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50 KB
  • 2022-07-22 发布

广东高考年报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高考年报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华南师范大学黄珍德教授1.试卷总评价2014年是广东高考自行命题的第十年,也是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新方案的第五年。与其他科试卷一样,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在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4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基础上,延续自主命题以来一贯的命题思路和风格,立足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历史学科能力。试卷整体稳定,题型、结构和题量与前四年保持不变,难度适中,维持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试卷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考点和能力层次分布合理。就考查目标而言,试题一方面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将历史学科本身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侧重考查考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科学地认识历史学基本学科理论的能力,应该说基本实现了对考生历史知识、方法能力和历史思维客观有效的整体评价,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2.试卷的设计(1)试卷结构。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题型、结构和题量与前四年保持不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共l2道,每题4分,共计48分;非选择题共2道,第38题25分,第39题27分,共计52分。历史科全卷满分100分。其中中国古代史20分,中国近现代史35分,世界史45分,各部分的分值和在全卷中的比重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与前两年相比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动的幅度不大。详情见表4—58。表4—58近五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题型结构比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板块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中国古代史161212121667664中国近现代史12161212122225242423世界史20202424202420222225(2)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严格按照((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来命制,试题内容覆盖高中历史(I)、历史(1I)、历史(m)3个必修模块以及“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个选修模块共计28个专题,考点覆盖率高。在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史7道28分(古代史4道16分,中国近现代史3道12分),世界史5道20分。2道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中国史分值为27分,世界史为25分。试题基本涵盖了考纲要求的全部内容,各部分占分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能力全面丰富,包括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沟通历史事物之间的关联,理解历史事实、客观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准确把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论证历史观点、分析历史结论等,涵盖了考纲要求的全部考核日标和能力要求。基本情况见表4—59。表4—59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考点分布和考核能力要求题号考点分值主要考核能力要求1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10\n13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辨别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准确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1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准确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15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准确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1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解放的潮流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祀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力.史事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17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辨别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18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辨别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理解历史事实19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20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准确解释历史事物22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辨别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4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历史结论38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5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看法39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7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埘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10\n3.试题特色及评价(1)试题特色。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将对考生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学科能力的考查有机地统一起来,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试题延续了自主命题以来的命题风格和特色,同时稳中有变,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上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较为突出。第一,对中学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能力的考查继续处在首要地位。正如以前高考年报所不断强调的,自广东高考自行命题以来,历史科试卷始终保持一个基本的思路和风格,也是一个良好的传统,即不管形式如何创新和变化,选材来源如何广泛,情境如何新颖,也不管多么强调对方法能力的考查,但最终还是落实在考纲及其说明中的历史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强调基本知识和技能。无论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设置无不以考纲及其说明为基本依据,重视考查考生的历史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重视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的基础作用。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继续保持这种传统,将对中学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能力的考查摆在首要地位。综合而言,今年历史科试卷l4道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包括了古代中国的宗法制、甲骨文、均田制、小农经济、内阁制、《红楼梦》、程朱理学、科举制,近现代中国的列强侵略、辛亥革命、经济结构变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路线、“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世界史的罗马法、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欧美代议制民主、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等,都是中外历史卜.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继续坚持能力立意,基本上覆盖了考纲及其说明所要求的能力,而且多数题目考查不止一种能力,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才能准确解答。2道非选择题由于跨度大、信息量丰富,综合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l2道选择题相对简短,正确作答同样需要调动和运用多种方法能力。如第22题提供了l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关于当时欧美国家政体的四段评述,要求考生判断其中哪一项是对德国的评述。欲作答此题,考生首先需要正确地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可以推知该外交官主要是从君权和议会权力比较的角度评述当时欧美主要同家的政体。然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l9世纪末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第二,善于选用不同类型的素材和创设较为新颖的问题情境。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选材来源较为广泛,包括了不同的类型,如甲骨文、皇帝诏令、小说、日记、领导人讲话、教科书、文集、地方志、电影、漫画等,多为考生平时少见的新材料。材料是为问题服务的,许多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处理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使考生通过作答获得新的历史认识。如第15题通过《红楼梦》中贾政的一番关于《诗经》和“四书”不同地位的描述巧妙地将明清时期理学和科举制度人题。又如第l6题题干是l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作者对新知事的旧官僚行为和出身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期望此类旧官僚能“布泽于民”,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上述两题考点都是常规的核心知识,问题情3.试题特色及评价(1)试题特色。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将对考生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学科能力的考查有机地统一起来,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试题延续了自主命题以来的命题风格和特色,同时稳中有变,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上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较为突出。第一,对中学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能力的考查继续处在首要地位。正如以前高考年报所不断强调的,自广东高考自行命题以来,历史科试卷始终保持一个10\n基本的思路和风格,也是一个良好的传统,即不管形式如何创新和变化,选材来源如何广泛,情境如何新颖,也不管多么强调对方法能力的考查,但最终还是落实在考纲及其说明中的历史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强调基本知识和技能。无论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设置无不以考纲及其说明为基本依据,重视考查考生的历史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重视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的基础作用。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卷继续保持这种传统,将对中学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能力的考查摆在首要地位。综合而言,今年历史科试卷l4道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包括了古代中国的宗法制、甲骨文、均田制、小农经济、内阁制、《红楼梦》、程朱理学、科举制,近现代中国的列强侵略、辛亥革命、经济结构变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路线、“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世界史的罗马法、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欧美代议制民主、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等,都是中外历史卜.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继续坚持能力立意,基本上覆盖了考纲及其说明所要求的能力,而且多数题目考查不止一种能力,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才能准确解答。2道非选择题由于跨度大、信息量丰富,综合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l2道选择题相对简短,正确作答同样需要调动和运用多种方法能力。如第22题提供了l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关于当时欧美国家政体的四段评述,要求考生判断其中哪一项是对德国的评述。欲作答此题,考生首先需要正确地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可以推知该外交官主要是从君权和议会权力比较的角度评述当时欧美主要同家的政体。然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l9世纪末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第二,善于选用不同类型的素材和创设较为新颖的问题情境。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选材来源较为广泛,包括了不同的类型,如甲骨文、皇帝诏令、小说、日记、领导人讲话、教科书、文集、地方志、电影、漫画等,多为考生平时少见的新材料。材料是为问题服务的,许多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处理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使考生通过作答获得新的历史认识。如第15题通过《红楼梦》中贾政的一番关于《诗经》和“四书”不同地位的描述巧妙地将明清时期理学和科举制度人题。又如第l6题题干是l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作者对新知事的旧官僚行为和出身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期望此类旧官僚能“布泽于民”,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上述两题考点都是常规的核心知识,问题情境却是出人意料的。除此两题之外,像第l2题(宗法制)、第l3题(均田制)、第l7题(新民主主义路线)、第22题(欧美代议制)等题也都体现出通过新材料创设新颖问题情境的特色。第三,注重考查历史学的学科能力和探究方法,彰显学科价值。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有其特殊而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同时有着所特有的思维和能力要求。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一直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历史学的学科能力和探究方法的考查,2014年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继续得到高度的重视,全卷以材料题居多,材料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史籍文献为主,也包括小说、电影、漫画等非正统史料,需要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如第l4题《红楼梦》中贾政的话、第l6题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日记、第l7题毛泽东的讲话、第19题东罗马帝国法学教科书、第21题《共产党宣言》波兰版序言、第22题中国外交官关于欧美政体的评述、第38题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迁和马歇尔计划的两段不同描述和看法的史料、第39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世界历史分期的论述等。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同时,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比较注重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辨别、认识材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并做出合理推论和阐释的能力,如第38题,从史料与史实关系的角度设计试题,在考查考生历史学的学科能力和探究方法方面10\n煞费苦心,是一道较好地彰显历史学科价值的试题。一般说来,史料是指历史上留下来的关于史实的记录,如对历史现象的记载、描述、观察、理解和看法等。史实是真实的存在,但史料是经过主体大脑加工之后形成的,总是受到主体立场、教育、经历、思想观念及所处时代环境的作用,可以说是精神活动自身的产物,故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因此,探究历史,至关重要的就是努力发掘多方面的史料、善于使用各种史料、充分利用史料的价值,同时辩证认识史料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明确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而对同一史实不同的史料进行比较,更能看出每种史料所代表的特殊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对史料差别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赋予史料新的意义,能让我们看到每一种现象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和历史的变动性。正是基于上述历史学认识,第38题从不同史料对同一史实的不同记录切人,分别选取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动问题和二战后马歇尔计划问题的两段不同的史料,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间不同记录的表现及其反映的相关史实,进而理解和认识史料在探究具体历史问题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引导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史料与史实之间关系的认识。(2)试题评估指标分析。2014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部分选择题卷面分48分,平均分为33.47分,难度0.70。非选择题卷面分52分,平均分为23.25分,难度0.45。全卷平均分为56。72分,难度适中(0.57),与前四年基本相当,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既有难度较小的题点和设问[如选择题的第l3题、第l4题,非选择题的第38题第(1)问和第39题第(1)问],也有难度较大的题点和设问[如选择题的第l7题,非选择题的第38题第(2)问和第39题第(3)问],没有偏题和怪题。区分度较好,在0.3~0.4的有4道,其余各题的区分度都在0.4以上,区分能力不错,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①选择题答卷评估指标基本情况见表4—60。表4—60历史科选择题相关数据题号分值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1242.531.930.630.371343.3I1.5l0.830.331443.3l1.510.830.381542.961.760.740.411642.601.9l0.650.5l1741.501.940.370.431842.811.830.700.341942.821.830.700.512043.201.600.800.442142.351.970.590.502243.211.590.800.482342.871.800.720.45②非选择题答卷评估指标基本情况见表4—61。表4—61历史科非选择题相关数据题号分值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38(1)85.530.6938(2)71.650.2210\n38(3)105.200.525.740.67382512.380.5039(1)84.740.5939(2)72.410.3439(3)123.720.3l5.880.67392710.870.404.考生答卷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具体情况见表4—62。表4—62考生答卷情况及典型错误一览表题号考查要点考生答卷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12宗法制,甲骨文本题开宗明义指出“宗”是一个会意字,考生应很快联系到宗法制,进而选出其在甲骨文中所示图形的意指,难度并不大,63.34%的考牛答对正确选项“祖先牌位”13均田制本题作答关键是正确释读材料,并联系具体历史语境,推知材料描述的史实。本题难度低(0.83),多数考牛能够理解材料所示诏令反映的是唐代均田制遭到破坏的史实,从而答出正确选项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正确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即这类官员不足来自正规的选官渠道,而是阜帝在国家正规政务系统和行政机构之外设立,任君主个人驱使的官员。本题难度较低,82.84%的考生答对正确选项,主要原因足材料被转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理解难度大大降低15宋明理学、科举制、《红楼梦》本题材料选A文学名著《红楼梦》,关键信息足“四书”和《诗经》在读朽人心目中地位的变化。《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和“四书”都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往往连称。但是在题干巾,贾宝玉的父亲对《诗经》持轻视态度,只注重“四书”。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明朝开始更限定考试内容和格式,实行八股取士,将儒生的思想牢牢地控制在程朱理学的范围内。所以在一般人眼中,“四书”的地位高于“五经”,是科举考试必须首先学习的内容。只有理解了上述时代背景,才能选出正确选项“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本题难度0.7416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本题难度适中(0.65),正确作答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日记所描述现象的实质。从材料可知,作者对新知事的旧官僚行为和出身表示了赞赏,期望此类旧官僚能“布泽于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可知正确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干扰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从材料无法反映,也不合题意17毛泽东思想本题难度较大(0.37)。题干材料中毛泽东所说的“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指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毛泽东借用苏俄的这一革命经验,批评当时党内存在“太急”的思想,旨在强调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应该允许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不少考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而错选“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选项10\n18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题难度不大(0.70)。正确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二战后世界出现非殖民化的浪潮,亚非拉地区一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陆续独立而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决定大力发展与这批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为此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生对题干进行准确解析和合理推论,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9罗马法本题难度不大(0.70)。题l二材料选自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从材料可知,当时尽管十分强调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强调,皇帝的决定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是因为根据此前的王权法皇帝获得r人民的授权,即从法理上论证了皇帝权力的法理基础和合法性,这本身是对法律传统的尊重,体现_r强烈的法律意识。凶此,正确选项是“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20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本题难度较低(0.80)。从题干提供的材料看“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牛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这种转变是近代丁、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因为此前生产活动中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力和畜力,但是工业革命后人们通过将煤炭、石油这样的矿物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转变中,蒸汽机的发明是其中重要的推动力。因此,正确答案是“蒸汽机”21《共产党宣言》、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本题材料易于理解,关键是抓住“某国文字的发行分数”、“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判断该国大T业发展的程度”这几个信息,考生调动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这份文献应为《共产党宣言》。但出人意料的是,本题考生答卷并不理想,难度不到0.60,错选《四月提纲》、《大抗议书》和《人权宣言》的考生都超过l0%、这一方面说明考生对上述文献的内容和意义理解不够,另一方向也表明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析材料的能力仍有待提高22欧美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本题题干提供了1895年一位中幽外交官关于当时欧美国家政体的四段评述,要求考生判断其中哪一项是对德国的评述,欲作答此题,考生首先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正确地理解四个选项所评述政体的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哪个选项符合当时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君权强大的特征。四个选项尽管均为文言文,但理解不难,80.25%的考生选出了正确答案23布雷顿森林体系本题难度不大(0.72)。题干材料中的“美国”、“新型的金本位”“国际金融的大权”和“华盛顿”等信息相当直接地反映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特征:一个由美国控制和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此,多数考生能够很快地选出正确选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本题共两小问,第一问“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为基础知识题,答案来自教材,不必依据材料作答。多数考生答卷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要点不全,二是写错字,尤其是将“自给自足”这个关键概念写错,导致失分。第二问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必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才能作答。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分析材料一时,只是片面地谈到外国商品的涌人、资本主义的侵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而没有谈到其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冲击。二是分析材料二时,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如答提倡国货、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战中列强放松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资本主义萌芽等。三是答题时没有区分材料一与材料二,笼统作答,阅卷者无法区别哪些答案是针对材料一的,哪些是针对材料二的,即使其中的要点正确,也只能得2分。四是基本上照抄材料,没有自己的概括提炼,不能得分10\n38(2)列强侵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本题难度较大,考生普遍失分严重。第一问要求考生分别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于史学研究会有怎样的不足。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由于惯性思维,错误地理解为本问是考查“中国近代经济”或“巾国的自然(小农)经济”有何局限,或者去具体回答中国近代农村或近代经济结构如何变迁,因而严重失分。另外,从利弊角度来理解两则材料的局限,即材料一强调西方商品对中国的冲击及危害,材料二强调中国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或优越性,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也导致有所失分。除了理解卜的偏差,答题不讲规范性也是本小问失分的重要原因。题目既然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有何局限”,讲究规范性的考生自然会一一分别作答。但有不少考生答得不错,就是不区分材料一和材料二,笼统混在一起作答,也导致失分。本题第二问有三个关键点:一是“综合”,它意味着结论或答案一定来自于两则材料;二是“综合两则材料”,它意味着不能只来自于其中一则材料,而要同时来自于两则材料;三是“何种特点”,它意味着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本来是有多个特点的,但只需答出一种特点。如果渎懂了两则材料,特别是明白两则材料都不可能完全失真不实,则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不少考生不能领悟以上多个提示,或者不考虑材料,或者只考虑其中一则材料,或者不考虑材料而盲目写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多个或所有特点;前两者往往完全不得分,最后一种,即使能得一点分,也是给“撞”上的(3)马歇尔计划、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本题答卷最明显的问题是相当多的考牛没有把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呈现在答卷中,而是直接回答电影和漫画作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分别是什么(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没有说明得出结论的依据,即对材料的解读。考生中32%左右获得8分,5%左右获得9分,绝大部分都是全部或部分地遗漏了分析过程而失分。再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一部分考生在回答电影和漫画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时,只给出简单判断(持赞赏、批判态度,认为有积极、?削及作用等),没有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这是中段得分(4~7分)考生(占考生总数35%左右)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本题材料解读难度不大,传递的信息和课本知识基本一致,如果考生在作答时认真审题,这部分程度中等的考生获得更好的成绩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1)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本题难度适中(0.47)。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孔多塞历史分期的角度,多数考生能够答出文化角度,但能结合材料进行具体阐释和分析的很少,说明考生在理解题意和要求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第二问设问巧妙,要求考生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阐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考核学生独立理解历史和自主阐述历史的能力。考生普遍理解题意,因为答案来自教科书,故答卷较为理想。但仍有个别考生未注意到题干的提示,仍强调知识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影响,因而失分10\n39(2)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本题涉及的历史重大事件很多,对于考生而言答题的难处不在于“无话可说”,而是不知该选择什么内容,或是采取何种答题思路…总体而言,本题作答的内容可以分为苏俄、欧美两大方面分别概述其政治、经济的重大史实和历史关联,也可以按照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对两次大战之问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同时进行相应的描述。从阅卷的情况看,多数考生作答并不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审题不精。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二的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问的世界历史。但展示的材料很短,不少考生不够认真细读,遗漏了材料中“有的西方学者”这半句,只看到“焦虑的时代”几个字,因此没弄明在这20年历史中“焦虑”的主体是谁。因此,有的在答题时将作答内容定位于中国。还有的考生只看到两次世界大战,没有注意l918~939年的时间断限,故将所有作答内容分别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而不是两次大战之间。第二,有“概”无“述”。考生在本题普遍得分不高,与此有密切关系。本题立足于“概述”,这就涉及了历史知识的有效提取与有效表达两项基本能力。考生得分不高,主要是因为仅列举了历史事件,不善于结合事件进行论述。例如,在概述“苏俄”部分时,大量考生只会列举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事件,不善于说明这些历史事件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赢和发展,以及形成世界范围两大社会制度的对立、矛盾的关联性。第三,“时”“史”错位。部分考生不仅将“焦虑”主体误定于中国,还大量列举不属于这一时间范围的概念,所答内容不仅无效,还占据了答题卡的空问,使许多应答的内容缺少作答位置或遗漏。有的考生将时间定位于冷战时期,也出现严重的偏差(3)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题表面看上去不难,因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普遍在中学得到高度重视,学生掌握较好。但答卷情况出人意料之外,考生答题不理想,得分不高,导致本题难度较大,满分12分平均分却仪得3.72分。考生答卷最主要的失误在于没有认真审题,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此题要求考生推断将l978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以1992年为界和以2001年为界两种分期各F=1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但许多考生不理解分期角度,机械地照搬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社会史观等,失分严重,还有不少考生没有按照此题要求分别作答两种分期各自的角度,而是笼统作答改革开放的历史,从1978年一直答到2001年,甚至是孤零零的若干名词概念。此题还暴露出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的问题,答题时漏点现象严重,此外时空错乱的现象也不少,如1992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了亚太经台组织等,甚至有答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另一普遍史实错误的回答是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成1992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从考生答卷的情况来看,多数考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正确地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同时,考生答卷也反映出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生以及教师们的注意,不断地改善和加强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第一,高度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时序观念的教学。这已是多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即10\n自行命题以来,广东高考历史试卷尽管坚持能力立意,十分重视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的创设,强调历史学科方法能力的考查,但最终都是落实在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对考生方法能力的考查都是通过考生将所学知识归纳整合、融会贯通来实现的。从今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失分最主要的原因其实仍是对历史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掌握不够扎实,知识错误和漏点的现象严重,这在两道非选择题的答卷中表现得尤为严重。此外,新课程实施以来,相对于旧的教学大纲,高中历史教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和时序观念的教学,造成学生无法像通史教学那样系统而完整地掌握各个阶段历史内容和特征,时空观念不强,时空错乱现象较为严重。今年高考考生答卷的另一个通病就是基本的历史时间、时序概念混乱,如第38题第(2)问在材料中已经明确提示“道光年问”和“20世纪初”,则所探讨的问题应该限于l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但不少考生还是错答资本主义萌芽、三大改造、公有制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不属于本时段的历史现象。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和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二,提高史料解读能力,重视对历史问题的辩证分析。历史学科的一大特征就是论从史出,以史料为立论基础。基于这个特征,当前各地高考历史科试卷普遍以材料题为主,广东也不例外,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材料题一般占了绝大多数。因此,高考欲得高分,史料的解读能力至关重要。应该说,从整体上看,考生基本具备了初步的解读史料能力,大致能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较为合理的解读。但解读史料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完整而准确地解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尚有所欠缺。这在2014年的答卷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如第l3、15、16、17、21、22、38等题,不少考生虽大致明白材料的意思,但不能完整和准确地理解进而以这些材料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相关历史问题。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仍需要加强对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以史料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第三,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适当关注史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方向,而素质教育是通过各个具体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作为基础学科,历史学有其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对此极为重视,基于历史学科的本质特点命制试题,突出学科能力的考查,强调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并适当关注史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如选择题的第15题和两大非选择题。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如论从史出,准确、全面地把握具体时代的历史特征、回归历史现场、建立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等),并且适当关注史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如辩证认识史料与史实的关系、重视史料在历史探究活动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等),对历史学的发展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拓宽学术视野,努力深化对历史的认识。第四,注重审题,理解题意,增强答题方法和技巧。审题仓促,不仔细,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旨和要求,看到只言片语就按照平时的训练照搬教材上的知识,这是导致今年高考历史科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如第l6题一些考生一看到“l917年”就错选“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对材料本意和题意理解不准确。而第38题第(3)问和第39题第(I)问都有许多考生只是直接指出认识和角度,而没有理解设问中“分析”与“指出”的差别,因而缺少了结合材料阐释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导致失分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历史学科一般不主张在考前实行题海战术,但适当合理的备考训练还是应该有的。建议备考训练应以往年高考试卷和优秀模拟卷为主,尤其是经典试题和常考题型,在解读史料、审清题意、规范术语、史论结合以及答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等方面加大训练的力度,弱化死记硬背和机械答题定式。而且应适当训练学生答题时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理解“指出”、“推断”、“概述”、“说明”、“分析”、“反映”等设问常用词汇的不同答题要求,增强答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得分率。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