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9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  《声声慢》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声声慢》教案一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吗?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词句)中的“”(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意象),如在(作品名称)中的“”(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语文《声声慢》教案二  教学目标:——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语文《声声慢》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今天就来学习她凝结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少年历经繁华,中年饱经离乱,晚年漂泊孤苦。(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讨论,师补充朗读需注意的问题(准确,语速,语调,情感)。  找同学再读,播放音乐。(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次第:光景,状况。“这”指代什么?  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四、文本探究  1.初读,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默读词作)思考: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注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过雁:视觉,听觉。物是人非,怀乡怀人。  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大唐天子失去爱妃后失魂落魄的状态)  词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冷清、凄苦、哀愁,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作者的愁苦确实浓得无化解。)  画面中的人物把景串连起来(动态),悲苦、孤寂、迷茫,突显愁思之深。  (找同学读词作,感受词中意境。)  2.再读,悟愁心(课件展示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词人愁从何来?可以和《醉花阴》中的愁比较。(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1页第一个注解思考这个问题。  早期之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后期之愁:丧夫之悲,亡国之恨,漂泊之苦。  作者的愁意蕴深广,从词中的意象画面中也能看出。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例,北雁南飞,旧时相识--睹雁思乡;大雁可以北归,自己却无家可归--亡国之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经鸿雁传书,现在孤苦一人--睹雁思人。  (在此基础上再找同学读,读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  诗人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很大,作品本身就是诗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读诗词一定要“知人论世”。  3.细品,析手法(课件展示问题)  思考:全词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的?  A.借景抒情——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n  B.直接抒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找同学读,读出这种欲说又止的难言之痛,《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叠词运用  寻寻觅觅:动作,寻觅什么?(茫然无着)  冷冷清清:环境,心情?(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  加强情感,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再读诗歌,品味词人情感。)  小结:这首词主要运用直接、间接抒情手法及叠词,营造了一种无法驱散的孤独悲苦的氛围,让我们触摸得到词人心底的累累伤痛。  四、拓展延伸(课件展示问题)  词人的苦楚震撼人心,下面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词人们的愁绪。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美丽,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连绵不尽;  它是柳永的;  它是李清照的。  小结: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本词表现情感的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巩固练习(课件展示问题)  同为婉约词人的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比较其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