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022-07-21 发布

对初中体育教学中考化倾向的分析与思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对初中体育教学中考化倾向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部分初中片面追求体育中考三项成绩,存在着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的现象,在分析了其背后“中考压倒一切的误导、体育教学功能的曲解、有效组织方式的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的缺少”的深层因素后,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提升学习的实效性;针对学校特殊形式,增加学生运动时间。将教学落实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和自身要求上,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中考化;增量;增时;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47-02  在中考成绩“压倒一切”的现状下,为此,几乎每所初中每年都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体育中考的辅导工作:分管校长督阵,班主任老师现场管理,体育教师巡回指导,每节体育课总是几个固定的专项。这样的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但是却让我们的体育教学走进了“中考化”倾向的误区。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考化”现象与透视  1.“中考化”体育教学现象种种7\n  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中,“中考化”标签处处显现。  (1)教学内容单一。为应付体育中考,初中,特别是进入了初三年级之后,体育课几乎全都是按中考要求项目:仰卧起坐、800M或者1000M跑、排球或者篮球,学生三年下来除了几个中考项目之外,其他的技巧、体操等项目都没有学过,一些较有活动价值的游戏也被删减,体育课的娱乐性被大大削弱。所以,造成了有些初中生一提到体育课就兴趣索然――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下,学生参与热情的剧减也是情理之中的。  (2)教学组织单一。在教学中,不少体育教学严格地参照“三段式”的流程组织教学:准备部分:慢跑2圈,准备操一套――基本部分:中考项目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练习与小结。教师纯粹只是为完成固定的教案目标而上体育课,整堂课组织单一,流程固定,准备活动重复而单调,从不考虑学生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需求。整节体育课过后,学生虽然在和中考项目相关体能储备和技能学习上有所收获,但是体育课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健康知识、体育习惯、体育文明、体育意志等却得不到发展。  (3)评价标准单一。怎么样的体育教学时有效的?怎么样的学生学习是得到肯定的?这两个评价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很容易被归口在“中考”上,也即,所教的学生体育中考平均成绩高的是优秀的体育教师,学生体育中考成绩突出的体育成绩也是优秀的。在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下的体育课,会导致另一些现象的衍生:学生的体育中考项目的自我检测中达到了满分,那么,这些学生就将体育课当做是活动课安排,可以自由活动,也可以旁观聊天,只要学生还在课堂上就可以了。7\n  2.对体育教学“中考化”现象的透视  上述“中考化”体育教学的背后,有许多的原因,有些是学校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些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1)中考压倒一切的误导。体育中考是重要的,其最终的成绩上下一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体育教师重视体育中考项目的教学和辅导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真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的。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并不仅仅就是为了中考服务的,“唯中考成绩论”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是偏颇的。而事实上,“唯中考成绩论”的中考压倒一切的认识也已经影响到了初中体育的正常教学安排。  (2)体育教学功能的曲解。体育教学的功能除了发展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技能之外,“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更是其中的重要功能,事实上,终生体育意识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它应该伴随每个人的终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教师更是应该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但是,这却是我们不少体育教师曲解了体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自己的教学简单处理,只要完成发展学生体能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就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意识,学生今后体育生活的基础就全然不顾了。7\n  (3)有效组织方式的缺乏。上课之前教师没有对课做出合理的安排,更没有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场地、器材对学生的适用度;同时也没有立足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创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有些学校只具备几个铅球、排球和一块篮球场等场地器材,即使充分利用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为何不从传统体育入手,让一些有价值地可供更多人参加的传统体育项目回到课堂中来呢?可以挑选出一些如跳绳、拔河、毽子、扔沙包等游戏,进行有效组织既能使课堂井然有序,又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3)科学教学方法的缺少。初中的体育教师不少是从体育专业队转型过来的,而且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也较多地在接受专业课训练和各种比赛,这些教师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迟缓,意识中还是“我教你学”的授课形式。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较多的是我教你学,做到的仅仅是“我教了”,至于学生是不是“能学会”或者“能会学”就不去过问了,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自主参与的意识就更是没有考虑了。  二、有效规避体育教学“中考化”的对策  体育教学围绕着中考展开无可厚非,中考项目的训练应该成为学生学校体育生活的重点,但是不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唯一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重点进行科学的分解,把中考项目的训练有效地分成几块进行落实,在继续保持对中考的重点关注的同时,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学习乐趣,形成科学的锻炼方法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1.增量: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  这样的安排,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增量体育课。7\n  这样一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让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就得到了量的提升,发展了学生的体能,也让学生学会了实用的运动技术技能,形成了自主参与的体育意识。  2.增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1)加强研究,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个水平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教学流程的熟悉,以及良好的教学驾驭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学习,不耻下问,从《中国学校体育》等专业期刊中汲取其他教师关于中考项目教学渗透的优秀教学经验;在开展中考项目的教学时,经常邀请教研组的同时前来听课,听取他们的指导和建议;更将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2)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教学。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中学和小学共用一个田径场的,很多时候会有交叉影响。为此,笔者很多时候根据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各自的教学。学期之初就和其他教师进行协调,固定一块场地进行教学,在这块不大的场地上合理进行规划;平时需要用到别的场地的时候,就主动提前和组内教师打招呼。在器材的使用上,尽量采用一物多用的练习设计,在学生中成立篮球组、排球组和乒乓球组等小组,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组合分组分类活动,让教学走出了“中考化”的倾向。  (3)突出自主,形成学习氛围。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课堂内容。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造条件、情境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在教学组织上,笔者经常采用“超市式”7\n的教学组织,在做好准备活动之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准备较多的一些器材,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材,和自己愿意合作的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之中,在进步和合作的喜悦体验中,与同学合作,自由探讨技术,形成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  3.增时:针对学校特殊形式,增加学生运动时间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民办初中,从初一年级开始,学生就住校,合理运用这一特殊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  (1)下发运动器材,让学生随时运动。学校为每个班级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运动器材,(从2012年开始,我们给每个班级配备了篮球、跳绳、羽毛球等器材,由专人负责管理)。这些器材摆放在教室的一角,方便学生随时拿起,随时运动,有效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2)给予学习指引,让学生针对运动。笔者教研组的教师基本都是住在学校附近的,每天都在学校食堂就餐,在下班到就餐这个时间段内,笔者和同时经常去操场,一来是自己锻炼身体,给学生一些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参加锻炼;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时间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针对性地练习中考项目,提高学生的成绩。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和组织,让学生的运动增量、增效和增时,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体育教学“中考化”倾向的误区,将教学落实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和自身要求上,大胆创新真正达成学校体育教学“7\n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08期;  [2]沈祖芸.“体育中考新政”关注度缘何一再升温[J].上海教育;2008年05期;  [3]赵桂生.关于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再思考[J].体育教学.1999年04期;  [4]潘春辉.课程改革要发挥好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J].体育师友.2004年05期;  [5]赵兵.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几点建议[J].体育教学.2008年06期.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