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1 KB
  • 2022-07-21 发布

浙江-语文-(高考)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靡(mi)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來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i)〃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u)读的书,命运把我装钉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in)潸然泪下.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i)■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舌.■2.(5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2・3题。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Z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來,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屮,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2)\n文段屮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5.(3分)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木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6.(6分)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6分)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而/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7.(10分)(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社会传播过程屮至少要求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n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齐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吋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岀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了?〃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來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吋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牛。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n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传播过程屮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斥者会“悬置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木能,近乎自动。(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20分)(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n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Z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呼吿旳气皐。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吋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竞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n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來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Z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冋屋唾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岀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岀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己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木文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①陌生的光:(2分)••••②申生即气皐:(2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n9.(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题。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其,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Z才Z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H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止在今FI,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口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了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己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口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Z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口,其所见闻名公才人Z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吋,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井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n【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B.真可慣也可惜:令人惋惜。\nC.使圣人微旨不传D.参之于上古微:精深微妙。参:检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饰以温慎■举以予人■1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儿之成,则可待乎■(其有国者成败废兴〔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rn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吾尝终日而思矣■■\X.(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Z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Z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4)用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Z恳恳欲成足下Z美异日既受足下Z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FI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H,可不勉之!(4分)②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Z位。(4分)10・(8分)(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采地黄者\n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糠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舖〃。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6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o(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12.(6分)(四)古诗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论语》)(2)K矫诏纷出,,,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3)女也不爽,o,二三其徳。(《诗经•氓》)(4)青泥何盘盘,o,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5)III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鹅鹄天》)四、作文(60分)\n13・(60分)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n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靡(mi)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a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i)〃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Q)・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读的书,命运把我装钉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in)潸然泪下.■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i)■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而之惨烈,令人咋(ZQ)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解答】A、〃靡〃的正确读音为rnY;B、“密诀〃的正确书写为“秘诀〃;C、〃禁〃的正确读音为何;D、正确.答案: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n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仲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白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BA.甲B.乙C.丙。【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解答】解析:(1)付与:拿岀;交给;赋予: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两个词意思相近,需细细揣摩其中不同之处.赋予的对彖比较形彖,精神层面的•比如赋予某某意义,赋予某某使命.付与的对象比较具体,或者付与某人等.根据语境,这里应用〃赋予S故选:B.(2)〃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这里是并列短语作〃升华〃的宾语,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故选:B.【点评】顿号\n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如:邓颖超的品徳、人格、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从1918年起,鲁迅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篇小说.•特别提示:以下九种情况不用顿号.1、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如:(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不能写成〃十六、七岁〃)•【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如:三年级四、五的学生.战斗在一、二的工人.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那种叫〃水晶"的,V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如: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n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8、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Z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注意】如并列词或词组简单,它们之间则用顿号.如:抗战、团结、进步,这是共产党的三大方针.9、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如:过去、现在、未來,上下、左右,屮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牛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大型客机〃不能被打造成“工程〃,改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研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A.搭配不当,修饰语不当,〃留学生吟诵社〃不是“朗诵爱好者〃,删去〃、留学生吟诵社〃;B.表述正确;C.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在〃生态乡〃后建设〃的目标〃.\n故选:C.【点评】搭配不当①主谓搭配不当.②动宾搭配不当.③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④主宾搭配不当.⑤一而与两而搭配不当.⑥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例如"到底要不要学好语文?是不是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句中,该〃答案〃就顾此失彼,这是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的典例(注意:此“搭配不当〃与〃否定不当〃根木不同,二者不可等同).4.(3分)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岀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分析】木题考查学牛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木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仿句,但要使用归谬法,得出的结论必须是错误的,因为有参考示例,所以难度降低了点,在解答时要注意原句所给出的具体例子,结合例子本身进行分析,再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屮的具体事例进行具体表达即可,〃作品的水平越高,知音越少〃这是假设性的观点,后者"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则是从反推法来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把握这个结构即可得岀.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点评】反证法(乂称背理法)是一种论证方式.\n反证法首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反证法与归谬法相似,但归谬法不仅包括推理出矛盾结果,也包括推理出不符事实的结果或显然荒谬不可信的结果.4.(6分)根据下而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6分)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乂回到了多梦的童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思,这道题目要求根据下面所给的诗句,选择一个场景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00的文字,在具体表达的吋候需要学生理解所给诗句的基木意思,这首小诗充满童真幻想,具有浪漫天真的色彩,在具体表达的时候需要学生重点把握这种趣味特点,任意选择一个角度突出“他〃内心追寻的一种期待,也可以写出一种精神上追求,也可以从中撷取追寻后失败的感伤与无奈的情怀.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乂回到了多梦的童年.【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n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4.(1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社会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齐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吋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止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乙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木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岀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咅,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了?〃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吋,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n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儿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止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吋,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n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齐种技能接受符号。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D•••A.传播过程屮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斥者会“悬置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木能,近乎自动。(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FI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Z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解答】(1)A源和传播技能,原文第一段为〃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第二段为"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根据这两句可以确定选项A最为准确;(2)D"不需要加工讯息〃错,原文最后一段为“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3)文章的第一段主要讲什么是为A类传播行为;第二段主要讲什么是为B类传播行为以及社会传播过程特点,第三段举例说明社会传播过程特点.答案:\n(1)A(2)D(3)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点评】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屮花水屮月的关系,其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屮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20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吋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岀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冋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n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FI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申害旳气展。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白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碗接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n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來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止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岀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岀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而,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①陌牛的光: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分〕②陌生的气息: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2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屮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n(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力.(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解答】(1)木题考查学牛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和主旨,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主要内容,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陌生的光〃这是母亲对她的责怪与不满,突出了一种温情色彩,极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他抓获草鱼,母亲的感动以及对他流露出的一种惊叹•"陌生的气息〃揭露出家庭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期待.(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Z类的词就是考察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这一句内涵极为丰富,细节描写刻画出母亲内心的自责,〃示意〃〃卸〃是典型的神态细节,细致生动地写出母亲内心不安,沉重的心情•〃黑糊糊的夜空〃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实际上写的是夜空,但突出的是母亲的一种愧疚的内心,儿子不能享受读书的机会,是母亲心中的一块沉重的烙铁,显示岀母亲内心的自责.(2)木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彖征义•“一种美味〃是文章的标题,又是文章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时候一个果子往往就成了美味,文章在这里用烹制“鱼汤〃这样的一个细节来彰显亲情的可贵,这是内心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愫,这也正是他成长经历的一次见证.(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这篇小说的结尾充满幻化色彩,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小说结尾透露着一种精神的无奈,深刻揭示出父母不能送孩子读书时的自责,小说结尾采用欧亨利式的形式,以一种出人意\n料的方式收束全文,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答案:(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②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2)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岀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牛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3)①在物质廣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屮,〃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4)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岀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Z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点评】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木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9.(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题。上池州李使君①书\n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其,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Z才Z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H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止在今FI,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口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了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己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口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Z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口,其所见闻名公才人Z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吋,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化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羡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n【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n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屮常生蓬草的果实。(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B(饰以温慎■举以予人■(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儿之成,则可待乎■(其有国者成败废兴〔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rn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吾尝终日而思矣■■\X.(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Z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Z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4)用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Z恳恳欲成足下Z美异日既受足下Z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n①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FI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H,可不勉之!(4分)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②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Z位。(4分)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界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木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B真的应该珍惜.可惜:珍惜.(2)BA.介词,用/介词,把;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那些/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是…还是…〃;D.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3)C〃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不是说的自己.(4)〃顽滞〃作〃知〃的宾语,其后断句;"假使〃为假设连词,位于句首,其前断句;"亦〃是“也〃,表并列,这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亦〃前断句;“足下之美〃为偏正短语的名词,作〃成〃的宾语,其后断句;〃足下Z教〃和“足下Z美〃一样,都是作宾语,其后断句.句子断句为: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5)①以为:认为;资:给予;界FI:将来.句子翻译为: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n②具:完备;虽:即使;挈:提携.句子翻译为: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雉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答案:(1)B(2)B(3)C(4)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5)①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②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屮,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9.(8分)(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米地黄者\n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猴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采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气T。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反映了中唐吋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1)木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因题干中已经指明了〃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前八局主要是写了采地黄,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屮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后八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表明社会现实的悲惨.(2)木题考查学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木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岀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从头到尾都是采用叙述具体的客观现实生活,将百姓悲惨的生活融入其中,揭示出生命的悲惨与艰辛,鲜活体现了社会贫富分配的不均匀.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n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译文: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乂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赏析: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本诗通过对一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诗人通过对〃地黄〃、〃残粟〃等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事物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恶劣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当时豪门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情.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牛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黃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黃者对〃白面郎〃\n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者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示也自在不言屮.【点评】《采地黄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口・(6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子谓子贡曰:"女与冋也孰愈?〃对曰:〃炀也何敢望冋?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屮颜渊属于德行,子贡属于言语。(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及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能力层级为理解B和鉴赏评价D.【解答】(1)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含义:①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②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③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④文学:指博学文章.理解了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两个人的特点就可以知道答案:德行、言语.(2)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这样断句后句子的意思•〃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不如他〃.从〃我和你一样〃可见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n子能够平等待人;“惟我与尔有是夫〃乂是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止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12・(6分)(四)古诗默写。\n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2)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徳。(《诗经•氓》)(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辛弃疾《鹏捣天》)【分析】本题考查情景式默写,要认真分析、判断考查的是哪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在写句子时,要写准个别生僻字等.【解答】(1)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口贵(关键字:肱、富)(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关键字:遍、郡)(3)士贰其行士也罔极(关键字:贰、罔)(4)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关键字:萦、胁)(5)城屮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弄菜花(关键字:愁、芥)【点评】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吋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四、作文(60分)13・(60分)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木是"有字之书〃,一木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化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分析】试题材料为一段颇有哲理的文字,从有字到无字到心灵,层次分明,梯\n度有致,不同悟性的考生,可以基于自身的认知写出不同深度的文字.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木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有字之书,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书籍•它是人类过去的精神生活的留存--含括智慧和愚昧;无字Z书,也比较好理解,一般來说它指的是我们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当下社会.心灵之书呢,也好理解,它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和〃内心关照〃,也就是和“头顶上的星空〃相对应的〃内心的律令〃--自我的道徳诉求.参考立意: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怎样去读好人生这本书.【解答】善读心灵之书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屮的经验;“心灵Z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牛、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止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岀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Z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皮村文学爱好者便是其屮典范,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n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卬迹.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Z屮.两者都取决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廣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对白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他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总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以达到所谓的自身的发展和得到物质的积累,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Z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的内心.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审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点评】心灵之书与学问高低,经验的丰富与否关系不甚密切,它是以抽象的、心灵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大智慧、是哲学,作者从古中国的百家诸子,从古希腊的先圣到近现代的哲人,来论证这种大智慧对人类的影响.本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