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高中政治教学教案 8页

  • 53.00 KB
  • 2022-08-15 发布

三篇高中政治教学教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案南宁市第四十三中学莫裕干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及其重要性,学会运用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领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教学重点: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三、教学难点: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和阅读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国当前应对金融危机,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矛盾特殊性(板书)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板书)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板书)(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叫做根据。(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依据。(3)事物矛盾双方也各有特点。了解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不同方面的特点,才能在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中去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2、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第一,理论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第二,重要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活的灵魂。3.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1)前提——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才能进一步对矛盾作具体分析。(2)关键——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重要条件——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板书)8\n(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课堂思考1:为什么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就能把事物区别开来呢?这是因为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课堂思考2:区分什么是敌我矛盾,什么是人民内部矛盾?现阶段,我国仍有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存在。敌我矛盾——是指广大人民同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根本利益的对立。人民内部矛盾——是指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由于利益多样性、差异性而产生的矛盾。可见,这两种矛盾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我们只有坚持具体总是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课堂思考3:应如何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习题有不同的解法;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在学习中要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习惯。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板书)(1)区别第一,含义不同(略)第二,范畴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辩证法的范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唯物论要求。第三,哲学依据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物质决定意识以及规律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2)联系——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第一,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而客观实际总是在变化发展的,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是事物运动中的规律。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就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弄清规律在事物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三、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板书)1、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板书)第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与少、大与小、整体和局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基本方法(板书)8\n(1)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遵循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2)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工作方法。(3)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高三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案南宁市第四十三中学莫裕干一、教学目标:⑴识记我国政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②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运用事实分析说明我国人民是如何当家作主的;⑵培养和提升①全面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②自学阅读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③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⑶觉悟方面:明确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真实的,理解当前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政策和措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和阅读法、讨论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课前导入:请一位同学说出美国、日本和我国的政体。指出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节课我们将要系统地了解我国政体的含义、地位、作用等知识。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板书)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板书)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也8\n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并且反映这一阶级性质的关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人民必须当家作主”。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这一点呢?  (1)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板书)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就是说,不但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形式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并保证人民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国家权力机关来实际行使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具体体现在: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板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板书)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这四个方面的最高权力具体表述在教材25页上端的楷体字,请同学们阅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板书)  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它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它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主要职权有以下几大类:行使国家立法;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决定和规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教材25页下端的楷体字,着重介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请同学们阅读。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板书)  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列举最近一届南宁市人大会通过的一项决定。)  (4)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板书)  举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开发的重大决定,怎么通过的?(师生讨论,最后老师归纳。)学生阅读并理解:首先,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三峡这样事关全国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全国人大进行了充分讨论,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弃权的,还有没有按表决机器的。但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获得通过。现在三峡工程已得到迅速的实施,完成了大江截流,使一项对国家对人民有得大影响的跨世纪工程得以实现。因此,三峡工程的拍板安定案,体现了我国人代会制度既民主,又集中,真正集中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  2、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板书)  (1)人民代表是各级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板书) 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因为,一方面,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无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还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代会的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他们代表人民,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因此,我国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2)人民代表的产生及任期。(板书)  1)产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代会代表由下一级人代会选出(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代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直接选举)。  2)任期:五年      (3)人民代表的权利:(板书)  主要有提案权,发言表决免责权、质询权等。(让学生分别列举一例子。)  (4)人民代表的义务:(板书)  主要有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等三项。 强调:8\n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人民代表要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板书)  首先,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说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其次,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学说,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来的;再次,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板书)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代会制度直接体现了这一性质,它保证人民参加国家管理,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定的程度直接转化为国家意志,真正实现人民的权力,是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民主共和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板书)  一方面,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代会直接和间接创建和决定的。另一方面,全国人大有权依法组建其他国家机关,拥有对这些机关的组织、领导、监督权。这些权力的运用和立法权配合起来,就可以直接批准或授权批准其它国家机关所建立的各种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并保证人民的各种政治权利,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尤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国家权力机关来实际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权力。4.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教师指出认识这个内容分三个层次:通过人民代表的产生、职权和贯彻执行来理解。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板书)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板书)  主要体现在人民有权选择代表来反映自己的意愿,而且对代表有监督权、罢免权,而代表也有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2)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板书)  由中央决定,需要在全国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处理地方性事务。这既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性。  (举例说明。)  (3)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板书)  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各级人民代会中,都有适当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第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  (4)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29页的楷体字材料,材料中提出的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些做法,如完善人大选举制度、加强立法监督、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和人民的联系等。都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的,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举措。但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归纳: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国家性质的关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n5、区别和联系: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一经济学《价值规律》教案南宁市第四十三中学莫裕干一、教学目标:(1)识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2)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3)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简单的经济现象。二、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三、教学难点:等价交换的原则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阅读法和举例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问学生,教师归纳。)导入新课: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最关心的是商品的价格。但是商品的价格总是捉摸不定,同样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价格,甚至在同一时间,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方的价格也时常是不一样的。这些经济现象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现在学习经济常识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其一些本质性的东西。那么,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到底蕴藏着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呢?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会有一个大致地了解。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2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的内容。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板书)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千规律,万规律,第一条。”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那么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学生集体朗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课件同时显示。)其实这些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提问:我们知道商品经济包括两个部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那么请问的第一个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针对商品生产领域还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讲述的?(学生回答)教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商品生产的规律。提问:那么,的第二个内容: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又是从哪个角度去讲述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很明显,这第二个内容自然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出发来讲述的。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讲的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我们可以这么讲,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一定存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商品经济唯一的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其基本规律。提问:既然有商品经济就存在,那么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否存在着呢?(学生回答)教师: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存在着商品经济,所以,也就存在着。提问:那么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奴隶本身以及他们的劳动果实;在封建社会,农民要向地主交纳各种地租。在这里是否存在呢?(学生回答)教师:虽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但是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在这里,体现了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是商品经济,所以就不存在。大家一定要记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有商品经济才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想一想”8\n:在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是不是一种等价交换?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是等价交换,物物交换就是商品交换,它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物物交换要按照两者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比如,二把石斧=一只羊,在这个等式中二把石斧之所以能换到一只羊,是因为两者所包含的价值量相等,即它们凝积了等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这种交换是等价值量交换,即:等价交换。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展示课件)商品交换要实行等价交换提示学生: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表现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换结论:物物交换要实行等价交换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课件展示。)提问:那么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也要遵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等价交换有什么要求呢?(学生回答)教师: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价格),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是按照商品的价格来进行的,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合,这样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提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常常与价值不一致。比如:新上市的西瓜一斤要卖到几块钱,远高于它的价值,而等到西瓜大量上市后同样一斤却只卖几毛钱,又低于它的价值,大家好好想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造成的。我们常讲:“物以稀为贵”,西瓜在刚上市的时候供应量比较少,相对来讲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买到西瓜,买西瓜的人就会互相竞争,这样卖西瓜的人就会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价值;相反,当西瓜大量上市以后,相对来讲就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卖西瓜的人为了把西瓜卖出去,就会互相竞争,降低价格,从而使价格低于价值。可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引起价格上下波动,使商品的价格常于价值不一致。提问:刚才我们讲到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的价格,那么反过来,价格的变动对供求有没有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当然有影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引起商品生产者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下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会使商品生产者减少或停止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提高。还有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过高会对消费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样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同样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时,会刺激人们的购买欲,也会影响供求关系。所以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展示课件)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降提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是按照商品的价格来进行的,而刚才我们又看到,商品的价格经常与它的价值不相符,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学生回答)8\n教师:不可以这么讲。虽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时而高于价值,时而又低于价值。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价格不会离价值很远,而总是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的(看课本25页左下方的图)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两者的距离有时近一些,有时远一些,但地球的旋转总是离不开太阳这个中心。比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再怎么涨也不会比一辆汽车的价格高。这说明,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仍由价值决定。再者,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虽然时涨时落,与价值不相符,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符,因为从长远看,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这说明价值决定价格始终作为一种趋势,所以从总体上看等价交换原则一直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不违背,反而是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下面请大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价格远高于它的价值,你是怎样认识这种现象的,为什么它们的价格没有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促使生产扩大,从而影响供求,使价格下降。而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数量往往是一定的,不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即使价格上涨到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这样就不能反过来抑制它们价格的上涨,在这里能够抑制它们价格上涨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购买力。但这是商品交换存在的某种特殊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某些特殊现象,就否定的存在,无论是研究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必须以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实作为依据。另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哄抬物价等现象,这些都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三、认识和利用(板书)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一定会有在发挥作用,我们不能消灭和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我们按照办事,如果违背,就会受到的惩罚。比如,现在国内市场上手机可以讲是严重的供大于求,如果这时手机电生产商仍大势生产市场上常见的手机,势必会造成严重亏损。这个时候手机电的生产商应该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讨论:课本27页的“想一想”:有人认为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冬天购买空调夏天卖可赚大钱,你认为如何?(教师归纳)归纳总结: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如何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