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20页

  • 15.44 KB
  • 2022-08-18 发布

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案【篇一:高二数学:7.2《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1沪教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n(a1?an)n(n?1)?na1?d.22(二)能力训练要求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2.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三)德育渗透目标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从而理解并掌握.●教具准备投影片一张:记作\n例:如图(课本),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等差数列中:(1)an-an-1=d(n≥1),d为常数.(2)若a,a,b为等差数列,则a=a?b.2(3)若m+n=p+q,则am+an=ap+aq.(其中m,n,p,q均为正整数)Ⅱ.讲授新课[师]随着学习数列的深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打出投影片)这是一堆放铅笔的v形架,这形同前面所接触过的堆放钢管的示意图,看到此图,大家都会很快捷地找到每一层的铅笔数与层数的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利用它便可以求出每一层的铅笔数.那么,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等差数求和问题?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1+2+3+…+100=?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很快求出它的结果,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的算法是: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100=5050.2\n这个问题,它也类似于刚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它可以看成是求等差数列1,2,3,…,n,…的前100项的和.在上面的求解中,我们发现所求的和可用首项、末项及项数n来表示,且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就启发我们如何去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如果我们可归纳出一计算式,那么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即sn=a1+a2+…+an,①把项的次序反过来,sn又可写成sn=an+an-1+…+a1②①+②?2sn=(a1+an)+(a2+an-1)+…+(an+a1)又∵a2+an-1=a3+an-2=a4+an-3=…=an+a1,∴2sn=n(a1+an),即:sn=n(a1?an)2若根据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sn可写为:sn=a1+(a1+d)+…+[a1+(n-1)d]①,把项的次序反过来,sn又可写为:sn=an+(an-d)+…+[an-(n-1)d②],把①、②两边分别相加,得2sn=由此可得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sn==n(a1+an),即:sn=n(a1?an).2n(a1?an).2也就是说,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n100(1?100)=5050.2n(a1?an)n?a1?a1?(n?1)d?n(n?1)又∵an=a1+(n-1)d,∴sn=??na1?d222n(a1?an)n(n?1)∴sn=或sn=na1+d22用这个公式来计算1+2+3+…+100=?我们有s100=有了此公式,我们就不难解决最开始我们遇到的问题,下面我们看具体该如何解决?(打出投影片)[师]分析题意可知,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120层铅笔,且自上而下各层的铅笔成等差数列,可记为{an},其中a1=1,a120=120,n=120.[生]解:设自上而下各层的铅笔成等差数列{an},其中n=120,a1=1,a120=120.则:s120=120(1?120)=72602答案: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7260支铅笔.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例题: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n分析:先根据等差数列所给出项求出此数列的首项,公差,然后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解.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an},前n项为的sn,由题意可知:a1=-10,d=(-6)-(-10)=4,sn=54由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可得:-10n+n(n?1)解之得:n1=9,n2=-3(舍去)答案: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Ⅲ.课堂练习[生]练习课本1.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1)a1=5,an=95,n=10;解:由sn=n(a1?an)10?(5?95),得sn==500.22(2)a1=100,d=-2,n=50;n(n?1)d,250?(50?1)2解:由sn=na1+(3)a1=14.5,d=0.7,an=32n(n?1)26(26?1)评述:要熟练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两种形式,以便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灵活选用而求解.\n2.(1)求正数数列中前n个数的和.解:由题意可知正整数列为:1,2,3,…,n,…,∴sn=n(n?1)2(2)求正整数列中前n个偶数的和.解:由题意可知正整数数列为:1,2,3,…,n,…,其中偶数可组成一新数列为:2,4,6,…2n,…,设正整数列中前n个偶数的和为sn,则sn=评述:首先要理解题意,然后综合使用公式而求解.3.等差数列5,4,3,2,…前多少项的和是-30?解:由题意可知,a1=5,d=4-5=-1.由sn=na1+n(2?2n)=n(n+1).2n(n?1)n(n?1)评述:利用方程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熟练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n(a1?an)n(n?1)=na1+d及其获22取思路.Ⅴ.课后作业(一)课本(二)1.预习内容:课本2.预习提纲:如何灵活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板书设计\n【篇二:沪科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教案】7.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并能采用了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得益于等差数列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一性质的认识“倒序相加”数学方法.二、教学目标设计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和方法.2.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简单应用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四、教学用具准备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观察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n“1+2+3+?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2.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倒序相加”3.讨论如图,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这是一堆放铅笔的v形架,这形同前面所接触过的堆放钢管的示意图,看到此图,大家都会很快捷地找到每一层的铅笔数与层数的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利用它便可以求出每一层的铅笔数.那么,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这个问题,类似于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小故事中的问题,它可以看成是求等差数列1,2,\n3,…,n,…的前120项的和.在上面的求解中,我们设想:如果还有一堆同样放置的铅笔的v形架.我们将它倒置拼在一旁,那么这时每层铅笔的个数相同.可以发现所求的和可用首项、末项及项数n来表示,且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就启发我们如何去研究一般地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如果我们可归纳出这一个公式,那么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二、学习新课1.公式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推导过程:n(a1?an).2证明:sn?a1?a2?a3???an?1?an①sn?an?an?1?an?2???a2?a1②①+②:2sn?(a1?an)?(a2?an?1)?(a3?an?2)???(an?an).∵a1?an?a2?an?1?a3?an?2???.∴2sn?n(a1?an).由此得:sn?n(a1?an).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n(n?1)d.2用上述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an.把an?a1?(n?1)d入公式1即得:sn?na1?n(n?1)d.2此公式要求sn必须已知三个条件:n,a1,d(有时比较有用)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sn,必须已知n,a1,d,an公式2又可化成式子:sn?2.例题分析d2dn?(a1?)n.当d≠022例1\n一个堆放铅笔的v型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解:由题意可知,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120层铅笔,且自下而上各层的铅笔成等差数列,记为?an?,其中a1?1,a120?120,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得s120?120?(1?120)?7260.2答:v形架上共放着72603.问题拓展例2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an?,前n项的和为sn,则a1??10,d?(?6)?(?10)?4,sn?54.由公式可得?10n?n(n?1)?4?54.2解得n1?9,n2??3(舍).故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三、巩固练习?1.求集合m??m|m?7n,n?n*且m?1001002?14.77∴正整数n共有14个即m中共有14个元素.解:由7n?100得n?即7,14,21,…,98是a1?7为首项a14?98的等差数列.sn?∴14?(7?98)?735.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n(n?1)d.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n3.sn?d2dn?(a1?)n,,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22五、作业布置课本练习:p19,1,2,3.补充练习:1.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a,前2n项和为b,求前3n项和.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补充练习参考答案1.3(b?a)2.sn?3n2?n七、教学设计说明该节课是通过对于1+2+3+?+100的算法,发现等差数列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末项的和,从而得出了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获得求和的一般思路.关键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导出前n项和公式.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推导,逐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及归纳的思想方法.7.2(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后的一节练习课.在知晓公式的两种表示形式后,进一步分析公式的特征,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二、教学目标设计1.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2.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从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n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四、教学用具准备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回忆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2.sn?n(a1?an)n(n?1)d和sn?na1?.22d2dn?(a1?)n,?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222.思考两个求和公式的基本特征和使用条件.3.讨论二、学习新课1.基本问题简析求集合m={m|m=2n-1,n∈n*,且m<60}的元素个数及这些元素的和.61.261又∵n∈n*.∴满足不等式n<的正整数一共有30个.2分析:由2n-1<60,得n<即集合m中一共有30个元素,可列为:1,3,5,7,9,…,59.它们组成一个以a1=1,a30=59,n=30的等差数列.∵sn=n(a1?an)30(1?59),∴=900.s30=22\n故集合m中一共有30个元素,其和为900.2.例题分析例1.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多少个数能被3除余2分析:满足条件的数属于集合,m={m|m=3n+2,m<100,m∈n*,n∈n}解:分析题意可得满足条件的数属于集合.m={m|m=3n+2,m<100,n∈n}由3n+2<100,得n<322,且m∈n*,3∴n可取0,1,2,3,…,32.即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33个数能被3除余2.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出来就是:2,5,8,…,98.它们可组成一个以a1=2,d=3,a33=98,n=33的等差数列.由sn=n(a1?an)33(2?98),得s33==1650.22故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33个数能被3除余2,这些数的和是1650.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分析:若要确定其前n项求和公式,则要确定a1和d,由已知条件可获两个关于a1和d的关系式,从而可求得.解:由题意知s10?310,s20?1220.代入公式sn?na1?n(n?1)d.2?10a1?45d?310?a?4,n(n?1)可得?解得?1?sn?4n??6?3n2?n.2?d?6.?20a1?190d?1220\n[说明](1)一般来说,等差数列的求解中,就是已知a1,an,n,d,sn这五个量中的三个量,求另外的两个量的问题.其中a1和d是关键的基本量.(2)从本题还可以看来,由s10与s20可确定sn.事实上,已知两次代入求和公式就可以【篇三:数学:4.5《反函数的概念》教案(1)(沪教版高一下)】4.5反函数的概念一、教学内容分析“反函数”是《高中代数》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今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设计(1)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2)掌握求反函数的基本步骤,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反函数概念的引入;函数及其反函数图像特征的主动探索,初步学会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探究问题;掌握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试验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n反函数的概念及求法;反函数的图像特征;反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1、设置情境,引出概念?引例:在两种温度度量制摄氏度(c)和华氏度(f)相互转化时会发现,有时两人选?用相同的数据,如下表,所建立的函数关系和作出的图像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两个函数的异同,引出反函数的定义.介绍反函数的记号y?f?1(x);了解f?1(x)表示反函数的符号,f2、探索研究,深化概念①探求反函数成立的条件.?1表示对应法则.例1(1)y?x2(x?r)的反函数是(2)y?x2(x?0)的反函数是(3)y?x2(x?0)的反函数是学生活动:讨论函数反函数成立的条件(理论根据为函数的定义):对值域a中任意一个y值,在定义域d中总有唯一确定的x值与它对应,即x与y必须一一对应.②探求求反函数的方法.(课本例题)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32(1)y?4x?2(2)y?x?1(3)y?x?1(x?0)\n(4)y?3x?11(x?r,x??)4x?22[说明]:学生分四组完成,教师巡视,把典型错误及正确解法投影.学生活动:探求求反函数的方法.(1)变形:解方程y?f(x),得x?f?1(y);(x);(2)互换:互换x,y的位置,得y?f?1(3)写出定义域: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③观察反函数的图像,探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观察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像,结合反函数的定义,探讨函数及其反函数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探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①从函数角度看:若函数y?f(x)有反函数y?f?1(x),则y?f?1(x)的反函数是y?f(x),即y?f(x)和y?f?1(x)互为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恰好是原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②从函数图像看:原函数和反函数图像关于y?x对称.\n③从单调性来看:原函数和反函数均为单调函数,他们具有相同的单调性.3、例题分析,巩固方法:(1)课本练习4.5(2)补充练习:1、给出下列几个函数:①y?x?1(x?2?4(x?1)1);②y??2?2x(x?2)③y?x3?2(x?r)④y?x(2?x)(x?0)其中不存在反函数的函数序号是②、④2、若指数函数y?f(x)的反函数的图像经过点(2,-1),则此指数函数为(a)(a)y?()(b)y?2x(c)y?3x(D)y?10x3、设f(x)??2?2x(x?1),则f?112x(x)(d)(a)在(??,??)上是增函数(b)在(??,??)上是减函数(c)在[0,??)上是减函数(D)在(??,0]上是增函数4、若函数f(x)是函数y??2?2x2?0?x?1?的反函数,则f(x)的图像为(b)yy\nyyxxxabcd5、y?2x?x2(1?x?2)反函数是(b)(b)y?1??x2(0?x?1)(d)y?1??x2(0?x?1)(a)y?1??x2(?1?x?1)(c)y?1??x2(?1?x?1)6、若y?ax?b(a?0)有反函数且它的反函数就是y?ax?b本身,求a,b应满足的条件.解:由y?ax?b,得ax?y?b.由a?0,知x?所以函数y?ax?b的反函数为x?1by?.aa1by?.aa1b由于函数y?ax?b的反函数x?y?就是函数y?ax?b本身,即有aa1b?a,且??b.aa于是,解得a?1,b?0或a??1,b为任意实数.教师点拨:提出两个问题:①什么样的一次函数,它的反函数正好是它本身?②除了一次\n函数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函数,满足反函数就是它本身?(y?4、课堂小结①反函数的概念及求法;②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关系;5、作业布置练习册4.5a组六、教学设计说明1.反函数概念比较抽象,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来定义.在教学时先通过实例根据自变量和应变量的不同,得到两个函数关系式和图像完全不同的函数.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这样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在此基础上,引出反函数的一般概念,使得较抽象的概念能被学生逐步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强调函数y?f(x)(x?d,y?a)的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对值域a中任意一个y值,在定义域d中总有唯一确定的x值与它对应”.3.通过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练习,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堂练习的点评,让学生了解并总结出求反函数的步骤.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若函数y?f(x)有?1y?f(x)的反函数是y?f(x),即y?f(x)和反函数y?f(x),则?1kx?1(k?0),y?等)xx?1y?f?1(x)互为反函数,并了解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恰好是原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n4.通过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下演示课本例题的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像,让学生掌握x,y互换的几何意义,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图像关于y?x对称,从而巩固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