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大归类 8页

  • 50.0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句式大归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句式大归类(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注:现代汉语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常见的古汉语里,“是〞多为代词,很少作判断词〔但不是没有的喔,这个要自己去积累了==。〕】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例子:廉颇者,之良将也。2.……者……例子: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3.……者也例子: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4.……,……也例子:项脊轩,旧南阁子也。5.……为……例子: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那么,皆,必,本,系,是“等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认判断。例子: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梁父即楚将项燕。此那么楼之大观也。予本非文人画士。山下皆石穴罅〔xià〕。【解释:山的下面都是石洞的裂缝。】臣本布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注意:这个就是一个“是“表是判断的例子!自己琢磨!!一般如果能用代词翻译的,都不会是判断,而套不上代词的,可以尝试用判断句式去翻译,就看意思能不能通。】7.无标志的判断句,但一定有主语与名词性谓语。例子:备,天下枭雄。{回归课本:经典篇章判断句}【注意:下划线的字词代表判断。】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word.zl-\n--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所谓前洞也。此予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邻之厚,君之薄也。是〔代词,这〕寡人之过也。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留者,待吾客与俱。此天子气也。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直不百步耳,是〔代词,这〕亦走也。非我也,兵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此大年也。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也。族者也,非天下也。燕虽小国而后忙,斯用兵之效也。梁,吾仇也。此三者,吾遗恨也。所在皆是〔代词,这样〕也。-.word.zl-\n--(一)被动句1.谓语+于……例子:夫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见+谓语例子: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然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犯死,重负国。3.……见+动词+于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4.被+动词例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日被驱遣。5.受+动词+于例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6.为+宾语+动词例子: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吾属今为之虏矣。7.……为……所例子: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为仲卿母所遣。最先为昌黎愈所知。8.……为所……例子: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9.无任何标志,一般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进展判断例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而天下诸侯已困矣。-.word.zl-\n--{回归课本:各版本教材篇章经典被动句}洎牧已谗诛。〔此种属于第9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智勇多困于所溺。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为婢仆所惑。百姓之不见保。暴见于王。西伯,伯也,拘于里。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属第9类〕终不可用。下流多谤议。〔第9类〕惑于袖,外欺于仪。数十年,竟为所灭。方正之不容也。【解释:方正,形容词作名词,方正之人;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容,被动,被容纳。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不凝滞于物。而如姬最幸。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一)宾语前置句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等。例子: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沛公在安?〕王问:“何以知之?〞〔正常语序:以何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吾与谁归?〕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word.zl-\n--所谓否认句是表示否认的句子,即句中只要有否认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就叫否认句。如果这样的句子当中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例子: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莫我假设也。1.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例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责难〕2.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在介词前面。例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顺流而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3.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例子: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6.“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他,她〞,这是“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子: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例子:府吏见丁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望见恕。除此以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于这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诲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嘲笑我〞。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现代汉语中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语法构造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word.zl-\n--例子:举贤以自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回归课本:各版教材例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何以解忧?不然,籍何以至此?何辞为?客何为者?何以知之?君会何以知燕王?何功之有?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子卿尚复谁为乎?之二虫又何知?比且奚适也?比且恶乎待哉?奚以知其然也?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惟兄嫂是依。子何苦而自辱如是?洞庭君安在哉?臣未之闻也。牛何之?〔之:到。〕何以能鼓乐也?惟弈秋之为听?〔为:无实意。〕(四)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有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句的几种格式:1.中心词+定语+者例子:计未定,求人可使报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word.zl-\n--客有吹洞箫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匈奴使留在汉者。1.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子: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中心词+之+定语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凌万顷之茫然。〔五〕状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很多介词构造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就把它作状语,也因此常常把这类句子叫“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例子: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回归课本:教材例句}悟言〔于〕一室之。会于会稽山音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夫今樊将军,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燕王拜送于庭。-.word.zl-\n--沛公居时,贪于财货。良曰:“长于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余威震于殊俗。师不必贤于弟子。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饰以篆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合契假设神。翱翔蓬蒿之间。〔六〕省略句常见省略句句式:1.省略主句例子:沛公谓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省略谓语例子: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例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4.省略兼语“使,命,令,让〞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的多为代词“之〞。例子: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5.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例子:沛公军〔于〕霸上。沛公居〔于〕时。晋军〔于〕函陵,军〔于〕氾南。-.word.zl-

相关文档