生长素的作用D.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培育的基本原理相同答案D13.(10江陵中学高三理综)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彩绘发病,携带a基因的个体不发病,且对疟疾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非洲某些地区,大约500人中就有20人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因此在该地区人群中A.a基因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2%左右B.a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患者的死亡会导致人群中基因库发生变化D.a基因的携带者在自然选择中会逐渐被淘汰答案B14.(10长春市模拟)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15.(10长春市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C.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陛状答案B16.(10南京市高三模拟)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D.57﹪答案C17.(10南京市高三模拟)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播B.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答案C18.(10盐城调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nB.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的变异仅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19.(10济宁一模)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年AA(%)Aa(%)aa(%)13040302255025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答案B20.(10枣庄一模)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可遗传的变异C.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通过地理隔离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答案A21.(10攀枝花高三统考)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是A.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一雄性牛犊成熟后与其正常双亲相比表现出矮化性状的原因可能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C.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稻的进化方向D.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可能发生改变答案B22.(10佛山高三检测)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最好的解释是A所用农药剂量和含量的增加使害虫的抗药性也增强B群体中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并不断地繁殖C这一农药使害虫都产生了抗药性D农药引起害虫的抗药能力,可以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答案B23.(10潍坊市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24.(10潍坊市一模)某种群中RR、Rr、rr的基因型频率如右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n答案B25.(10泰州三市模拟)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B26.(10苏北四市二模)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蜣螂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C.该蜣螂属于消费者不属于分解者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27、(10上海七宝中学摸底)下表为几种生物在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上与人的差异比较,请回答:生物氨基酸差别生物氨基酸差别黑猩猩0金枪鱼21\n猕猴1鲨鱼23袋鼠10天蚕蛾31狗11小麦35马12脉胞菌43鸡13酵母菌44响尾蛇14(1)细胞色素C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器)中。(2)若此表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则提供此证据的学科是。该证据说明了。(3)试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此表,在上表的右侧方框中绘出脊椎动物的进化树(2分)。(4)1941年,科学家对粗糙脉胞菌突变株研究,提出了学说。(5)澳洲袋鼠、袋兔等有袋类动物与欧亚大陆的鼠、兔等动物形态及生活习性相似,说明了生物进化规律中的现象。(6)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主要差异有。(2分,至少写两点)答案(9分)(1)线粒体(2)生物化学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就越小,反之则越大。(3)(4)一基因一酶(5)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6)1.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2.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在达尔文学说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在现代进化论中,则将自然选择归于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合理即给分)。题组(10年4月更新)1.(10上海卢湾区期末)《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在该著作中达尔文()①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②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③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n④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答案D2.(10长沙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产生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答案D3.(10长沙月考)下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答案B4.(10长沙月考)某海岛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曲线甲所示。(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岛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答案D5、(10合阳中学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B.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一定能形成新物种C.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使生物发生的变异与之保持相适答案A6.(10泉州第一次摸底)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包含层次进化的结果理论核心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库①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③生物多样性④进化的单位全部基因导致\n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答案C7、(10驻马店高三期末)生物的基因突变一定会A.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改变基因的结构C.对生物有利D.朝特定方向变化答案B8.(10聊城一中期末)下图表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根据图解,结合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主要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果皮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C.三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D.培育无子西瓜通常需要年年制种,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进行无性繁殖答案C9.(10聊城一中期末)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基因突变B.选择C.生殖隔离D.物种分化答案C10.(10合阳中学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的有关理论联系结合起来答案B11.(10金华十校期末)以下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于体细胞中的突变以及三倍体西瓜的无籽性状都是可以遗传的B.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畸变均不会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体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均有可能发生答案B12.(10枣庄高三期末)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①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④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⑤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A.①④⑤B.②④C.②③④D.①⑤答案D13.(10枣庄高三期末)在自然条件下,硝化细菌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nC.基因突变D.环境条件的变化答案C14.(10枣庄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虎和狮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占18%,bb占1%,则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答案D15.(10天津一中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一定能改变生物的性状B.环境因素可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C.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答案D16.(10天津一中月考)用杂合子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植株的方法是()A.种植→F2→选取不分离者→纯合子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答案C17.(10天津一中月考)“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答案A18.(10白银九中模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A、自然选择的结果B、突变,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C、用进废退的结果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答案D19.(10潍坊七中期末)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的观点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答案C20.(10沂南一中期末)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  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  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n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B21.(10通州区高三模底)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方法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育种方法叫做多倍体育种B.这种育种方法比杂交育种年限要长C.过程③是组织培养,经此过程培育出的幼苗应该是纯合子D.过程④是指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最终培育出矮秆抗锈病的纯合子答案D22.(10通州区高三模底)有一种绣球花的花色因土壤pH不同而异,pH大于7时开蓝花,pH小于7时开桃色花,这是因为土壤pH:A.是一种诱变因素B.引起染色体畸变C.影响基因表达D.改变了色素基因答案C23.(10深圳市高三调研)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D.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答案D24.(10绍兴一中调研)右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面的部分基因,下列选项的结果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是()答案C25.(10绍兴一中调研)以下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生殖隔离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答案C26.(10绍兴一中调研)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n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题组(10年3月更新)1.(10天津市五校联考)一只羊的卵细胞核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胚胎,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产下一只羊羔。这种克隆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B.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C.用于保护濒危物种D.改变动物的基因型答案D2.(10盐城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3.(10致远中学学情调研)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C.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D.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物一定是纯合体答案D4、(10浙江省五校联考)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答案D5、(10浙江省五校联考)一个科学家测量了某地一个野生鸟类种群超过10代的尾的平均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他观察到尾长度在逐渐变长。以下可能造成这种增长的是A.遗传漂变B.自然选择C.迁入D.A、B、C都可能答案D6.(10外语学校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的变异B.生物变异为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C.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发生变化D.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了进化答案A7、(10潍坊市高三阶段性考试)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同点是A.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B、产生的变异均对生物有害C、用光学显微镜都无法看到D、都能产生新基因答案A8.(10清华学校月考)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n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B.牛蛙的卵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D.特纳氏综合症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答案D9.(10清华学校月考)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B10.(10合肥一中质量测评)在自然状态下绝大多数小麦是绿色的,但偶尔也会发现白化苗,如果白化苗在自然状态下出现的几率是1/10000,则在理论上小麦杂合子在种群中出现的几率最接近于()A.1/4B.1/50C.1/100D.9/50答案B11.(10北京崇文区期末练习)右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图②表示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图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答案B12.(10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有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之分C.基因突变能人为地诱发产生D.在光镜下看不到基因突答案A13.(10北京石景山区期末)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14.(10深圳高级中学期中考试)P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右图是对此后6\n年间兔的死亡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基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得出了如下结论:在较短的时期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和病毒进化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隔离、自然选择B.隔离、突变ycy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D.自然选择、突变答案D15.(10深圳高级中学期中考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C.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烟煤污染而被熏黑的D.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都能定向地产生白色的变异答案BCD16.(10邯郸摸底考试)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育的菌种不经过人工处理B.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C.通过有性杂交可形成工程细胞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答案C17.(10吉林市高三质量检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所选择遗传病和调查方法最合理的是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农村中随机抽样调查B.研究“甲流”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抽样调查C.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城市中抽样调查D.研究白化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答案D18.(10吉林市高三质量检测)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D.生物进化的过程,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答案C19.(10锦州高三期末)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38答案A20.(10锦州高三期末)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n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21.(10锦州高三期末)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38答案A22.(10五莲一中高三检测)能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变异③自然选择④隔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23、(10荣成一中高三检测)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24、(10晋中市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B.隔离就有新物种形成 C.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D.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答案D25.(10上海宝山区期末)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部分基因,下列选项的结果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是……………………………………………………()答案C26.(10上海奉贤高三期末)关于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多倍体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B.八倍体小黑麦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的新物种\nC.二倍体植株加倍为四倍体后,营养成分必然增加D.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动物中更常见答案D27.(10上海奉贤高三期末)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B.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C.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D.克隆多利羊答案A28、(10上海嘉定区质量检测)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答案C29、(10上海嘉定区质量检测)2006年夏,浙江省海宁市一位农民不慎错将家中存放的植物生长素当作农药,喷施到两亩多晚稻田中用来治虫。结果短短一个月里,这些晚稻疯长到了一人多高,并且成芦苇状,不结果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成芦苇状,是由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晚稻发生了基因突变B.晚稻的疯长,主要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分裂C.晚稻不结实,是由于大量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影响了生殖生长D.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高配制浓度,晚稻将会长得更高答案C30.(10上海卢湾区期末)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C题组一(10年2月更新)1、(10方城五高期中考试)科学家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出的驱蚊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驱蚊草的培育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优点是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驱蚊草培育过程要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或离心、振动、电刺激等方法C.驱蚊草培育过程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无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形成D.驱蚊草不能通过天竺葵和香茅草杂交而获得是因为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2.(10单县检测)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3.(10聊城期中)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nB.桦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桦尺蛾受到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D4.(10聊城期中)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B5.(10聊城期中)下列关于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导致基因不能交流B.不同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种群间交配后产生的不育后代也是生殖隔离造成的D.生殖隔离的形成有求偶方式、繁殖期的不同,开花季节、花形上的不同等原因答案A6.(10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主要区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B.基因突变但种群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是因为基因可产生回复突变即等位基因突变为原来的基因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遗传效应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遗传效应大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则不能答案D7.(10洛阳统一考试)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一环节的作用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答案B8.(10长征中学检测)以下关于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B.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植物细胞融合打破了种间的生殖隔离D.地理隔离促进了基因突变的发生答案D9.(10长征中学检测)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并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所有的变异类型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n答案A10、(10衡阳八中月考)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是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D11.(10沈阳二中期中考试)09央视春晚上,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新物种C.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未都如愿的长成美丽“太空花”D.“太空花”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答案B12.(10安庆师范模拟)一个由中国、美国等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遗憾地宣布,经过为期38天的联合寻找,在长江中未发现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濒危物种一白鳍豚,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下列相关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白鳍豚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白鳍豚灭绝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较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白鳍豚灭绝使人们认识到,某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一个基因库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答案B13.(10安庆师范模拟)如果在一个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A.23.7%B.20%C.18.2%D.15.6%答案C14.(10东北师大附中摸底)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C.三倍体植物一定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答案A15.(10东北师大附中摸底)在某使用除草剂的试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性杂草X杂交,结果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杂交亲本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耐药型A♀×敏感型B♂1000敏感型C♀×耐药型D♂4753A.耐药型基因可以突变为敏感性基因B.除草剂对杂草X进行了定向选择C.杂草对除草剂产生了不定向变异D.A和B杂交子代群体耐药基因频率占100%答案D\n16.(10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答案B17.(10三明一中月考)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A.猎豹捕食斑马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授粉的蛾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答案C18.(10三明一中月考)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除了具有种群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以及个体间交配是随机的以外,还需要具备下列哪一条件,种群的基因库才是稳定的A.捕食者数量减少B.没有自然选择C.环境变化缓和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答案B19.(10三明一中月考)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A.18%和82%B.36%和64%C.53%和47%D.76%和24%答案C20.(10漳州三中月考)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③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答案B21.(10乌沙中学期中考试)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22.(10兴义中学期中考试)对下列有关育种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nA.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单倍体育种的原理B.杂交育种是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原理C.抗虫棉是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D.诱变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答案D23.(10泉州七中月考)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创造生物新类型,这是由于①可通过诱变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有利突变②可通过转基因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③可通过多倍体育种使新物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生殖隔离④可通过组织培养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24.(10安徽省两地六校联考)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这可说明:A.突变是不定向的B.生物个体突变对生物体来说一般是有害的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与生物的生存环境没有关系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答案D25.(10安徽省两地六校联考)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A26.(10长沙一中月考)187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黑色基因S对浅色基因s为显性。在工业发展导致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1871年桦尺蠖的黑色个体、浅色个体所占的百分比为()A.23%、77%B.34.4%、65.6%C.33%、63%D.30%、70%答案B27、(10潍坊市阶段性考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红花植株自交,产生开红花和白花的植株B、稳定遗传的红眼果蝇种群中出现了白眼果蝇C、猫叫综合征D、培育出无子西瓜答案A28.(10兴义中学期中考试)(16分)下图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n(1)①属于  育种。水稻某一优良性状(A)对不良性状(a)为显性,如用第①种方法育种,杂合子Aa逐代自交3次,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是  。(2)第④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红色种皮的花生种子第④种育种方法培育获得了一株紫色种皮的变异植株,其自交后代中有些结出了红色种皮的种子,其原因是  。(3)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方法 ,能体现细胞具全能性的是方法 (选填①~⑤)。与方法①相比方法②的优点是   。(4)通过育种方法⑤培育抗虫棉属基因工程育种,此操作过程中抗虫基因表达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    。答案(16分)(1)杂交育种  7/8  (2)基因突变该突变为显性突变(3)多倍体育种  ②  缩短育种年限(4)  题组二1.(09安庆高三月考)使用敌敌畏防治三化螟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变异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答案D2.(09瑞安高三测试)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l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和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10%和10%B.1%和2%C.5%和0.5%D.0.5%和5%答案D3、(09平遥高三月考)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培育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培育的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A.诱发突变B.选择基因型C.导致基因重组D.制造地理隔离答案B\n4.(09赣州高三检测)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的一枝条上结出黄色番茄,这是因为该枝条发生了()A.细胞质遗传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答案B5、(09武陟高三月考)生产上培育无籽番茄、青霉素高产菌株、杂交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抗虫棉的培育的原理依次是: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②染色体变异③基因重组④基因突变⑤基因工程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③⑤D.①②④②答案C6.(09广东一模)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的主要原理是:A.基因重组B.自然突变C.染色体变异D.诱发突变答案A7.(09广东一模)诱发基因突变是育种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提高突变率,可采用的方法有(多选):A.物理因素诱变B.化学因素诱变C.生物因素诱变D.基因工程诱变答案ABC8.(09大连模拟)下列对基因突变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人们可定向诱导突变性状,诱变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C.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库”,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答案A9.(09大连模拟)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叙述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答案B10.(09广东二模)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同一品种的小麦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高大健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B.环境引起性状变异C.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答案B11.(09广东二模)下面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答案B12.(09天津十校联考)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鸟生于林,故羽似叶”\n,这句话反映了生物具有()A.应激性  B.生长和发育C.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答案C13.(09嘉兴高三摸底)基因型为AABBCC豌豆与aabbcc豌豆杂交,产生的F2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植株是()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答案C14.(09嘉兴高三摸底)已知一个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这种基因型的频率(N)大约是()A.0≤N≤100%B.050%答案B15.(09嘉兴高三摸底)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如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隐性纯合不能产生后代,则会导致()A.隐性基因灭绝B.降低隐性基因的频率C.提高隐性基因的频率D.形成生殖隔离答案B16.(09长沙高三月考)有人说:“转基因生物所转移的只是一两种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外源基因,它并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上述说法中是否是“同一物种”,关键应该看转基因生物与原来的生物是否具有A.生殖能力B.地理隔离C.生殖隔离D.能否杂交答案C17.(09嘉兴高三摸底)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优越性表现在通过有性生殖()A.可增加遗传物质重组的机会B.可保持亲、子代遗传性状的一致C.产生的子代都是二倍体D.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子代数量答案A18.(09耀华中学高三测试)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的形成均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C19.(09广东五校高三质检)下列与遗传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该项措施能降低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B.基因重组可以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表现出性状的重新组合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运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D.若DNA中某碱基对改变,则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肯定会发生改变\n答案A20、(09广东五校高三质检)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氨基酸只能被一种转运RNA所识别与转运。B.胚柄能产生一些激素类的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C.无籽黄瓜的果实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D.无籽西瓜的变异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答案B21.(09普宁高三训练)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①现代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④现代技术可使新品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22、(09蚌埠高三月考)阻碍番茄和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原因是A.细胞壁B.生殖隔离C.生殖方式不同D.生存的土壤不同答案B23、(09蚌埠高三月考)马铃薯利用它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种植的世代多了以后往往会感染病毒而减产,为此农户都希望到无病毒的幼苗进行种植。获得无病毒幼苗的最佳办法是A.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B.进行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C.利用芽尖进行组织培养D.人工诱导基因突变答案C24(09南京高三检测)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__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3)突变、和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频率(3)选择隔离题组三1.(09新泰测试)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试问: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多少?()A.2/3B.1/3C.36%D.48%答案A\n2.(09新泰测试)杂交育种是改良作物品质和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方法,它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A.染色体数目增加                         B.基因重组C.染色体数目减少                              D.基因突变答案B3.(09新泰测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答案B4.(09塘桥月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D5.(09新泰月考)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一个重要区别是()A.基因突变在光镜下看不见B.染色体变异是定向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基因突变是可以遗传的D.染色体突变是不能遗传的答案A6.(09淄博月考)下列各项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答案B7.(09淄博月考)用纯合的高秆抗锈病水稻(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水稻(ddtt)进行育种获得纯合矮杆抗病水稻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然后再选育;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5/8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占2/3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答案C\n8.(09白鹭洲中学月考)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将黄果番茄的花粉传给纯种红果番茄的雌蕊,所结果实均为红果;将纯种红果番茄的花粉传给黄果番茄的雌蕊,所结果实均为黄果。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番茄果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B.红果是不完全显性性状C.番茄果肉细胞是母体的一部分,其表现与花粉来源无关D.是基因突变所致答案C9.(09上高二中月考)某噬菌体的A基因可分为A1-A6六个小段。一生物学家分离出此噬菌体A基因的四个缺失突变株:J突变株缺失A3、A4、A5三个小段,K突变株缺失A2、A3两个小段,L突变株缺失A4、A5、A6三个小段,M突变株缺失A1、A2、A3、A4四个小段。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与缺失突变株J或L共同感染细菌时,可产生野生型的重组噬菌体;若与缺失突变株K或M共同感染细菌时,则不会产生野生型的重组噬菌体。由此结果判断,未知突变株的点突变是位于A基因的那一小段中?()A.A2B.A3C.A4D.A5答案A10.(09长白县高三检测)科学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于2007年2月27日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运用小麦与偃麦草(一种野生牧草)远缘杂交和诱导染色体易位等技术,成功培育出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虽然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但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B.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C.上述优良小麦的育成提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D.小麦和偃麦草能杂交成功,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D11.(09长白县高三检测)海龟中有连趾(ww)和分趾(WW、Ww)两种类型,开始时,连趾(w)和分趾(W)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当海龟数量增加导致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缺少食物的特殊环境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B.海龟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C.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海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的进化D.海龟基因频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海龟已经进化形成一个新的物种答案C12.(09沈阳二模)科学家制造出一种“生物导弹”,可携带DNA分子。把它注入到组织中,进入细胞内,DNA被释放出来,进入到细胞核内,最后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胞基因组的一部分,该过程属于()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基因互换D.染色体变异答案A13.(09盐池检测)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的形成均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C\n14.(09铁一中学模拟)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且相关性状均为核基因控制。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理论上不可行的是()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B.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物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C.两种植物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较快获得纯种的目的植株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答案C15.(09上海高三学情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定向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有多对基因决定一上遗传的现象称多基因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   D.双亲的显性性状在后代个体的不同部位同时显现称为不完全显性答案D16.(09郫县月考)将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下列有关此四倍体西瓜叙述正确的是:()A.与原二倍体西瓜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B.因其产生的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C.用其花粉通过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属于二倍体D.该西瓜植株的胚乳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答案A题组四1.(09佛山模拟)据《兰州晨报》报道,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普氏野马(普氏野马是经历了6000万年进化的活化石,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保留着地球唯一的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经过多年循序渐进地适应性饲养、栏养繁育、半自然散放之后,该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普氏野马放归工程计划,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被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保护区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C2.(09丰都月考)已知玉米(2N=20),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右图为F1代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细胞的部分染色体(即与上述两对基因有关的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B.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常情况下,2号染色体上有r基因D.该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n答案D3.(09丰都月考)一杂合体植株(二倍体)的下列部分,经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获得纯合体的是()A.根B.茎C.叶D.花粉答案C4.(09双流中学月考)下面是“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生质体A和原生质体B的融合必须要有PEG等诱导B.在由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过程中,包含了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 C.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愈伤组织,其代谢方式是自养需氧型 D.“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5.(09双鸭山一中期中)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该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有新物种的形成D.图中C表示的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D6.(09双鸭山一中期中)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先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以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答案B7、(09双鸭山一中期中)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n8(09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能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B.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C.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过程中D.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B答案D9.(09杭州月考)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B.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C.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择作用相同D.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答案D10、(09广东联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倍体西瓜的体细胞中含两对同源染色体B.二倍体西瓜的体细胞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西瓜植株C.二倍体西瓜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无子西瓜D.二倍体西瓜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答案D11、(09广东联考)我国首只“虎狮兽”于2002年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是的()A.虎狮兽是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能生出杂种后代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答案D12、(09温州十校联考)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D.57%答案B13.(09盐城期中)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具有很大的联系,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有关二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正常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另一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则此突变类型一定为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对所致。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正常,最终结果是产生的配子一半不正常。这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变异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促使着生物进化D.海洋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条件比较稳定,生物变异的频率大大低于陆地,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答案D\n14.(09盐城期中)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则生物就没有进化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C.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如消除了地理隔离,可以有基因的交流D.并非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产生生殖隔离答案ABCD15.(09社旗一高期中)无性生殖与遗传变异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不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可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C.不发生基因突变,可发生基因重组D.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16.(09社旗一高期中考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17.(09河西区期中考试)与传统育种相比,植物体细胞杂交在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的重大突破表现在()A.证明杂种细胞具有全能性B.克服远派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缩短育种周期,减少盲目性D.快速培育无病毒植株,保留杂种优势答案B18.(09衡阳八中月考)某地区一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G,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G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B.G的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杂合子C.G的纯合子的出生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D.种群中G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已产生答案D19.(09衡阳八中月考)某一昆虫种群侵入某地后,分化出甲、乙两个种群,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由此可知()A.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适应辐射的结果B.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甲乙属同一个物种,因外貌形态相同D.形成两个物种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激素不同\n答案B20.(09衡阳八中月考)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答案B21.(09朝阳区期中)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利用单倍体育种可以培育出无子西瓜C.诱变育种可以定向的把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新的品种D.人工诱导多倍体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答案D22.(09朝阳区期中)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后一定能改变性状C.突变基因一定由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答案D23.(09焦作期中)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B.隔离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D24.(09社旗一高期中考试)下图是有关生物变异来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可遗传的变异①染色体变异②交叉互换自由组合基因工程诱变因素碱基对的③④的改变性状的改变(1)说出图中③和④分别代表的含意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通常发生在时期。\n(2)有些品系的果蝇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容易受到二氧化碳的麻醉而死亡,后来发现这些品系有的果蝇对二氧化碳具有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果蝇对二氧化碳敏感与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中,下表是果蝇抗二氧化碳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DNA模板链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抗性品系CGT丙氨酸GGT脯氨酸AAG苯丙氨酸TTA天冬氨酸敏感品系CGT丙氨酸AGT丝氨酸AAG苯丙氨酸TTA天冬氨酸氨基酸位置150151152153果蝇的抗二氧化碳品系的产生属于图中的[]。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原因是。(3)若医生怀疑某患儿得了苯丙酮尿症,诊断的方法是检验。答案(12分)(1)替换、增添和缺失遗传信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2)①基因突变不遵循因为该基因在线粒体中(3)患儿的尿液中是否含有过多的苯丙酮酸题组五1.(09长沙市月考)以下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交换 ②染色体上的一些片段的增添或缺失 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异常精子XY的产生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移接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⑦雄蜂的产生  ⑧猫叫综合征的产生A.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⑤⑧答案A2.(09长沙市月考)下图分别表示四个生物的体细胞,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是单倍体的细胞有三个  B.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条染色体的是A、B、D D.与B相对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答案B4.(09长沙市月考)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出了高品质的糯性小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B.a过程能提高突变频率,从而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D.要获得yyRR,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率答案D5、(09莆田一中期中考试)红海中营群居生活的红鲷鱼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缺少雄性红鲷鱼的雌鱼群体中,总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且身体也变得比其他雌鱼健壮。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下两组实验(注:两组红鲷鱼生长状况、实验装置、条件及时间都相同)。该实验说明:()\n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B.生物的性状表现由遗传物质决定C.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鲷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物质无关答案C6、(09莆田一中期中考试)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件为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C7、(09中山市六校联考)以下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生物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BC8.(09永嘉三校期中联考)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花药幼苗选出符合生产要求品种A.过程①的作用原理为染色体变异B.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C.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幼苗D.此育种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答案D9.(09句容中学高三调研)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AC10.(09无锡一中期中考试)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个,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①果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n④人类的红绿色盲⑤无子西瓜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①②③B.④C.①④⑥D.②③⑤答案C11.(09无锡一中期中考试)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C.蝴蝶深、浅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答案B12.(09无锡一中期中考试)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获得种子,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数为8N=56条),据此可推断出()A.黑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4条染色体B.黑麦属于二倍体,不可育C.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D.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答案D13(09横林高级中学期中考试)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个体的保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C14.(09横林高级中学期中考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占18%,bb个体占1%,则在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答案D15.(09上海师大附中期中考试)《物种起源》出版150年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下列不是达尔文观点的是()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用进废退的理论是错误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nD.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答案C16.(09湖南省师大附中月考)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答案B17.(09时杨中学期中考试)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四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心法则体现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B.马和驴杂交生出的骡子是二倍体C.高茎豌豆(Dd)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D.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答案C18、(09镇江市高三调研)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19.(09社旗三高期中考试)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72只,死去64只。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而生存下来的个体中,各种性状大都与平均值相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变异等于死亡B.自然选择不会改变物种C.离开常态型变异的个体易被淘汰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答案C20.(09沈阳二中期中考试)人类中有一种致死性疾病,隐性纯合的的儿童(aa)10岁以前可导致全部死亡,而基因型为从和Aa的个体都表现为正常。已知在一个隔离的群体一代中,该基因a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01。如果群体中随机婚配且没有突变发生的情况下,在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体(Aa)的频率是A.0.0198B0.099C.0.198D.0.0001答案A21.(09沈阳二中期中考试)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研究发现,人类与黑猩猩的同源性超过了95%,在基因数、基因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基因组构造上,人类与黑猩猩几乎相同。黑猩猩的生殖细胞含有的24条染色体中,第2号染色体的长度仅是人类第2号染色体的一半,如果将其第2号染色体和第12号染色体融合连接在一起,长度止好等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的长度,结构也十分相似,如甲图所示。(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发生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n(2)黑猩猩的2号和12号染色体的融合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哪种情况?。(3)如果在黑猩猩的2号和12号染色体上,分别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在黑猩猩种群中的遗传时遵循定律,若人类也有这两对基因,这两对基因在人群遗传情况是否与黑猩猩一致?为什么?。答案:(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变异)种群基因频率(2)易位(3)不一致。因为这两对基因在人体细胞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独立遗传,其遗传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2009年联考题题组一一、选择题1.(09晋江四校联考)右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的裸露的三个碱基是CAUB.②过程是α链做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由ATP供能,在有关酶的催化下完成的C.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任意一个碱基发生替换都会引起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人发生此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血红蛋白中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答案A2.(09晋江四校联考)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同产生的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出现的是(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① ②③ ④A.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答案D3.(09晋江四校联考)对于人类的某种遗传病,在被调查的若干家庭中发病情况如下表。据此所作推断,最符合遗传基本规律的一项是(注:每类家庭人数150~200人,表中+为发现该病症表现者,-为正常表现者)()类别ⅠⅡⅢⅣ父亲+-+-母亲-++-儿子++++女儿+-+-A.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B.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第Ⅲ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D.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答案D4.(09福建四校联考)用糊粉层淡红色的玉米(prpr)作母本,紫色的玉米(PrPr)作父本,进行严格的人工授粉实验,母本果穗上的所结籽粒应该完全为紫色籽粒(Prpr),但在多个杂种果穗上的647102粒籽粒的观察中发现了7粒淡红色籽粒。导致这种遗传性状表现的最大可能性是()A.父本花粉Pr中混杂有母体花粉pr  B.个别父本花粉的Pr基因突变为prC.个别母本卵细胞的基因突变为Pr  D.不同环境条件的Prpr的表现型不同答案B5.(09华中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长期的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条件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B6.(09清远高三调研)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的变化如下,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现有一个DNA片段为:—AGTCG—①—TCAGC—②经亚硝酸盐作用后,若链①中的A、C发生脱氨基作用,则下列哪个片断可能是其经过两轮复制后产生()A.—CGTTG—B.—GGTCG—C.—GGTTG—D.—CGTAG——GCAAC——CCAGG——CCAAC——GCATC—答案C男性个体女性个体ada精原细胞合子卵原细胞bcb精子卵子7.(09清远高三调研)右图中a、b、c、d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c、d均能发生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主要是通过c和d来实现的C.b和a的主要相同点之一是染色体在分裂过程移向两极D.d和b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答案C8.(09清远高三调研)玉米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需要每年购买玉米杂交种子,不能自留种子来年再种的原因是()A.自留种子种子发芽率低B.杂交种都具有杂种优势C.自留种子容易患病虫害D.杂交种的有性繁殖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答案D9.(09侯集中学高三模拟)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卡佩奇和史密斯以及英国的埃文斯等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基因靶向”技术上的贡献。“基因靶向”又称\n“基因敲除”或“基因打靶”,是指定向替换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它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变异D.DNA复制答案B10.(09侯集中学高三模拟)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11.(09侯集中学高三模拟)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年份197019711972197319741975种群数量(只)5080捕捉标志数(只)80808080第二次重捕数(只)8080808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1681013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答案C12.(09华士中学高三模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多选)()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ACD13.(09通州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D14.(09泰州高三联考)下列与物种形成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C.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答案ABCD15.(09莒县高三冲刺)果蝇是常用的遗传研究的实验材料,据统计,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果蝇野生种群,有107个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显性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若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10-5,那么该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为106C.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行繁殖的基本单位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答案C16.(09清远高三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B.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C.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研究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答案C17.(09清远高三调研)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慢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A.1/4B.3/4C.1/8D.3/8答案D二、非选择题18.(09湖南十二校联考)人类中正常染色体组型为:44+XY,但也出现少数异常个体,这类个体外貌像男性,患者第二性征发育差,有女性化表现,如无胡须,体毛少,身材高大,一部分患者智力低下,睾丸发育不全,不能形成精子,无生育能力,核型一般记作44+XXY,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哪种类型,(2)他们不能形成精子,无生育能力的原因可能是;(3)若该男子色觉正常,而他的父亲色觉正常,母亲色盲,且父母亲染色体组型均正常,请你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角度分析这对夫妇生出该男子的原因,用遗传图解推导并做简要说明。(4)若该男子与一名色盲女性结婚生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孩的基因型可能的情况为。答案(1)染色体变异(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形成精子(3)遗传图解P:XbXbⅹXBY配子XbXBYF1XBXbY母亲色盲父亲正常色觉正常由上图解可看出,该男性XBXbY的形成是由于父亲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4)XbXb、XBXb、XBXbXb\n19.(09黄冈高三模拟)某校高二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暑假进行的遗传病社会调查中发现一家庭的一位男孩患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基因B,b控制)。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男孩的外祖母、两个舅舅和祖父都患此病,而他的祖母、外祖父,两个姑姑,父亲、母亲都正常。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这个男孩及其相关的家庭成员的情况,绘制遗传系谱图(图例:O——正常女性,●——患病女性,□——正常男性;■——患病男性)(2)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染色体,属性遗传病,请简要说明原因?(3)按上述推论,该患病男孩成年后与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该女性家族史中无此病),你认为其后代是否会患此病?请用遗传图解说明。答案(1)遗传系谱图●—□○—■■■○—□○○■IIIIII(2)X隐由正常夫妇生下有病孩子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外祖母患病,两个舅舅都患病,且整个家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因此该病最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3)不会患病遗传图解:亲代XbY×XBXB配子XbYXB子代XBXbXBY女正常男正常20.(09临沂高三模拟)某校兴趣小组开展对当地几种遗传病的调查,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Ⅰ、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通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C)。它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示意如下:已知控制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的基因(设显性基因分别为A、B、C)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1)从半乳糖在人体内正常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n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表是一个患者家庭中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及其父母与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平均活性μM转换/小时/g细胞(37℃)酶①酶②酶③正常人(AABBCC)0.14.80.32半乳糖血症患者0.09<0.020.35患者的正常父亲0.052.50.17患者的正常母亲0.062.40.33①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②写出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_______,若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______。Ⅱ、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但不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部分同学采用遗传系谱分析的方法;请你另外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并预测调查结果。调查方案:寻找若干个患该遗传病的家庭进行调查;统计各代患者的性别比例。调查结果及预测:(1);(2);(3)。Ⅲ、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中发现随母亲年龄的增加,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增大。(1)先诊断出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是“TTt”,其父基因型是“Tt”,母亲的基因型是“tt”,那么这名患者21三体形成的原因是。(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为有效预防该遗传病的发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答案Ⅰ(1)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形状(2)基因的自由组合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3)AaBbCC6/17Ⅱ(1)若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则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若患者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当,则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3)若患者全是男性,则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Ⅲ(1)父亲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在第二次分裂后期未发生正常分离,而移向细胞一极(2)适龄生育和产前胎儿细胞的染色体分析21.(09江苏淮阴中学高三冲刺)下图表示果蝇某正常基因片段控制合成多肽的过程。a—d表示4种基因突变。a丢失T/A,b由T/A变为C/G,c由T/A变为G/C,d由G/C变为A/T。假设4种突变都单独发生,请回答:\n注: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天冬氨酸(GAC),甘氨酸(GGU、GGG),甲硫氨酸(AUG),终止密码(UAG)。(1)图中所示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突变后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a突变点附近再丢失_________个碱基对对性状影响最小。(3)图中_______突变对性状无影响,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①过程需的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②过程中,少量mRNA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细胞核和细胞质(核糖体)(2)天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2(3)b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4)解旋酶、RNA聚合酶(5)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多肽链的合成题组二1.(09安庆高三月考)使用敌敌畏防治三化螟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变异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答案D2.(09瑞安高三测试)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l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和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10%和10%B.1%和2%C.5%和0.5%D.0.5%和5%答案D3、(09平遥高三月考)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培育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培育的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A.诱发突变B.选择基因型C.导致基因重组D.制造地理隔离答案B4.(09赣州高三检测)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的一枝条上结出黄色番茄,这是因为该枝条发生了()A.细胞质遗传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答案B5、(09武陟高三月考)生产上培育无籽番茄、青霉素高产菌株、杂交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抗虫棉的培育的原理依次是: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②染色体变异③基因重组④基因突变⑤基因工程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③⑤D.①②④②答案C6.(09广东一模)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的主要原理是:A.基因重组B.自然突变C.染色体变异D.诱发突变\n答案A7.(09广东一模)诱发基因突变是育种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提高突变率,可采用的方法有(多选):A.物理因素诱变B.化学因素诱变C.生物因素诱变D.基因工程诱变答案ABC8.(09大连模拟)下列对基因突变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人们可定向诱导突变性状,诱变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C.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库”,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答案A9.(09大连模拟)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叙述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答案B10.(09广东二模)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同一品种的小麦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高大健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B.环境引起性状变异C.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答案B11.(09广东二模)下面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答案B12.(09天津十校联考)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鸟生于林,故羽似叶”,这句话反映了生物具有()A.应激性  B.生长和发育C.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答案C13.(09嘉兴高三摸底)基因型为AABBCC豌豆与aabbcc豌豆杂交,产生的F2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植株是()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答案C14.(09嘉兴高三摸底)已知一个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这种基因型的频率(N)大约是()\nA.0≤N≤100%B.050%答案B15.(09嘉兴高三摸底)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如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隐性纯合不能产生后代,则会导致()A.隐性基因灭绝B.降低隐性基因的频率C.提高隐性基因的频率D.形成生殖隔离答案B16.(09长沙高三月考)有人说:“转基因生物所转移的只是一两种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外源基因,它并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上述说法中是否是“同一物种”,关键应该看转基因生物与原来的生物是否具有A.生殖能力B.地理隔离C.生殖隔离D.能否杂交答案C17.(09嘉兴高三摸底)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优越性表现在通过有性生殖()A.可增加遗传物质重组的机会B.可保持亲、子代遗传性状的一致C.产生的子代都是二倍体D.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子代数量答案A18.(09耀华中学高三测试)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的形成均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C19.(09广东五校高三质检)下列与遗传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该项措施能降低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B.基因重组可以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表现出性状的重新组合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运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D.若DNA中某碱基对改变,则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肯定会发生改变答案A20、(09广东五校高三质检)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氨基酸只能被一种转运RNA所识别与转运。B.胚柄能产生一些激素类的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C.无籽黄瓜的果实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D.无籽西瓜的变异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答案B21.(09普宁高三训练)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①现代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④现代技术可使新品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n答案A22、(09蚌埠高三月考)阻碍番茄和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原因是A.细胞壁B.生殖隔离C.生殖方式不同D.生存的土壤不同答案B23、(09蚌埠高三月考)马铃薯利用它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种植的世代多了以后往往会感染病毒而减产,为此农户都希望到无病毒的幼苗进行种植。获得无病毒幼苗的最佳办法是A.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B.进行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C.利用芽尖进行组织培养D.人工诱导基因突变答案C24(09南京高三检测)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__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3)突变、和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频率(3)选择隔离2007-2008年联考题一、选择题1.(08石家庄质检)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是()A.都能产生可遗传变异B.都能产生新的基因C.产生的变异均对生物不利D.产生的变异均对生物有利答案A2.(08北京东城区高三质检)下面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一定能改变性状C.突变基因一定由理、化或生物因素诱发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答案D3.(08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练习)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后代B.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能决定蛋白质的分子结构D.基因中任何碱基的改变均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答案D\n4.(08唐山高三质检)如果一个种群中存在着某一对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别是50%,一段时间后,比例变化为5%和95%。据此进行以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很可能进行有性生殖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频率提高的基因更适应环境D.这对相对性状中有95%的个体表现出适应环境的性状答案D5.(08北京东城区高三质检)在豚鼠中,黑色对白色为显性。若某种群基因库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为90%,隐性基因b的频率为10%,则种群中基因型BB、Bb、bb的频率分别是()A.81%、18%、1%B.45%、40%、15%C.18%、81%、1%D.45%、45%、10%答案A6.(08江西六校联考)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利用“工程菌”生产人类胰岛素B.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C.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移接到Ⅲ号染色体上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答案C7.(08唐山高三质检)人类中有一种性别畸形XYY个体,外貌男性,有的智力差,有的智力高于一般人。据说这种人常有反社会行为,富攻击性,在犯人中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但无定论。有生育能力,假如有一个XYY男人与一正常女性结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男性产生精子有X、Y和XY三种类型B.所生育的后代中出现XYY孩子的几率为1/2C.所生育的后代中出现性别畸形的几率为1/2D.所生育的后代智力都低于一般人答案C8.(07深圳高三调研)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A.能够产生新的基因B.在生殖过程中都能发生C.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发生答案D9.(07深圳高三调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C.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答案AC10.(07广州五校联考)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中间的“-”代表着丝粒,下表表示了由正常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四种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染色体基因顺序变化a123-476589b123-4789\nc1654-32789d123-45676789A.a是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引起的B.b是染色体某一片断缺失引起的C.c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D.d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引起的答案C11.(07广州五校联考)下图为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是(多选)()1?2345678910系谱甲(基因用A、a表示)123456789101112系谱乙(基因用B、b表示)12345678910系谱丙(基因用C、c表示)12345678910系谱丁(基因用D、d表示)A.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C.系谱甲—2基因型Aa,系谱乙—2基因型XBXb,系谱丙—8基因型Cc,系谱丁—9基因型XDXd,D.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BXb,系谱丙—6基因型cc,系谱丁—6基因型XDXd答案BD12.(07广州五校联考)下列描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吻合的是(多选)()A.交配繁殖能避免种群产生生殖隔离B.进化是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进行的C.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均能影响进化D.所有的变异均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答案AC13.(07茂名高三模拟)雄鸡为ZZ,雌鸡为ZW,缺少染色体Z会致死。环境的影响使一只ZW的小鸡发育成能正常交配的公鸡,该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后代性别为()A.♀:♂=1:1B.♀:♂=2:1C.♀:♂=3:1D.♀:♂=1:0答案B14.(07茂名高三模拟)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一种致死现象,黄色毛皮的老鼠不能纯种传代,可杂种传代,而灰色皮毛的老鼠能够纯种传代。黄鼠和黄鼠交配,其后代黄鼠2896只,灰鼠1235只,那么整个子代中致死出现的概率是()A.25%B.33%C.66.7%D.75%答案A15.(07茂名高三模拟)如图所示的家族中一般不会出现的\n遗传病()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④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⑤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①④B.②④C.③⑤D.①②答案C16.(07徐州高三一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基因遗传病就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适龄生育对于预防遗传病和防止先天性疾病患儿的产出具有重要意义C.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方法D.21三体综合征和猫叫综合征患者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答案D二、非选择题17.(07深圳高三调研)下图是A、B两种不同遗传病的家系图。调查发现,患B病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请据图回答。IIIABABAAABBBA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III图注:——仅患A病的男性;AB——仅患B病的女性;AB——同时患A、B两种病的女性。(1)A病是由染色体上的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判断的理由是。(2)假如⑥与⑨号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几率是。(3)如果③号与一正常男性结婚,从优生角度分析,你认为最好生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答案(1)常显患A病的④和⑤生下不患A病的⑧(2)5/6(3)生男孩和女孩都一样因为男和女患病的几率一样,均为3/418.(07广州天河区高三第二次调研)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后的数据统计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的发病率较高,且对患甲病家族的调查中还发现连续几代均患病,而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每万人中的基本情况(其中男女比例相同)。有甲病、无乙病人数无甲病、有乙病人数有甲病、有乙病人数无甲病、无乙病人数男性27925064465女性2811624701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请回答:\n(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简要说明理由。(2)如果要进一步判断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还要采取什么措施?A.在该地区随机取样B.针对有患者的家系调查C.结合调查结果绘制家族系谱图D.扩大调查范围多取样本IⅡⅢⅣ1234123421?(3)如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谱系,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已知I代的2号个体是纯合子,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Ⅲ-1和Ⅲ-2结婚,请你给他们进行遗传咨询:(□○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①请写出Ⅲ-1的基因型____________,Ⅲ-2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②Ⅲ-1和Ⅲ-2结婚;所生孩子表现为只患甲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如果Ⅳ-?是男孩,Ⅳ-?患有甲病和乙病两种病症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答案(1)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绘制家族系谱图来判定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3)①AaXBYaaXBXB或aaXBXb②1/87/16第三部分创新预测题精选一、选择题1.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答案C2.下列叙述中,其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殖,因而部分改变了第二性征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形状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无子果实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答案D3.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答案A4.下列细胞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既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又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的\n是()A.心肌细胞B.成熟的红细胞C.根毛细胞D.精原细胞答案D5.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UA)”。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A—T缺失,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A.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B.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C.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D.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答案B6.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型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G+C)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说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A.阻止碱基正常配对B.断裂DNA链中糖与磷酸基之间的化学键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置换D.诱发DNA链发生碱基序列变化答案C7.科研人员测得一多肽链片段为“—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其密码子分别为: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U、CCC、CCA)、苏氨酸(ACU、ACC、ACA)、甘氨酸(GGU、GGA、GGG)、缬氨酸(GUU、GUC、GUA、GUG)。控制该多肽链合成的相应DNA片段为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解旋酶作用于②处,使氢键断裂形成核糖核苷酸单链B.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因为DNA解旋形成单链结构不稳定C.若该DNA片段最右侧碱基对T/A被G/C替换,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D.一般来说基因插入三个碱基对要比插入一个碱基对更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答案C8.下列叙述中最确切的是()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B.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C.由于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原因,某些家庭兄弟姐妹甚多,但性状不尽相同D.某基因的一条链上有2个(占碱基总数的0.1%)C变成了G,表明发生了基因突变,且该基因连续复制4次后,突变基因占50%答案D\n9.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替换了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缺失了答案C10.图为两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配对行为,则表明该细胞()A.发生了基因突变B.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不发生基因重组D.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答案B11.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①果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④人类的色盲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答案C12.下列四个细胞图中,属于二倍体生物精细胞的是()答案D13.对下列有关形成原理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单倍体育种原理B.“抗虫棉”的获得是利用杂交育种的原理C.“太空椒”的获得主要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答案C14.通过单倍体的途径培育小麦新品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培育单倍体幼苗所用的花药应取自于()A.某一优良品种B.被确定为父本的植株C.F1D.F2答案C15.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是()A.18+XX或18+XYB.18+XX或18+YYC.18+XXD.18+XY答案B\n16.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都是单倍体B.普通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植株不是单倍体C.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D.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答案A17.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多倍体育种可以培育出作物新品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体细胞杂交尚未能让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B.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和实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相同C.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和实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相同D.多倍体植株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均需经地理隔离后才能形成作物新品种答案A18.用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水稻作母本,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作父本,下列关于母体果实形成时各种细胞内的染色体组与基因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种皮细胞内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aaB.胚柄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aC.胚乳细胞内含有五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aaaD.子叶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a答案D19.下图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B.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C.③培育出⑥常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D.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20.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常的幼苗,所不能引起的变化是()①提高突变频率②获得无子果实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④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⑤获得单倍体植株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⑤D.①③答案C21.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的进程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n答案C22.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和纯合子各占5/8、1/4B.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答案C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B.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散发性疾病不是遗传病C.遗传病的发病,在不同程度上需要环境因素的作用,但根本原因是遗传因素的存在D.遗传病是仅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答案C24.幸福的家庭都不希望降生一个有缺陷的后代,因此有必要采取优生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基因诊断可以用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色盲病等B.用酪氨酸酶能对白化病进行基因诊断C.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方法之一D.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答案D25.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是()A.亲属中有生过先天性畸形的待婚青年B.得过肝炎的夫妇C.父母中有因为外伤而残疾的待婚青年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答案A26.下面的系谱图中,A男子的奶奶和B女子的外公是表兄妹,根据我国婚姻法“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规定,可判断A男子与B女子()A.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能婚配B.属直系血亲,不能婚配C.属三代以外旁系血亲,可以婚配D.有亲缘关系,不能婚配答案C27.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蛾的数量变化:森林时期建成工业区后50年灰尺蛾黑尺蛾灰尺蛾黑尺蛾99%1%1%99%\n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定向变异作用B.自然选择作用C.灰尺蛾迁入,黑尺蛾迁出D.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答案B28.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答案B29.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答案B3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答案C31.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答案B32.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答案C\n33.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答案D34.不同植物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什么()A.纤维素,自然选择B.磷脂,地理隔离C.糖蛋白,生殖隔离D.酶,生存斗争答案C二、非选择题35.在农业生产上,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是提高粮食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某生命科学研究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几种方法示意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培育新品种甲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图中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2)在新品种乙的培育过程中,A代表的是。A在形成过程中,需从培养基中获取等营养物质和适宜浓度的激素。(3)经过太空飞船搭载后,返回的太空种子不一定都是需要的新品种丙,需要进行筛选,其根本原因。(4)若用黄粒玉米种子经飞船搭载进行失重和宇宙射线处理后,培养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红粒”性状。经鉴定,玉米的红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为了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红粒和黄粒玉米种子为材料做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述杂交实验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答案(1)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AB、Ab、aB、ab(缺一不得分)(2)愈伤组织水、无机盐、有机小分子(对两项即可得分)(3)变异是不定向的(4)取黄粒和红粒的种子,分别种植后自交,若只有黄粒玉米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黄粒为显性性状;若只有红粒玉米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红粒为显性性状。若黄粒和红粒玉米的自交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再用红粒和黄粒玉米进行杂交,若杂交后代全为黄粒,则黄粒为显性;若杂交后代全为红粒,则红粒为显性(其他合理方案也可酌情得分)36.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质量自然就成了人们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n(1)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得到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科学家往往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业要求的新品种,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设计最佳育种方案,尽快得到所需品种。生物材料: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B.小麦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C.小麦的高秆(显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非生物材料:自选①育种名称:育种。②所选择的生物材料:。(填写字母)③该育种方案最常用的方法是。④希望得到的是能应用于生产的的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的品种。⑤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性状类型)的概率:。(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育种方法已经出现并投入应用,如:①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成八倍体小黑麦的方法是,常用的化学药剂是。②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其育种原理是。(3)目前通过卫星搭载种子育成了太空椒,那么利用这种方法是否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为什么?。答案(1)①单倍体②A、B③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④纯合⑤(2)①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②基因重组(3)不一定,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37.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n(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水平进化规律。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2)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自然选择突变、选择和隔离分子38.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2007年10月16日刊登一份政府调查报告说,被称为“超级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国内正呈蔓延趋势,每年预计有超过9万人严重感染这一病菌。请回答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问题:(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2)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作用,使细菌的发生定向改变。(3)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抗生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的观点是错误的。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实验完善:①实验步骤: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的细菌培养基。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正确地“复制”到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②预期结果:。③本实验的原理:。(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减缓超级细菌的产生。。答案(1)原核基因突变(2)选择基因频率(3)①含有青霉素②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③A组细菌从未接触抗生素,而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说明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4)①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②一种抗生素可以治愈的不要使用第二种;③因为病毒引起的感冒,没有炎症的时候不要使用抗生素;④利用其他药物替代抗生素治疗疾病(只要回答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