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1.00 KB
  • 2022-07-30 发布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培训课件演示稿

  • 1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培训(1—4单元)董佩霞城内中学\n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n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生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许多问题,绪言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什么是化学和化学有什么用。首先,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开始,举例说明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其次,联系能源、医药、材料、信息、环境等化学应用的主要领域,以及与化工产品有关的工农业生产,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即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内容解读\n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学方法:提供事例→教师引导→自学归纳→讨论归纳→联系实际→激发兴趣。\n再次,按照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简要描述了产生于生产实践、伴随着猜想和经验的古代化学,形成于科学实验和有关分子、原子理论的近代化学,以及在分子、原子层次上深入研究物质的现代化学发展及其特点。从而展示了化学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化学及其学习的价值也深刻地蕴含其中。\n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师可以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设计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高水平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2.本课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目标,建议不去深究教科书中出现的原子、分子、元素等名词,留待后面的教学中再介绍。\n\n\n单元解读本单元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样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实验探究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n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5.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①查找一些常见物质的熔、沸点,并说明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②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各种化学变化现象(或观察一组化学变化),讨论并归纳出化学变化的一些特征。③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课标中相关内容及建议\n本单元教学重点:化学的学科特点;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学习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本单元教学难点: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和学习探究的方法。重点、难点\n课时分配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课时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n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n教学建议1.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2.教学要以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要线索,逐步完善概念,避免急于求成3.准确判断变化中产生的物质是否是新物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反应,初中化学教学只要求学生判断简单的、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n4.要引导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研究化学问题本课题中,学生初步接触化学实验,对如何观察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现象,如何确定实验目的等一无所知。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耐心指导。实验前,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向学生介绍观察目的、重点和实验的方法、仪器、药品、装置及注意事项等;实验时,操作要规范,不但要教给学生怎样操作,还要教给学生为什么这样操作,要教给学生如何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后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n明确实验目的是关键。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一时弄不清实验目的也很正常,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本课题中的化学实验的目的使学生认识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也就是要告诉学生,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那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因此,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从中领悟实验目的。\n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n教学建议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侧重于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则侧重于实验方法。\n“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建议:(1)有序地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是本实验的基本要求,要落实好。(2)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通过哪些变化探究石蜡的哪些物理性质?通过哪些变化探究石蜡的哪些化学性质?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3)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与同伴交流完善自己的认知,拓展在情感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4)用较粗蜡烛做实验最好。\n“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建议:(1)不论是通过教师讲解还是学生讨论,都要将“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细化为可通过实验来解决的具体问题。(2)在学生依据所给资料制定探究计划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n(3)重视化学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作用。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以启发或提示。例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等实验。(4)建议提前对排气集气的实验操作进行训练,以利于在实验探究中将注意力放在问题的探究上,避免在枝节问题上耗费过多时间。(5)要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n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1.认识常用仪器和药品2.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n教学建议本课题主要包括介绍化学实验室、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和简单的化学实验三部分内容。在进行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n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实验室规则,学习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前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并结合实物,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等做一简单介绍。\n2.在学生开始做化学实验前,应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利用多种媒体或实物表演,向学生展示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所带来危害的事实,以使学生从中领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但不要过度渲染化学实验的危险性。\n3.指导学生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知道学生及时清洗仪器,保持实验室整洁,等等。4.教师要注意示范操作的重要性。本课题中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都需要在懂得如何规范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训练。\n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n单元解读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n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较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2.加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本单元一开始简单介绍了人们认识空气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只有应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尊重事实,才能摆脱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得出正确的结论。\n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实验”“讨论”“探究”“调查与研究”“练习与应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4.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融思想、情感教育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单元的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与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编写时有意突出了这种联系,并以“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的形式补充了一些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n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建议\n课标中相关内容及建议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2.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①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n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的认识。本单元教学难点: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n课时分配课题1空气2课时课题2氧气1课时课题3制取氧气2课时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n课题1空气知识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纯净物和混合物4.空气污染的危害\n教学建议依据教科书,本课题可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为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二部分为空气成分的探究;第三部分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等。\n第一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科学的认识仍有难度,需要创设情景。建议从大气压的角度、从浮力的角度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视频材料、幻灯片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对若干个有梯度的小问题的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的认知。\n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建议从深刻认识拉瓦锡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为基础,带领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探究可深可浅,可部分,可整体。第三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建议采用课前调查、小组合作学习、指导阅读等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结合课上讨论、交流、展示及相应资料完成本部分的教学内容。\n1.空气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在化学史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体会:研究课题是怎样提出的?拉瓦锡是怎样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空气成分的?他的实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n(2)如果学生能力水平较高,可以采取在教师做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总结。如果学生能力稍差,也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的模式。如果学生能力水平较低,还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学生领悟的模式。\n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学习,要给学生学习物质物理性质的基本方法,形成思路,以便于今后的学习。建议将化学实验与生活常识相结合,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n3.保护空气我们身边的空气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保护大气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n课题2氧气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n教学建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本课是研究纯净物性质和用途的起始课,知识学习固然重要,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也不可或缺。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n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要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进行,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n可以采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参与问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的实验作为并进实验,由学生做;将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实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作为演示实验,由教师做,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n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概念的形成要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实验2-1、2-3、2-4三个实验,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入手分析、找出本组化学反应的共同特点,归纳出化合反应的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具体考虑通过实验归纳化合反应的细节。\n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则从分析实验2-1、2-3、2-4和其他化学反应的另一特点——物质是否与氧气发生反应展开,形成氧化反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缓慢氧化。如果学生程度很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的特点,经辨析、归纳,得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n课题3制取氧气知识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催化剂、催化作用3.分解反应\n本课题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主要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并动手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教学设计应从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两反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建议如下:\n1.制氧气药品的选择让学生了解选择制氧气药品的原则,为将来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这对于学生完整地认识气体的制取很有必要。\n2.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第一层次是模仿层次。教学模式是教师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具有启发性的讲解和示范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领会要点,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然后进行实验模仿,学会用高锰酸钾制氧气。\n第二层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形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教师首先明确任务:用高锰酸钾制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给出实验注意事项及必要的提示。例如,告诉学生选择反应容器不但要考虑能加热,而且要考虑能加塞子,将气体导入集气瓶。\n再根据药品的用量选择容器的容积。依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纯度要求选择收集方法。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确定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的链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再分组实验制取一瓶氧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比较完整地经历氧气制取的全过程,在过程与方法上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n3.依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学习本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另一种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同时,探究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对高锰酸钾制氧气原理的巩固与发展。如果学生能力水平较高,可以增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如果学生能力较差,可以教师边实验,边启发讲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归纳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n对于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催化作用的探究,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程度可深可浅,探究的范围可大可小,也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作适当的拓展。\n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催化作用的探究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形成概念。(2)过氧化氢制氧气在本课题中的地位很重要,要处理好过氧化氢制氧气与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氧气的关系。\n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n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单元解读\n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n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n第三,本单元包含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相关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以道尔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n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如图所示: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n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n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①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在被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④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建议\n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③收集有关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建议\n本单元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本单元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重点、难点\n课时分配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课题2原子的结构2课时课题3元素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n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分子、原子、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n教学建议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n1.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相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n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概念含义的揭示和理解,例如,从化学的角度看上述两个“最小”的含义,而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n3.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通过实验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再体会它们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n4.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这样一个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探究→想象类比,构建概念→交流讨论,迁移应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生活的乐趣,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n课题2原子的结构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3.离子的形成4.相对原子质量\n教学建议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将质子和电子的电性记忆混淆,书写离子符号时易将离子的电性和所带电荷数的位置、数值和电性写错。\n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利于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此时教师出示事先备好的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将层数相同的放在同一横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放在同一纵行),让学生查找规律,找出元素的分类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n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可播放氯化钠形成的动画。然后,可让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并设计出方案,师生一起来分析可能性。也可由几位学生来表演,扮演不同的原子。然后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朋友,交友的目的是能让自己变成稳定结构。例如让钠原子在一群原子中寻找朋友,找到氯原子,然后双方交换电子,变成好朋友,等等。这样的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n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基本的、应用广泛的化学计量。初学时,只要求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采用相对质量的意义和方法,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用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说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不严谨,因为初中化学不涉及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也没有提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只作模糊处理。\n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现阶段在教学中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本课题可增加一些活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n课题3元素知识点:元素、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元素周期表\n教学建议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概念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在本课题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①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②组织好本课题有关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④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n注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巩固元素概念,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另外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身边物质中的元素及元素的含量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使学生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时间能力。\n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n本单元的主题是水,围绕这一主题教材介绍了三部分知识:一是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属于联系实际的内容;二是水的组成及单质、化合物、化学式、化合价等化学基本概念,属于化学学科知识;三是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也属于化学学科知识。单元解读\n在编排上,上述内容分4个课题安排:首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接着以水的净化、水的组成为题,从学科角度分别介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化学基本概念;最后又以水为例引出化学式和化合价的知识。\n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水资源及危机、水环保、节水等过滤、蒸发分离混合物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等概念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化学式与化合价课题知识点水线索自然界实验室分子分子的延伸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路和知识结构可以图示如下:\n由图可见,一方面本单元各课题的知识点间并无必然联系,它们各具特点;另一方面从课题1到课题3,水的知识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至课题4由水分子引出化学式、化合价后结束水的主题内容,并将各课题串联起来。这样以水为载体,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自然地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以学科知识充实水的主题,用水的主题衬托学科价值,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在习得各部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对水资源和化学价值的认识。\n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3.区分单质和化合物。4.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①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②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③实验;水的电解。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建议\n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5.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①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②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袭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③讨论用“蒸馏法”淡化海水以供应工业用水的可行性。④实验:氢气的燃烧。课标中相关内容及建议\n本单元教学重点:过滤、蒸发等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操作;化学式与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难点:化合价。重点、难点\n课题1爱护水资源1课时课题2水的净化2课时课题3水的组成2课时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3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课时分配\n课题1爱护水资源知识点: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n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几个共识,即“水资源丰富而又短缺”“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另外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教学建议\n教学环节可设计为:1.课前准备。布置调查内容,收集资料:(1)家庭用水情况及节水措施;(2)本地区水资源状况;(3)水污染程度和来源及现有的防治措施等等。2.课堂教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学。3.汇报交流。\n课题2水的净化知识点:1.纯水、软水、硬水等概念知识。2.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n1.以生活化或趣味化的问题引入课题。例如,“混有泥沙和菜叶的污水和纯净的水有什么区别?”如何净化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天然水以供我们饮用呢?2.利用图示介绍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是: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出去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展示自来水厂净化水过程)教学建议\n3.重点讲解过滤器的组装和过滤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完成过滤实验。重点是让学生探究滤纸的叠放和倾液的操作。围绕“如果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得到较纯净的水?”等问题展开讨论。4.结合实验讲解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n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对改善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n课题3水的组成知识点:1.认识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n1.利用教材中有关水组成发现史的资料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是否由一种元素组成?引入本课题。2.通过氢气燃烧的实验和讨论了解氢气的性质,并学习氢气的验纯方法,为后面探究水的组成打基础。3.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教学建议\n4.介绍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可知:水可表示为H2O。也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活动确定水的化学式:由水电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根据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水的化学式为H2O。5.可以通过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等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不变的结论。\n6.通过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可从前面接触的几种纯净物的符号入手,分析物质的组成元素,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注意区别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7.通过复习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区别化合物与混合物。在进一步强调的同时,复习物质的分类,随后让学生应用概念将常见物质进行分类。\n关于水的组成的探究实验,除了让学生掌握实验本身的一些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观点看化学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特点——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无变化,同时也可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达到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启迪思维的作用。\n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点:1.化学式的含义2.化合价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本课题内容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今后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元素、元素符号,而且已经累积认识了不少物质的“化学符号”,在这里刚刚学过水的组成之后,以其“化学符号”引出化学式水到渠成。接下来关于化学式教材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强调化学式的特点——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二是厘清其含义;三是明确其写法和读法。教学建议\n本课题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处理应弱化概念,强化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为防止学生出现分化,要设计好教学环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抓好每一个环节的落实。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防止千篇一律地进行机械化训练,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n教材中没有用概念的方式给出元素的化合价,但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元素的化合价,让学生认识学习化合价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基础好的话,可以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化合价是元素化合时的性质。给出常见的元素化合价,说明如何标注元素的化合价,为方便记忆,教师可以将常见化合价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课后还要不断地检查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情况。\n学习化合价的目的是书写化学式,初学书写化学式时要利用化合价规律,根据书写化学式的要求,按步骤进行,并做好板演。强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元素符号;化合物化学式有几种元素时,元素符号的顺序;元素符号的字母大小写;原子个数一般要化为最简比,也有特例,如H2O2的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不能化简。利用熟悉的物质的化学式进行根据化学式标元素化合价的练习,巩固书写化学式与标化合价的密切关系。\n依据化学式的含义,逐一展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应从简单到复杂。在计算中不断地巩固对化学式的理解。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然后依据化学式的意义一一进行相关的计算。计算的内容简单,可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自己评议,不断地纠正错误。在质量分数的相关介绍之后,教材以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为例引出相关的课堂练习,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化学学科价值的体现。\n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