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 M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大多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大多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n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北魏文官俑——孝文帝改革的影响\n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概念阐述\n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n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考古断定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当时农业发展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发展原因是什么?\n敦煌莫高窟中北魏绣品“佛说法图”残片,画面上绣有坐佛、立佛、男女供养人、多样的散花等,全图绣法娴熟,线条流畅。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两张图片,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北魏时期的动物纹锦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尤其纺织业的发展。均田制,租调制,服装的易服。\n大市小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的研究结论。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n问题探究: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会产生哪些影响?1.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有利于经济的封建化,并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鲜卑统治者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3.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n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卷二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的盛行说明北魏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n北魏文官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艺术鉴定鲜卑人乐俑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府采取了哪些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北魏统治者为何如此推崇儒学和礼乐呢?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是对行为方式的约束与规范,有助于维护统治。\n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社会习俗变化?北魏人出行图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经历这种变化的鲜卑族还是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吗?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呢?\n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汉人胡食画像砖北魏人出行图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n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n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所以改革不值得肯定”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评论观点\n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当今社会民族交流与融和的情况。(可从吃穿住行文化音乐等各方面举例)课后探究\n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孝文帝改革(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影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