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2-07-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40题专练(一)考查特点从考查内容上看,本题主要考点有:文化的作用;科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强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的作用;影响认识的因素;真理的特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考查的形式看,本题一般包含三个小问题。题目往往是以某一文化现象为背景,前两问从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考查,第三小问往往属于探究性的问题。本题第一小问命题背景多以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或一种文化思潮的变迁为载体,也可能以我国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依托,跨章节地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系统梳理与全面整合,如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民族凝聚力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等,其设问角度宽泛,立意深远,通常不限定范围,设问形式多样且开放,主要是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答案经常是通过逻辑推理,在思维过程中自然生成。生活与哲学部分设问的角度刚好与文化部分相反,其切入口细,知识跨度小,限制性强,要求学生在固定知识范围里思考和想象.,这也就决定了全国卷哲学考点往往是选择知识含量大、便于命题专家进行挖掘和思维拓展的考点为抓手,如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矛盾的属性和地位等,在今年要特别关注以上考点。第三小问是纯粹的开放性题目,答案多元。多设计提建议、写宣传语、写提纲、写广告词、写标语,或是驳斥某错误观点、论证某真理性知识,其设问虽不限定知识范围,作答时还是要尽量往文化和哲学模块里靠。针对第一小问解答时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尽量将和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都考虑到,但要注意和问题紧密结合,切忌罗列教材知识点;针对第二小问解答时要注意原理和方法论表述要全面准确,其解题方法侧重于演绎法。当然,不能忘了结合材料分析。第三小问开放性加弓虽,比较容易得分,但是,一定要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二)考前押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党的领字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党的领字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一洁操守,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尚善。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和实现方式的一把钥匙。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坚持\n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保障和抓手。党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遵法守法。(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共产党人的道德品格是怎样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3)全面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与以徳治国相结合的关键点。请你从一个青年学生的视角就此写两点个人体会。答案(1)①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党的领导干部保持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德修身,在国家治理中注重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②文化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德服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党的干部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做到以徳立威。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徳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徳建设的基本任务。共产党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徳治国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尚善,全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构成矛盾的双方,共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统一体中,两者相辅相成,两手都要抓。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主要的矛盾。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个体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同时又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遵法守法。(3)示例:①“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②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道德教化和熏陶对党员的修养和自律、对国家依法治理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从文化影响人的来源、特点、表现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矛盾分析法,可以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題具体分析等角度分析。第(3)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角度强调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言之有理即可。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不讲卫生、到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礼仪、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过度维权……诸如此类\n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抹了黑。“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为社会的进步状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照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方式,善良、诚信、知礼、守法……都是其应有之义。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方能根除不文明行为。(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谈谈提升社会文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理由。(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屮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3)学校开展“做文明人”的社会实践话动,请你就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造福他人和社会。②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增添正能量。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才能以自己的文明习惯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Z有理亦可)(2)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徳,加强社会公徳教育。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徳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徳目标。(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答案示例:①以微薄之力,让社会更文明。②从我出发,让文明传递。③创文明学校,建美好家园。(答出两点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只要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均可)解析第(1)问属于原因类的设问,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结合“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可以从联系的特点、部分对整体的作用、重视量的积累等角度找依据。第(2)问属于措施类,考查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分析。第(3)问属于探究类设问,解答时要注意符合题目要求。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1月25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提出“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延续城市文脉”。近代以来,全盘西化思潮在华夏大地上此起彼伏,深度解构和扭曲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严重破坏和污染了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土壤和生态。展眼时下,“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逆-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市场领域,也集中体现在“以他乡为故乡”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中。但作为西方城市管理、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载体和表达,这类设计和建筑在很大程度\n上并不适合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这是很多“犬手笔”的城市设计一再以闹剧收场以及一些城市地标建成不久即被夷为平地的主要原因。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思想、价值的地位不断提升,相关活动日益增多,社会影响不断拓展。(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以他乡为故乡”的错误做法加以评判。(2)结合材料和认识论知识,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的形成过程。(3)校学生会邀请你参加“对话先贤”主题活动并对学弟学妹进行动员,请列出发言要点。(两点,每点10〜30个字)答案(1)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借鉴“他乡”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②在文化交流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而不能“全盘酋化”,不能“解构和扭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破坏和污染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土壤和生态”。③立足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外来优秀文化要为我所用,不应吸收“不适合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的外来文化。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关注“他乡”不能忘记“故乡”,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近代东西方的发展差距、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失败,检验并推动着人们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变化。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从东西方的差距中,人们看到了西方文明的作用,而全盘西化思想产生的不良后果又使人们开始重视传统的继承,在认识与实践的不断反复中,人们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不断发展。③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就能促进一文化繁荣、实践发展。(3)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解析第(1)问属于观点评析题,但是题目已经指出“以他乡为故乡”是错误的.,所以应该强调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第(2)问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点,可以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过程的特点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要点是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诗词,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是年仅16岁的中学生,表现突出的陈更是工科博士。特别是家境贫寒的抗癌农民白茹云,是诗词支撑着她一\n路走来,活出自己的精彩,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诗词对塑造人生的重大作用,唤醒了观众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掀起了“国学热”,带动了国学经典著作的热销。但有些家长不分良莠,把一些含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的东西,寒给孩子,强迫背诵,引起了社会有志之士的担忧。(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能唤醒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家长做法的认识。(3)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一诗词永恒的主题Z—。请你列举两句反映爱国情怀的古典诗词。答案(1)川国诗词是屮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屮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彖,给人以美的享受,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涵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国学经典屮的精华,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应当继承。国学经典中的糟粕,会毒害孩子的心灵,阻碍社会发展,必须予以剔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家长不分良莠、不加辨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答案要求:必须是爱国主题;必须是古典诗词。解析第(1)问以中国诗词为依托,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第⑵问考查辩证否定观,实质是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第(3)问解答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同时要注意符合爱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