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MB
- 2022-07-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高考冲刺:2011年高考历史预测信息一、明清时期(17、18C)中西方历史的比较◆依据:17、18C是中西方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影响大:中国衰落,西方蒸蒸日上。)也是教学重点内容。◆内容分析:中国:总特征: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A、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社会盛极而衰。B、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繁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新经济因素萌芽但受到阻碍。C、外交上: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思想文化上: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实行文化专制,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轻视科技,传统科技成就高但未能向近代科技迈进,小说、戏剧、文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局面出现。西方:总特征: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A、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断发展,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逐步确立。B、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C、积极对外扩张。D、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政府重视科技发展,促进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欣欣向荣。启蒙运动冲击了专制统治,为新社会、新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二、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比较:西方: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民主政治。经济上: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正在进行或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思想上,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近代科技发展。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经济上: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新经济因素萌芽但受到阻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以天朝上国自居,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严重。实行文化专制,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局面出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思想文化受到冲击,爱国志士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或答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开始近代化的进程。三、1911年辛亥革命前十年、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后十年比较(1)辛亥革命前十年:政治上: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1905-1911年预备立宪,企图遏制革命,挽救统治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建立革命政党同盟会,发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动反清起义。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文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与共和政体,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实业救国思想得到传播。(2)辛亥革命:1911年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并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迈出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发生变化。(2)辛亥革命后十年:政治上: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焦点。袁世凯独裁专制,乃至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民主的道路曲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发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道路曲折的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或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文化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实业救国思想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打下基础。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动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丈武百官。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中华民国约法》(1)材料二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与材料一对临时大总统权限的规定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1)①《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等大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幼临时大总统的权力。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规定旨在约束袁世凯的独裁,《中华民国约法》属袁世凯一手炮制,目的是为专制独裁确立法律依据。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2)材料三中的李三的“牢骚”反映了中国政局的什么特征?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老舍的《茶馆》(2)辛亥革命后,民主的道路曲折。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材料四我们提倡民权,便不可完全仿效欧美。我们不完全仿效欧美究竟要怎样去做呢?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照样去做,像仿效欧美的机器一样……——孙中山谈民权主义(1924年4月20日)(3)材料四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思想的产生原因?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没有启发?(3)①中国的民主道路不能完全效仿西方,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②作者的这种思想是对自己一生民主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从三民主义再到新三民主义,他对中国民主斗争道路上的各种阻力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③有很强的启发性。由于国情的千差万别,各国的民主道路各不相同。我国当今的民主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民主价值观不同,民主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对于西方民主要抱着审视的眼光,正确地加以对待。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孙中山全集》第2卷材料三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定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材料四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民生主义”的主张。分)(1(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张。材料三中他认为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分)(4(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分)(4(4)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分)答案.(1)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1分)。(2)主张:大力发展实业;分)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分)(1(1重点:交通运输。分)(1原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分)。(3)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任答三点,共3分)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认识到工农是革命的坚定力量。分)(1(4)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任答一点,1分)3、阅读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该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更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二,说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有何不同。甲午战争前是改良(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甲午战争后是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2)材料三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联合苏俄,发动群众。辛亥革命后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受挫;得到中共和苏俄的帮助。四、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切入角度:一、可从晚清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民国时期为挽救弱国地位作了哪些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弱国地位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地位又是怎样逐步提高的线索切入。二、可从外交目标的改变与外交地位变化这个角度切入。熟记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背景和成就:新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国际形势:(1)两大阵营“冷战”对峙(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3)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成就:(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国际形势:(1)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美苏力量对比有利于苏联(2)西欧、日本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3)第三世界崛起(4)中苏关系恶化成就:(1)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3、新时期的外交国际形势:(1)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成就(1)积极参加联合国主导的国际事务(2)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4)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全方位的外交格局(5)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6)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1、.认真研读下列材料:(12分)图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图二:抗日战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图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图四: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图五: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请回答:(1)指出图一至图三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6分)(2)这图一到图三反映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3分)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3)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三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3分)答案(1)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组织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各2分,共6分)(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第一次成功运用,洗刷了百年国耻。(3分)(3)图一,“悲愤”:“悲伤——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深重;“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图二,“备受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图三,“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结束了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考生答出其中一种感受即可)(3分)(4)据图四,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B、70年代,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C、第三世界国家(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改变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E、多极化趋势的出现。(5)据图五回答,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与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西欧、日本崛起,越南战争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长期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但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C、中、美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共同的压力,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D、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1分)在当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1分)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4分)答案:(1)美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孤立及封锁新中国的敌视对策。(1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分)活动: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邻近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打破帝国主义封锁。(4分)材料二 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2)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2分)(2)活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分)意义: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1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4分)(3)原因:美国霸权地位削弱,侵越战争失利,实力削弱;苏联军事赶上美国;西欧、日本崛起;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4分)3、【10分】右下图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1)该图片的拍摄时间是__年。(1分)(2)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4分)(3)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4)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答案【10分】(1)1972年。(1分)(2)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两大阵营的对抗。(2分)握手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泥潭。(2分,答对两点即可)(3)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局面,是新中国中国外交的转折点(2分)。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2分)(4)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1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材料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材料三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摘自《杜鲁门回忆录》8\n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材料四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来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2,4,6——摘自《尼克公回忆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3分)(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国际格局?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指的是什么?(3分)(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4分)(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2分)(12分)答案要点:(1)外交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分)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独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丧失民族独立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特别深刻的认识。(2分)(2)国际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格局。(1分)毛泽东所指:“一边倒”,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一致,使毛泽东对苏联采取了完全认同的态度。(2分)(3)分歧是:杜鲁门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但有着共同国家利益的国家。(2分)二者无本质分歧,因为他们的政策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2分)(4)基本外交原则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2分)五、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原因和影响:三个阶段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1)二战后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二战使欧洲国家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两国都企图称霸世界,战略目标尖锐对立(3)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4)两国决策者的推动:杜鲁门和斯大林互不信任,夸大了对方的威胁。影响: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②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因素:(1)欧洲共同体成立(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兴起(4)中国的振兴(或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5)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影响:(1)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2)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3)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原因:(1)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2)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3)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