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 MB
  • 2022-08-13 发布

波尔的原子模型课件高中物理同课异构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第四节波尔的原子模型人教版选修3-5\n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叩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物理学家根据有研究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各种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α散射实验现象,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是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也有很多人反对.历史回顾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存在哪些致命的弱点?\n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辐射电磁波电子轨道半径连续变小原子不稳定辐射电磁波频率连续变化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辐射电磁波频率只是某些确定值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哪些科学家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呢?\n2、能级假设:a.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能量,所以原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b.原子量子化的能量值叫能级;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激发态。(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3、频率条件:电子从一种定态轨道(设能量为Em)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n)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EmEnhv1、轨道量子化: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即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1913年玻尔提出)\n轨道半径:能量:(n=1,2,3……)式中r1=0.53×10-10、E1=-13.6ev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n、En分别代表第n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n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n是正整数,叫量子数。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思考:比较和,利用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试推导氢原子能级表达式。如何解释你得到的结论?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n-----------------12345-13.6-3.4-1.51-0.85-0.540eVnE/eV∞基态激发态赖曼系巴耳末系帕邢系布喇开系普丰德系2、氢原子的能级图\n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ks/2016年新题库科目一模拟考试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aqks/2016年安全文明驾驶常识模拟考试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c1.htmlC1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c2.htmlC2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c3.htmlC3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c4.htmlC4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a1.htmlA1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a2.htmlA2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a3.htmlA3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b1.htmlB1驾驶证能开什么车驾驶员之家http://www.jsyzj.com/chexing/b2.htmlB2驾驶证能开什么车\nn=6n=5n=4n=1n=3n=2根据:E=hv,λ=c/v又Eδ=1.89eV=3.03×10-19J所以,λδ=hc/Eδ=6.63×10-34×3.0×10-8/3.03×10-19J=6.57×10-7(m)(巴尔末系)HδHγHβHα\nHδHγHβHαn=4n=6n=5n=1n=3n=2巴尔末系氢吸收光谱\n玻尔理论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的频率条件问题,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在解决核外电子的运动时成功引入了量子化的观念同时又应用了“粒子、轨道”等经典概念和有关牛顿力学规律除了氢原子光谱外,在解决其他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三、玻尔模型的局限性氦原子光谱量子化条件的引进没有适当的理论解释。\n\n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时伴随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的能量差。随着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的实验方法的验证。随后,在1914年,德国科学家夫兰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为玻尔原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科学足迹\n1925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于德国洛丁根补发)。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JAMESFRANCK)(GUSTAVHERTZ)\n夫兰克—赫兹实验的理论基础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之中,其中每一种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Ei(i=1,2,3‥),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最低能级所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其它高能级所对应的态称为激发态。当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会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大小决定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的能量差。(h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中是利用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而实现,并满足能量选择定则:(V为激发电位)\n夫兰克-赫兹实验玻璃容器充以需测量的气体,本实验用的是汞。电子由阴级K发出,K与栅极G之间有加速电场,G与接收极A之间有减速电场。当电子在KG空间经过加速、碰撞后,进入KG空间时,能量足以冲过减速电场,就成为电流计的电流。\n\n实验原理:改进的夫兰克-赫兹管的基本结构见右图。电子由阴极K发出,阴极K和第一栅极G1之间的加速电压VG1K及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VG2K使电子加速。在板极A和第二栅极G2之间可设置减速电压VG2A。μAVVG1KKVG2KG1VG2AG2电子汞原子A灯丝夫兰克—赫兹管结构图\n设汞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0,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1,初速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V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为eV,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汞原子发生碰撞,当电子能量eVrb,则在此过程中()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C\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